中文
方淑貞(2010)。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臺北市:心理。
王玳雅(2013)。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莉玲(2004)。談幼稚園行動研究的成果發表。幼教簡訊,18,2-3。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市:心理。
吳宏球、梁智熊(2011)。故事結構教學對提升語言發展遲緩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21,46-55。吳佳玲(2011)。以故事結構教學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淑箐(2006)。大班幼兒摘取圖畫故事書大意之內容分析-以童話類主題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李宛靜(2002)。語言學習障礙兒童口語述說能力:故事結構分析。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岳霞(2013,10月)。提問與討論,戒掉「皮毛式」閱讀。親子天下雜誌,50。2013年10月26日,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2791
李芸蓁(2012)。三和五歲兒童看圖說故事的口語敘事能力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美鵑(2012)。故事結構教學對提升幼兒故事敘說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陸芳(2008)。閱讀教學增進幼兒說故事與閱讀習慣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麗貞、王淑惠(2008)。交互教學法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0,71-92。谷瑞勉(2006)。幼稚園師生文學討論活動之內涵與模式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3-2413-H153-002)。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谷瑞勉(2010)。幼兒文學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谷瑞勉(譯)(1999)。L. E. Berk &; A. 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臺北市:心理。
谷瑞勉(譯)(2001)。L. D. Krauss著。教室中的維高斯基:仲介的讀寫教學與評量(Vygotsky in the classroom:Mediated literacy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臺北市:心理。
谷瑞勉(譯)(2004)。L. B. Gambrell &; J. F. Almasi主編。鮮活的討論:培養專注的閱讀(Lively discussions!Fostering engaged reading)。臺北市:心理。
周淑惠(1999)。幼兒教材教法-統整課程取向。臺北:師大書苑。
周淑惠(2003)。淺談幼兒教學中的鷹架搭構。國教世紀,206,13-18。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臺北市:心理。
林文寶(2000)。敘述、敘事與故事。兒童文學學刊,3,20-63。林令雯(2008)。鷹架策略說故事教學提升輕度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敘事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玉萍(2008)。幼稚園故事介入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林秀慧(2008)。幼兒故事重述之內容分析研究。幼兒保育學刊,6,97-115。林秀慧(2012)。幼兒園教師實施幼兒故事重述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林怡伶(2000)。幼稚園師生問答歷程之描述--以一大班的小組活動為例。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林源娥(2008)。幼兒說故事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麗卿、邱蓮春、張巧妙、黃詩穎、洪筑芸、吳嫈華、白宜芳、莊秋芬、洪俐如(2005)。全語言的新思維—小小文字探索家。臺北市:華騰。
洪欣怡(2010)。幼兒說故事書之內容分析。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洪慧娟(2001)。幼兒說故事內容及結構之分析研究…以一個全語言幼稚園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洪蕙暄(2009)。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研究之探討。教師之友,50(5),108-119。洪藝玲(2008)。故事結構教學對幼兒故事理解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夏林清等(譯)(1997)。H. Altrichter, P. Posch, &; B.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Teacher investigate their word)。臺北市:遠流。
高玉鈴(2004)。我是這樣說故事的--二位幼稚園大班女生看圖畫書說故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臺北市:心理。
張德銳、簡賢昌、李建民、丁一顧、李俊達、高紅瑛(2007)。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馥麗(2007)。台北縣二到三歲幼兒看圖說故事及個人生活經驗敘說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鑑如、林佳慧(2006)。低收入家庭親子共讀對話分析:話語內容與互動類型。師大學報,51(1),185-212。
張鑑如、章菁(2002)。幼兒敘述能力之發展:多年期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主編),九十一學無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許育瑛(2008)。故事結構教學增進高職自閉症學生口語敘事能力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郭美雲(2008)。幼稚園繪本教學之歷程分析-以大班幼兒說故事能力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陳昇飛(2006a)。教師語文教學鷹架之搭建及其教學策略之發展。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5,179-204。陳昇飛(2006b)。從教室言談看學童語文知識之建構─Vygotsky社會建構取向。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4(4),129-170。陳昇飛(2010)。幼稚園教室言談之探究。朝陽人文學刊,8(2),59-90。
陳欣希、張鑑如、陳秀芬(2011)。學齡前幼兒的故事結構發展:故事文法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2(3),359-378。陳淑敏(1994)。維高斯基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3。陳淑敏(1995)。Vygotsky 最近發展區概念內涵的探討。屏東師院學報,8,503-526。陳淑敏(2001)。幼稚園建構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陳淑敏(2006)。如何引導幼兒閱讀故事書以增進幼兒的語言發展。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4,41-60。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瑜沂(2007)。淺談鷹架理論在幼兒遊戲上之應用。幼教資訊,203,51-58。陳韻安(2010)。繪本教學介入對發展遲緩幼兒重述故事能力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陸錦英(2009)。教師鷹架孩子的能力-一本繪本的誕生。國立臺南大學學報,43(1),51-78。
單文經(1998)。鷹架支持的譬喻在大班教學上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9(6),1-22。游麗卿(1998)。Vygotsky對研究概念發展的啟示。幼教天地,15,227-239。程培儀(2005)。幼兒敘說無字圖畫故事書之內容分析-以David Wiesner《瘋狂星期二》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黃秀文、沈添鉦(2003)。不同年齡及不同語文程度學童的敘事表現之研究。嘉義大學學報,75,57-81。黃孟嬌(譯)(1998)。S. Engel著。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敘事 (The stories children tell: Making sense of the narratives of childhood)。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黃郇媖(2002)。幼兒文學概論。臺北市:光佑。
黃瑞珍(1999)。故事結構分析法在語言學習障礙兒童教學之應用。國小特殊教育,27,4-10。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臺北市:五南。
黃麗靜(2005)。幼兒說故事的類型與故事基模架構之分析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劉于菁(2008)。運用故事結構教學促進幼兒對故事理解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劉百玲(2005)。幼稚園實施自然科學主題課程之協同行動研究-一所國小附幼的經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劉麗毓(2008)。故事結構教學應用於幼稚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潘世尊(2002)。教學上的鷹架要怎麼搭。屏東師院學報,16,263-294。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宜純(譯)(2009)。E. Bodrova &; D. J. Leong著。心靈幫手 Vygotsky學派之幼兒教學法(Tools of the Mind: 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臺北市:心理。
蔡美華(譯)(2008)。G. E. Mills著。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Action research: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臺北市:學富。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鄭金昌、陳進發(2005)。鷹架理論在體育教學上之應用。大專體育,79,1-7。鄭金昌、鄭漢吾(2009)。交互教學法應用在體育教學的探討。高師大體育,8,16-30。鄭雅丰、鄭雅靜(2010)。教師在閱讀討論教學中的引導行為之探討。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6,165-180。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臺北市:心理。
鄭慧芬(2013)。故事結構教學之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5),15-19。
錡寶香(2004)。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童與一般學童敘事能力:故事結構之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247-269。錡寶香(2009)。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臺北市:心理。
戴芳煒、蔡敏玲(2013)。大班到小學一年級兒童回應圖畫故事書的思考脈絡。教育實踐與研究,26(1),1-32。鍾筱莉(2011)。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自閉症學生說故事能力之應用。東華特教,45,39-45。簡淑真(1998)。建構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3),61-80。簡馨瑩、楊瑋婷、簡淑真、王繼伶(2011)。故事結構教學對幼兒故事理解能力及故事結構順序之效果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5(2),1-24。
羅豪章(2001)。鷹架理論在電腦輔助教學上之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2(4),20-30。英文
Babyak, A. E., Koorland, M., &; Mathes, P. G. (2000). The effects of story mapping instruction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students with behavioral disorders. Behavioral Disorders, 25(3), 239-258.
Bellon, M. L., Ogletree, B. T., &; Harn, W. E. (2000). Repeated storybook reading as a language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A case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scaffolding.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5(1), 52-58.
Boulineau, T., Fore, C., Hagan-Burke, S., &; Burke, M. D. (2004). Use of story-mapping to increase the story-grammar text comprehension of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27(2), 105-121.
Crestani, C. M., Clendon, S. A., &; Hemsley, B. (2010). Words needed for sharing a story: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selection in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35(4), 268-278.
Gabig, C. (2008). Verbal working memory and story retelling in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autism.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39(4), 498-511.
Gardill, M., &; Jitendra, A. K. (1999). Advanced story map instruction: Effects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3(1), 2-17,28.
Green, L. B., &; Klecan-Aker, J. S. (2012). Teaching story grammar components to increase oral narrative ability: A group intervention study. Chil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rapy, 28(3), 263-276.
Idol, L. (1987). Group story mapping: A comprehension strategy for both skilled and unskilled reader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0, 196-205.
Isbell, R., Sobol, J., Lindauer, L., &; Lowrance, A. (2004). The effects of storytelling and story reading on the oral language complexity and story comprehension of young childre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2(3), 157-163.
Jalongo, M. R. (1988). Young children and picture books: Literature from infancy to six.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Mastropieri, M. A., &; Scruggs, T. E. (1997). Best practices in promot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1976 to 1996.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8(4), 197-214.
Pentimonti, J. M., &; Justice, L. M. (2010). Teachers' use of scaffolding strategies during read alouds in the preschool classroo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7(4), 241-248.
Sipe, L. R. (1999). Children's Response to Literature: Author, Text, Reader, Context. Theory Into Practice, 38(3), 120-129.
Sipe, L. R. (2000).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understanding by first and second graders in oral response to picture storybook read-aloud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5(2), 252-275.
Sipe, L. R. (2002). Talking back and taking over: Young children's expressive engagement during storybook read-alouds. Reading Teacher, 55(5), 476-483.
Staal, L. A. (2000). The story face: An adaptation of story mapping that incorporates visualization and discovery learning to enhance reading and writing. The Reading Teacher, 54(1), 26-31.
Stetter, M., &; Hughes, M. (2010). Using story grammar to assist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ading difficulties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on.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33(1), 115-151.
Van de Pol, J., Volman, M., &; Beishuizen, J. (2010). Scaffolding 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 decade of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2(3), 271-296.
Wellman, R. L., &; Lewis, B. A., Freebairn, L. A., Avrich, A. A., Hansen, A. J., &; Stein, C. M. (2011). Narrative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speech sound disorders and the prediction of later literacy skills.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42(4), 561-579.
Wood, D., &; Wood, H.(1996). Vygotsky, tutoring and learning.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2(1),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