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0 18: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顏如雪
研究生(外文):Ju-Hsueh Yen
論文名稱:士林牧愛堂經營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f Community Care Center Management of The Church of Good Shepherd in Shihlin District
指導教授:賴兩陽賴兩陽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ang-yang L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社區照顧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老人照顧個案研究
外文關鍵詞:community carecommunity care centerelderly carecase stud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14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在我國老人人口快速成長和家庭照顧功能減弱的情況下,內政部於2005年推動「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希望透過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使老人盡量延後進入機構式照顧的時間,以解決人口快速老化可能帶來的問題。
本研究是以長達十五年於台北市士林區提供老人服務的「牧愛堂」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為探討牧愛堂在推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發展脈絡、經營模式及服務成效。採用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對士林牧愛堂經營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進行整體性探究,透過個別深度訪談、檔案文獻及研究者參與經驗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訪談對象包括牧師,健康促進服務和送餐服務的志工及接受服務長者,共計14名。
研究結果發現牧愛堂經營關懷據點的策略有六項:1.單純的服務動機和理念;2.以長者需求為導向,推展各項服務;3.提供深入且在地化的服務;4.尋求教友的共識與支持;5.重視社工專業;6.結合資源眾多、自主性高。健康促進服務的成效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及知識等方面的幫助;送餐服務的成效主要有生理、經濟和生活層面,另外在心理、家庭、社會層面亦有幫助。
最後,本研究分別提出對牧愛堂、其他團體及政府政策的建議如下:
一、對牧愛堂的建議:1.健康促進活動內容規劃應考量不同長者需求;2.送餐服務的餐飲品質需加強;3.加強獨居失能長者的關懷與問安。
二、對其他欲投入社區照顧團體的建議:1.不要對傳福音有不實期待;2.勿以政府補助方向為方案推展考量;3.評估需求、結合資源。
三、對政府政策的建議:1.訂定法源依據,投入更多資源在老人福利;2.鼓勵、培訓老人工作專業人員;3.尋找有意願的教會團體合作;4.計畫服務內容應保持彈性。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nd the weakening of the family care function,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ty Caring Center Implementation Plan" in 2005 to postpone the time of the elderly entering institutional care centers through the local primary care services.
The subject of this research is "The Church of Good Shepherd", which has provided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in the Shihlin District, Taipei City, for fifteen year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context of " The Church of Good Shepherd" in the promotion of community care center, mode of oper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services. The qualitative approach was employed to capture a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ults. Individual in-depth interviews, archival documents as well as the experiences of the researcher were adopted. Fourteen participants, including two pastors, two volunteers and three clients from “Health Promotion Service” and three volunteers and four clients from the "Meal on Wheels Service", were interview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The Church of Good Shepherd" had six strategies: 1. Bearing pure motivation and rationale; 2. Promoting services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elders; 3. Providing in-depth and localized services; 4. Seeking consensus and support from the Catholics; 5. Emphasizing the profession of social work; 6. Combining various resour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Health Promotion Service” included the help from physical,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knowledge asp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al on Wheels Service" was to help the elderly on physical, economic and daily life. Help from the psychological, famili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were listed as well.
Finally, several suggestions to “The Church of Good Shepherd”, other organizations and the government are as follows:
First, suggestions to "The Church of Good Shepherd" are: 1.Taking the needs of the individual elderly into consideration as planning "Health Promotion" activities; 2. Improving the food quality of "Meal on Wheels Service"; 3. Enhancing care of the elderly who live alone or are disabled.
Second, suggestions to the organizations which want to get involved in community care are: 1. Do not have unrealistic expectation from the gospel preaching; 2. Do not implement plans due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subsidy from the government; 3. Evaluate the needs and combine resources.
Third, suggestions to the government when making policies: 1. Setting law basis and investing more resources in the welfare of the elderly; 2. Encouraging and training professional workers for the elderly; 3. Seeking cooperation from churches; 4. Maintaining flexibility when planning service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01
第二節 台北市士林區關懷據點實施現況…………………………………05
第三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區照顧的相關理念及發展………………………………………09
第二節 志願服務組織的發展與功能………………………………………16
第三節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經營模式及績效評估………………………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34
第三節 資料蒐集及分析……………………………………………………37
第四節 研究的嚴謹性與倫理………………………………………………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一節 牧愛堂老人服務的發展過程………………………………………41
第二節 組織背景及經營模式分析…………………………………………45
第三節 健康促進服務成效分析……………………………………………60
第四節 送餐服務成效分析…………………………………………………7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94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1
第三節 研究限制……………………………………………………………104
參考文獻 ……………………………………………………………………106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大綱……………………………………………………………112
附錄二 受訪同意書…………………………………………………………114

【圖表目錄】
表1-1 老人安養護機構平均收費標準………………………………………03
表1-2 士林區關懷據點一覽表………………………………………………06
圖3-1 研究架構圖……………………………………………………………34
表3-1 受訪對象背景資料及代碼……………………………………………36
表4-1 牧愛堂老人服務的發展………………………………………………43
表4-2 牧愛堂社區資源連結情形表…………………………………………53
圖4-1 牧愛堂弱勢個案服務區域圖…………………………………………55
表5-1 志工與長者對「健康促進服務對長者的成效」的看法對照表……97
表5-2 志工與長者對「送餐服務對長者的成效」看法對照表……………98
表5-3 健康促進和送餐服務志工對照表……………………………………100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
王順民(2001)。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台北:紅葉文化。
王慧伶(2008)。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與老人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內政部(1994)。宗教輔導論述專輯第一輯-社會服務篇。內政部編印(永新印務局印刷)
甘炳光(1995)。社區照顧概念與推行原則。社區發展季刊,96,132-141。
江亮演(2009)。高齡社會老人在地老化福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5,195-209。
呂寶靜(2001)。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40-44。台北:五南。
呂椿偉(2007)。臺北縣市政府執行「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治理模式之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玉琴(2000)。老人社區照護在台灣。曠野雜誌/跨世紀小百科19/金齡社會/老人關顧與金色年華。
吳淑瓊(2000)。全人的照顧—整合性的老人醫療與長期照護體系。曠野雜誌/跨世紀小百科19/金齡社會/老人關顧與金色年華。
吳麗貞(2001)。運動介入對社區老年人健康體能之影響。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儒(2007)。台灣整體社區照顧系統初探-社政觀點。少子高齡社會的福祉政策之實踐與發展-台灣、日本的比較與研究-國際研討會。
吳媺瑩(2008)。宜蘭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資源結合與經營模式之分析。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489-491。台北:五南。
林蘭因(2007)。資源網絡建構之探討—從立心基金會老人服務經驗出發。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尚榮安譯,Robert K.Yin原著 (2001)。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文化。
邱泯科、林伶惠(2010)。以竹苗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探討我國老人社區式服務模式。社區發展季刊,129,392-409。
邱汝娜、陳素春、黃雅鈴(2004)。照顧服務社區化—當前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照顧服務之推動與整合規劃。社區發展季刊,106,5-18。
徐立忠(1997)。高齡學導論,124-128。台北:三民。
高美英譯,Russell K.Schutt原著(2010)。社會研究法—歷程與實務。台北:洪葉文化。
莊秀美(2009)。從老人的類型與照顧需求看「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及「機構照顧」三種方式的功能。社區發展季刊,125,177-191。
莊靜怡譯,David A.de Vaus原著(2006)。社會研究法設計。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燕禛(2005)。社區老人照顧支持體系及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0,158-174。
陳燕禎、謝儒賢、施教裕(2005)。社區照顧:老人餐食服務模式之探討與建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9(1),121-161。
陳姵璇(2008)。高齡者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參與態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協(1999)。社會工作管理Social work management。台北:揚智文化。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文化。
黃源協(2005)。正式照顧對非正式網絡互動關係之影響:以原住民部落老人居家/送餐服務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九卷第一期,164~195。
黃松林(2006)。如何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理念與實務。2011.03.18取自內政部社會福利工作人員研習中心http://www.swwtc.gov.tw/m.aspx?a=0&b=5 政府出版品專區。
郭小燕(2007)。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形成過程分析:以桃園縣蘆竹鄉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素花(2008)。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經營管理關鍵成功因素探討-以中彰投縣市為例。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碩士論文。
曾竹寧(2001)。失能老人社區照顧服務網絡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楊培珊、羅鈞令、陳奕如(2009)。創意老化的發展趨勢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25,408-421。
楊宗蓉(2002)。士林區獨居長者對「送餐到家服務」之營養狀況及需求度評估。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承泰、徐麗君(2005)。高齡化社會與台北市老人福利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10,14-22。
趙珍妮(2007)。從長期照顧政策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功能。社區發展季刊,118,229-243。
趙碧華、莊秀美、賴兩陽(2008)。台灣地區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現況分析。以家庭、社區為基礎的福利社會建構與社區福利專業人才培育--台灣、日本的比較研究--國際研討會。
趙善如、蕭誠佑、黃松林、江玉娟、郭惠怡、陳素華、馮秀玉(2007)。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經營管理績效評估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7,186-211。
鄭讚源(2000)。長青樂—老人休閒、教育與社會參與。曠野雜誌/跨世紀小百科19/金齡社會/老人關顧與金色年華。
鄭善明(2007)。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現況之探討—以屏東縣為例。台灣社區工作的溯返與薪傳-徐震教授社區工作論述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劉華美(2005)。論老人服務民營化—公私協力之行政。社區發展季刊,108,82-89。
賴兩陽(2006)。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修訂版)。台北:洪業文化。
賴兩陽(2007)。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實施成效分析。少子高齡社會的福祉政策之實踐與發展-台灣、日本的比較與研究-國際研討會。
蕭文高(2007)。台灣社會工作的政策典範與治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省思。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
羅秀華(2009)。從台北都會關懷據點出發。載於羅秀華、黃琳惠主編,台北都會的社區關懷據點:社區、宗教與專業力的結合實踐,頁14-19。台北:松慧。
二、文獻報告資料
內政部(2005a)。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院核定)。
內政部(2005b)。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督導計畫。
內政部(2006a)。老人安養護機構-平均收費標準。2007.12.05取自
http://sowf.moi.gov.tw/04/07/1/1-16.htm。
內政部(2006b)。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訪視輔導檢討會議會議紀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便民入口網站。2008.01.05取自http://sowf.moi.gov.tw/care/index.asp。
內政部(2008a)。據點查詢。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便民入口網站。2008.01.07取自http://sowf.moi.gov.tw/care/index.asp。
內政部(2008b)。內政部推展社會福利作業補助項目及基準。
內政部(2011a)。民國98年老人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內政部統計處。2011.03.21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survey.aspx。
內政部(2011b)。一〇〇年第二週內政統計通報(99年底人口結構分析)。內政部統計處。2011.04.01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2012a)。老人福利政策與措施。內政部社會司老人福利服務。2012.05.18 取自http://sowf.moi.gov.tw/04/01.htm#
內政部(2012b)。據點查詢。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便民入口網站。2012.05.18取自http://e-care.moi.gov.tw/MOI_HMP/HMPe005/goPrint5.action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2007)。社區照護。2007.07.14取自http://oldpeople.org.tw/community/community.php。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07)。96年臺北市辦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
台北市鄰里社區聯網(2008)。2008.01.27取自http://www.taipeilink.net/。
台北市士林區公所(2012)。2012.05.18取自http://www.sldo.taipei.gov.tw/。
行政院(2007)。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畫(核定本)。
行政院經建會(2012)。2010年至2060年臺灣人口推計。2012.05.20取自http://www.cepd.gov.tw/
台灣聖公會牧愛堂(2009,2010,2011)。牧愛心在地情:老人社區照顧整體服務計劃成果報告書。牧愛堂社工部,未出版。
台灣聖公會牧愛堂(2012a)。牧愛心在地情:老人社區照顧整體服務計劃。牧愛堂社工部,未出版。
台灣聖公會牧愛堂(2012b)。志工完整資料。牧愛堂社工部,未出版。
三、西文參考書目
Ayelet, B.-W. & Brodsky, J. (2006). The Supportive Community: A New Concept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Journal of Aging & Social Policy, Vol. 18(2), 69-83.
Challis, D. & Bleddyn, D. (1980). A New Approach to Community Care for the Elderly.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10, 1-18.
Dunn, D. A. (1987). Food Glorious Food: A Review of Meals Services for Older People. Centre for Policy on Ageing, London.
Krassie, J., Smart, C., & Roberts, DCK. (2000). A Review of the Nutritional Needs of Meals on Wheels Consumers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vision of an Effective Meals on Wheels Service -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54, 275-280.
Lau, D. T. & Kirby, J. B. (200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ving Arrangement and Preventive Care Use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Pers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9 (7), 1315-1321.
McCormack, B. (1998). Community Care for Elderly People: Will Improve Only When There Are National Standards and Explicit Funding.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17 (7158), 552-553.
Tilston, C. H., Neale, R. J., Gregson, K., & Tyne, C. H. (1993).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An Elderly Population in Leicester Receiving Meals on Wheels. British Food Journal, 95 (2), 15-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劉華美(2005)。論老人服務民營化—公私協力之行政。社區發展季刊,108,82-89。
2. 趙善如、蕭誠佑、黃松林、江玉娟、郭惠怡、陳素華、馮秀玉(2007)。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經營管理績效評估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7,186-211。
3. 趙珍妮(2007)。從長期照顧政策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功能。社區發展季刊,118,229-243。
4. 薛承泰、徐麗君(2005)。高齡化社會與台北市老人福利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10,14-22。
5. 楊培珊、羅鈞令、陳奕如(2009)。創意老化的發展趨勢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25,408-421。
6. 曾竹寧(2001)。失能老人社區照顧服務網絡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7. 陳燕禎、謝儒賢、施教裕(2005)。社區照顧:老人餐食服務模式之探討與建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9(1),121-161。
8. 黃源協(2005)。正式照顧對非正式網絡互動關係之影響:以原住民部落老人居家/送餐服務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九卷第一期,164~195。
9. 邱汝娜、陳素春、黃雅鈴(2004)。照顧服務社區化—當前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照顧服務之推動與整合規劃。社區發展季刊,106,5-18。
10. 莊秀美(2009)。從老人的類型與照顧需求看「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及「機構照顧」三種方式的功能。社區發展季刊,125,177-191。
11. 江亮演(2009)。高齡社會老人在地老化福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5,195-209。
12. 甘炳光(1995)。社區照顧概念與推行原則。社區發展季刊,96,13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