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2 22: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妤榛
研究生(外文):Huang,Yu Chen
論文名稱:《要說的都在這裡》作品創作報告
論文名稱(外文):"Here Are All the Words Want to Say"Report of Performance Creation
指導教授:徐堰鈴徐堰鈴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u,Yen Ling
口試委員:王友輝徐亞湘
口試委員(外文):Wang,You HueiXu,Ya Xiang
口試日期:2015-06-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戲劇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2
中文關鍵詞:木焱蔡晴丞高俊耀集體創作
外文關鍵詞:PoetryMu-YenChing-Cheng TsaiJyun-Yao GaoCollective Cre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5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旨意在說明《要說的都在這裡》馬來西亞華文文學劇場系列演出──《臺北,今夜我跟你睡》、《我是一件活著的作品(Readymade)》兩齣以同位馬來西亞華語詩人──木焱,之《臺北》詩集為題材,由蔡晴丞與高俊耀兩位導演,帶領五位演員,同以《臺北》詩集為基礎集體創作,在由古蹟改建的「齊東詩舍」所排練發展的兩部不同風格演出。
  本次製作,兩位導演各自提出一套表演概念,做為將「詩」轉化為劇場演出的方法,分別為蔡晴丞──「動作劇場」;高俊耀──「詩感劇場」,本文將論述兩者概念,以及由這兩種不同方式發展出之作品與表演風格差異。
  筆者以賈克.樂寇《詩意的身體》文字與表演間的轉化概念、表演方法,與鈴木忠志《文化就是身體》中的劇場生活觀和「足」的表演觀,作為個人將文本轉換為表演,以及表演方法尋找與思索的參考。並記錄集體創作之排練過程、演出現場狀況,與個人表演體悟;探討這兩部作品的個別中心思想、表演方法,比較兩部演出之表演風格差異。以此演出,回觀表演學習路程,將本次演出的創作與排練過程,所使用之表演觀念與這幾年所學相映,統整表演學習之心得與收穫作為反饋。

This article will for that "To Say In Here,"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Theater series of performances ── "Taipei,I Sleep With You Tonight", " Readymade" these two work's central idea are both created by Malaysian Chinese poet Mu-Yen, theater performances and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performing a method ── "Taipei" as the theme of poetry. By two directors ── Ching-Cheng Tsai and Jyun-Yao Gao led five actors, the same with “Taipei” as the basis for collective creation and creation two different styles of performances in converted by the monuments “Qi-Dong Poetry Salon”
The production each of the two director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performance, as the "poetic" approach into theater. Respectively, Ching-Cheng Tsai──”Movement Theater”, Jyun-Yao Gao──”Sense of Poetry Theater”.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two concepts, and by these two different ways develop work and performance style differences.
I used Jacques Lecoq “Le Corps poe’tique” into the concept of text and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performers how to render poetic method, and by Suzuki Tadashi “Culture is the Body” view of life in the theater and performance concept "foot" as individuals find and thinking about how to convert text to show, and reference of performing method, recording rehearsal process of collective creation, live performances situation, and individual performances realized; discussion individual central idea of these two works, collective creative process and the methods of acting, and performing style of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performances. Back view of learning from the past few years, this show will display the concept of creation and rehearsal process. The use of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recent years and matched, the whole system performance as a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will gain feedback.

目次
摘要…………………………………………………………………… 1
Abstract ……………………………………………………………… 2
緒論…………………………………………………………………… 7
第一章 演出介紹…………………………………………………… 9
第一節 焦點作家介紹──木焱…………………………… 11
第二節 生活、移動、思緒──「動作劇場」………………13
第三節 歷史、現象、語言的亡靈──「詩感劇場」 ………15
第二章 表演概念與方式 ………………………………………… 20
第一節 以蔡晴丞表演訓練方式解說《臺北,今夜我跟你睡》 之表演概念 ……………………………………… 20
一、 肢體訓練──身體表現力 … ……………… 22
二、 臉部肌肉訓練──由外在動作帶領內在扮演… ……………………………………… 22
第二節 以高俊耀表演訓練方式解說《我是一件活著的作品(Readymade)》之表演概念 ……………………… 23
一、"Waking up"──醒覺… …………………… 23
二、丟沙包──開啟高度專注 …………………… 25
三、肩胛骨與深蹲呼吸練習──不同肌肉群運 
  用…………………………………………… 25
四、亂語練習──聲音表演訓練 … ……………… 26
第三章 集體創作過程 … ………………………………………… 28
    第一節 《臺北,今夜我跟你睡》…………………………… 28
一、 創作前工作…………………………………… 28
二、 創作期 …………………………………… … 29
     第二節 《我是一件活著的作品(Readymade)》………………31
一、 創作前工作…………………………………31
二、 創作期 …………………………………… 32
三、 排練期 …………………………………… 33
第三節 「按部就班」與「驚險刺激」的排練……………… 35
第四章 排練到演出過程的表演體悟 … ………………………… 37
    第一節  無法被翻譯的詩意………………………………… 37
    第二節 「蒙太奇」──語言的五覺交換… ………………… 38
    第三節 「模仿」與「呈現意象」之間的表演差異 … ……… 40
     第四節  古蹟演出──與環境共存 ………………………… 43
第五節  在同場地排練到演出的表演狀態 … ……………… 46
     第六節  觀演狀態差異 …………………………………… 48
結論… ……………………………………………………………… 50
第一節 所有演出最終必須回到自我意識 ………………… 50
第二節 外在可被取代,內在無人能替 ……………………51
第三節 當演員成為「詩」的介質…………………………52
第四節 戲劇就是在探討「人」的問題…………………… 52
第五節 總結 …………………………………………… 53
參考資料… …………………………………………………………55
附錄──創作參考用詩 ……………………………………………… 57
     劇本………………………………………………………… 63
     劇照………………………………………………………… 72
     演出團體介紹 ……………………………………………… 85
     演出相關評論 ……………………………………………… 87

書目:
木焱。《臺北》。臺北:火把工作室,2008年。
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尼可拉.沙瓦里斯(Nicola Savarese)。《劇場人  
  類學辭典:表演者的秘藝》(A Dictionary of Theatre Anthropology The Secret
  Art of the Performer)。丁凡譯。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王思涵。〈英國DV8肢體劇場《Can We Talk About This?》〉。《遠見雜誌》。第
  310期,2012年4月。
朱宏章。《演員筆記30篇》。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4年。
宮布利希。〈E.H.Gombrich〉。《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雨云譯。臺北
  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詩學》(Poetics)。劉效鵬譯。臺北市:五南圖書出
  版有限公司,2008年。
奧古斯圖.波瓦(Augusto Boal)。《被壓迫者劇場》 (Theatre of the Oppressed)。
  賴淑雅譯。臺北:揚智文化,2000年。
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詩意的身體》(Le Corps poe’tique),馬照琪譯。
  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鈴木忠志(Suzuki Tadashi)。《文化就是身體》(Culture is the Body)。林于竝、劉
  守曜譯。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11年。
菲利浦.薩睿立(Phillip Zarrilli)。《身心合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
  技》(Psychopysical Acting)。馬英妮、林見朗、白斐嵐譯。臺北市:書林出
  版有限公司,2014年。
鍾明德。《神聖的藝術──葛羅托斯基的創作方法研究》。臺北市:揚智文化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鍾明德。《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

訪問記錄:
文字訪問高俊耀導演記錄,2015年6月11日。
文字訪問蔡晴丞導演記錄,2015年6月12日。

網路資料:
「For Free Dictionary」http://www.thefreedictionary.com/
(瀏覽日期:2015年6月10日)

「格格不入」http://www.got1mag.com/blogs/muyan.php/muyanhappen/
(瀏覽日期:2015年7月5日)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
(瀏覽日期:2015年6月11日)

「齊東詩舍官方網站」http://poeticleap.moc.gov.tw/index.php/grants-message/about-us
(瀏覽日期:2015年5月30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