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光晨、范又功、林祖南、張微元(1978)。諧波齒輪傳動。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2.汪福敏(譯)(1982)。諧波齒輪傳動:原理、設計與工藝。(原作者:Е.Г. Гинзбург)。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3.盧賢纘、高業田、王樹人(譯)(1984)。齒輪嚙合原理(第二版)。(原作者:Ф.Л. Литвин)。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68)
4.沈允文、葉慶泰(1985)。諧波齒輪傳動的理論和設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5.沈允文、李克美(譯)(1987)。諧波齒輪傳動。(原作者:М.Н. Иванов)。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6.范又功、曹炳和(1995)。諧波齒輪傳動技術手冊。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7.盧賢纘、尚俊開(2003)。圓弧齒輪嚙合原理。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8.機械設計手冊編委會(2007)。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輪系(第四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9.董惠敏(2008)。基於柔輪變形函數的諧波齒輪傳動運動幾何學及其嚙合性能研究(博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10.陳曉霞(2012)。基於側隙評價的諧波齒輪圓弧齒形設計及狀態仿真研究(博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11.劉書海(2003)。基於運動幾何學的諧波齒輪傳動齒形的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12.張麗華(2004)。基於有限元分析的諧波齒輪傳動變形協調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13.孫志國(2006)。基於遺傳算法的諧波齒輪傳動參數優化設計與虛擬設計(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14.王文靜(2007)。諧波齒輪傳動短杯柔輪的結構設計和性能分析(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15.毛彬彬(2007)。STS齒形諧波傳動嚙合理論與設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16.吳文光(2010)。人字齒輪傳動系統的建模及其動力學特性的有限元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17.樊拓(2012)。人字齒輪參數化建模及動靜態分析(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18.羅明(2012)。雙圓弧齒形短杯諧波齒輪的結構設計與有限元分析(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19.陳毅恆(2013)。諧波齒輪傳動系統之有限元素分析(碩士論文)。20.李科(2013)。基於UG人字形齒輪參數化設計及動力學仿真(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21.劉熙剛(2013)。CTC齒形諧波傳動嚙合參數的優化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22.嵇鑫健(2013)。CTC齒形諧波傳動齒形設計與嚙合分析(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23.沙曉晨(2014)。新齒形諧波齒輪傳動精度的理論研究與測試(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24.馬南飛(2014)。雙圓弧諧波齒輪傳動側隙分析及齒間載荷分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25.梁鈺麟(2015)。雙圓弧齒型諧波齒輪之共軛性質探討(碩士論文)。26.余元利(2006)。雙圓弧螺旋齒輪接觸應力研究。教育部改善師資經費補助專題發表成果報告。
27.毛彬彬、王克武(2008)。ANSYS平臺上的雙圓弧齒形諧波傳動柔輪有限元分析。現代製造工程,6,59-62。
28.毛彬彬、王克武(2008)。雙圓弧諧波傳動嚙合理論研究與仿真。拖拉機與農用運輸車,6,12-14。
29.王克武(2008)。新型傳動齒輪的齒形設計研究。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23-25。
30.王家序、周祥祥、李俊陽、肖科、李奇(2016)。公切線式雙圓弧齒形諧波齒輪傳動設計。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56-63。
31.王家序、周祥祥、李俊陽、肖科、周廣武(2016)。杯形柔輪諧波傳動三維雙圓弧齒形設計。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4,616-624。
32.王家序、劉彪、周祥祥、李俊陽、肖科(2016)。雙圓弧諧波齒輪傳動齒形設計與參數分析。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3,164-170。
33.王敏杰、范元勛、祖莉(2015)。諧波齒輪傳動共軛齒形求解方法的研究。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2,13-16。
34.王進猷、劉傳仁、吳昱龍、吳秉修(2007年11月)。具雙圓弧齒輪之行星齒輪系統幾何設計與應力分析。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第二十四屆全國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35.吳偉國、于鵬飛、侯月陽(2014)。短筒柔輪諧波齒輪傳動新設計新工藝與實驗。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1,40-46。
36.李克美(1991)。諧波傳動技術的新發展。機械工藝師,2,26-28。
37.辛洪兵(2002)。研究諧波齒輪傳動嚙合原理的一種新方法。中國機械工程,3,7-9。
38.辛洪兵(2011)。雙圓弧諧波齒輪傳動基本齒形設計。中國機械工程,6,30-36。
39.辛洪兵、何惠陽(1996)。諧波齒輪傳動共軛齒形的研究。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學報,2,22-26。
40.辛洪兵、何惠陽、謝金瑞(1997)。精密諧波齒輪傳動采用圓弧齒形的合理性証明。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學報,3,47-50。
41.辛洪兵、何惠陽、謝金瑞(1997)。諧波齒輪傳動嚙合剛度的研究。光學精密工程,2,26-29。
42.辛洪兵、張慶夫(1998)。四齒差諧波齒輪傳動的嚙合原理。食品科學技術學報,4,20-25。
43.辛洪兵、謝金瑞、何惠陽(1996)。用B矩陣法建立諧波齒輪嚙合基本方程。機械傳動,2,6-9。
44.辛洪兵、謝金瑞、何惠陽、張作梅(1999)。諧波傳動技術及其研究動向。北京輕工業學院學報,1,32-38。
45.孟漪(2016)。加工小模數漸開線齒形諧波齒輪用插齒刀設計。工具技術,4,68-71。
46.范元勛、王華坤、宋德鋒(2002)。諧波齒輪傳動共軛齒形的計算機數值模擬研究。南京理工大學學報,4,389-392。
47.袁安富、林森、仲霞莉(2015)。雙圓弧諧波齒輪設計及性能仿真。製造業自動化,12,110-113。
48.張福潤、羅伯勛(1990)。建立嚙合方程的B矩陣法。華中理工大學學報,2,11-18。
49.許建剛、祖莉(2015)。基於范成原理的CTC諧波齒輪傳動柔輪齒形的參數化設計與仿真。機械製造,6,5-8。
50.郭剛、鐘健(2015)。彈性波發生器作用下柔輪變形機理的研究。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3,22-24。
51.陳曉霞、林樹忠、邢靜忠(2010)。諧波齒輪傳動中基於柔輪裝配變形的共軛精確算法。中國機械工程,17,41-45。
52.陳曉霞、劉玉生、邢靜忠、徐蔚(2014)。諧波齒輪中柔輪中性層的伸縮變形規律。機械工程學報,21,189-196。
53.陳鵬、范元勛(2016)。基於Matlab的諧波齒輪及其刀具的設計與仿真。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1,10-13。
54.嵇鑫健、范元勛、謝秋月(2014)。基於包絡理論運動仿真方法求解諧波齒輪共軛齒形。機械製造與自動化,1,94-96。
55.楊曉琦、程凱(2008)。基於MATLAB的諧波齒輪傳動柔輪變形研究。無線電工程,7,62-64。
56.劉書海、董惠敏、鄒開其(2002)。基於運動幾何學的諧波齒輪傳動雙圓弧齒形優化設計。大連大學學報,2,13-16+22。
57.劉嵩、李菲(2016)。活齒端面諧波齒輪在煤礦機械中的應用探討。科技資訊,6,83-84。
58.劉熙剛、張慶(2013)。基於齒廓法線法求解CTC齒形諧波齒輪共軛齒形。機械製造與自動化,3,20-23。
59.Dong-Hui Ma, Jia-Ning Wu, & Shao-Ze Yan (2016). A Method for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Me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Harmonic Drive Gears Using Computer Vision.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59(9), 1305-1319. doi: 10.1007/s11431-016-6082-6
60.Huimin Dong, & Delun Wang (2009). Elast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Flexspline in Harmonic Drive. Reconfigurable Mechanisms and Robots, 2009. ReMAR 2009. ASME/IFToM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363-369.
61.Huimin Dong, Delun Wang, & Kwun-Lon Ting (2008). Elastic Kinematic and Geometric Model of Harmonic Gear Drives. ASME 2008 International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s and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in Engineering Conference, 2, 717-725. doi: 10.1115/DETC2008-50046.
62.Huimin Dong, Delun Wang, & Kwun-Lon Ting (2011). Kinematic Effect of the Compliant Cup in Harmonic Drives.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133(5), 051004. doi: 10.1115/1.4003917.
63.Huimin Dong, Kwun-Lon Ting, & Delun Wang (2010). A Unified Conjugation Theory for Planar Transmission. ASME 2010 International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s and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in Engineering Conference, 2, 1751-1759. doi: 10.1115/DETC2010-29000.
64.Huimin Dong, Kwun-Lon Ting, & Delun Wang (2011). Kinematic Fundamentals of Planar Harmonic Drives.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133(1), 011007. doi: 10.1115/1.4003140.
65.Xiaoxia Chen, Shuzhong Lin, & Jingzhong Xing (2010). The investigation of elongation of the neutral line in harmonic drive. Computer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ICCDA),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4, 383-386. doi: 10.1109/ICCDA.2010.5541055.
66.Harmonic Drive LLC (n. d.). Technology.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17, from http://www.harmonicdrive.net/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