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驗設計最初是從農業上的品種改良之目的發展起, 而近代已逐漸地廣泛 應用於工業上。因應各種不同的用途及限制, 而有不同的特殊之設計計, 於這些設計中,我們有興趣的是PB設計。 Hadamard 及Wu(1992) 的分析策 略是建立於效果稀疏性及效果遺傳性的假設之下, 而以三步驟來完成, 此 三步驟請參考他們於1992年發表之論文。但是若是只有交互作用之因子, 而無構成此交互作用之主因子時, 則此交互作用便不能被偵測出, 並且, 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交互作用一定具有效果遺傳性, 因此, 於效果稀疏性之 假設下, 我們以下列兩個步驟完成分析程序,步驟 a : 利用ME及SME找出 所有顯著的主效果及兩因子交互作用之因子效果,或者由實驗者提供的因 子效果。 ME及SME請參考Lenth(1989)之論文。步驟 b : 使用部分選取的 迴歸程序( Mallows' Cp 統計量 ) 或者前進選取的迴歸程序,找出於步驟 a辨別出的因子效果之最佳組合。第一個實例,Hunter,Hodi及Eager(1982) 以一12-PB設計來分析熔鑄疲乏的壽命之實驗, 以研究7個因子之行為。 Hamada及Wu分析之結果為具 R- Square值 0.89 的模式 (F,FG) ;而我們 分析得到的模式 (F,FG,AE)具 R- Square值 0.95,其顯著水準為0.05 。 此外,關於動態特徵的系統方面,我們也作了一些報告。田口先生所使用動 態系統的實驗設計為叉積表,這種表有兩個主要缺點,其一為忽略了存在於 控制因子及干擾因子間之交互作用,其二為需要很多的實驗次數。在穩健 設計或者參數設計實驗中,Welch,et al.(1990)強調使用合併表格式的好 處及其重要性Shoemaker,et al.(1991)亦指出, 使用合併表可以克服叉積 表的缺點。我們的作法是,將控制因子及干擾因子合併分析而製成一個合 併表,當作內表,而將信號因子設計成外表且將之模式化。我們在此分析過 程所得到的結果,與田口先生的實例之分析結果作一比較,有些不同;我們 之所以建議此方法的理由,因為此分析過程是合理的(模式顯著),且同時可 分析 CxN交互作用,其次,對於外表的信號因子模式化過程,可更進一步地 將其設計成部分之實驗設計,大大地減少實驗實驗次數,達成經濟上之效益 。最後,若是在輸入之信號因子以及反應輸出之間的理想機能(Ideal Function )已知之情況下,我們對其選定之參數初始值作一階之泰勒展開 ,再運用上一段所述的方法,進行分析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