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方吉正 (1998)。情境學習理論之主要觀點剖析。教育資料文摘,42 (4),185-192。
水心蓓 (2003)。從動作教育的觀點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6(1),253-272。
王春展 (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4-71。王健次 (1982)。幼兒體育遊戲。台北市:健行。
王惠姿 (譯) (2006)。0-8 歲嬰幼兒肢體動作經驗與教學。台北市:華騰文化。(Rae Pica, 2004)
幼稚教育法 (1981)。中華民國七十年十一月六日總統 (70) 台總 (一) 義字第7258 號令。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
吳啟通、黃永寬 (2009)。幼兒運動遊戲課程設計原則與應用實例。幼兒運動年刊,4,12-20。
吳萬福 (1998)。如何發展我國體育-指向廿一世紀邁進開發國家而言。國民體育季刊,17(2),11-16。宋淑慧 (1992)。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製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大學,彰化。巫惠萍 (2011)。童畫繪本之情境教學成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台中。李坤霖 (2005)。車用電子地圖之導向對於高齡駕駛者之導航績效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李岱芳 (2001)。情境式學習在 「氧化還原」 網站之應用與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李招譽 (2002)。臺北市幼稚園幼兒體能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李招譽、洪立(2003)。臺北市幼兒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之推動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137),58-61。李崑璋 (2003)。台北縣市幼稚園之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情況與園長認知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杜光玉 (2005)。幼兒成長特徵與運動遊戲教學。大專體育,(78),12-17。沈連魁 (2007)。幼兒體能教師教學信念及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台北。周詳、沈德立 (2006)。高效率學習的選擇性注意研究。心理科學,29(5),1159-1163。
林玉体 (2001)。幼兒教育思想。台北市:五南。
林秀蘭 (2004)。如何提昇孩子的專注力。文教新潮,(9),18-26。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林淑夏(2004)。兒童讀經行動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注意力及行為改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林翠媚 (譯) (2000)。動作教學:幼兒重要的動作經驗。臺北:心理。(Weikart, P. S., 1931)。
林安全 (1996)。運動遊戲。臺北市:啟蒙。
林風南 (1991)。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市:五南。
邱貴發 (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全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徐惠玉 (2006)。童詩欣賞教學實驗研究--採情境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徐新逸 (1998)。情境教教學中異質小組合作學習之實證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報,36(1),30-52。
徐錦興 (1991)。不同指導者參與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體能發展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康惠琹 (2001)。幼兒體能。臺北:啟英文化。
張旭鎧 (2009)。5分鐘玩出專注力。台北:城邦文化。
張財銘 (2005)。南部區域幼稚園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現況與園長認知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張瀞文 (2008)。在親子遊戲中靜下心。台北:親子天下。
許芳菊 (2008)。是誰偷走了孩子的專注力。台北:親子天下。
許義宗 (1981)。幼兒體能遊戲。臺北:理科。
許義雄 (譯) (2001)。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Gallahue, D. L., 1996)
許麗鳳 (1996)。幼兒體能遊戲。台北市:書泉。
郭馥滋 (2009)。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陳信全 (2002)。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北。陳品華 (1997)。從認知觀點談情境學習與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36),34-39。陳英三、林風南、吳新華 (1988)。動作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圖書。
陳惠華、郭紘嘉、曾麗蓉 (2011)。學習傳統武術對提昇學童專注力之影響。北台灣運動休閒學刊,(4),10-27。
陳雅玲 (2011)。臺北市立公立幼稚園教師對幼兒體能活動的認知與實踐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陳慧娟 (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陳鴻雁、黃永寬(2006)。幼兒運動遊戲實施現況調查。幼兒運動遊戲年刊,(1),9-27。
曾碧玉(2009)。自然情境教學法在融合情境中對特殊需求幼兒溝通能力之學習成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黃月嬋 (1998)。幼兒體能學之理念。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10),119-129。黃永寬 (2001)。動作教育模式在幼兒運動遊戲教學之觀察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桃園。黃永寬 (2004)。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現況及教師對其認知之研究。臺北:洪葉文化。
楊文麗、葉靜月(譯) (2008)。專注力-幫助孩子更輕鬆有效的學習。台北市:天下。(Petra thorbrietz ,1970)
楊坤堂 (1995)。學習障礙兒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聯琦 (譯) (1994)。幼兒運動教學。臺北:信誼。(E. C. Burton ,1994)
雷明枝 (2001)。幼兒體能活動教學之研究。取自:http://www2.pccu.edu.tw/CRUCTE/Ktaction/folder/finding.asp?Submit=%B7j%B4M&query1=
潘倩玉 (1998)。幼兒律動課程設計。東師體育,(5),29-35。鄭昭明 (2010)。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學富文化。
鄭美萱 (2010)。圖像及文字媒體與幼兒專注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台北。鄭晉昌 (1993)。電腦輔助學習的新教學設計觀-認知學徒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1(1),55-66。
鄭麗玉 (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盧美貴 (1988)。幼兒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薛絢 (2002)。小腦袋裡的秘密-探索0~5 歲大腦發展的黃金期。台北市:新手父母。
謝美慧 (2001)。台灣幼兒教育現況及發展趨勢。台灣教育,(606),21-34。
鍾淑慧 (2005)。幼兒音樂性向與音樂表現能力發展因素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闕月清 (譯) (2005)。孩子,動起來!-兒童體能教學。台北市:新視野。(Partricia Maude, 2005)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 Researcher, 18, 32-42.
Choi, J . I ,& Hannafin, M. (1995).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Roles, structures, and implications for design. ETR & D, 43, 53-69.
Gallahue, D. L. (1996). Transforming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H. Mclellan (Ed),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1996). Reaching Potentials: Transforming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pp. 2). Washington D. C.
Greene, E. (1996). Storytelling: Ant and technique. New Jersey: Reed Elsevier.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ombridge, NY: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han, B. (1997).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Moray, N. (1959). Attention in dichotic listening:Affective cues and the influence of instruc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1: 56-60.
Nelson, O. (1989). Storytelling: Language experience for meaning making. Reading Teacher, 42 , 386-390.
Osborne, R.J. & Wittrock, M.C. (1983). Learning science: A generative process. Science Education, 64, 489-508.
Sanders, S. (1994). Pre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hallenges for the profess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Dance, 65, 25-27.
Suchman, L. (1987) 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s : The Problem of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Suchman, L. (1993)
Winn,W. (1993).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situated learning: Paradox or partnership?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 16-21.
Young, M.F. (1993).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situ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1,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