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2 18: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惠鈴
研究生(外文):Huei-ling Lin
論文名稱:犯罪熱點、休閒參與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士林地方法院受保護管束之青少年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Correlation Study among Crime Hotspot,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Adolescent’s Deviation Behavior
指導教授:郭靜晃郭靜晃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中文關鍵詞:犯罪熱點休閒參與偏差行為
外文關鍵詞:Crime HotspotLeisure ParticipationDeviation Behavi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7
  • 點閱點閱:25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3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研究旨在瞭解受保護管束青少年休閒參與、犯罪熱點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立意取樣調查了176位受保護管束青少年,透過次數分配、K-S趨向分析、卡方檢定、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ω2關聯、Perason相關以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與討論後,發現下列結論:
一、受保護管束青少年在「休閒類型」的選擇上,以參與「媒體閱聽活動」類型為最多;「休閒時段」的選擇上,以「18-21時」占最多。
二、受保護管束青少年最常至「士林夜市、西門町商圈、臨江夜市、饒河夜市」犯罪頻發地點;「商店飲食店」及「市場夜市路邊攤」是受保護管束青少年最常去的犯罪頻發場所;而休閒場所情境以「在這種場所玩,隨時會有警察臨檢」及「這種場所越晚人越多,越熱鬧也越好玩」為受保護管束青少年感受最深的。
三、受保護管束青少年以「出入有規定不准未滿18歲青少年進去的場所」為其最常發生的偏差行為。
四、受保護管束青少年而在「休閒類型」的選擇上,性別部分,女生參與「媒體閱聽活動」又高於男生;而男生參與「運動技能活動」及「網路資訊活動」遠高於女生。
五、受保護管束青少年在「休閒類型」的選擇上,中社經地位者選擇「媒體閱聽活動」高於高社經地位及低社經地位者;低社經地位者選擇「網路資訊活動」高於高社經地位及中社經地位者。
六、受保護管束青少年在「假日休閒」時,18歲以上的受保護管束青少年參與休閒的時間較12-15歲的受保護管束青少年晚;而未上學未就業的受保護管束青少年參與休閒的時間較正在讀國中的受保護管束青少年晚。
七、女性受保護管束青少年至「犯罪頻發場所」及「犯罪熱點」的休閒上,均高於男性受保護管束青少年。
八、受保護管束青少年的「偏差行為」,12-15歲者顯著高於15-18歲及18歲以上者。
九、受保護管束青少年在整體「犯罪熱點」的休閒上,不論「犯罪頻發地點」、「犯罪頻發場所」及「休閒場所情境」,都與「偏差行為」呈現正相關。
十、受保護管束青少年在平日至「犯罪頻發地點」與「犯罪熱點」進行休閒時,休閒時間較晚。
十一、12-15歲的男性受保護管束青少年若常至「犯罪熱點」進行休閒,則對其「偏差行為」,具有影響力。

經由上述結論後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供各界參考:
一、在預防受保護管束青少年再犯罪方面:(一)加強休閒地點及場所的規劃管理與規範;(二)對受保護管束青少年輔導工作的建議;(三)給受保護管束青少年家庭的建議;(四)利用傳播媒體增強青少年正向休閒觀念。
二、在促進青少年的休閒福利方面:(一)規劃以需求為主的青少年休閒福利政策;(二)結合民間資源推動青少年休閒福利服務;(三)健全青少年休閒福利服務輸送體系;(四)建立社區化的休閒福利服務型態;(五)建置青少年休閒資訊傳播網絡;(六)建議兒少福利法修法以提昇青少年休閒福利。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crime hot spot and deviant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who are accepting the protection control. There were 176 accepting protection control adolescents surveyed. The following are the conclusions:
I. On choosing the leisure types, the audiovisual activity is participated in mostly by the accepting protection control adolescents. On choosing the leisure time, 18-21 o’ clock get the highest percentages.
II. “Shihlin Night Market, Ximenting, Lingang Night Market, Raohe Night Market” are the crime hot spots where the accepting protection control adolescents most often go. “Stores and restaurants” and “markets, night markets, street vender’s stalls” are the crime hot places where they most often fool around. The feelings that they feel most about these crime places are “the police may often make a raid on these places” and “there are more people in the deep night and that will have more fun.”
III. The accepting protection control adolescents have the deviant behaviors mostly in the places which forbid the adolescents who are not more than 18 years old to enter.
IV. On choosing the leisure types, the female adolescents choose the audiovisual activity more than the males; the males participate in the sport activity and the Internet activity much more than the females.
V. On choosing the leisure types, the adolescents of the intermediate social status choose the audiovisual activity more than the adolescents of the high and the low social status. Adolescents of the low social status choose the Internet activity more than those of the intermediate and the high social status.
VI. In the leisure time or the holidays, the accepting protection control adolescents more than 18 years old participate in the leisure activity later than the adolescents of 12-15 years old; adolescents who do not work or go to school participate in the leisure activity later than adolescents who are studyi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VII. The female adolescents who are accepting the protection control go to the crime hot places and spots more often than the male adolescents.
VIII. The 12-15 year-old adolescents who are accepting the protection control have more deviant behaviors than adolescents more than 18 years old.
IX.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viant behavior and the crime hotspots, crime hot places, the leisure place context.
X. During the weekdays, accepting protection control adolescents go to the crime hotspots later.
XI. It has effects on their deviant behaviors if the 12-15 year-old adolescents who are accepting the protection control often go to the crime hotspot.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would like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I. For preventing the accepting protection control adolescents from committing crimes again: (a) increase the control of the leisure places. (b) offer suggestions to counsel adolescents who are accepting the protection control. (c) offer suggestions to the families of adolescents who are accepting the protection control. (d) enhance the adolescents’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 leisure activity by means of the mass media.
II. For enhancing adolescents’ leisure welfare: (a) establish the policy on adolescents’ leisure welfare based on their needs. (b) connect the non-government resources to offer the services to adolescents’ leisure welfare. (c) strengthen the delivery system of adolescents’ leisure welfare. (d) create the form of community to provide leisure welfare service. (e) build the information transfer system for the adolescents. (f) suggest revising the child and youth welfare services to enhance adolescent’ leisure welfare.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8
第一節 受保護管束青少年的休閒參與、犯罪熱點的休閒與
偏差行為之現況…………………………………… 58
第二節 受保護管束青少年的休閒參與、犯罪熱點的休閒與
偏差行為的差異分析……………………………… 70
第三節 受保護管束青少年的休閒參與、犯罪熱點的休閒與
偏差行為之關聯……………………………………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研究發現及討論…………………………………….. 91
第二節 結論………………………………………………….. 102
第三節 建議………………………………………………….. 108

參考文獻…………………………………………………. 114
附錄 問卷………………………………………………….. 124
中文部分

丁庭宇、林財丁(1986)。台北市青少年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台北市青少年問題與對策研討會專輯,1,1-24。
王建堯(1998)。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王盈惠(2002)。國中生電子遊戲經驗與學習參與、人際關係、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淑女(1993)。影響青少年的犯罪因素分析。行政院研考會委託,未出版。
王淑女(1995)。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偏差行為。社區發展季刊,72,105-125。
王淑女(1996)。電動玩具對青少年偏差犯罪行為的影響。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中華民國犯罪學會主編,1996年台灣少年犯罪與矯治問題研討會論文集,83-121。
王淑女(1999)。家庭、青少年性格與其偏差、犯罪行為。載於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主編,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論文集,165-194。
王梅香(2003)。台北市青少年休閒參與型態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鐘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台北市少輔會(2005)。台北市少年犯案數值與空間分析。台北:少輔會。
台北市少輔會(2001)。台北市少年生活狀況及價值觀調查。台北:少輔會。
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2005)。少年保護管束執行手冊。台北:司法院。
李明道(2002)。以犯罪熱點論警察因應作為-以台北縣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旻陽(1991)。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與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李威辰(2001)。父母社經地位、青少年緊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雅齡(1987)。青少年偏差行為形成過程之探討-驗證標籤理論。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玉珠(1996)。烏來地區泰雅族少年偏差行為之成因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英偉、陳慧玲(1996)。休閒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吳嫦娥等(2002)。91年少年犯罪空間及數值分析。台北:少輔會。
呂民璿(1989)。青少年價值觀念與青少年輔導工作之研究-在學青少年休閒觀念及其休閒偏好之探討。台中市:社會工作研究服務中心。
呂建政(1994)。休閒教育的發展。台灣教育,523,18-20。
何美瑤(2001)。探討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何福田(1989)。青少年休閒輔導理念的建立與實務規劃。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何福田(1990)。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杜建人(1997)。城市犯罪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正文(2002)。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東泰(1997)。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青瑩(1997)。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晏洲(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畫,10,33-49。
林崇德(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適湖(1990)。社會控制理論與國中學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國雄、施威良、陳芳玲(2003)。台北縣少年休閒活動選擇與偏差行為之現況和相關分析。台北縣少年輔導委員會委託,未出版。
周愫嫻譯(1992)。犯罪學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周愫嫻(1999)。少年犯罪的空間模式-地點與距離的分析。犯罪學期刊,4,83-116。
周愫嫻(2004)。少年犯罪。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周震歐、馬傳鎮(1996)。犯罪與矯治。青少年白皮書(八十五年版)。
孟維德(1998)。都市社區犯罪與地點-一個犯罪預防措施的重要考量。社區發展季刊,82,70-85。
孟維德(2001)。犯罪熱點的實證分析-警察局勤務指揮中心報案紀錄的分析與運用。犯罪學期刊,8,27-64。
孟維德(2002)。犯罪熱點之研究。載於法務部主編,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5),93-116。
胡中宜(1997)。保護管束少年福利需求滿足、社會支持與情緒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宇峰(2003)。便利商店竊盜、搶奪犯罪預防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洪芸青、黃柏儒(1997)。屏東市區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探討。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主編,學生學術論文年賽優勝作品專輯,77-609。
侯崇文、周愫嫻(1997)。青少年休閒價值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孫淑文(1989)。同儕關係與少年犯罪。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馬傳鎮(1986)。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對少年犯罪之互動性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蒲玲(1986)。台北市國小兒童性別、年級、學業成績及家庭社經地位對其休閒活動類型影響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澄清(1969)。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叢書。台北:幼獅出版社。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連育正(2000)。青少年消費型態與消費空間關係之研究-以西門町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許春金(1986)。青少年犯罪原因論-社會控制之中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印行。
許春金、侯崇文(1995)。兒童、少年犯罪成因及處遇方式之比較研究,行政院青輔會委託。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許春金、馬傳鎮(1999)。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第三年)。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未出版。
許春金(2003)。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許福生(2005)。台灣地區少年非行狀況與防制策略之探討,載於法務部主編,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8),265-288。
許義雄(1993)。體育學原理。台北:文景。
許瓊文(1992)。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之研究。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文聰(1992)。在學青少年午夜休閒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靜晃(2001)。週休二日青少年休閒狀況與態度調查。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郭靜晃(2005)。台閩地區兒童青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兒童局委託。台中:兒童局。
郭靜晃(2006)。中輟兒童少年之社工輔導處遇,中國文化大學課程授課資料。
陳玉書(1988)。Hirschi社會控制理論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正宗(1999)。當今青少年價值導向之質化研究。台北:教育部。
陳代真(2002)。國中青少年家庭休閒活動與家庭凝聚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大直地區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佳琪(2000)。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羿足(1999)。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家庭因素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冠惠(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思倫(1997)。休閒遊憩概論。台北:空中大學。
陳婉容(2002)。青少年休閒行為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淑湘(1999)。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休閒同儕關係、休閒活動選擇與休閒無聊感之型態分析。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彰儀(1985)。休閒活動之選擇與休閒教育。幼獅月刊,384,50-54。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台北:淑馨出版社。
陳德海(1996)。南區專科學校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原因之探討。台灣體育,87,52-58。
陳樹城(2002)。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曹以樂(2004)。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懷真譯(1991)。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莊斐瑜(1991)。台北市高中職學生休閒學習情況與休閒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華源(1995)。少年福利政策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黃文真(1986)。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中科(1990)。都市在學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台中市在學少年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立賢(1999)。青少年休閒輔導-模式與取向。測驗與輔導,137,2833-2836。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子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郁宜(1984)。現代少年的休閒活動。學生輔導通訊,35,88-93。
黃朗文(2001)。社會情境與青少年自我概念之發展。發表於青少年生命歷程與生活調適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主辦。
黃富源、鄧煌發(1999)。少年暴力犯罪相關因素之研究:家庭結構、動力與社會學習觀點。載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主編,論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II),157-202。
黃德祥(1990)。青少年刺激尋求、社會技巧、社會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大學輔導學報,1,87-116。
黃德祥(1995)。青少年T型性格與休閒輔導。學生輔導通訊,39,32-37。
黃嘉宗(1986)。高職學生休閒活動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瓊妙(2000)。台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馮莉雅(1997)。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因素之鄉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教育資料文摘,229(2),171-192。
葉秀炳(2006)。台北市士林區少年竊盜犯罪空間分析。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國樞(1978)。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學校影響因素。載於陳英豪主編,青少年行為與輔導,3-19。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董旭英(2002)。國中生與高中生偏差行為發展模式差異之研究:檢驗青少年偏差行為互動理論之實徵性。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未出版。
張宗伊譯(1991)。社會工作辭典。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出版。
張春興(1983)。工作、休閒、娛樂。中國論壇,15(9),47-51。
張春興(1992)。社會變遷與青少年問題-台灣地區事實的觀察與分析。教育心理學報,25,1-12。
張啟瑞(1982)。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整。測驗與輔導,52,22-43。
張楓明(1999)。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德聰(1994)。青少年偏差行為之探討。社會科學學報,2,25-29。
劉作揖(2005)。少年觀護工作。台北:五南。
劉蓮儀(1992)。男性犯罪青少年之刺激尋求、社會支持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劉興漢(1991)。我國休閒設施-台灣地區休閒教育設施現況與需求之調查。成人教育,2,25-32。
蔡素琴(1993)。國小學生休閒活動狀況之調查研究。載於國立屏東師院主編,學生學術論文年賽優勝作品專輯(八十一年度),185-231。
蔡崇振(1994)。青輔會推展青少年休閒活動之藍圖。社教資料雜誌,193,8-11。
蔡德輝、鄭瑞隆(2002)。青少年暴力犯罪之成因:社會因素。載於蔡德輝、楊士隆主編,青少年暴力行為,163-192。台北:五南。
鄭順璁(2001)。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鄭書青(2000)。宗教信仰在防治青少年偏差行為之角色研究-一個實證模型的初探。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瀛川(1984)。生活型態對職業婦女工作與休閒關係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英娟(2001)。高職學生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輔導策略之研究-以國立水里商工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簡曉菁(1997)。家庭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文獻探討分析。教育資料文摘,39(6),233,145-164。
羅明訓(1999)。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羅基聰(1985)。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的生活適應、父母管教態度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尹翎(2000)。社會連結與雲嘉地區少年偏差行為-Hirschi社會控制理論之驗證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振祥(2001)。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蘇廣華(2001)。憂鬱傾向與休閒參與、修閒阻礙及休閒滿意關係研究-以國立台南護專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英文部分

Adams, R.(1988). Finding a way in: Youth workers and juvenile justice. In T. J. & M. Smith (Eds.), Welfare and Youth Work Practice, 171-186.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Agnew, R.(1990). Adolescent resourcccs and delinquency criminology, Social Work Research,28(4),533-566.
Brantingham, P. L. & Brantingham, P. J.(1993). Mobility, notoriety and crime: A study of crime patterns in urban modal poin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ystem 11, 89-99.
Cohen, L. E. & Felson, M.(1979)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4, 588-605.
Collingwood, T. R. & Engelsgerd, M.(1988). Physical fitness, physical activity and juvenile delinguency.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48(6), 23-77.
Eder, E. & Parker, S.(1987).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gender : The effec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peer-group cultur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 200-213.
Fink, M.L. & Truckenmiller, J.L. (1982). Demographic predic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across and within delinquency leve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41840)
Friedman, J., Hakim, S. & Weinblatt, J. (1989). Casino gambling as a ‘growth pole’ strategy and its effects on crime.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9, 615-623.
Garton, A.F. & Pratt, C.(1991). Leisure activities of adolescent school students: Predictors of participation and interest. Jouranl of Adolescence, 14, 305-321.
Gilbert, B. & Williamson, N.(1973). Three-part series on women in sport. Sports Illustrated, May28, June4, 11.
Gottfredson, D. M.(1999). Exploring criminal justice. Los Angeles, CA : Roxbury Publishing Company.
Haskell, M.R. and Yoblonsky, L.(1982). Juvenile Delinquent.(3rd ed).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Kando, T.M.(1980). Leisure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ransition(2nd ed.). London : Mosby Company.
Kelly, J.R.(1990). Leisure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ransition(2nd ed.).
London : Mosby Company.
Loeber, R.(1990). Development and risk factors juvenile anti-social behavior and delinquenc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10,1-41.
Marcus, R. F. (1999). A gender-linke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antisocial behavior in young adolescents. Adolescence,34, 33-46.
Messner, M. A. & Sabo, D.F.(1990). Sport, men and the gender order.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Books.
Nash, J.(1953). Philosophy of Recreation and Leisure. Dubuque, IA : William C. Brown.
Neulunger, J.(1981). To Leisure: An Introduction.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Pellegrini. A. D.(1992). Preference for outdoor play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5(3), 241-254.
Quay, H. C.(1987). Patterns of delinquent behavior. Handbook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118-138.
Sherman, L.W., Gartin, P. R. & Buerger, M. E.(1989). Hot spots of predatory crime: Routine activities and the criminology of place. Criminology 27,27-55.
Skogen, K. & Wichstrom, L.(1996). Delinquency in the wilderness: Patterns of outdoor recreation activities and conduct problems in the general adolescent population. Leisure Studies, 15, 151-169.
Streitmatter, J.(1993). Gender Different in Identity Development : An Examination of Longitudinal Data, Adolescent,28(109), 55-66.
Vliet, W,V.(1983). Exploring the fourth environment. An examination of the home range of city and suburban teenager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5(5), 567-588.
Williams, J. R. & Gold, M.(1972). From delinquent behavior to offici1al delinquency. Social Problems, 20(2), 209-229.
Williams, J.H., Stiffman & O’Neal, J. L.(1998). Violence among urban African American youths: An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al risk factors. Social Work Research, 22(1), 3-13.

網站部分

內政部警政署(2005)。台閩地區警察局受理刑事案件青少年嫌疑犯人數統計。網址:http://www.npa.gov.tw。
司法統計指標(2005)。九十四年地方法院少年暨兒童保護人數審理終結情形。網址:http://www.judicial.gov.tw/juds/report/Sf-8.htm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少年事件處理法。網址:http://law.moj.gov.tw/
法務部全球資訊網(2006)。九十五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網址: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9353&ctNode=786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郁宜(1984)。現代少年的休閒活動。學生輔導通訊,35,88-93。
2. 黃立賢(1999)。青少年休閒輔導-模式與取向。測驗與輔導,137,2833-2836。
3. 陳彰儀(1985)。休閒活動之選擇與休閒教育。幼獅月刊,384,50-54。
4.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5. 孟維德(2001)。犯罪熱點的實證分析-警察局勤務指揮中心報案紀錄的分析與運用。犯罪學期刊,8,27-64。
6. 孟維德(1998)。都市社區犯罪與地點-一個犯罪預防措施的重要考量。社區發展季刊,82,70-85。
7.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與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8. 王淑女(1995)。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偏差行為。社區發展季刊,72,105-125。
9. 黃德祥(1995)。青少年T型性格與休閒輔導。學生輔導通訊,39,32-37。
10. 馮莉雅(1997)。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因素之鄉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教育資料文摘,229(2),171-192。
11. 張春興(1992)。社會變遷與青少年問題-台灣地區事實的觀察與分析。教育心理學報,25,1-12。
12. 劉興漢(1991)。我國休閒設施-台灣地區休閒教育設施現況與需求之調查。成人教育,2,25-32。
13. 蔡崇振(1994)。青輔會推展青少年休閒活動之藍圖。社教資料雜誌,193,8-11。
14. 簡曉菁(1997)。家庭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文獻探討分析。教育資料文摘,39(6),233,14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