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8 21: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憲宗
研究生(外文):WU,HSIEN-TSUNG
論文名稱:水中立體書之產品設計開發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Product Development Study of Water Pop-Up Books
指導教授:巴白山巴白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A,PAI-SH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造形設計學系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軟體發展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9
中文關鍵詞:立體書玩具扮演遊戲產品設計開發
外文關鍵詞:Pop-up bookToyRole-playingProduct design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7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童書繪本是兒童最早接觸的知識媒介,可以營造親子共讀的溫馨氛圍。在國內,有關童書、繪本以及圖畫書之相關研究多著重於插畫或教學應用上,立體書之設計就較為缺乏。立體書兼具了圖書的教育功能與玩具的設計趣味兩種特性。本研究將立體書與「戲水玩具」結合,融合扮演遊戲之元素,賦與嶄新的創意設計,兼具多元性與變化性。提供兒童於視覺與觸覺上之刺激,有別於一般平面圖像所能傳達的效果。本研究期望透過文獻與相關產品之分析探討,配合幼兒之發展,設計開發出結合立體書與玩具的椱合形式,兼具閱讀及遊戲之多重功能的新產品。不僅增加洗澡或戲水的閱讀使用場域的選擇,並提供扮演玩具套件,希望兒童能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發揮想像力進行扮演遊戲,激發其語文潛能與創造力,進而從遊戲中學習與成長。
Picture books and illustrated books are our first media of knowledge; they can build an atmosphere for parent and children to read together. Most of children’s book research, picture books focuses on illustration or teaching, and the designs of pop-up books are scarce. The pop-up books have education function of books with interesting toy designs. This research will take pop-up books combined with water toys and merge the element of role-playing to produce a brand-new creative design that has diversification and variation. This will offer the stimulation children have in vision and touch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level that a picture can transmit. This research expects to use the analysis of documents and relevant products. It plans to coordinate with the infant`s development to produce a new product with complex forms that not only makes pop-up books combined with water toys, but also has reading and playing functions. It not only increase the choices of using it in the bath or playing with water, but also provide the module of role-playing. To hope that children can do imaginative justice to play role-playing, and it is good to develop their Chinese potential and creativi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hey may then study and grow from the game.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立體書之相關介紹 5
一、立體書之定義 5
二、立體書之歷史發展 5
三、立體書之種類 6
四、立體書之構成原理 8
五、立體書之製作方法 9
第二節 玩具之相關研究 10
一、玩具的意義與功能 10
二、玩具之設計與選擇 12
第三節 想像扮演與社會戲劇遊戲之研究 15
一、遊戲的類別 16
二、象徵性遊戲與扮演遊戲 18
三、社會戲劇遊戲 21
四、家長的態度 22
第四節 立體書設計與兒童發展之探討 24
一、立體書之功能與價值 25
二、立體書對兒童之影響 26
三、產品案例分析 27
第五節 水中立體書設計之依據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5
一、設計開發相關工具 35
二、觀察施測相關工具 37
第四節 實施程序 39
第五節 研究進度表 40
第四章 水中立體書創作 41
第一節 創作理念 41
第二節 創作流程 42
一、資料蒐集 42
二、故事與角色創作 42
三、尺寸設定 47
四、加工設備與材料 48
第三節 作品說明 53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6
第一節 觀察記錄整理 56
第二節 資料分析 77
第三節 小結 8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9
第二節 後續建議 91
參考文獻 92
一、中文 92
二、英文 94
附錄一 課程教案 96
附錄二 故事大綱 98
J. E. Johnson, J. F. Christie, T. D. Yawkey 著、郭靜晃 譯(1992)。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Martha B. Bronson 著、羅文喬&馬惠芬 譯(2003)。嬰幼兒教具實務與應用: 0~8歲適齡發展玩具選用。台北: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王秀雄(1973)。立體書構成的基礎。台北:大陸書局。
王無邪(1994)。立體設計原理。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余春蘭(1998)。兒童立體書之設計與製作。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吳淑玲(1997)。立體書與兒童發展。台北:精湛。
周浩猷(1998)。幼兒人體測計值及其在幼兒園桌椅規定設定之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
林振陽(1996)。學前兒童益智玩具設計與方法之建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陽、楊基昌、陳建男(2003)。玩具設計對教學效益影響之研究。兩岸地方產業特色與產品設計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00-507。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金瑞芝、林妙徽、林聖曦譯(2000)。幼兒遊戲。台北: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信誼基金會(1986)。玩具與幼兒。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信誼基金會(1991)。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特質與玩具需求相關要素探討。全面提升工業設計能力計畫人才培訓暨研究發展中心商品分析研究報告。
洪新富(1997)。紙雕卡片。迅通文化出版。
秦自強(1992)。學前兒童玩具之設計要素評斷研究。明志工專學報,24,97 -122。
高麗芷(1986)。感覺統合-透視兒童發展的奧秘。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張世宗等(1998)。立體視界圖畫書親子手冊。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股份有限公司。
郭春在(2006)。從幼兒身心發展觀點探討幼兒玩具設計要素之研究。應用藝術與設計學報,1,53 -62。
郭靜晃(2002)。適齡玩物的選擇。蒙特梭利月刊,32,10-13。
陳美玲、吳婉宜(1998)。學齡前幼兒玩具設計與色彩教育之研究-以教育性玩具為例。設計研討會論文集,3, 669。
陳健樟(2002)。應用兒童知識介入兒童身心發展玩具設計開發之探討。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懿(2006)。遇見圖畫書百年經典。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賀慧玲、簡淑真、許勝雄(1993)。幼兒玩具選擇偏好研究。家政教育季刊,12-3,76-86。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黃瑞琴(1994)。幼稚園的遊戲課程。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黃麗方(1993)。幼兒想像遊戲之探討。私立育達學報,7,213-221。
廖雅蘭(2005)。幼兒扮演遊戲中衝突歷程的溝通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幼兒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蓋瑞.蘭爵斯(Gary L. Landreth) 著、高淑貞 譯(1994)。遊戲治療:建立關 係的藝術。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鄭茂禎(2000)。探討兒童立體書的圖文整合-以活動式圖書類為例。華岡印刷傳播學報,32,81-89。
鄭雅文(2000)。幼兒遊戲中的教師-以娃娃家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素秋(2001)。台灣兒童圖畫書發展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淑雅(2004)。立體書設計與兒童創造力啟發之探討。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楚瑛(1993)。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新竹師院學報,6,105-133。
羅吉台等譯(2001)。多元智慧豐富人生。台北:遠流出版社。
Amab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Bear, J. (1993). Creativity and divergent thinking-A task-specific approach.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
Bradley, R. H. (1985). Play materials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n C.C.Brown & A.W.Gottfried (Eds.) play Interactions: The role of toy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 Skillman. NJ: Johnson& Johnson.
Callahan, C. M. (1991). The assessment of creativity. In N. Colangelo & G. A. Davis, Handbook of the gifted education(Eds.). Boston : Allyn & Bacon.
Charlotte. (2000). Step-by-Step Making Books. Kingfisher.
Dansky, J. L. & Silverman I.W. (1973). Effects of play on associative fluency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9, 38-43.
David, A., Carter & James, Diaz (2004). Let’s Make It Pop-Up. NY: Little Simon.
Davis, D. A. (1989). Testing for creative potential.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4, 75-87.
Encyclopedia of Paper-Folding Design (2001) . Tokyo: P.I.E Books.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York:Basic Books.
Hellen, K.A. (1999). Maternal Attitud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Creativity Level of Preschool Children. Master of Science in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University of West Virginia.
Mednick, S.A. (1962). The Associative Basi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Psychological Review, 220-232.
Piaget, J. (1971) The theory of Stages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D.R. Green, etal., Measurement and Piaget. New York: Mc Graw-Hill.
Quay, L.C., Weaver J. H. & Neel J. H. (1986). Teffects of play materials on Position and negative social behaviors in Preschool boys and girls. Child study journal, 16, 67-76, 1986.
Vernon, P. E. (1985). Review of Cross Geometric Forms Creativity Test for Children. In J.Mitchell (Ed.) , The ninth mental measurements yearbook, 1, 626-628. Lincoln, NE: Buros Institute of Mental Measurement.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White, N., Blythe, T. & Gardner, H. (1995).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Creating the thoughtful classroom. In R. Fogarty & J. Bellanca (Ed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 collection, Palatine, Illinois:IRI/Skylight .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