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0 04: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金春植
研究生(外文):Chun - Sik Kim
論文名稱:張載氣化論之結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ructure of Chang Tsai Chi-hua lun
指導教授:高懷民高懷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i - min G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氣化神化太虛太虛即氣聚散陰陽通一不二
外文關鍵詞:ch''ich''i huashen huatai hsutai hsu ji ch''iju sanyin yangtong i bu 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14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張載為北宋五子之一,他的氣哲學思想在宋明理學裡為一個重要的分支。由張載學術進行的過程看來,張載之學術思想經歷了第三次大的轉折,其三次的轉折闡明出來張載學術思想之用心處。范仲淹勸他讀《中庸》去探索名教之樂,這乃是第一次根本性的轉折,由追求「經世之學」轉向於追求「心性之學」。但是張載讀了以後,卻感到不能滿足,又出入佛老。從佛道二教中去尋找「心性修養」的學問。此即是第二次的轉折。經過多年的研究,對佛道二教的「心性之學」有了全面深入的瞭解。但是張載認為毫無收穫,不能解答自己所關心的「名教之要」的問題,於是又回到儒家的立場上來,反而求之「六經」,終於在《周易》中找到了答案。此乃是最後的轉折。其轉折既是張載思想探索的最後歸宿,也是他學術研究的真正起點。
張載歸宗於儒家後,對佛老以儒家義理展開嚴厲的批評,其中以佛家為最。從自己出入佛學的經驗,張載知道反佛不能僅停於情感上的反彈,因此張載探索如何發弘儒家義理以堅定自己而不為異端所惑。從張載學術思想第三次的轉折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克服佛教即是張載哲學中一個絕大絕命的命題,否則張載哲學不但不能建立儒家義理之博大系統,甚至會落於儒佛老莊混然一塗的窘境。就此,他針對佛教提出強烈批評。佛教之刺激不但是張載哲學形成的外在原因,而且是張載哲學的起發點。
宋明儒學中就反佛論而言,宋儒反佛論的立場大體上有三種:一則是民族情感立場上的反佛論。二則是人倫立場上的反佛論。三則是哲學立場上的反佛論。有一套哲學理論者首為張載。張載闢佛之主要論點大略地則歸納為三個方面:一、佛教由緣起法、性空說否定天道之用的真實性。二、佛教不見天道實體。三、佛教妄意天性。
張載站在「氣」的立場上批判佛教。他在批評佛教時最常用「太虛」一詞,其目的在於破佛家之「空」。張載對佛教的批判大體上從兩個方面開展:一、對佛教以天地為幻化之批判,二、對佛教死生輪迴觀之批判。
張載的整個哲學系統以氣為中心,他在先哲所研究的氣觀念之基礎上更自覺地建立氣學思想,進而將氣概念做出中國哲學中的中心概念。張載所說的「氣」具有不斷變化的特性,亦具有「剛健」、「柔順」、「運動」、「靜止」、「浩然」、「湛然」等性質。由不斷變化的特性,氣不能不運動變化,即是「氣化」。張載常用「聚散」、「鬼神」來描述氣化的方式。氣的聚散活動說明天地萬物的變化。換言之,氣聚成為有形的萬物,有形的萬物潰敗則返回本然狀態的太虛,萬物與太虛都也是氣凝聚的結果,也是氣化過程中的一種暫時的狀態。如此,氣由聚與散的活動方式而決定存在狀態,氣之存在狀態以「有無」、「幽明」、「隱顯」和「虛實」可以說明。這些相反的兩者只為存在狀態上的區分,而非本質上的區分。從而吾人在本質上可以說「通一無二」。如此的氣活動之所以可能的根據是在於「陰陽二氣」與「健順」。陰陽之分就依乾元之健與坤元之順而得以成立。這就表示「陰陽二氣」與「乾坤」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此外,張載在氣化論提出「神化」概念。其「神化」有兩種意義:一方面指二氣運行時逐漸演變以及二氣合一而微妙不易測度的氣之功能。此神化乃從「氣」而來。氣以太虛為本體,具有變化的功能。氣以陰陽二氣為用,成就變化的功能。由此可知,神化亦即氣化,換句話說,「神」是為氣之體,「化」則為氣之用。總言之,「氣化」與「神化」即是體用不二之關係。另一方面指點不易測度的一種人精神境界。
在張載氣化論看來,「太虛」概念亦為重要的概念。張載提出「太虛」概念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避免佛教所說的「以世界乾坤為幻化」、「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法,二則是在於表示氣與神之不離、不二的體用關係。「太虛」即是氣之一陰一陽合一不測的狀態,一陰一陽不測就是「神」。因而太虛為氣之體,即為神。太虛具有神「虛而善應」的性質,而太虛由此而顯其神妙之義。此外,太虛亦具有清極、無礙的特性。
在張載氣化論中,氣與太虛帶有不可分的密切關係。對於其關係,張載提出「太虛即氣」和「虛空即氣」的說法。從體用不二義看來,張載所使用的「即」字表示不離的意思。因此「太虛即氣」亦可以表達出「太虛離不開氣」,即是「太虛不能無氣」。因為太虛由氣的變化活動而顯現出來,所以太虛絕不能離開氣。如此,張載所說的「太虛即氣」之意義則表示太虛與氣本質上是相同的,太虛與氣亦在本質上是同一的,而只在存在狀態上是不同的。
總括而言,由體用關係看待「太虛即氣」,則「太虛」就體而言;「氣」就用言。然而此體用不可分離;「太虛本體(太虛神體)」不能離開「氣用」而顯現出來,而「氣用」亦不能離開「太虛本體(太虛神體)」。以體用關係來解釋「太虛即氣」的意義,是為比較合理的詮釋。
對於張載氣化論的性格,學者之間有不同的看法。透過以上對張載氣化論性格的研討,吾人可知以唯物論與唯心論之準繩基本上不能正確判定張載氣化論的性格。而若把張載氣化論視為二元論,則落於對整個張載氣化論系統的誤解。張載雖則常用兩個相反的詞語說明他的氣化論,但由體用關係來看,兩個相反的詞語卻「通一無二」。「氣」仍是宇宙的最根本實體。由此看來,吾人可以說張載氣化論極具有著「屬性一元論」的性格。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論題之提出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4
壹、研究範圍 ……………………………………………………… 4
貳、研究方法 ………………………………………………… 5
第三節 論述之脈絡 …………………………………………… 6
第二章 張載反佛論──作為氣化論之出發 ……………………… 9
第一節 宋明儒學與佛學之關係 ……………………………… 9
第二節 宋明儒對佛教之批判 ……………………………… 10
第三節 張載對佛教的態度 ………………………………… 15
第四節 張載闢佛老之主要論點 …………………………… 16
第五節 張載以「氣」為立場批判佛教 …………………… 19
壹、對佛教以天地人事為虛妄之批判 ……………………… 21
貳、對佛教生死輪迴說之批判 ……………………………… 24
第三章 張載氣化論的結構 ………………………………………… 33
第一節 氣化 ………………………………………………… 33
第二節 神化 ………………………………………………… 37
第三節 有關張載氣化論性格之論爭 …………………… 43
第四章 太虛與氣之關係 ………………………………………… 53
第一節 氣之真義 …………………………………………… 53
壹、以有關張載為中心的氣概念之演變 ………………… 53
貳、張載所說的氣之真義 ………………………………… 54
(一)、氣之性質 ……………………………………… 54
(二)、氣之存在狀態 ………………………………… 60
第二節 太虛之真義 ………………………………………… 64
第三節 太虛即氣 …………………………………………… 68
第五章 結 論 …………………………………………………… 74
※ 參 考 書 目
壹、 原典文獻
《張載集》,宋 張載撰,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第二版。
《張載集》,宋 張載撰,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二
年,初版。
《張子全書》,宋 朱熹注,台北: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七年,第五版。
《張子全書》,宋 朱熹注,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第一
版。
《張子正蒙注》,明 王夫之注,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九年,第
三版。
《正蒙初義》,清 王植撰,台北:商務印書館,四庫珍本二集。
《注解正蒙》,清 李光地撰,台北: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
《正蒙注譯》,喻博文,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一九九0。
《宋元學案》,明 黃宗羲,台北:河洛影印本,民國六十四年。
《明儒學案》,明 黃宗羲,台北:河洛影印本,民國六十三年。
《近思錄》,宋 朱熹撰,台北:商務印書管,民國六十五年,第五版。
貳、 參考書目
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九,初
版。
黃秀璣,《張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初版。
朱建民,《張載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
程宜山,《張載的哲學系統分係》,上海:學林,1989。
Ira. E. Kasoff., The thought of Chang Tsa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八十五年,
第十版。
───,《心體與性體》,第二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八十五年,
第十版。
───,《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三年,再版
八刷。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香港:新亞研究所,民國六十八
年,第四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上)》,香港:新亞研究所,民國七
十三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三,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
民國六十七年,第三版。
───,《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民國七十九年,校訂版。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八十四年,初
版七刷。
馮炳奎 等,《宋明理學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民國七十二年,初版。
吳康,《宋明理學》,台北:華國出版社,民國四十四年。
戴景賢,《北宋周張二程思想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
會,民國六十八年,初版。
張君勱,《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宋明篇》,台北:牧童出版社,民國六
十五年。
黃公偉,《宋明清理學體系論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
十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 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四。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九年,六版。
宇野哲人,《中國近世儒學史》,馬福辰 譯,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
部,民國七十一年。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宋元卷》,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
二年。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民國八十三年,初版。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三年,初版。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民國七十四年,第五版。
───,《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孫智橤譯,台北:成均出版社,
民國七十三年,初版。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台北:成文,民國七十七年),民國六十七
年,初版。
───,《先秦易學史》,台北:著作,民國七十九年。
───,《兩漢易學史》,台北:著作,民國七十二年,第三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民國八十年,修訂本初版。
羅光,《儒家形上學》,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八十年。
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六
年,初版。
───,《儒家哲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
───,《儒家的淑世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初
版。
郭文夫,《思想論集》,台北:全賢圖書,民國八十二年,初版。
張立文 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0。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
學派之排佛反王》,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初
版。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六年,初版。
張曼濤 主編,《佛教與中國文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第十八冊,台
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頁三二一至三
三八。
───── ,《佛教與中國思想及社會》,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第九十
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頁二二
五至二三七.
熊琬,《宋代理學與佛教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年。
胡適,《胡適文存三集》,卷二,台北:遠東圖書公司,民國五十七年,
第二版。
劉宗賢、謝祥皓,《中國儒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初版。
參、 參考論文
一、台灣之論文
胡信田,〈如何認識人生──張載思想述要〉,《黃埔月刊》272期,民
國六十三年十二月,頁七至九。
蔡仁厚,〈張子正蒙之天道論〉,《孔孟學報》32期,民國六十五年九
月,頁二0五至二二九。
周博裕,〈對宋儒張載的認識〉,《鵝湖》3卷10期,民國六十七年四
月,頁四五至四七。
徐哲萍,〈中國氣化哲學與張載思想之研究〉,《華學月刊》32期,民
國六十三年八月,頁四至八。
陳弘治,〈宋代理學的中堅──張橫渠〉,《中國文化復興月刊》12卷1
期,民國六十八年一月,頁七二至七九。
羅聯絡,〈張載《正蒙》神化篇試釋〉,《書目季刊》12卷4期,民國
六十八年三月,頁十三至二三。
孫振青,〈張載道學之解析與整理〉,《國立編譯館館刊》8卷2期,民
國六十八年十二月,頁六五至九五。
周秀齡,〈張載正蒙之研究〉,《樹德學報》6期,民國六十九年八月,
頁二六一至二九一。
周力行,〈有宋五子〉,《文化復興月刊》132期,民國七十一年五月,
頁二六至三二。
蔣秋華,〈論張載的氣〉,《孔孟月刊》21卷3期,民國七十一年十一
月,頁二九至三三。
李增,〈張載氣之研究〉,《哲學論集》16期,民國七十二年一月,頁
四三至六一。
趙雅博,〈張載的哲學思想〉,《文藝復興》142期,民國七十二年五
月,頁十七至二二。
黃敏浩,〈張載太和篇太虛與氣之關係的兩種詮釋述評〉,《孔孟月刊》
22期3期,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頁四一至四六。
張亨,〈張載太虛即氣疏釋〉,《台大中文學報》3期,民國七十八年十
二月,頁五五至九七。
張素卿,〈思想的展示:述論張載思想的學思歷程〉,《台大中文學報》
7期,民國八十四年四月,頁三一三至三四六。
曾春海,〈朱熹理學與佛學之交涉〉,《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六卷第九
期,民國八十八年九月,頁七九四至八0四。
二、大陸之論文
方光華,〈張載在批判佛學中建立的哲學體系論析〉,《B5中國哲學
史》,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北京,頁三三至三八。
張岱年,〈張載哲學的理論貢獻〉,《B5中國哲學史》,一九九二年二
月,北京,頁六二至六五。
康中乾,〈論張載氣範疇的邏輯矛盾──兼論關學衰落的理論根源〉,
《B5中國哲學史》,一九九二年四月,北京,頁八四至九0。
徐儀明,〈張載的天論與氣論〉,《B5中國哲學史》,一九九三年十一
月,北京,頁六一至六六。
陳啟智,〈儒佛關係及其對現代文化建設的啟示〉,《文史哲》,一九九
五年第2期,山東,頁三一至三五。
徐敦康,〈張載哲學探索的主題即期出入佛老的原因〉,《中國哲學
史》,一九九六年第1─2期,北京,頁一三六至一四五。
劉宗賢,〈宋初學術的文化整合傾向〉,《哲學研究》,一九九六年第11
期,北京,頁四三至五0。
張傳開,〈試論張載的兩一範疇〉,《中國哲學史》,一九九七年第3
期,北京,頁八四至八八。
常大群,〈正蒙和元氣論──試論北宋儒道兩家氣論的特點〉,《B5中
國哲學》,一九九七年九月,北京,頁六七至七0。
韓相美,〈論中韓氣學家對佛教的哲學批判──以張載和徐敬德為中
心〉,《B5中國哲學》,二000年一月,北京,頁一0七至
一一四。
三、學位論文
王苾芬,〈張載哲學思想研究〉,新莊: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六十一 年。
徐哲萍,〈中國氣化哲學與張載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三
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六十三年。
劉錦賢,〈張橫渠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民國七十三年。
鐘偉強,〈張載道德哲學之衡定〉,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民國七
十九年。
李尚鮮,〈橫渠哲學思想氣之研究〉,新莊: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論文,民國八十年。
方蕙玲,〈張載思想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三年。
金根郁,〈張載哲學中氣之地位與意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
劉啟崑,〈張橫渠太虛即氣之思想史詮釋〉,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
包玉玲,〈張載人性論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民國八十七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