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原典文獻
《張載集》,宋 張載撰,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第二版。
《張載集》,宋 張載撰,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二
年,初版。
《張子全書》,宋 朱熹注,台北: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七年,第五版。
《張子全書》,宋 朱熹注,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第一
版。
《張子正蒙注》,明 王夫之注,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九年,第
三版。
《正蒙初義》,清 王植撰,台北:商務印書館,四庫珍本二集。
《注解正蒙》,清 李光地撰,台北: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
《正蒙注譯》,喻博文,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一九九0。
《宋元學案》,明 黃宗羲,台北:河洛影印本,民國六十四年。
《明儒學案》,明 黃宗羲,台北:河洛影印本,民國六十三年。
《近思錄》,宋 朱熹撰,台北:商務印書管,民國六十五年,第五版。
貳、 參考書目
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九,初
版。
黃秀璣,《張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初版。
朱建民,《張載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
程宜山,《張載的哲學系統分係》,上海:學林,1989。
Ira. E. Kasoff., The thought of Chang Tsa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八十五年,
第十版。
───,《心體與性體》,第二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八十五年,
第十版。
───,《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三年,再版
八刷。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香港:新亞研究所,民國六十八
年,第四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上)》,香港:新亞研究所,民國七
十三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三,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
民國六十七年,第三版。
───,《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民國七十九年,校訂版。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八十四年,初
版七刷。
馮炳奎 等,《宋明理學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民國七十二年,初版。
吳康,《宋明理學》,台北:華國出版社,民國四十四年。
戴景賢,《北宋周張二程思想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
會,民國六十八年,初版。
張君勱,《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宋明篇》,台北:牧童出版社,民國六
十五年。
黃公偉,《宋明清理學體系論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
十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 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四。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九年,六版。
宇野哲人,《中國近世儒學史》,馬福辰 譯,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
部,民國七十一年。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宋元卷》,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
二年。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民國八十三年,初版。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三年,初版。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民國七十四年,第五版。
───,《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孫智橤譯,台北:成均出版社,
民國七十三年,初版。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台北:成文,民國七十七年),民國六十七
年,初版。
───,《先秦易學史》,台北:著作,民國七十九年。
───,《兩漢易學史》,台北:著作,民國七十二年,第三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民國八十年,修訂本初版。
羅光,《儒家形上學》,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八十年。
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六
年,初版。
───,《儒家哲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
───,《儒家的淑世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初
版。
郭文夫,《思想論集》,台北:全賢圖書,民國八十二年,初版。
張立文 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0。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
學派之排佛反王》,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初
版。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六年,初版。
張曼濤 主編,《佛教與中國文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第十八冊,台
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頁三二一至三
三八。
───── ,《佛教與中國思想及社會》,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第九十
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頁二二
五至二三七.
熊琬,《宋代理學與佛教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年。
胡適,《胡適文存三集》,卷二,台北:遠東圖書公司,民國五十七年,
第二版。
劉宗賢、謝祥皓,《中國儒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初版。
參、 參考論文
一、台灣之論文
胡信田,〈如何認識人生──張載思想述要〉,《黃埔月刊》272期,民國六十三年十二月,頁七至九。
蔡仁厚,〈張子正蒙之天道論〉,《孔孟學報》32期,民國六十五年九
月,頁二0五至二二九。
周博裕,〈對宋儒張載的認識〉,《鵝湖》3卷10期,民國六十七年四月,頁四五至四七。
徐哲萍,〈中國氣化哲學與張載思想之研究〉,《華學月刊》32期,民國六十三年八月,頁四至八。
陳弘治,〈宋代理學的中堅──張橫渠〉,《中國文化復興月刊》12卷1
期,民國六十八年一月,頁七二至七九。
羅聯絡,〈張載《正蒙》神化篇試釋〉,《書目季刊》12卷4期,民國
六十八年三月,頁十三至二三。
孫振青,〈張載道學之解析與整理〉,《國立編譯館館刊》8卷2期,民
國六十八年十二月,頁六五至九五。
周秀齡,〈張載正蒙之研究〉,《樹德學報》6期,民國六十九年八月,
頁二六一至二九一。
周力行,〈有宋五子〉,《文化復興月刊》132期,民國七十一年五月,
頁二六至三二。
蔣秋華,〈論張載的氣〉,《孔孟月刊》21卷3期,民國七十一年十一月,頁二九至三三。
李增,〈張載氣之研究〉,《哲學論集》16期,民國七十二年一月,頁四三至六一。
趙雅博,〈張載的哲學思想〉,《文藝復興》142期,民國七十二年五月,頁十七至二二。
黃敏浩,〈張載太和篇太虛與氣之關係的兩種詮釋述評〉,《孔孟月刊》22期3期,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頁四一至四六。
張亨,〈張載太虛即氣疏釋〉,《台大中文學報》3期,民國七十八年十
二月,頁五五至九七。
張素卿,〈思想的展示:述論張載思想的學思歷程〉,《台大中文學報》
7期,民國八十四年四月,頁三一三至三四六。
曾春海,〈朱熹理學與佛學之交涉〉,《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六卷第九期,民國八十八年九月,頁七九四至八0四。
二、大陸之論文
方光華,〈張載在批判佛學中建立的哲學體系論析〉,《B5中國哲學
史》,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北京,頁三三至三八。
張岱年,〈張載哲學的理論貢獻〉,《B5中國哲學史》,一九九二年二
月,北京,頁六二至六五。
康中乾,〈論張載氣範疇的邏輯矛盾──兼論關學衰落的理論根源〉,
《B5中國哲學史》,一九九二年四月,北京,頁八四至九0。
徐儀明,〈張載的天論與氣論〉,《B5中國哲學史》,一九九三年十一
月,北京,頁六一至六六。
陳啟智,〈儒佛關係及其對現代文化建設的啟示〉,《文史哲》,一九九
五年第2期,山東,頁三一至三五。
徐敦康,〈張載哲學探索的主題即期出入佛老的原因〉,《中國哲學
史》,一九九六年第1─2期,北京,頁一三六至一四五。
劉宗賢,〈宋初學術的文化整合傾向〉,《哲學研究》,一九九六年第11
期,北京,頁四三至五0。
張傳開,〈試論張載的兩一範疇〉,《中國哲學史》,一九九七年第3
期,北京,頁八四至八八。
常大群,〈正蒙和元氣論──試論北宋儒道兩家氣論的特點〉,《B5中
國哲學》,一九九七年九月,北京,頁六七至七0。
韓相美,〈論中韓氣學家對佛教的哲學批判──以張載和徐敬德為中
心〉,《B5中國哲學》,二000年一月,北京,頁一0七至
一一四。
三、學位論文
王苾芬,〈張載哲學思想研究〉,新莊: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六十一 年。
徐哲萍,〈中國氣化哲學與張載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三
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六十三年。
劉錦賢,〈張橫渠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鐘偉強,〈張載道德哲學之衡定〉,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民國七
十九年。
李尚鮮,〈橫渠哲學思想氣之研究〉,新莊: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年。
方蕙玲,〈張載思想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
金根郁,〈張載哲學中氣之地位與意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
劉啟崑,〈張橫渠太虛即氣之思想史詮釋〉,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
包玉玲,〈張載人性論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