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于育文(2009)。《視覺文化影像解讀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東華大學
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孔方正(2008)。《研究方法》。高雄:宏冠。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 譯,卜拉斯姬 著(1989)。兒童的認知發展導論。台北:文景。
王靜怡(2009)。《「衝擊語蛻變」-女性思維知創作論述》。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王秀雄(1993)。《美術與教育》。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之運用》。台北:五南。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
務》。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毛羽 譯(1997);Jeffrey Hogrefe 著。《美國女畫家歐姬芙》。台北市:
方智。
何穎怡(2000)。《乳房的歷史》。台北:先覺。
沈佳惠(民95)。資訊素養以協同教學模式融入國中藝術鑑賞課程之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
文。
李美蓉(1993)。〈傳統與變形系列 第一章:單一形式〉。《美育月刊》。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吳玫、冪延明譯(2004);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著。《裸藝術-
探究完美形式》。先覺出版社。
何恭上(2000)。《美神維納斯》。藝術圖書公司。
呂燕卿(1991)。〈繪畫鑑賞教學之內涵與實施〉。新竹師院學報,第5期。
余蓮(Francois Jullien)著 林志明、張婉真 譯(2004) 《本質或裸體》桂
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何政廣(1999)。《歐姬芙:沙漠中的花朵》。台北市:藝術家。
吳爵汝、 郭男先《藝術教育新理念》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慈濟大學教育學碩士。
何文玲、陳俊宏(2005)。《當前台灣中小學課程中設計取向與功能之分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設計研究第五期。
周文欽著(2009二版),《研究方法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復文圖書。
林麗珊(2001)。《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五南圖書出版。
林芳玫(2006)。《色情硏究》。臺北市 : 臺灣商務。
林育如(2007)。《「販賣玩美」:女性身體意象於影像藝術表現之創
作。》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林志明、張婉真譯(2004); Francois Jullien著《本質或裸體》。桂冠圖
書。
林仁傑(2002)。〈以藝術解剖學觀點探究徐悲鴻的水墨人物畫與動物
畫〉。收錄於《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林群英(2006)。《新編美術鑑賞》。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師。
周典芳、陳國明(2008)。《媒介素養概論》,五南。
姚宏翔、菜強、王群 著 (2006)。《你不可不知道的200幅名畫中的情
慾禁區》。台北市:高談文化。
侯宜人(1990)〈我-身體-大地〉《美育月刊》第24期。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范家瑜(2007)。《閱讀電視廣告中心女性形
象的意 涵》。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侯宜人譯(1996);Lynda Nead著《女性裸體》。遠流。台北
姚宏翔、蔡強、王群 著(2009)。《西洋藝術中的性美學》。台北市:信
實文化。
柯錫杰(2000)。〈論攝影中的人體〉。《美育雙月刊》,第118期。頁15~33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明珠(2004)。〈行動研究在較育改革中的問題與價值〉。《國家政策論壇》季刊。春季號。
高秀蓮(2001)。《美術與觀念之教材教法》。台北市:華泰。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南宏圖書有限公司
陳明珠(2006)。《身體傳播》。五南圖書出版。
陳彬彬(2006)。《藝術裡的人體之美》。台北市:好讀出版有限公司。
陳秉璋(2003)。《性美學教育 性‧色情‧裸體藝術》。揚智文化:台北
市。
陳廣道(2004)。《國中人體藝術鑑賞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美術系
在職進修碩士碩士論文。
陳武鎮(1990)。《兒童知覺的發展與美術教育》。台北:世界文物。
陳宓娟 譯;Judy Chicago(1997)。《穿越花朵》。遠流。
陳朝平(1992)。〈繪畫欣賞教學的問題引導與方法之研究〉。收錄於《教
育部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台北:五南。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
陳瓊花(2000)。《兒童與青少年如何說畫:在描述,表示喜好,和判斷
繪畫作品時的觀念傾向》。台北市:三民。
陳瓊花(2000)。〈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圖像¬-談文化因素對審美教育之省思〉。《文化視窗》,第18期。頁14~19。
陳碧珠(2002)。《女性藝術鑑賞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生之影響》。新竹
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莊伯和(1985)。《肉體關照/官能美的媚趣》。雄獅美術。第147期。梁雙蓮(1995)。〈婦女與政治〉《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36期。頁4。許汝紘(2008)。《女人。畫家的謬斯或魔咒》。台北市:信實文化。
張毅 (1995)。《藝術的魅力》。台北:新雨出版社。
郭禎祥(1998)。〈我國藝術教育之現況與改進之道〉。收錄於《教育部
視覺藝術與美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載於藝術教育研究
編輯委員會編。藝術與人文教育。325-361。台北:桂冠。
郭禎祥(199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第110期。頁1~9。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郭繼生(2007)。《藝術史與藝術批評》。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陸雅青(2001)。《藝術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張繼文(1993)。文化之心與藝術之眼:視覺文化教學在藝術與人文領
域之統整學習。屏東師院學報。第19期。
張成全(1992)。〈鑑賞教學〉。詹馨、余作輝編。收錄於《國民小學美
勞教學之原理與實務:美勞科研習教材》。新竹:國立新竹師範
學院。
許雯婷(2004)。《國中階段一般性設計教育研究: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
之理論與實務探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
士論碩文。
莊蕙菁(2003)。《以視覺文化為何心之藝術教育課程研究-以廣告影像
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蔡麗玲(2004)。〈女學生、性器官與性教育:女性主義教學的
實踐策略〉《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二十六期。
黃文勇(2009)〈「感知與體驗的設計迴路」〉《2009國際視覺傳達設計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出版。頁441
~450。
游淑婷(2004)《裸體、藝術與社會:以人體模特兒林絲緞為研究線索》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玲美(2003)。《影響凝視知情色在現》。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
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芬(2009)。《以符號消費為核心之國小視覺決文化課程教學-以台
灣偶像劇為設計素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
文。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市:師大書
院。
趙惠玲(1997)。《美術鑑賞》。台北市:三民。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市:師大書院。
趙夏萍(2007)。《女人貼身寶貝-內衣經驗的分析》。元智大學資訊社
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翟本瑞(2004)。《影像文本的分析方法-以中國古代春宮畫為例》。
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趙永芬 譯(1994) ;Dr. Ruth Westheimer著《感觀的藝術》(The Art of
Arousal) 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鄭思禮(1996)。《中國性文化 : 一個千年不解之結》。臺北市:書林。
劉達臨(2004)。《性史圖鑑》。台北市:八方出版。
劉俊蘭(2002)。《茱蒂˙芝加哥尋根探源之藝術作為》。台北市立師院學
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其偉(2002)。《性崇拜語文學藝術》。台北: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劉達臨(2004)。《性史圖鑑》。台北市:八方出版。
劉達臨(2004)。《浮世與春夢:中國與日本的性文化比較》。北京:中
國有誼出版社公司。
蔣勳、黃海雲、倪再沁(1989)。《東西方藝術欣賞(下册)》。國立空中大
學。
鄭雅心(2009)。《遊戲教學法運用於國小藝術鑑賞課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劉豐榮(1992)。〈審美判斷之發展、認知歷程與學習判斷之研究〉。收
錄於《教育部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屏東: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
謝淑美(2005)。《實施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美蘭(1995)。《美術館觀眾與美術館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台北市:
台北市立美術館。
羅美蘭(1994)。〈美術鑑賞能力發展階段之研究〉。《八十二學年度師
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95-135)。
嚴明惠(1995)。《水月夢影-話北美館個展「空花系列」緣起》。台北:
霍克國際藝術。
二、外文部份
Eisner,E.W.(1972).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NYC NEW YORK:Harpe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