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13: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炳寬
研究生(外文):Bin-Kyan Wu
論文名稱:數位機會中心外部營運模式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External Operation Model of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s
指導教授:楊棠堯楊棠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arng-Yao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台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系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8
中文關鍵詞:數位機會中心營運模式個案研究非營利組織
外文關鍵詞: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sOperation ModeCase StudyNonprofit Organiz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數位落差是世界各國政府在推動資訊化過程中,相當難以避免的現象。隨著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數位落差的問題引發國際上各國的重視,台灣自2005年起,預計在全台168個偏遠鄉鎮設立300個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DOC),期待運用數位科技的力量,降低偏遠地區之數位落差現象,進而創造數位機會。
因為數位機會中心是近年來一種新型態的組織機構,本研究將數位機會中心定位為非營利組織,另外由於非營利組織的存在價值大部分均強調作為數位機會中心永續經營之具體建議。本研究以個案研究及實地訪談為研究方法,試著透過實地觀察及訪談的方式,探討本研究所提出的營運模式架構是否成立,希望能夠為未來數位機會中心在永續經營上成為最有價值及參考的營運方向。
Digital divide is a phenomenon which is hard to avoid for all the country in the world, during computerization process. One of policy tools of shrinking digital divide is the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which is base on information access point, since year 2005,Taiwan estimated that 300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s (DOC) will be set up in 168 rural areas nation-wide, it hopes using the power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shrink the digital divide in rural areas, and create digital opportunity.
Because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s a new type of organization in recent years, this research will be the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position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existence value most are emphasized as the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specific suggestions. This thesis uses case study and interview as research methods, tries to observe and interview, exploration of research to brought up operation mode architecture whether to set up, hope for the future of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become i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value and Reference resources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致謝 vi
目次 v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研究動機 2
1.2.1 文獻探討 2
1.2.2 量化數據資料分析 2
1.2.3 質性研究或訪談 3
1.3 研究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2.1數位機會中心 4
2.1.1 服務項目 7
2.1.2 相關研究 8
2.2經營模式 8
2.2.1 營運模式 9
2.2.2 電子商務模式 11
2.3個案研究法 11
2.3.1 何謂個案研究 12
2.3.2 採用個案研究目的 13
2.4 內容分析 15
2.4.1 逐字稿 15
2.4.2 內容分析法 15
2.4.3 樣版式分析法 16
2.4.4 編輯式分析法 16
2.4.5 融入/結晶化分析法 17
第三章 研究架構 18
3.1個案介紹 18
3.1.1 馬里光數位機會中心 18
3.1.2 七股數位機會中心 19
3.2研究架構 20
3.3研究流程 22
3.4訪談大綱 23
第四章 資料分析 24
4.1資源 24
4.2營運 27
4.3展望 3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39
5.1結論 31
5.1.1
1. 林朝賢、賴香菊,1995,「資訊高速公路在企業經營顧客服務上之應用研究」,第六屆資訊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2. 譚皓平,「電子商務的 4 種類型與 6 種模式」,數位時代特刊第 1 號,2000,頁 26-頁 40。
3. 創造偏鄉數位機會:http://itaiwan.moe.gov.tw/。
4. 行政院數位台灣計畫辦公室,2007。網址:http://www.etaiwan.nat.gov.tw/
5. 資策會FIND,2001:
網站: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1638
6. 資策會FIND,2004:
網站: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3372
7. 資策會FIND,2006:
網站: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trend&id=1348
8. 台南市數位機會中心,2013:
網站:http://tndoc.ksu.edu.tw/
9. 七股數位機會中心,2013:
網站:http://tndoc.ksu.edu.tw/dujia
10. 馬里光數位機會中心,2013:
網站:http://www.benqdoc.org/DOC/mrgwang/index.html
11. 陳宥蓁,縮減數位落差之研究-以台灣「數位機會中心」發展為例,碩士論文,2006。
12. 林家慶,台灣「數位機會中心」之現況分析與營運策略探討,碩士論文,2008。
35
13. 陳宏欣,台灣電子商務網站營運類型之探討,碩士論文,2010。
14. 湯宗泰,電子商務經營模式之比較分析,碩士論文,2002。
15. 高浩恩,台灣縮減數位落差政策 ---- 以數位機會中心為例,碩士論文,2008。
16.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 2005, Vol.3, No.2。
17. Strauss A. & Corbin J. (1990) 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8. 郭耀煌,2006。「數位機會中心:運用資通訊技術創造偏鄉居民的永續發展機會」,研考雙月刊 30(1):28-37。
19. 林杰彬,2005。資訊能力評估指標建立之研究—以偏鄉社區為例,台北:國防管理學院國防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吳密蜜,2007。偏鄉數位落差與社區非營利組之之角色 ---- 雲嘉地區數位機會中心個案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吳齊殷,2007。網路社會發展政策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社會正義及數位機會政策規劃」。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計畫。
22. 蔣心玫,2006。從數位機會中心見證災區重生—以中寮龍眼林為例,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金惠雯,德布蘭恩,2007。賦權、參與和發展¾從原住民地區的創造偏鄉數位機會中心輔導計畫談起(4)。原動力電子報,070108期。
24. 宋庭揚,2008。電子化政府的現況與挑戰:以東部地區執行縮減數位落差政策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李謙,2005。美國縮減數位落差政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洪貞玲,2008。當偏鄉社區遇見科技資源: 以社會資本檢視九二一重建區數位機會中心的運作,新聞學研究,95:145-182。
27. 劉慶聰 (2010), Industry Value Chain Workshop and Business Model, www.tic100.org.com。
28. Turban, E., McLean, E.R. and Wetherbe, J.C., 1999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Management: Making Connections for Strategic Advantage, New York: Wiley.
29. Turban, E., Lee, J., Lee, J.K., King, D. and Chung, H.M., 1999b, Electronic Commerce: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Prentice Hall.
30. Zwass, V., 1996, "Electronic Commerce: Structures and Issu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Vol. 1, No. 1, pp. 3-23.
31. Jansen, W., Steenbakkers, W. and Jagers, H., 1999,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Virtual Organizations", Virtual Organization Net, Vol. 1, No. 1, pp. 54-68.
32. Miller W.L. & Crabtree B.F.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In: W.L. Crabtree & B.F.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pp.3-28.
33. Ericsson K. & Simon H.A. (1993) Protocol Analysis: Verbal Reports as Data,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 MIT Press.
34. Grbich C. (1999)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Health: An Introduction. Sydney: Allen & Unwin.
35. Thomas D.R. (2000)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Using A General Inductive Approach. Health Research Methods Advisory Service, Depart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University of Auckland, New Zealand.
36. DonaldJ.Hart , The Explosion of Knowledge , 1960.
37. Chesbrough, H. W. & Rosenbloom, R. S. (2002),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1(3), pp. 529-555.
38. Miller W.L. & Crabtree B.F.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In: W.L. Crabtree & B.F.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pp.3-28.
39. Ericsson K. & Simon H.A. (1993) Protocol Analysis: Verbal Reports as Data,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
40. MIT Press. Grbich C. (1999)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Health: An Introduction. Sydney: Allen & Unwin.
41. Thomas D.R. (2000)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Using A General Inductive Approach. Health Research Methods Advisory Service, Depart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University of Auckland, New Zealand.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8. 郭耀煌,2006。「數位機會中心:運用資通訊技術創造偏鄉居民的永續發展機會」,研考雙月刊 30(1):28-37。
2. 16.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 2005, Vol.3, No.2。
3. 26. 洪貞玲,2008。當偏鄉社區遇見科技資源: 以社會資本檢視九二一重建區數位機會中心的運作,新聞學研究,95:145-182。
4. 王舜偉,孫彬訓,顏祺昌,諱疾忌醫的神醫華陀?--南臺灣廣播賣藥節目分析初探,傳播與管理研究,1卷1期,2001年7月,頁145-171。
5. 江耀國,英國2003年通訊傳播法之研究-兼論我國通訊傳播匯流立法,東吳法律學報,20卷3期,2009年1月,頁141-190。
6. 石世豪,電波監理與言論自由事前限制問題-大法官釋字第678號解釋評析,法令月刊,62卷3期,2011年3月,頁25-49。
7. 石世豪,我國為廣播電視積極立法的憲法基礎--憲法論證的本土化建構模式,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2期,2003年7月,頁1-33。
8. 杜興炎,寬頻衛星通信系統技術及市場分析,電信研究,31卷4期,2001年8月,頁463-474。
9. 荊知仁,「明顯而即刻危險」原則與言論自由,憲政思潮選集三,1980年,頁568-588。
10. 城仲模,我國法治行政之回顧與前瞻,律師通訊,1995年8月,頁17-21。
11. 洪貞玲,誰的媒體?誰的言論自由?--解嚴後近用媒介權的發展,臺灣民主,3卷4期,2006年12月,頁1-35。
12. 孫彬訓,從臺灣廣播產業結構分析探討電波開放政策,傳播與管理研究,1卷2期,2002年1月,頁255-287。
13. 秦玲、林秀珍、盧芬鈴、鄭淑晶、黃成禹、溫國慶、林哲輝、廖俊亨,廣告類中藥製劑之品質調查-保肝、補腎滋養類,藥物食品檢驗局調查研究年報,2000年,頁79-86。
14. 黃秀美,柯明宏,衛星TCP/IP技術探討,電信研究,31卷5期,2001年10月,頁575-590。
15. 陳起行,資訊隱私權法理探討-以美國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64期,2000年12月,頁297-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