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1 11: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旭峰
研究生(外文):Xu-Feng Wu
論文名稱:「五年經濟計劃」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發展所扮演之角色-政治經濟分析的觀點
論文名稱(外文):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ole of "Five-Year Economic Plan"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指導教授:吳若予吳若予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o-Yu Wu
口試委員:柯義龍林吉郎
口試委員(外文):Yi-Long KeJi-Lang Lin
口試日期:2012-07-1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五年經濟計劃政治經濟分析歷史結構論
外文關鍵詞:Five-Year Economic PlanPolitic and Economic AnalysisHis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9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以歷史結構論與政治經濟分析為研究觀點,觀察「五年經濟計劃」在中國大陸一九七九年到二○○○年間的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五年經濟計劃」作為國家汲取資源的工具,會依照中共政權的現實需求來進行調整,代表除了經濟因素外,政治因素也是造成計劃角色出現轉變的原因,因此本文強調政治經濟分析的「稟賦」概念,藉此建構一個橫跨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性架構。與之搭配的則是歷史結構論,強調行為者的稟賦由結構地位所決定,並且受到結構的制約,在理性自利的考量下,行為者會動用其稟賦來競逐資源,以追求結構中更優勢的地位。
簡言之,中共面對改革開放後不斷變動的結構環境,會調整計劃的角色來因應,目的在於維持政權在結構中的優勢地位,這也是促使計劃角色出現轉變的關鍵,而非特定意識形態主導下的結果。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His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and Political Economic analysis for the study to observe“Five-Year Economic Plan”, and try to explain what kind of role is “Plan” played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process, “Five-Year Economic Plan” as a national tool to extract resources, and 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needs of the regime. It means tha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 cause “Five-Year Economic Plan” to change, so this article emphasis on the concept of “endowments” to take the integrated architecture. His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emphasis the endowments of actors is determined by the structural position, and actors constrained by the structure. Therefore actors will use the “endowments” to pursue resourc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position in the structure.
In short,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aces a structure changing constantly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so CPC need to adjust the role of “Plan”, in order to main the position of regime in the structure. This is the key to change the role of “Plan”, but not caused by ideolog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6
第四節 全文章節說明 15
第二章 具有實驗性質的三年經濟調整時期與「六五計劃」 19
第一節 改革開放初期中共所面臨的政經結構 20
第二節 力求政權穩定的三年經濟調整時期 29
第三節 重新定位在包產到戶制度下的計劃角色-「六五計劃」 36
第三章 從縮減到強化計劃角色-計劃改革大逆轉的「七五計劃」 48
第一節 「七五計劃」初期的計劃改革構想 49
第二節 政治鬥爭與經濟情勢惡化下的計劃改革 51
第三節 「治理整頓」時期-計劃角色的重新強化 57
第四章 計劃改革爭論的終結-確定市場機制為經濟體制核心的「八五計劃」 63
第一節 治理整頓的延長以及政治情勢暗潮洶湧下的計劃改革 64
第二節 鄧小平南巡談話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定 67
第三節 計劃角色在市場經濟下的轉變 71
第五章 隱含著偏差的指導性計劃與指令性計劃日漸式微的「九五計劃」 78
第一節 指令性計劃最後的作用-調整糧食收購價以保護農業生產 78
第二節 利用指導性計劃吸引外商投資與鼓勵出口 81
第三節 利用指導性計劃引導國內投資發展第三產業 89
第六章 結論-中國大陸經濟計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95
第一節 改革開放後計劃角色的總合回顧 95
第二節 影響計劃角色轉變的關鍵-政權利益至上的自利性行為 98
第三節 「十五計劃」後的計劃角色-計劃變成規劃 99
參考文獻 101
附錄
附錄一、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 113



參考文獻
(一)期刊論文:
孔其道
1991 〈大陸經濟研究〉,《縱論中共「七五」計畫結束後的經濟局面》,第13:1期:頁17-31。
孔其道
1991 〈大陸經濟研究〉,《縱論中共今後十年規劃和「八五」計畫經濟發展的走向》,第13:2期:頁1-15。
王躍生
1991 〈二十一世紀〉,《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問題》,第8期:頁157-164。
王明輝
1998 〈澎專學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改革開放下的經濟建構》,第2期:頁29-58。
矢吹晉
1992 〈歷史月刊〉,《論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第195期:頁52-60。
石之瑜
1991 〈共黨問題研究〉,《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中社會主義理論之變遷》,第17:5期:頁20-26。
石之瑜
1991 〈東亞季刊〉,《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中經濟調控方式之變遷》,第23:1期:頁62-72。
朱萍
1995 〈今日經濟〉,《中共「九五」計畫綱要之評析》,第340期:頁42-48。
余炎光
2000 〈樹仁學報〉,《略論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第1期:頁3-16。
余炎光
2001 〈樹仁學報〉,《略論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增訂篇) 》,第 2期:頁72-89。
何思慎
1993 〈共黨問題研究〉,《改革開放與中共意識型態》,第19:1期:頁27-35。
何瑋譯
1993 〈中國經濟〉,《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放的分析與評估》,第511期:頁7-10。
何瑋譯
1994 〈中國經濟〉,《中國大陸金融改革必須建立獨立性的中央銀行》,第 520期:頁11-12。
何清漣
2002 〈當代中國研究〉,《中國改革的得與失》,第9:1=76期:頁2-24。
吳榮義
1993 〈亞洲與世界月刊〉,《巿場經濟、計畫經濟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第 18:3=105期:頁10-13。
李銘義
1991 〈共黨問題研究〉,《中共「八五計劃」的訂定與經濟困境》,第17:3期:頁11-18。
李鳴
1995 〈今日經濟〉,《對中共「八五」計劃執行結果的評析》,第340期:頁31-37。

林郴
1982 〈中共研究〉,《剖視中共「第六個五年計劃」》,第16:12期:頁51-58。
林理建
1986 〈光復大陸〉,《對共匪「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初評》,第234期:頁32-35。
邱宏輝
1986 〈中共研究〉,《剖視中共「第七個五年計劃」》,第20:7=235期:頁46-63。
邱宏輝
1991 〈中共研究〉,《中共十年規畫和「八五」計畫之分析》,第25:5=293期:頁32-49。
邱宏輝
1996 〈中共研究〉,《對中共「八五」計畫執行情況之檢視與探討》,第30:2=350期:頁20-22。
邱宏輝
2000 〈中共研究〉,《探討中共「十五計畫建議」》,第34:11=407期:頁38-61+左1。
邱宏輝
2002 〈中共研究〉,《對中共今年「經濟計畫報告」之分析》,第36:4=424期:頁64-77+左2。
邱宏輝
2003 〈中共研究〉,《從中共「經濟計畫報告」探討未來發展形勢》,第37:4=436期:頁44-59。
周添城
1989 〈中國經濟〉,《論大陸的經濟改革與經濟開放》,第465期:頁5-6+。
孫震
1991 〈中華道路〉,《經濟計劃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第30:1期:頁3-5。
徐斯儉
2001 〈中國大陸研究〉,《中國大陸政九○年代之政治改革與制度變遷》,第44:2期:頁1-29。
徐斯儉
2003 〈中國大陸研究〉,《中共十六大與政治改革》,第46:4期:頁25-54。
徐斯儉
2004 〈中國大陸研究〉,《中國大陸政治改革的爭議:一個文獻的回顧》,第47:1期:頁1-39。
高長
1991 〈經濟前瞻〉,《難以扭轉的「改革開放」政策: 評中共的經濟路線鬥爭》,第7:2=26期:頁92-96。
高長
1996 〈貿易週刊〉,《中共九五計畫期間經濟情勢評估 -上-》,第1710期:頁4-8。
高長
1996 〈貿易週刊〉,《中共九五計畫期間經濟情勢評估 –下-》,第1711期:頁12-15。
張蔭廉
1992 〈理論與政策〉,《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計劃體系及其改革之路》,第6:4=24期:頁127-138。
張國聖
1997〈中國研究〉,《改革開放後官方意識形態的衰退與重構》,第32期:頁38-45。

康曉光
2002 〈當代中國研究〉,《中國-改革時代的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第9:3=78期:頁29-59。
陳運星
1994 〈今日經濟〉,《中共改革開放下的經濟發展對「政左經右」政策之影響》,第322期:頁33-35。
陳惠欽
1995 〈大陸經濟研究〉,《論中共「九五」計畫的思路、走向及挑戰》,第17:6期:頁19-28。
陳德昇
1991 〈中國大陸研究〉,《中共七屆「人大」四次會議後的經濟發展動向-兼論「十年規劃」與「八五」計劃》,第34:6期:頁99-106。
陳德昇
1995 〈中國大陸研究〉,《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後的經濟動向--兼論「九五」計劃和二0一0年遠景目標》,第38:11期:頁15-32。
葉明德
1985 〈中國大陸研究〉,《中共政治權力結構改變之過程及影響》,第28:5期:頁20-25。
葉明德
1987 〈東方雜誌〉,《中共「十三大」後之政治情勢》,第21:6期:頁51-53。
葉明德
1992 〈理論與政策〉,《從黨政、經濟角度看中共「十四大」》,第7:1=25期:頁9-14。
葉明德
1995〈理論與政策〉,《中共政局與兩岸關係》,第10:1=37期:頁73-83。

趙育申
1985 〈光復大陸〉,《對中共「第七個五年計劃建議」的評析》,第228期:頁23-27。
趙育申
1986 〈光復大陸〉,《對中共「七五計畫」之研析》,第233期:頁26-34。
樊綱
1995 〈現代化研究〉,《雙軌制過渡:中國大陸漸進式市場化改革的成就與問題》,第2期:頁66-87。
蕭功秦
2004 〈中國大陸研究〉,《中國大陸的發展型權威政治演變的過程及其對經濟與社會的影響》,第47:4期:頁107-118。
黎健
1996 〈中共研究〉,《中共「十五年規劃」的制訂背景、特點與前景》,第30:6=354期:頁51-58。
黎健
1996 〈中國大陸月刊〉,《中共「十五年規劃」的構想與前景》,第29:5=345期:頁8-11。
賴瑞卿
1986 〈財政經濟月刊〉,《中共「七五計劃」的展望與難題》,第36:5=423期:頁19-20。
錢元亨
1986 〈中共研究〉,《對中共「第七個五年計劃」之研析》,第20:5=233期:頁65-75。
薩公強
1985 〈中國論壇〉,《中共「七五」計畫的社經基調》,第21:5=245期:頁55-57。
薩公強
1991 〈中國大陸研究〉,《中共「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的評析》,第34:7期:頁5-20。
嚴宗大
1991 〈經濟前瞻〉,《評中共的「八五」經濟計畫》,第6:2=22期:頁82-87。
嚴宗大
1991 〈貿易週刊〉,《評中共「八五」計畫 -上-》,第1429期:頁12-14。
嚴宗大
1991 〈貿易週刊〉,《評中共「八五」計畫 –下-》,第1430期:頁18-20。

(二)專書:
W Arthur Lewis(何寶玉譯)
1989《發展計劃:經濟政策的本質》,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Chavance
1999《東方的經濟改革:從50年代到90年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Overholt w.
1996《中國的崛起:經濟改革正在如何造就一個新的超級強國》,北京:中國編譯。
小林熙直
2003《中國經濟的危機》,台北:經濟新潮社出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86a《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86b《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86c《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87a《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87b《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91a《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91b《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91c《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92《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三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93a《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四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93b《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五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93c《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93d《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七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94a《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94b《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95《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98a《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重要文獻選編》,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98b《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重要文獻選編》,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2005《陳雲文選》,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2008a《改革開放30年重要文獻選編》,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2008b《改革開放30年重要文獻選編》,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199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今井理之
1994《中國大陸經濟》,台北:凱倫。
天兒慧
1994《中國:蛻變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台北:月旦
王志綱
1993《走向市場經濟的中國》,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
江振昌
199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中國大陸》,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任曉偉
2009《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歷史和理論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
何建章
1984《中國計劃管理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敬璉
1999《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戰略與實施》,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吳敬璉
2002 《轉軌中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吳敬璉
2005《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秘密》,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
林毅夫
1995《中國的奇蹟 : 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林毅夫
2000《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林毅夫
2004《中國經濟:透析全球最大經濟體》,台北:麥格羅希爾。
馬洪
1993《中國經濟開發現在與未來》,北京:經濟管理出版
馬洪
1998《經濟白皮書:1997-1998中國經濟形勢與展望》,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馬洪
1999《中國發展研究:國務院發展研究報名選》,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馬寅初
1996《中國經濟改造》,上海:上海書店。
馬立誠、凌志軍
1998《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高尚全
1993《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大事典》,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高海燕
1993《中國經濟發展與公有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孫明德
2007《世界工廠或市場》,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
徐賢權
1992《90年代中國出口戰略研究》,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
張培基
1992《世界經濟與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
陶冬
2006《透視中國經濟熱點》,台北:財訊。
陳漓高
2000《新經濟挑戰中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陳雨晨
1983《中共經濟發展策略之透視》,台北:華泰。
陳永生
1998《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陳德昇
1989《中共政治、經濟改革互動關係之研究(1978-1988)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郭樹清
1993《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問題》,台北:中國現代化學術會。
陸百甫
1998《大調整-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六大問題》,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許松根
2000《中國的出口擴張、產業成長與升級》,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逢錦聚
1993《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與現代化建設》,台北:中國現代化學術會。
程超澤
1997《世紀之爭:中國,一個經濟大國的崛起》,香港:中華書局。
黃仁德
1997《中共改革開放後的財政調控》,臺北:華泰。
馮宗容
1995《中國近現代經濟熱點及重大事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
溫世仁
2004《中國經濟的未來》,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洪名勇 馬文彬 等著
2003《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華民
1998《轉型經濟中的政府》,山西:山西經濟出版社。
董輔礽
1995《大轉變中的中國經濟》,香港:華南經濟新聞。
董輔礽
2001《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香港:三聯書店。
楊繼繩
1998《鄧小平時代: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紀實》,北京:中央編譯。

楊繼繩
2004《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香港:Excellent Culture Press(Hong Kong)。
劉國光
1994《中國經濟藍皮書》,台北:工商時報。
劉國光
1996《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新階段》,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劉國光
2000《2000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國光
2006《中國十個五年計劃研究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薄一波
1991《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社。
厲以寧
1986《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厲以寧
1989《中國經濟往何處去》,台北:台灣商務。
厲以寧
1993《中國經濟增長與波動》,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鄭竹園
1993《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進程及啟示》,台北:中國現代化學術會。
鄭家亨
1992《中國經濟的波動與調整》,北京:中國統計。
蕭全政
1988《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台北:桂冠。
邊裕淵
1996《改革開放下的中共經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