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Allen, O’Toole., McDonnell & Harris (1999)。陳希林、閻蕙群(譯)(2004)。節慶與活動管理。臺北:五觀藝術管理公司。
Allen, O’Toole, McDonnell., & Harris (1999)。李君如、游瑛妙(譯)(2009)。節慶與活動管理。臺北縣:前程文化。
Charles Landry,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2000)。楊幼蘭
(譯)(2008)。創意城市:打造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 臺北市:馬可孛羅文化出版。
Frank Tirro, Jazz: A History (1993)。顧連理(譯)(1998)。爵士音樂史(上、下)。臺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Kotler, Philip,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0)。羅漢(譯)(2002)。科特勒深探大亞洲:人潮、金潮與地方再造。臺北:商智文化。
(Keniv Lynch, The image of the Cit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60)。宋伯欽(譯)(1975)。都市意象。臺北:臺隆書店。
Steven Wood Schmader. & Robert Jackson, Special Events: Inside and Out (1997)。
陳惠美(譯)(2003)。特別節慶: 活動企劃與管理。臺北:品度文化。
王舜皇(2002)。三項元宵節活動與舉辦地特性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中市。王德業 (1998)。區域形象浪潮。北京:新華出版社。
王秋海 (2000)。爵士樂。臺北縣:揚智出版社。
王婉儒 (2008)。民眾與政府單位對都市意象認知之差異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臺中市。朱岑樓、彭懷真 (1991)。社會學辭典。臺北市:五南文化。
李心聖 (1992)。從節慶參與到電視景觀-電視元宵節的文化形式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中市。吳世欽 (2000)。假如城市是一個品牌-如何用品牌行銷打造臺北市。廣告雜誌,112,96-98。吳淑鈴 (2002)。臺灣國際藝術節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嘉義縣。吳淑女 (1995)。淺談慶典觀光與推展觀光之道。觀光教育,6 (45),2-6。吳秋田 (2001)。社區居民之意識與產業文化事件認同度關係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李培菁 (2006)。 民俗節慶事件認同感與贊助意願之研究-以大甲媽祖文化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中市。李珮禔 (2010)。國際藝術節與城市形象-以高雄國際貨櫃及鋼雕藝術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文藻外語學院國際事業暨文化交流研究所,高雄市。何之翎 (2011)。事件行銷對於提升城市形象效果之研究-以 2010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文藻外語學院國際事業暨文化交流研究所,高雄市。汪明生、馬群傑 (2006)。地區行銷理論與實證。高雄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林銘昌、鄭健雄 (2005)。地方節慶對鄉村旅遊之影響。 2005首屆中國鄉村旅遊發展論壇。大陸成都:大陸國家旅遊局及成都市政府。
林宜錚 (2008)。地方觀光事件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墾丁春天音樂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林芳宇 (2009)。城市意象評估體系之分析-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臺中市。周意紋 (2009)。臺中爵士音樂節建置與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臺北市。周欣德 (2012)。文化節慶居民認同及滿意度研究─以錫口文化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管理事業研究所,嘉義縣。邱浩政 (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侯權峰 (1995)。治安弔詭-台中縣市的迷思。遠見雜誌,12月號,第114期。
姜貞吟、劉大和(2001)。卡薩爾斯音樂節 Festival Pablo Casals-文化節慶與區域發展。APEC議題研究精選系列2 觀光.文化節慶,22-29。臺北:APEC研究中心。
施志宜、黃千容(2000)。民眾參與節慶活動之選擇因素與動機。千禧古蹟管理與觀光遊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3-204。臺北。
洪煜清 (2005)。南投縣竹山竹藝文化節慶的在地效應與評價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雲林縣。洪菁珮 (2009)。喧嘩之外的凝視-臺灣地方文化藝術節現象與政策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胡育寧 (2008)。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對居民地方認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文產業設計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張翔一 (2003)。臺灣地區爵士樂聆賞風潮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市。張翔一 (2006)。臺灣爵士光譜。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張永誠 (1996)。事件行銷100。臺北市:遠流出版。
張永誠 (1998)。事件行銷100(二)。臺北市:遠流出版。
張茂桂 (2010)主編。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臺北市:群學出版社。
張春興(1987)。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鴻雁 (2002)。城市形象與城市文化資本論-中外城市形象比較的社會學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張家菁 (2006)。從城市意象與公共環境之認知探討臺中市區公車候車處的規劃方向與原則。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臺中市。許瓊方 (2006)。全球化之下西班牙文化節慶與城市競爭力之探討-以「奔牛節」與「聖週暨春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臺北市。阮亞純 (2004)。以節慶活動振興地方產業之研究-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研究所,屏東縣。黃琇玫 (2003)。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臺南市。黃鈺婷 (2007)。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地方認同─以台南縣新化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臺南市。黃定國 (1993)。從都會區居民休閒生活傾向研究社區開放空間設計指標。(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81-0421-F027-051-Z)
曾淑蘭 (2010)。地方居民對於節慶活動的效益認知與節慶認同感對活動支持度之研究-以鳳荔文化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游瑛妙 (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的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民藝華會為例。臺中縣:臺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局。
莊博欽 (2008)。地方居民對於節慶活動的活動效益認知與認同感對活動支持度之研究-以澎湖海上花火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中市。楊敏芝 (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臺北市。楊洸、陳懷林 (2005)。多元資訊環境中之受眾如何建構城市形象- 從珠海看澳門。 新聞學研究,85,31-70。廖繼仲 (2000)。城市風格形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研究所,臺南市。廖峻偉 (2010)。台中爵士音樂節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臺南市。葉樹姍 (2012)。臺中‧爵士‧十年。臺中市:中市文化局。
葉碧華(1999)。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之評估-以臺北燈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臺北市。
郭為藩 (1975)。自我心理學。臺南:開山書店。
劉怡廷 (2010)。都市事件行銷之研究-嘉義市管樂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研究所,臺中市。劉弘煌(2003)。社會統計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陳茹萍 (2009)。城市‧節慶‧藝術-論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研究所,臺北市。陳盈蒨 (2005)。以臺中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市。
駱焜祺 (2002)。觀光節慶事件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活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蔡宜倪 (2011)。節慶活動對目的地意象影響之研究-以2010臺中爵士音樂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研究所,臺北市。戴光全、保繼剛 (2003)。西方事件及事件旅遊研究的概念、內容、方法與啓發(上)。旅游學刊,18(5),26-34。
蔣曉梅、翁金山 (2001)。臺南城市意象之研究-專家觀點之探討。建築學報,35,45-62。顏淑真 (2011)。花蓮地區居民對觀光節慶活動態度之研究:以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研究所,花蓮縣。鄭晃二編 (2007)。城意市象 (封面副題名:13場公民與美學的對話)。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鄭博文、邱鴻遠、林兆群 (2006)。高雄市政府與民眾對高雄城市品牌意象之差異分析。城市發展,29,4-7。鄭榆宥 (2008)。城市品牌形象:消費者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藍美雁 (2009)。臺中爵士音樂節與嘉義管樂節之參與動機、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臺中市。顧崇信 (2009)。由臺中爵士音樂節看大型節慶活動中的社會意涵與都市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臺中市。蘇欣儀 (2007)。節慶活動與城市行銷-聖彼得堡「白夜之星藝術節」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臺北市。爵士餐廳晴點廣告創意坊執行編輯 (2002)。爵士餐廳。臺北市:趨勢文化出版。
Ansoff, I. (1957). Strategies for diversific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5(5) ,113-124.
Avraham, E. (2000). Cities and their news images. Cities, 17(5), 363-370.
Booms, B. H., & Bitner, M. J. (1981).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for service firms. In J. Donnelly, & W.R. George (Eds.), Marketing of service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Bronfenbrenner, U. (1960). Freudian theories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ir derivatives. Child Development. 31, 15-40.
Chen, C. C., Tseng, M. L., & Lin, Y. H. (2011). Recreation Demand of Consumer with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Festival,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5, 447-453.
Dickman, S. (1997) Issues in arts marketing in Marketing It Happen: The Cultural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ies Handbook (ed.), R. Rentshler, Centre for Prefessional Development, Kew, Victoria.
Derrett, R. (2004). Festival and events management. Elsevier Ltd, 41-42.
Fifield, P. (1992). Marketing strategy. Jordan Hill, 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Ltd.
Getz, D. (1991). Festival, special event and touris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Getz, D. (1997). Event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 New York: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Goldblatt, J. J. (2001). Special event: 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 event management(3rd ed.) .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Inc.
Hall, C. M. (1989). The Definition and Analysis of Hallmark Tourist Events [J].
Geojournal, 19(3), 263-268.
Hall, S. (1996).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ee, I., C. A., & Lee, T. J. (2012). Benefits of visiting a multicultural festival: The case of South Korea, Tourism management,33, 334-340.
Joy Zhuowei Huang, Mimi Li & Liping A. Cai. (2010). A model of community-based festival im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9, 254-260.
Kotler Philip. & Gerald Zaltman. (1971). “ Social Marketing: An Approach to Planned Social Change”. Journal of marketing,35, 3-12.
Kotler Philip (1986).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3rd ed.),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 Hall.
Levitt, T. (1960).Marketing myopia,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8, 45-56.
Mael, F. & Ashforth, B. E. (1992). “Alumni and their alma mater: A partial test of the Reformul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3, 2.
MacAloon, J. J. (1984). Rite, drama, festival, spectacle: Rehearsals 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performance. Philadelphia: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
McCarthy, E. J. (1960). Basic Marketing: A global-managerial approach (1rd ed.). Haomewood, Illinois: Irwin Inc.
McCarthy, E. J. and Perreault, W. D. (1987). Basic Marketing: A managerial approach (9rd ed.). Illinois: Irwin.
Rao, V. R., & Steckel, J. H. (1998). Analysis for strategic marketing.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Raynolds, W. H. (1965). The role of consumer in image building.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17(3), 69-76.
Robert Jackson (1997). Making special events fit in the 21st century. Champaign. IL Sagamore Pub.
Stern, E. & Krakover, S. (1993). The Formation of a Composite Urban Image. Geographical analysis, 25(2), 130-146.
Woodward, K. (1997).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三、網路部份
臺中市政府網站。民政局人口統計。2012年8月21日引自 http://demographics.taichung.gov.tw/Demographic/Web/TCCIncreamentSearch.aspx
臺中市政府網站。文化局施政白皮書 (100-103年度)。2012年9月5日引自http://www.culture.taichung.gov.tw/Plan.aspx
臺中爵士音樂節2012官方網站。2012年9月12日引自http://www.taichungjazzfestival.com.tw/_tw/03show/show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