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中文部分
方忠和 (2007)。應用客戶端JavaScript於改善視障者專用搜尋引擎之介面。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方忠和 (2007)。應用客戶端JavaScript於改善視障者專用搜尋引擎之介面。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行政院研考會(2005) ,網路資料。94 年度無障礙網路空間推動報告。取自: http://www.webguide.nat.gov.tw/wSite/ct?xItem=1080&ctNode=182 &mp=1 檢索日期:2011.1.12。
行政院研考會(2007) ,網路資料。96 年度無障礙網路空間推動報告。取自: http://www.webguide.nat.gov.tw/wSite/ct?xItem=1080&ctNode=182 &mp=1 檢索日期:2011.1.12。
行政院研考會(2008) ,網路資料。97 年度無障礙網路空間服務推廣。取自: http://www.webguide.nat.gov.tw/wSite/ct?xItem=1080&ctNode=182 &mp=1 檢索日期:2011.1.12。
行政院研考會(2010 ) ,網路資料。網頁內容可及性指引(WCAG2.0)推動策略說明會簡章。取自http://www.webguide.nat.gov.tw/wSite/ct?xItem=1767&ctNode=161 &mp=1 檢索日期:2011.1.12。
行政院研考會政府網站營運交流平台,網路資料。輔助科技介紹。取自http://www.webguide.nat.gov.tw/wSite/lp?ctNode=14469&mp=1,檢索日期:2011.3.12。
吳林駿 (1998)。中文盲用電腦點字觸摸顯示器之熱傳分析與量測。淡江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呂鎰舟 (1997)。電腦輔助中文盲用電腦點字顯示器設計與分析。淡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杞昭安 (2000)。盲用電腦之教學與應用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8-2614-H-003-012-F20。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白皮書(2009)。內政部。
周月清(2005)。〈北歐智障者搬出「教養院」到社區居住與生活改革進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4(1),131-168。周盈秀 (2003)。中文音頻與溝通輔具中摩斯碼之編碼。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克寰 (2010)。《打造完美網頁親和力》。台北: 松崗。
林信宏 (2006)。臺灣中央及地方政府網站無障礙空間之評估。 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柏榮 (2002)。視窗導盲鼠系統與無障礙網頁之研究。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家如 (2003)。政府網站的無障礙空間-行政院部會網站視覺障礙評估。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侯曉君 (2009)。台灣地區圖書館網頁無障礙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洪振耀,網路資料。文化歷史心理學經典研讀期中報告。取自http://hss.edu.tw/doc_detail.php?doc_id=2162&plan_title=%E4%BA%BA%E6%96%87%E6%95%99%E8%82%B2%E9%9D%A9%E6%96%B0%E4%B8%AD%E7%B6%B1%E8%A8%88%E7%95%AB&class_plan=161,檢索日期:2011.1.02。
洪淑惠 (2005)。無障礙網站使用性之研究-以視覺障礙人士為例。世新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張凱勛 (2008)。無障礙網頁開發之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張惠貞 (2007)。各國無障礙網站推動之研究─以視覺障礙人士為例 。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嘉桓 (1996)。視障學生「電腦教學」的限制與展望。視障教育理論與實際,啟明教育叢書第二十輯 。
張嘉桓 (1999)。中文盲用電腦使用者之使用現況暨使用需求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張嘉桓 (2000)。盲用電腦操作手冊。台北市:台北市立啟明學校。
張嘉桓 (2001)。談視障資訊教育指標。視障教育理論與實際,啟明教育叢書第二十七輯。
張嘉桓(2002)。視障電腦科技設備與軟體系統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啟明教育叢書:視障教育理論與實際。
張嘉桓(2002)。電腦科技在視障學生之應用。載於九十一年度文字媒介評量研討會研討會手冊。台南師範學院特教系。
陳仕祐 (2003)。重度視覺障礙大學生資訊搜尋行為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陳正乾(1995)。從維高斯基(Vygotsky)的理論來討論其對幼兒教育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4,14-19。陳明聰、李天佑、王華沛、賴錦緣、楊惠玲 (2001)。「身心障礙者參與網路化學習的困難及其改善的方式」 TANET2001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台北市: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陳俏君 (2008)。無障礙網頁色彩配置之美感分析。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炳明 (1999)。同步工程應用在盲用電腦點字顯示方之開發研究。淡江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郁仁 (2001),「無障礙全球資訊網設計探討」 TANET2001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台北市: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
陳淑敏(1994), <維高斯基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 7:119-143。陳澎生 (2005)。無障礙全球資訊網站建置之實證研究-以南區國稅局為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嬿伃 (2005)。無障礙網站推動成效及其發展相關因素探討。 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黃朝盟、林家如(2002)。「政府網站的無障礙空間-行政院部會網站可及性(Accessibility)評估」,法政學報,第15期。
楊以凡 (2006)。視障者用搜尋網站之設計。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葉耀明、周二銘、李天佑 (2002)。「無障礙網路空間規劃與設計」,中華民國輔助科技促進職業重建協會。
詹文宏(2001)。Vygotsky對特殊教育的影響。特殊教育季刊,78,17-20。詹博文 (2008)。無障礙網頁建置與應用之研究-以國小班級網站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維基百科,網路資料。驗證碼定義。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A%8C%E8%AF%81%E7%A0%81
劉嘉馨 (2005)。高教學歷視障者網路資訊行為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碩士論文。劉嘉馨、宋雪芳(2005)。視障者使用網際網路之研究。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 1(2),87-88 。潘彥蓉 (2005)。一位特殊教育教師探索"敘事探究"之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蔡怡真 (2001)。視障資訊無障礙理念之推廣:視障者資訊網路服務系統之社會行銷策略研擬。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惠如 (2004)。視覺障礙學生網路使用現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鄭儒鴻 (2001)。視障電腦輔具軟硬體製作研究。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電子電路組碩士班碩士論文。 檢索日期:2011.1.3。
謝寶煖(2000)。網站搜尋e網打盡-當滑鼠遇上知更鳥。臺北縣中和市:華文網。
魏延超 (2006)。身心障礙者對政府網站的無障礙網頁使用狀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西文部分
Barbara. T. Mates, Adaptive Technology for the Internet: Making Electronic Resources Accessibe to All (Chicago, Ill.: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0), p.12-21.
Behind the courtain (Austin Seraphin’s Blog),網路資料。My first week with the iPhone。Paper retrieved from http://behindthecurtain.us/2010/06/12/my-first-week-with-the-iphone
Berk, L.E. & Winsler, A.(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谷瑞勉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5年)
Capra, F.(1986)。轉捩點-科學、社會與新興文化(蔡伸章譯)。 台北:牛頓。(原著出版於1984年)
Craven , Jenny.(2003) Access to Electronic Resources by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Information Research 8,no.4. Paper retrieved from http://informationr.net/ir/8-4/paper156.html
Dena. humila and Jan. Richards, "Increasing Access to World Wide Web Sites for Blind and Visually Impaired Computer Users". Paper retrieved from http://idrc.ocad.ca/index.php/resources/idrc-online/49-articles-and-papers/106-increasing-access-to-world-wide-web-sites-for-blind-and-visually-impaired-computer-users-1996
Hackett, S., Parmanto, B., & Zeng, X. (2005). A retrospective look at website accessibility over time.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4(6), 407-417.
Hennessy, S. (1993). Situated cognition and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implications for classroom learning .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22, 1-41.
James,A.(2005).The blind leading the blind. Pap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guardian.co.uk/uk_news/story/0,,1466741,00.html
Jansen, B.J.,Spink,A.,and Saracevic,T.(2000).Real life,real users, and real needs: a study and analysis of user queries on the web.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36(2),207-227.
Judith M. Dixon, "Levelling the Road Ahead: Guidelines for the Creation of WWW Pages Accessible to Blind and Visually Handicapped Us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isabilities 2:4 (1995), pp.426-427.
Kirchner, M. (2003). A benchmark for testing the evaluation tools for web pages accessibility. Pap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2.computer.org/portal/web/csdl/doi/10.1109/WSE.2003.1234010
Kozulin, A. (1990), 《Vygotsky’s Psych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 Berk & A. Winsler著,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臺北:心理。
Lang, P. (1999), 《Undiscovered Vygotsky》, Frankfurt am Main Press.
Lawless, K. and J. Kulikowich, (1998),"Domain Knowledge, Interest, and Hypertext Navigation:A stud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7,51-69.
Liang,T.P.,Shaw,J.P.,and Wei,C.P.,(1999)"A Framework for Managing Web Information: Curr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Proceeding of the 32n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Sage.
Luria, A.R.(2001)。 記憶大師的心靈(歐陽敏譯)。台北:小知堂。(原著出版於1986年)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 Alexander L. (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Second Edition. South Melbourne: Longman.
Sacks, O.(1996)。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孫秀惠譯)。台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於1987年)
Slatin, J. M., & Rush, S. (2003). Maximum accessibility: making your web site more usable for everyone. Boston: Addison-Wesley.
Strauss & Corbin (1990) Basic of Qualitation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 techniques. Thous &s Oaks, CA: Sage.
Vygotsky, L.S.(1993). The psychology and pedagogy of children`s handicaps. In R.W. Rieber & A.S. Carton(Ed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Vygotsky :The fundamentals of defectology.(Vol.2,pp.76-93). New York & London:Plenum Press.
Waddell, Cynthia D. 2002. “Overview of Law and Guideline.” In Construction Accessible Web Sites. Jim Thatcher et al. (ed.). Birmingham: glassaus.
Wertsch, J. (1985), 《Vygotsky and the Social Formation of Mi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rtsch, J. (1988), L. S. Vygotsky’s “New” Theory of Mind. American Scholar, 57:1, pp81-90.
Wood, D., Bruner, J.,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 89-100.
Zohar, D.(2001)。第三智慧(謝綺蓉譯)。台北:大塊文化。(原著出版於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