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7 19: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崔慧敏
研究生(外文):Hui-Min Tsui
論文名稱:風骨嶙峋相虛實--朱耷之視覺藝術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Early Qing Painting Monk Visual Arts--A Case of Zhu-Da
指導教授:高從晏高從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ung-Yen Kao
口試委員:謝省民蔡志英
口試委員(外文):HSIEH,HSING-MINTSAI,CHIH-YING
口試日期:2015-06-1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環球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其他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8
中文關鍵詞:清初畫僧視覺藝術藝術美學藝術實踐
外文關鍵詞:Early Qing Dynasty Monk PaintingVisual artsEstheticsArtistic Practi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在中國繪畫史上,石濤、朱耷、髡殘與弘仁,號稱清初「四畫僧」,他們皆明末遺民,因不甘臣服於新朝,志不可遂,便入空門,借助詩文書畫,抒寫身世之感,後人統稱為「遺民畫派」。對於中國傳統繪畫精神而言,象徵著一種心靈空間的追尋。朱耷的繪畫以新穎的形式,打破中國傳統花鳥畫之構圖及布局,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其中所表現的「創造性」思想,對後世的畫家或多或少皆有所啟發,尤其在畫家之人格修養、創作理念、與技法特色方面,影響後世甚為深遠,足以證明朱耷在創作的視覺藝術所表現之視覺藝術,値得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為質性方式,採行文本分析法、個案分析法、文獻分析法與歷史研究法。年代起明朝.萬曆15年(1587)至清朝.康熙44年(1705)間,從政治時局、社會環境以及朱耷出世入世,與各階段視覺藝術風格轉變成因等為範圍。由於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限於研究者之時間限制,僅選創作研究。關於其他學門(如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非本文之分析角度。此外,本文以藝術史、哲學、藝術心理學等面向進行文獻資料研究,而限於時空因素,無法比對與觀察朱耷花鳥畫作品真跡。另外,作品資料的蒐集雖已力求完整,但仍難免有不足之處,皆為本研究之限制。
本文將從朱耷的身世生平、歷史背景、心路歷程、藝術美學與實踐,以及作品分析等,探討其在視覺藝術上之成就,研究中心思想之基本架構為:『風骨嶙峋相虛實』。並由「氣韻生動」、「風骨嶙峋」、「藝境簡疏」、「迴腸山水」、「哭笑若夢」與「境界同化」等思想組構而成,探討朱耷在視覺藝術上成就部分,分以藝術美學與實踐方面討論。其中,藝術美學探討之核心為:「氣韻生動境超然」、「風骨嶙峋相虛實」、「形神兼備境簡疏」、「殘山剩水盪迴腸」、「哭笑難辯仿若夢」、「推有得無道同化」。而在藝術實踐研究之表現為:「骨法至簡巧用筆」、「應物傲骨表象形」、「隨類身世顯賦彩」、「經營神態取位置」、「傳移悲絕觀模寫」。接著,整理出各階段之作品與種類;在個別作品部分,挑選出幾幅膾炙人口、與拍賣極為高價的作品作分析,從創作理念、學理基礎、內容形式、方法技巧與藝術價值與貢獻等作個別探討。
依研究與作品分析,提出以下四點結論:一、視覺藝術之風格具有時代意義。二、創作哲學觀傳達藝術知覺心理。三、藝術創作心理蘊含象徵性語言。四、開創視覺藝術之寫意畫風時代。冀能為新世代的視覺藝術提供做更多不同的發展與方向。最後,希望透過本文之研究,後續亦能夠將朱耷之特殊花押、印款做更有軌跡之延伸與探討。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there are four famous monks, who in addition to being a monk, also well-known painter. The four monks painters: Shi Tao, Zhu Da, Kum residues and Hongren. They are the late Ming adherents. Because they do not want to be the Qing control, so invariably become a monk. They are i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o express the hearts of pleasant. For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the symbol of an emotional and ideal pursuit.Zhu Da's paintings in novel form, changed the compos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ird and flower painting. His performance with a new way of painting, as well as creative idea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f artists who have had a lot of inspiration. Zhu Da particular personality training, creative ideas, performance technique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ore influenced many modern people.

It's proves the visual arts Zhu Da in the cre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that allows us to do further research. This study i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using text analysis, case analysis, document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Range of years is from the Ming - Wanli 15 years (AD 1587) to the Qing Dynasty - Emperor Kangxi 44 years (AD 1705). Content range, the shift from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various stages of visual art style into the reasons. Since covers a very wide range, but also because the time constraints of the investigator, you can only choose his part creative research. Such as soci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paper's analysis of non-angle. In addition, the paper art history, philosophy, art and psychology direction of research literature,becaus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ssage of time, it can not be compared to the observed bird Zhu Da authentic works. Finally, data collected works, although every effort is complete, but there is bound to be inadequate, are limiting the study.
The article from Zhu Da's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life, history ,background, mentality and history, artistic aesthetics , artistic practice, and works analysis, Zhu Da discuss achievements in the visual arts. The basic architecture research center thought is: "Because he has an extraordinary life, so the creation of showing his extraordinary artistic style." And from "painting the picture is vivid", "he has a special personality", "drawing simple lines constituted by the picture", "his own country of origin is no longer in existence," "he either cry or laugh, we could not tell, "and" his spirit and ideas is a special "ideas such common component. Discussion Zhu Da artistic achievement in the visual part, then the esthetics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discussion. Next, sort out the type of work and the various stages of Zhu Da. In the individual works part, pick out the pieces of well-known, extremely expensive auction works for analysis. Finally, from creative concept works, theoretical basis, content and form, methods and techniques and artistic value and contribution etc. for individual discussion.
In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work, the following four conclusions: Fiest, his visual art style, ha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Second, his creative philosophy, conveyed the art of perceptual psychology. Third, his art psychology, showing a lot of symbolic language. Fourth his style of painting, impressionistic style and created a new era of visual arts. We hope that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new generation of visual art, to provide a greater variety of development and direction. Finally, more we hope that through this study, it is possible to follow Zhu Da's special Signatures do extend explore more meaningful.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一、研究動機 3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4
一、研究方法與流程 4
二、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3
第四節 前人相關研究 18
一、楊維鴻《八大山人書藝之研究》 18
二、譚天《非哭非笑的悲劇-八大山人藝術評傳》 18
三、錦繡文化總編纂《中國巨匠美術周刊》第100期 18
四、王方宇《八大山人論集》 19
五、黃意琳《八大山人藝術創造性之研究》 19
六、涂進財《八大山人藝術思想研究》 19
第二章 文獻分析與圖像探討 20
第一節 文獻分析 21
一、身世之謎 21
二、時代背景 24
三、書畫同源 25
第二節 圖像探討 29
第三章 朱耷之藝術美學與實踐 40
第一節 藝術美學 42
一、氣韻超然境生動 43
二、風骨嶙峋相虛實 49
三、形神兼備境簡疏 55
四、殘山剩水盪迴腸 63
五、哭笑難辨彷若夢 66
六、推有得無道同化 70
第二節 藝術實踐 75
一、骨法至簡巧用筆 76
二、應物傲骨表象形 79
三、隨類身世顯賦彩 83
四、經營神態取位置 92
五、傳移悲絕觀模寫 99
第四章 作品解析 105
第一節 總體作品分析 106
一、各階段作品分析 106
二、作品種類分析 118
第二節 個別作品分析 129
作品一 《古梅圖》 130
作品二 《仿倪雲林山水》 143
作品三 《竹石鴛鴦》 153
作品四 《鵪鶉游魚圖》 163
作品五 《孔雀竹石圖》 172
第三節 對後世的影響與可行發展 181
一、對現今當代藝術的啟示 182
二、視覺藝術之可行與發展 183
第五章 結論與省思 184
第一節、結論與影響 185
一、視覺藝術之風格具有時代意義 185
二、作哲學觀傳達藝術知覺心理 186
三、術創作心理蘊含象徵性語言 186
四、創視覺藝術之寫意畫風時代 187
第二節、感想與省思 188
參考書目 190
一、中文書籍 190
二、外文書籍 198
三、翻譯書籍 198
四、期刊論文 199
五、網路搜尋 200

附錄 201
附錄一 編年圖錄 201
附錄二 朱耷歷代世系 203
附錄三 朱耷生平年表 204

表目錄
表4-1 朱耷署名四階段 106
表2-2 學者研究朱耷之書畫藝術 119
表2-2.1 學者研究朱耷之花鳥畫藝術 122
表2-2.2 學者研究朱耷之山水畫藝術 123
表2-2.3「八大山人」別號署款分期 124
表2-2.4「八」字作「> <」形階段(1690-1694,64-69歲)作品 125
表2-2.5「八」字作「八」、「ιヽ」、「′‵」階段(1695-1705,70-78歲)作品 126

圖目錄
圖 1-2.1 研究流程圖 10
圖 1-2.2 中心思想架構圖 11
圖 2-1.1 黃安平《个山小像》水墨紙本。(97*60.5cm)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藏 22
圖 2-2.1《松鹿圖》水墨紙本,立軸(126*56cm)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藏 30
圖 2-2.2行楷書,紙本立軸(151.557.5cm)故宮博物院藏 32
圖 2-2.3《臨河敘》,立軸水墨、紙本。(31.5*28cm)中國嘉德國際藏 33
圖 2-2.4一朵紅雲 35
圖 2-2.5 舊王孫 35
圖 2-2.6 溥儒 35
圖 2-2.7 朱耷署款 37
圖 2-2.8 朱耷用印 38
圖 3 行楷《內景經》冊12頁。(22*1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0
圖 3-1.1《竹石牡丹圖》水墨紙本、卷軸。(124*62.3cm)南京博物館藏 48
圖 3-1.2《眠鴨圖》水墨紙本、立軸。(91.4*50cm)廣東省博物館藏 54
圖 3-1.3《游魚圖》水墨紙本、立軸。(96*46cm)南京博物館藏 54
圖 3-1.4《書畫冊之雜畫冊》水墨紙本。(24.4*23cm)上海博物館藏 59
圖 3-1.5《水墨山水冊》水墨紙本四幅。(34*24cm*4)廈門大學藝術學院藏 62
圖 3-1.6《山水冊》水墨紙本。(26*41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65
圖 3-1.7《書詩冊》墨筆紙本。(24.5*16.4/24.5*14.5/24.5*15.3cm)王方宇藏 66
圖 3-1.9行楷。(161*60.16cm)丁衍庸藏 68
圖 3-1.8 草書。(161*60.18cm)丁衍庸藏 68
圖 3-1.10 有與無 70
圖 3-2.1《天光雲影山水冊之引首》。篆書、墨筆紙本(25.8*34.7)王方宇藏 77
圖 3-2.2《禹王碑》篆書、墨筆紙本。(709*567cm)南京博物院藏 78
圖 3-2.3《石鼓文》篆書、墨筆紙本。(45*265cm)南京博物院藏 78
圖 3-2.4《荷鴨圖》水墨紙本、立軸。(142.8*66cm)上海博物館藏 81
圖 3-2.5 草書《丁香花圖》冊頁之二。(26.4*14.2cm)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85
圖 3-2.6《魚鴨圖》水墨紙本、卷軸。(23.2*23.2cm)上海博物館藏 87
圖 3-2.7《孤禽圖》水墨紙本、立軸。(103*5*44cm)上海博物館藏 88
圖 3-2.8《甲子花鳥冊》水墨紙本、冊頁。(24*37.5cm)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藏 89
圖 3-2.9《瓜月圖》水墨紙本、卷軸。(74*45.1cm)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藏 90
圖 3-2.10《河上花圖》水墨紙本、卷軸。(1292.5*47cm)天津巿藝術博物館藏 91
圖 3-2.11《清明上河圖》水墨紙本、卷軸。(5285*24.8 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93
圖 3-2.12《花鳥圖冊》水墨紙本。(25*20cm)上海故宮博物院藏 95
圖 3-2.13 疏密之構圖與氣韻生動 96
圖 3-2.14《个山傳綮題畫詩》水墨紙本、卷軸。(122*38cm)上海故宮博物院藏 98
圖 4-1.1《魚鳥圖》水墨紙本。(25.5*105.8cm)上海故宮博物院藏 108
圖 4-1.2《花卉圖冊之荷花》水墨紙本、冊頁。(21.4* 3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09
圖 4-1.3《傳綮寫生冊.石榴》水墨紙本。(24.6*38.9cm)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111
圖 4-1.4《傳綮寫生冊.白梅》水墨紙本。(24.6*38.9cm)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111
圖 4-1.5《傳綮寫生冊.蔬菜》水墨紙本。(24.6*38.9cm)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111
圖 4-1.6《傳綮寫生冊.西瓜》水墨紙本。(24.6*38.9cm)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111
圖 4-1.7《傳綮寫生冊.奇石》水墨紙本。(24.6*38.9cm)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111
圖 4-1.8《傳綮寫生冊.芭蕉》水墨紙本。(24.6*38.9cm)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111
圖 4-1.9《墨花圖》水墨紙本、卷軸。(24.7* 340cm)故宮博物院藏 112
圖 4-1.10《貓石圖》水墨紙本、立軸。(123*42cm)原嘉德國際藏 113
圖 4-1.11《海棠春秋圖》水墨紙本、立軸。(154*55cm)安徽博物館藏 116
圖 4-1.11《落花册頁》「八大山人」款 127
圖 4-1.12《落花册頁》「屐形小印」款 127
圖 4-1.13《山水》花押之「个相如吃」 127
圖 4-1.14《安晚冊》花押之「三月十九」 128
圖 4-2《古梅圖》水墨紙本、卷軸。(96*55cm)安徽博物館藏 130
圖 4-2.1《風雨歸舟圖》 紙本墨筆。(161*40.5cm) 浙江中距拍賣藏 134
圖 4-2.2開合爭讓 140
圖 4-2.3倒梯形構圖 141
圖 4-2.4《仿倪雲林山水》紙本墨筆,卷軸。(93*177cm) 原北京匡時拍賣藏 143
圖 4-2.5 黃金分割 151
圖 4-2.6 黃金螺旋 151
圖 4-2.7 螺旋引導 152
圖 4-2.8《竹石鴛鴦》水墨紙本、卷軸。(65*120cm) 原西泠印社藏 153
圖 4-2.9 幾何構圖 160
圖 4-2.10 較自然 161
圖 4-2.11 失安定 161
圖 4-2.12《鵪鶉游魚圖》水墨紙本、冊頁。(48*68cm)蘇州靈巖山寺藏 163
圖 4-2.13 三分法與井字構圖 170
圖 4-2.14《孔雀竹石圖》水墨紙本、卷軸。(169*72cm)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藏 172
圖 4-2.15《青鳥青銅圖》張大千(101×43cm)中國嘉德拍賣藏 178
圖 4-2.16《孔雀竹石圖》視覺均衡的安排方式 178
圖 4-2.17 Y形起伏 179
圖 4-2.18 倒置三角 179
圖 5-2.1《天下一家》宋.徽宗花押 188
圖 5-2.2《八大山人哭之笑之》朱耷花押 188
圖 5-2.3《十有三日》朱耷花押 188
圖 5-2.4《萬國之主朱由檢》明.思宗花押 188
一、中文書籍
于安欄(1983),《畫史叢書》。台北市:文史出版社。
于樸(1972),《中國畫論彙編》。台北市:京華書局。
干寶(1979),《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出版出版發行。
于謙(1973),《忠肅集》。台北巿:台灣商務出版。
方聞(1988),《朱耷之生平與藝術歷程》。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方薰(1966),《山靜居畫論》。板橋巿:藝文出版社。
王國維(1958),《宋元戲曲考》。台北巿:藝文出版社。
王天有(2010),《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台北市:三民書局。
王方宇(1985)《八大山人論集》。台北:台灣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會。
王方宇(1998),《八大山人書法集(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
王夫之(2008),《薑齋詩話》。合肥市:黃山書社。
王夫之(1988),《船山全書》。長沙巿:嶽麓書社。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第07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第16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王充(1976),《論衡》。台北巿:中華書局出版出版出版。
王先謙(1975),《莊子集釋》。台北市:唯一書業中心。
王世貞(2001),《王世貞文選》。蘇州市:蘇州大學。
王璲(2008),《靑城山人集》。合肥市:黃山書社。
王海之(1996),《揚州畫派書畫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
王財貴(1996),《易經》。中和市:讀經出版社。
王朝聞等編(2000),《八大山人全集》。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王壽南、陳水逢(1992),《藝術品味》。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出版印書館。
王弼(1966),《周易略例》。台北巿:藝文出版社。
王肅(1975),《孔子家語》。台北巿:藝文出版社。
孔子(1992),《禮記》。北京巿:中華書局出版出版出版。
孔貞運(2008),《皇明詔制》10卷。合肥市:黃山書社。
呂清夫(1987),《造形原理》。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
司空圖(1966),《司空詩品》。板橋巿:藝文出版社。
司馬光(1976),《資治通鑑》。台北巿:中華書局出版出版出版。
司馬遷(1975),《史記》。台北市:明倫出版社。
司馬遷(1976),《史記》。台北巿:宏業書局。
皮朝綱(1995),《禪宗的美學》。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白璜(1989),《西江志》。台北巿:成文出版社。
石守謙(1996),《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
包恢(2008),《敝帚稿略》。合肥市:黃山書社。
米芾(2004),《書畫史》。北京市:北京圖書館。
朱孟實(1985),《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台北市:木鐸出版。
朱良志(2008),《八大山人研究》。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
朱耷(1992),《八大山人翰墨集》。北京:知識出版社
朱安群(1993),《八大山人詩與畫》。武昌:華中理工大學。
朱榮智(1998),《莊子的美學與文學》。台北:明文書局。
朱熹(1990),《詩經》。上海:古籍出版發行。
老子(2002),《道德經》。香港:商務印書館。
收在王國維(1980),《人間詞話》。台北巿:漢京出版。
西沐(2014),《中國畫派市場格局分析》。北京:中國書店出版。
安格爾(1986),《中國印象》。(台北巿:林白出版社。
李延壽(1977),《南史》。台北市:洪氏出版社。
吳汝鈞(1994),《哲學與文化》。新北市:輔仁大學出版。
吳楚材(1995),《古文觀止》。杭州巿:浙江古籍出版社。
佛陀多羅(1990),《圓覺經》。台北巿:圓明出版有限公司發行。
李漁(1987),《李漁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李煜(2004),《李煜集》。太原市:山西古籍出版社。
李德裕(1965),《李衛公集》。台北巿:台灣商務出版。
李一(2003),《中國書法家全集-八大山人》。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李日華(1985),《六研齋筆記》。台北巿:新興出版社。
李日華(1966),《恬致堂詩話》。板橋巿:藝文出版社。
李白(1977),《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出版。
李煜(2004),《李煜集》。太原市:山西古籍出版。
李綱(2004),《李綱全集》。長沙市:岳麓書社。
宇克承(1997),《詩經》。新北市:正一善書出版。
李孜(1981),《中國歷代散文選》。台北市:宏業出版社。
李澤厚(1996),《李澤厚論著集》。台北市:三民書局。
李澤厚(2003),《美學三書》。天津市: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李延壽(1997),《南史》。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出版。
李潤梅(1983),《中國美學史資料彙編》。台北市:明文書局。
李東陽(2008),《李東陽集》。長沙市:岳麓書社。
吳䍩木(1989),《中國畫技法概論》。台北市:莊嚴出版社。
吳昆(1985),《醫方考》。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何恭上(1980),《中國美術史》。台北市:藝術圖書出版。
杜甫(1968),《杜甫詩》。台北巿:台灣商務出版。
何文煥(1956),《歷代詩話-詩式》。台北巿:藝文出版社。
何文煥(1982),《歷代詩話》。台北市:木鐸出版社。
杜甫(1936),《分門集注杜工部詩》。上海巿:中華書局出版出版。
汪世清(2006),《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台北市:石頭出版。
沈尹默(1989),《論書叢稿》。台北市:華正書局。
沈子丞(1982),《歷代論畫名著匯編》。北平巿:文物出版發行。
沈約(1997),《宋書》。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出版。
沈鯨(2001),《雙珠記評注》。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沈復(2005),《浮生六记》。青島市:青島出版社。
阮璞(1987),《論畫絕句自注》。廣西:新華書店
阮璞(1993),《中國畫史論辨》。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
吳楚材(1995),《古文觀止》。杭州巿浙江古籍。
周憲(1997),《二十世紀西方美學》。江蘇省:南京大學出版社。
周士心(1970),《八大山人及其藝術》。台北市:華岡書局。
周齊(2005),《明代佛教與政治文化》。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周振甫(1993),《中國名著叢書-文心雕龍》。台北市:錦繡文化企業。
周亮工(1999),《印人傳》收在韓天衡編訂《歷代印學論文選》。浙江:西泠印社。
周頤(1960),《蕙風詞話》〈人間詞話〉。北平巿:人民出版社。
宗白華(1981),《美學散步》。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宗白華(1982),《美學的散步》洪範文學叢書第76集。台北市:洪範文學。
林秀薇(1999),《揚州畫派》。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邱振中(2005),《書法論集:神居何所》。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邱振中(2011),《書法的型態與闡釋》。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邵長蘅(1986),《八大山人傳》。江西:人民出版社。
孟子(1965),《孟子》。台北巿:中華書局出版出版出版。
金元省吾(1924),《支那尚待畫論研究》。東京市:岩波書店。
俞崑(1984)《中國畫論類編》(上冊)。台北市:華正書局。
俞崑(1984),《中國畫論類編》(下冊)。台北市:華正書局。
俞劍華(2004),《中國畫論類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胡繼華(2005),《宗白華文化幽懷與審美象徵》。北京市: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
范溫《潛溪詩眼》。收在郭紹虞(1980),《宋詩話輯佚》。北平巿:中華出版社。
范文瀾(2006),《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范成大(1965),《石湖居士詩集》。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范曄(1965),《後漢書》。台北巿:中華書局出版出版出版。
鄔昆如(1983),《現代西洋哲學思潮》。台北市:黎明文化出版。
姜公韜(2010),《中國通史-明清史》。北京:九州出版社。
姜一涵(1992),《中國美學》。新北市:友信印刷。
姜一涵(等(1992),《中國美學》。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柳亞子、陳去病、高旭等編(1910),《南社叢刻》第8集。上海:南社出版。
姚鼐(1965),〈祭朱竹君學士文〉《惜抱軒詩文集》。台北巿:台灣商務出版。
姚一葦(1985),《藝術的奧祕》第10版。台北市:開明書局出版。
姚思廉(2004),《梁書》。上海市:漢語大詞典編輯出版。
屈原(1996),《楚辭》。台北市:台灣古籍出版。
孫聯奎(1962),《司空圖〈詩品〉解說二種》。山東:人民出版社。
孫百安(2012),《晉唐繪畫的應物象形研究》。上海: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孫美蘭(1991),《李可染研究-談學山水畫》。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徐弘祖(2011),《徐霞客遊記》。南京市:鳳凰出版社。
徐開任(1991),《明名臣言行錄》。台北巿:明文出版。
徐復觀(1979),《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徐復觀(2007),《中國藝術精神》。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悲鴻(1999),《徐悲鴻畫論》。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徐琛、張朝輝(1996),《中國繪畫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祝鼎民(1998),《清代散文選注》。長沙巿:岳麓書社。
祝嘉(1984),《現代書法論文選》。台北市:華正書局。
秦孝儀(2010),《故宮書畫錄》。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館。
秦牧(1962),《藝海拾貝》。上海:文藝出版社。
納蘭性德(2005)《飲水詞集》。北京:光華書局。
袁金塔(1987),《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袁枚(2008),《隨園詩話》讀書札記之廿。西安市:三秦出版社。
袁枚(1992),《小倉山房文集》。台北巿:廣文書局。
袁宏道(1995),《袁中郎隨筆》。北京巿:作家出版社。
唐志契(1964),《繪事微言》。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
高木森(2004),《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市:三民書局出版。
高居翰(1984),《中國繪畫史》。台北巿:雄獅出版社。
班固(1962),《漢書》。北平巿:中華書局出版出版。
張九齡(1965),《曲江張先生文集》。台北巿:台灣商務出版。
張玉春、金國泰譯注(1993),《老子》。台北市:錦繡文化企業。
張憲(1936),《玉笥集》。上海市:上海商務出版。
張光福(1982),《中國美術史》。台北市:知識出版社。
張照(2008),《石渠寳笈》。合肥市:黃山書社。
張彥遠(1974),《歷代名畫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揖(1936),《廣雅》。上海市:上海商務出版。
屠隆(1966),《考槃餘事》。板橋巿:藝文出版社。
崔自默(2010),《八大山人全集》。北京市:河北出版傳媒集團公司。
曹道衡(1992),《漢魏六朝辭賦》。台北巿:群玉堂出版。
曹雪芹(2000),《紅樓夢》。長春市:時代文藝。
曹植(1956),《曹子建集》。台北市:新興出版社。
曹諾(1993),《美術構圖例釋》。台南市:大孚書局有限公司。
笪重光(1966),《畫筌》。新北巿:藝文圖書出版。
莊子(2000),《莊子》。新店市:立緒文化出版。
莊伯和(1980),《中國美術之旅》。台北市:雄師圖書出版。
莊伯和(1987),《中國繪畫史綱》。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
陶潛(1985),《陶淵明全集》。高雄市:前程書局出版。
許慎(1966),《說文解字》。板橋巿:藝文出版社。
許仲琳(2001),《封神演義》。新店市:三誠堂出版事業。
梁章鉅(1969),《歸田瑣記》。台北巿:廣文出版社。
梁斌(2005),《紅旗譜》。上海市:人民文學出版社。
陸韜(1993),《平面構型基礎》。台南市:大孚書局有限公司。
陸時雍(1983),《詩鏡總論》。台北巿:台灣商務出版。
陸機(1965),《陸士衡文集》。台北巿:台灣商務出版。
陸機(1965),《陸士衡文集》。台北巿:台灣商務出版出版。
陸游 (2001),《劍南詩稿》,北京:中國書店。
郭紹虞(1980),《宋詩話輯佚》。北平巿:中華出版社。
郭茂倩(1965),《樂府詩集》。台北巿:中華出版社。
郭沫若(1963),《沫若文集》。北平巿:人民文學出版。
郭若虛(1964),《圖畫見聞誌》。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
郭若虛(1975),《圖畫見聞志緒論》。台北市:華正書局。
郭熙(2007),《林泉高致集》。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
郭熙(2010),《林泉高致》。山東:山東畫報出版。
郭璞(1970),《爾雅》。版橋巿:藝文出版社。
陳鼎(1659),《虞初新志啟》。清乾隆庚辰詒清堂重刊本。
陳鼎(1985),《虞初新志啟.八大山人傳》。河北市:人民出版社。
陳子龍(2011),《陳子龍全集》。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
陳燕(1983),《蔣捷及其詞研究》。台北巿:華正出版社。
陳秋瑾(1995),《繪畫的空間表現》。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陳師曾(1921),《中國文人畫研究》。上海市:中華書局出版出版。
陳景容(1998),《構圖與繪畫分析》。台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陳景容(1998),《美術構圖例釋》。台北市:大孚書局有限公司。
陳康祺(1968),《郎潛紀聞》。台北巿:成文出版發行。
陳慧蓀(1985),《八大山人畫集》。江西市:人民美術出版社。
程大昌(2002),《詩議》〈詩學指南〉卷3。。
傅京生(2005),《中國花鳥畫學》。鄭州市:河南美術出版。
單國強(2004),《古書畫史論集》。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
單國強(2005),《八大石濤書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澳門藝術博物館。
曾祖蔭(1987),《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曾祖蔭(1987),《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童慶炳(1998),《文學理論》。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童範儼(1989),《臨川縣志》卷56。台北巿:成文書局出版。
雅瑟(2011),《唐詩三百首鑒賞大全集》。新北市:新潮社。
馮友蘭(1989),《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黃光男(1992),《藝海微瀾》。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
黃光雄、簡茂發(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賓虹(1986),《黃賓虹畫語錄》。台北巿:華正書局出版。
黃宗賢(2011),《從原理到形態--普通藝術學》。湖南市:湖南美術出版社。
黃篤書(1998),《黃山谷全傳》。台北市:五洲出版。
楊載(2008),《詩法家數》。合肥市:黃山書社。
楊新(1995),《八大山人》。台北巿:錦繡出版社。
楊維鴻(1993),《八大山人書藝之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董仲舒(1997),〈天地陰陽〉《春秋繁露》。長沙市:岳麓書社。
聖祖勅(1974),《全唐詩》。台北巿:復興書局。
葉夢得(196),《石林詩話》。板橋巿 : 藝文出版社。
葉紹翁(1987),《四朝聞見錄》。台北巿:廣文書局。
葉朗(1996),《中國美學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葉廷琯(1976),《鷗波漁話》。台北巿:台灣商務出版出版印刷。
虞君質(1980),《藝術概論》。台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
僧肇(1985),《佛教經籍選編》。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薄松年(1995),《郭熙》。台北巿:錦繡文化事業。
蒲松齡(2004),《聊齋誌異》。台北市:正展出版公司。
蒲震元(1995),《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寧波(1996),《王安石全集》。吉林市:吉林出版社。
管倖生等(2010),《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市: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蒙培元(1980),《中國心性論》。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歐陽炯(1992),《呂本中研究》。台北巿:文史哲出版。
齊淵(2006),《八大山人書畫編年圖目》。上海市:人民美術出版。
蔣驥(1966),《傳神秘要》。板橋巿:藝文出版社。
劉安(1996),《淮南子》。台北市:台灣古籍出版。
劉安(1987),《淮南子》。台北市:中華書局出版。
劉向(1990),《戰國策》。台北市:里仁發行。
劉熙載(1986),《藝概》。台北巿:金楓出版社。
劉大櫆(1998),《論文偶記》。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
劉文潭(1981),《現代美學》第7版。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
劉文潭(2004),《美學新鑰》。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
劉芳如(1991),《清傳綮早梅圖》。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館。
劉攽(1966),《漢官儀》。板橋巿:藝文出版社。
劉勰(1996)《文心雕龍》。收於《中國古籍大觀》台北:台灣古籍出版。
劉墨(2006),《八大山人》。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劉鶚(2010),《老殘遊記》第2回。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蔡明勳(2002),《設計繪畫》。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樓昔勇(1990),《普列漢諾夫美學思想研究》。上海巿:上海人民出版。
魯迅(1989),《二心集》。台北巿:風雲時代出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鄭文惠(2005),《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台北市:里仁書局。
鄭玄(2003),《周禮》。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
鄭玄(1966),《儀禮》。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
鄭燮(2002),《鄭板橋文集》。合肥市 : 安徽人民。
蔡邕(1997),《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市:華正書局。
閻錫山(1956),《孔子集語》。台北市:閻錫山出版。
鄧椿(1966),《畫繼》。板橋巿:藝文出版社。
憨氏(2004),《中國分類旅遊圖集》(名人地圖)。珠海市:珠海出版社。
龍必錕(1996),《中國古籍大觀》。台北市:台灣古籍出版。
盧輔聖(2000),《中國書畫全書》。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
蕭燕翼(1986),《八大山人研究》。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蕭鴻鳴(2007),《八大山人的生平及其藝術》。北京市:燕山出版社。
戴埴(1966),《鼠璞》。板橋巿:藝文出版社。
韓嬰(1966),《韓詩外傳》。板橋巿:藝文出版社。
韓愈(1970),《韓昌黎全集》。台北巿:新興出版社。
譚天(1990),《非哭非笑的悲劇-八大山人藝術評傳》。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社。
譚怡令(2010),《滿庭芳.歷代花卉名品特展》。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館。
瞿秋白(1924),《赤都心史》。上海:商務印書館。
魏慶之(1967),《詩人玉屑》台北巿:商務印刷出版。
魏子雲(1998),《八大山人之謎》。台北市:里仁書局。
魏子雲(1999),《八大山人是誰》。台北市:里仁書局。
鍾嶸(1986)《詩品》。收於廖棟樑《經典叢書》,台北市:金楓出版。
蘇軾(1965),《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台北巿:台灣商務出版社。
蘇軾(1965),《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台北巿:台灣商務出版。
蘇軾(1998),《次韻子由》。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蘇軾(1983),《蘇軾詩集》。台北巿:學海書局發行。
蘇軾(1983),《蘇軾詩集》。台北巿:學海出版。
蘇軾(1999),《全宋詩》轉引自《大辭典》(中)。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蘇轍(1966),《論語拾遺》。板橋巿:藝文出版社。
顧俊(1988),《西方美學名著引論》。台北市:木鐸出版社。
顧炎武(1983),《顧亭林詩文集》。北平巿:中華書局出版出版。
顧凝遠(2003),《畫引.論氣韻》。台北市:華正書局。
龔產興(1995),《惲壽平》。台北巿:錦繡文化企業。
八大山人紀念館編(1988),《八大山人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年出版。
人民出版社編輯(1979)《八大山人畫册》。江西:人民出版社。
上海美術人民出版社編輯部(1983),《藝苑掇英》。上海市:上海美術人民出版社。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68),《中文大辭典》第22冊。台北市:華岡文化書局。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69),《中文大辭典》第30冊。台北市:華岡文化書局。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73)。《中文大辭典》。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編(2004),《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台北市:中央究院文哲所。
中國美術史教研室(2002),《中國美術簡史》。北京市:中國青年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2000),《清代詩文集彙編》。北京市:人民大學清史研究。
中國書畫研社(1972),《畫史叢書之一》。台北市:文史哲出版。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1995),《國朝畫徵錄》。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
江西人民編纂委員(1985),《八大山人畫集》。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西美術編纂委員(2009),《八大山人全集》。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
江西美術編纂委員(2014),《故宫博物院藏清内府抄本》。江西:江西美術社。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1674),《石渠寶笈》。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館。
揚州博物專輯(2008),《揚州八怪簡介》。揚州:揚州博物館。
劍南詩稿編纂委員會(2001),《渭南文集詩集卷》。北京市:中國書店。
儒家學者(1996),《易經》。中和市:讀經出版。
學典專纂委員會(1991),《學典》。台北市:三民書局。
文心工作室(2008),《荀子》。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聯經總編纂委員(1998),《八大山人:書法集》。新北市:聯經總經銷。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巿:古籍出版社。

二、外文書籍
Ame'd'ee Ozenfant(1952),“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Art,Trans.John Rodker”.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
Gethin and, Rhys(1998),“Davids & Stede”, op. cit.
Jacques Derrida(1981),“Dissemin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Mitchell, J.C.(1983),“Case and Situation Analysis”. Sociological Review, 31(2) .
Jacques Derrida(1981),“Dissemin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oland Barthes(1980),“From work to text.In Josv'e V.Harari (ed). ”Textual Strategies:Perspectives in Post-sturcturalist Criticism , London:Methuen .
Rhys Davids, T.W. & William Stede (eds.) (1921-5). “The Pali Text Society’sPali–English Dictionary”. Chipstead: Pali Text Society.
Roland Barthes(1980),“From work to text.In Josv'e V.Harari (ed). ”Textual Strategies:Robert Jones Shader er.(1980),“A Guide to historical Method , 3 rd ed .”Homewood ,Ⅲ:The Dorsey Press .
Perspectives in Post-sturcturalist Criticism , London:Methuen .
Wolf , M .(1988),“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extual analysis:Prospects and Peoblems of theoretical convergenc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Willam Wiersma(1986),“Eesearch Method in Education:An ntroduction”.Boston:Allyn and Bacon .
Williams,Ray-mond. (1961) .“The Long Revolution”. Harmondsworth:Penguin.
Willi-ams,Raymond.( 1977)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Oxford UP.

三、翻譯書籍
大村ウェストクリフ著,陳衡恪譯(1921),《中國文人畫之研究》。上海:中華書局出
版出版。
列夫.托爾泰(2013),《托爾斯泰藝術論》。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黑格爾著、賀麟譯(1981),《小邏輯》。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華特.艾薩克森(2011),《賈伯斯傳》。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魯道夫.阿恩海姆(1998),《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Cahill , James著,李渝譯(1984),《中國繪畫史》,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Clandinin & Connelly著,蔡敏玲、徐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
故事》。台北:心理文化出版。
Clifford Geertz著,楊德睿譯(2002),《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1994),《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市:駱駝出版。
Guulio Carlo Argan.Maurizio Fagio著,曾堉、葉劉天譯(1992),《藝術史學的基礎》。台
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出版。
Leo Nikolayevich Tolstoy著,耿濟之譯(1970),《藝術論》,台北市:地平線出版。
Peter Brooker著,王志宏、李根芳譯(2003),《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Pierre Bourdieu著,楊亞平譯(2003),《國家菁英-品牌大學與群體精神》。北京:商務
印書館。
Pierre Bourdieu著,蔣梓驊譯(2003),《實踐感》,南京:譯林出版社。
Pierre Bourdieu、L.D.Wacquant著,李猛、李康譯(2004),《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
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2003),《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圖書。
Rudolf Arnheim著,李長俊譯(1976),《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圖書。
Robert K.Yin著、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台北市:弘智文化。
Wtadystaw Tatarkiewicz著,劉文潭譯(2001),《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台北市:聯經
出版。
Sarah Cornell著,歐陽英、樊小名譯(1992),《西方美術風格演變史》。杭州:中國美
術學院出版。

四、期刊論文
元鍾實(2002),《中華佛學研究》第06期。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
王方宇(1985),《文物天地》第05期。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王方宇(1989),《个山小像題跋》。《故宮文物月刊》第06期。台北市:故宮博物館。
王煜(1984),《華學月刊》第146期。台北市:中華學術院出版。
丘昌泰(2002)。《邁向績效導向的地方政府管理》。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
吳言生(1999),《臨濟宗禪詩研究》第1期。山西:河東學刊雜誌。
李霖燦等(1991),《八大山人專輯》。台北市:故宮文物月刊。
汪世清(1994),《故宮文物月刊》。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館。
李禮成(2000),《玄齋沈師正繪畫研究》。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博士論文。
周甘逢(1995),《教育研究期刊》第04期。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涂進財(2012),《八大山人藝術思想研究》。華梵大學東方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覺民(1996),《應用寫作月刊》第2-3期。長春市:長春理工大學。
揚州博物專輯(2008),《揚州八怪簡介》。揚州:揚州博物館。
黃意琳(2013),《八大山人藝術創造性之研究》。嘉義大學視藝所碩士論文。
徐素霞(1998),《圖畫語言與純藝術之創作探討》。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第54集。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
楊新(2004),《八大山人名號之謎與藝術特色》。上海:八大石濤書畫研討會論文。
楊維鴻(1992),《論書法之氣與韻》。台北市:新生報5月31日藝術版。
董作賓(1952),《中國文字的起源》。上海市:大陸雜誌第05卷第19期。
台靜農(1983),《藝術家》第101期。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趙軼峰(2007),《東北大學報》第01期。
盧輔聖(1997),《雲朵》第15期。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
錦繡文化總編(2002),《中國巨匠美術周刊》第100期。台北市:錦繡文化事業。
藝苑掇英編輯部(1983),《藝苑掇英》第19期。上海市:人民美術出版社。
譚興萍(1991),《論我國書法與繪畫之關係》。台北市:藝術學報21期。
謝寶媛(1999),《中國圖書館學會學報》第62期。台北市:中國圖書館學會。

五、網路搜尋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官網
http://gallery.99ys.com/jiesao/1113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官網
http://www.council.com.cn/
坤易網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88953.com/article/201212/1139.html&prev=search
澳門藝術博物館
http://www.mam.gov.mo/c/index
澳門特別行政區官網
http://www.mam.gov.mo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