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7 07: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哲瑋
研究生(外文):Che-Wei Li
論文名稱:利用溶膠凝膠法製備導電Ti1-x(Bi)xO2觸媒粉體 及其特性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lectro-conductive Ti1-x(Bi)xO2 Catalyst Powder by Sol-Gel Process
指導教授:黃武章
指導教授(外文):Wu-Jang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環境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8
中文關鍵詞:奈米二氧化鈦(TiO2)鉍(Bi)導電觸媒溶膠凝膠導電度
外文關鍵詞:titanium dioxide (TiO2)bismuth (Bi)Electro-conductive Catalystsol-gelconductiv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2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目前如何運用二氧化鈦觸媒光降解技術於大氣污染防治以及在環境上去除有機汙染物質上一直廣受世界各國注意。二氧化鈦光觸媒在經過處理並與其它原子結合成新的化合物,可以改變原本二氧化鈦本身被激發的吸收波長,使得二氧化鈦光觸媒能夠在可見光下就能夠有良好的作用。但是無論如何改變二氧化鈦觸媒的光吸收波長,二氧化鈦觸媒本身還是必須被光激發才能發揮效用,故在工程使用上較容易受到光源使用不易之限制,國內外目前鮮少有相關研究指出TiO2可直接藉由通入電流後產生電子-電洞分離特性之研究。如果可以製備一個導電型二氧化鈦就能以電來驅動光觸媒,則前述之缺點就得以改善。我們利用溶膠凝膠法(sol-gel)製作Bi/TiO2粉體,製備出鉍(Bi)含量1%~90%的Bi/TiO2導電觸媒粉體並成功的將提高導電性,實驗結果數據顯示二氧化鈦結合鉍(Bi)能提高導電度98%。而經由以Bi/TiO2導電觸媒粉體降解甲基藍結果得知,較佳的配比為添加1% Bi的Bi/TiO2導電觸媒。而另一降解效果較為理想的配比為添加90%的Bi,但Bi為貴金屬因此添加過多的Bi會無法符合經濟效益。
How to use the photo-catalytic property of titanium dioxide (TiO2) in the air pollution control, for the removal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environmental has caused much attentions internationally. The TiO2 photocatalyst can change its original absorption of excitation energy in the combination with other atoms into new elements; can make the TiO2 photocatalyst in visible light to be able to have a good efficiency.
Until now any TiO2 catalyst must be photo excited by light has become a limitation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Researchers rarely reported that TiO2 can be excited electronically. If we can prepare a electro-conductive TiO2, then we can drive TiO2 photocatalyst by electricity. In this study we have used the sol-gel process to synthesis Bi/TiO2 powder, with the doping of the bismuth (Bi) 1 to 90% successfully. And experimental data result show the combination of Bi into TiO2 can increase conductivity to 98%. Use the Bi/TiO2 conductive catalyst powder to removal methyl bule dye from water solution, data shows that the best doping ratio is 1%, and other one better ratio is 90%, but Bi is very expensive so add less Bi would be more economic for future application.

目錄
摘要 II
ABSTRACT III
謝誌 V
第一章 序論 1
1.1研究緣起 1
1.2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光觸媒文獻回顧 3
2.1 光觸媒介紹 3
2.1.1 光觸媒發展史 3
2.1.2 奈米光觸媒反應特性 5
2. 2 二氧化鈦介紹 6
2.2.1 二氧化鈦於環境上之運用 9
2.3 奈米粒子製備以及改質方法 11
2.3.1 溶膠-凝膠法 (Sol-Gel) 12
2.3.2 含浸法 (Impregnation Method) 13
2.3.3 化學氣相沈積法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 13
2.3.4 陽極氧化法 (Anodic Oxidation) 14
2.3.5真空濺鍍法 (Sputtering) 14
2.4 導電二氧化鈦研究現況 17
第三章 材料與方法 18
3.1 實驗材料與藥品 18
3.2 實驗儀器與設備 19
3.2.1紫外光可見光分光光譜儀及其原理[14,15] 20
3.2.2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儀及其原理[16,17] 22
3.2.3 X光繞射儀( X-ray Diffractometer ) 25
3.2.4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26
3.2.5能量分散光譜儀(Energy Dispersive Microscope, EDS) 28
3.3 實驗方法 29
3.3.1實驗流程圖 29
3.3.2 TiO2觸媒製作方法 30
3.3.3 Bi/TiO2觸媒的製備方法 31
3.4 導電試驗 3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2
4.1 製備不同比例BI/TIO2特性分析 32
4.2 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儀( FT-IR )試驗結果 32
4.3 X光繞射儀 (X-RAY )分析 43
4.4 合成TIO2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影像圖 53
4.5合成TiO2能量分散光譜儀(EDS)分析結果 63
4.6 BI/TIO2 粉體導電試驗 65
4.6.1 導電測試 65
4.6.2 電降解試驗 67
4.6.3 鉍的添加配比與降解速率動力學之關聯性 73
第五章 結論 79
參考文獻 80
附錄 83
作者簡介 97

1. 劉晏嘉,2009,微(奈)米二氧化鈦電聚合反應於空污防治及太陽能電池導電層製備之應用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班,屏東縣。
2. 王建義編譯,2005,奈米技術手冊,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第50-51頁。
3. 鄭玫玲,2007,金、鉑擔載於二氧化鈦上進行光催化甲醇重組產氫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桃園縣。
4. 呂宗昕,2003,圖解奈米科技與奈米光觸媒,商周出版,台北市,第36,100-103,172-177 ,178-179頁。
5. 高濂、鄭珊、張清紅,2004,奈米光觸媒,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第6-13、35-46、59、143頁。
6. Pecchi, G., Reyes, P., Sanhueza, P., and Villasenoe, J., 2001,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pentachlorophenol on TiO2 sol-gel catalysts,” Chemosphere, Vol.43, pp. 141-146.
7. 丘堂君,2008,以Sr、N改質TiO2光觸媒在可見光下處理1,2-二氯乙烷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台南市。
8. 林有銘,2006,「奈米光觸媒環境大氣淨化應用技術」,化工技術,第14卷,第四期,第86-102頁。
9. 丁志明、方冠榮、吳季珍、周維揚、胡裕民、翁鴻山、陳東煌、傅昭銘、馮榮豐、黃榮俊、黃耀輝、張鼎張、劉全璞、蔡振章、蕭璦莉、謝達斌,奈米科技-基礎、應用與實作,高立圖書有限公司,臺北縣。
10. 王倩卉,2009,以過渡金屬鑭改質TiO2降解偶氮染料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所,台中市。
11. Hsiang Tseng, Jeffrey C.S. Wu, and Chou, H. Y., 2004, “Effects of sol–gel procedures on the photocatalysis of Cu/TiO2 in CO2 photoreduction,” Journal of Catalysis, Vol. 221, pp. 432-440.
12. Cheng-Fu Yang, Hong-Hsin Huang, Cheng-Yi Chen, Ping-Chih Huang and Chien-Chen Diao, 2009,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ysical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layer TiO2–W–TiO2 thin films,” Appl Phys A, Vol. 94, pp. 117–122.
13. Michael R. Hoffmann, 2009, “Solar-Driven Electrochemical and Electromechanical Approaches to Water Treatment: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Remote Regions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3rd IWA – ASPIRE, Taipei, pp. 10-11.
14. 孫逸民、陳玉舜、趙敏勳、謝明學、劉興鑑,1997,儀器分析,全威圖書有限公司,台北,第51、87、171頁。
15. 王明光、王敏昭,2003,實用儀器分析,合記圖書出版社,台北,第164頁。
16. 邱承美,1987,儀器分析原理,科文出版社,板橋,第107、115-116、123-124、127頁。
17. 陸珩、何子萬,1989,有機分子光譜分析,中央圖書出版社,板橋,第13、51、57頁。
18. 許炎和,1988,“儀器分析原理”,國興出版社,新竹。
19. 博精儀器公司,“原素分析儀(訓練教材)”,台北。
20. SKOOG.HOLLER.NIEMAN,2000,“儀器分析(精選本)”,滄海書局,嘉義。
21. SKOOG.HOLLER.NIEMAN,2000,“儀器分析(上)”,滄海書局,嘉義。
22. 林敬二、林宗義,1994,“儀器分析第四版(上册)”,美亞書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3. 林敬二、林宗義,1994,“儀器分析第四版(下册)”,美亞書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4. 張齡尹,2008,應用奈米二氧化鈦及奈米碳管於開發新穎處理含苯乙烯廢水及廢氣之聚合去除系統,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研究所,屏東縣。
25. 曾聖倫,2004,貴金屬提高二氧化鈦對五氯酚光催化效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研究所,屏東縣。
26. 賴慧如,2008,以不同金屬結合TiO2複合材料進行PCBs降解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班,屏東縣。
27. 邱易成,2009,氮和鉑結合二氧化鈦光觸媒提高可見光吸收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研究所,屏東縣。
28. 曾亮鋒,2000,新式二氧化鈦觸媒膜的製備,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化學研究所,桃園縣。
29. 王士碩,2004,新式二氧化鈦觸媒膜的製備,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台南市。
30. 周春禧、郭明庚,2010,「利用溶膠凝膠法製備TiO2 粉末對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影響」,年奈米技術與材料研討會 ,彰化縣。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