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4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1 12: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吉田
研究生(外文):Jyi-Tyan Su
論文名稱:侵害著作財產權犯罪及警察機關偵防對策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ies on Copyright Infringement Crime and Police Countermeasures
指導教授:張平吾張平吾引用關係蔡田木蔡田木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ing-Wu ChangTian-Mu Ch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事務學系兩岸關係與安全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9
中文關鍵詞:著作財產權對策侵害著作財產權
外文關鍵詞:CountermeasuresCopyright InfringementCopyrigh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許多不同形式的創意剽竊,都顯示人類的著作財產無時無刻不被他人視為標的,遂行抄襲、侵佔等行為。2011年美國公布特別301報告指出,網路販賣的侵權與仿冒商品正快速增加,但台灣司法與檢調單位仍不足以因應此一趨勢。次者在過去的實證研究顯示,網路侵害著作財產權犯罪日趨嚴重。本研究從犯罪偵查與防制觀點出發,探討侵害著作財產權犯罪的現況與趨勢、類型及特性,並瞭解警察在侵害著作財產權犯罪偵防對策與困境,進而擬定更具體、可行的偵防對策。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探討法、官方資料分析及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研究發現,目前在偵查實務中,侵害著作財產權犯罪主要類型,分為網路及實體侵害著作財產權犯罪,透過網路侵權已成為侵害著作財產權犯罪主要趨勢,侵害著作財產權犯罪具有組織化、跨境化、網路化、匿名化、虛擬化、個體化、燒錄取代壓片等趨勢特性。另研究者根據訪談結果,歸納出警察在著作財產權犯罪偵防對策與困境,最後,依據研究結論發現,對於警察機關在偵防侵害著作財產權犯罪提出建議,希冀提供相關決策與實務單位參考。
The many forms of creative property theft indicate that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are targets of criminal activities such as counterfeiting and piracy. The 2011 US 301 Special Reports states that online sales of pirated and counterfeit goods have increased rapidly, yet Taiwan’s legal and investigative institutions face difficulties in keeping with this trend. Secondly, pas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internet-based copyright infringement crime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critic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and police countermeasure, this study first discusses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n its present condition, current trend, different categorization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Then with an analysis of difficulties that police encounters when investigating such criminal activities, this study hopes to offer pragmatic and tangible guidance to strengthen police countermeasures.
This study employs methods of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ficial data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and finds that in present actual practices of investigation, copyright violation take two forms: online and physical infringement crime. In addition, online infringement shows a trend of crime that is organized, boundary-breaking, anonymous, virtualized, individual-based, and that replaces burned DVD’s with pressed DVD’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offers suggestions to decision-making and practicing institutions, on overcoming the difficulties with police countermeasures to copyright infringement crimes.
論文提要 III
誌 謝 V
目 次 VII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6
壹、 研究動機 6
貳、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相關名詞解釋 7
壹、 著作財產權 7
貳、 侵害著作財產權 9
參、 犯罪類型 11
肆、 偵防對策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侵害著作財產權規範沿革 15
壹、 著作財產權保護的發展歷程 15
貳、 我國著作權法制的發展變遷 18
參、 美國301條款對我國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影響 20
肆、 我國著作財產權體系 22
伍、 成立專責查緝警察機關-保智大隊 24
陸、 設立智慧財產法院 26
第二節 侵害著作財產權犯罪行為相關文獻 30
壹、 我國保護智慧財產權體系與執行之研究 30
貳、 我國智慧財產權犯罪類型之檢討 31
參、 從國際私法之觀點論網路著作財產權之侵害 31
第三節 侵害著作財產權偵防對策相關文獻 32
壹、 網路犯罪與偵防對策之研究 32
貳、 保安警察第二總隊專責警力查緝盜版光碟工作之研究 33
參、 台灣音樂著作盜版防制政策工具之系統動態研究 34
第四節 綜合評論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9
壹、 文獻探討 39
貳、 官方資料分析 40
參、 深度訪談法 40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2
壹、 研究架構 42
貳、 研究流程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5
壹、 研究者 45
貳、 訪談大綱 45
參、 錄音設備及訪談札記 47
肆、 訪談同意函 4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4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9
壹、 官方資料分析 49
貳、 質化資料分析 50
參、 資料客觀性的評估 51
肆、 研究倫理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侵害著作財產權犯罪現況與趨勢 55
壹、 官方次級資料分析 55
貳、 侵害著作財產權犯罪趨勢分析 64
第二節 侵害著作財產權犯罪類型與特性 70
壹、 侵害著作財產權犯罪主要類型 70
貳、 犯罪手法 72
參、 犯罪特性 79
第三節 警察在著作財產權犯罪偵查對策與困境 82
壹、 著作財產權犯罪偵查對策 82
貳、 著作財產權犯罪偵查面臨的困境 92
參、 績效壓力 95
肆、 其他偵查建議對策 96
第四節 警察在著作財產權犯罪防制對策與困境 100
壹、 著作財產權犯罪防制對策 100
貳、 著作財產權犯罪防制面臨的困境 101
參、 防制著作財產權侵害法律規範 102
肆、 其他防制建議對策 10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壹、 侵害著作財產權犯罪現況與趨勢 109
貳、 侵害著作財產權犯罪類型與特性 114
參、 警察在著作財產權犯罪偵查對策與困境 119
肆、 警察在著作財產權犯罪防制對策與困境 125
第二節 建議 128
壹、 提升軟硬體之偵查與分析設備 128
貳、 強化執法人員之專業訓練 129
參、 建構跨境情資交換系統 129
肆、 強化與相關查緝單位、權利人團體間協調、合作機制 129
伍、 因應現代科技發展,修訂不合時宜之相關法規 130
陸、 落實校園著作財產權保護,建立國人正確觀念 130
柒、 放寬警察機關監聽限制 131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132
壹、 研究限制 132
貳、 未來研究建議 133
參考文獻 135
A. 訪談大綱 143
B. 訪談同意書 145
C. 訪談重點紀錄 146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警政署(2008)。經濟警察實務講習教材。台北:內政部警政署。
內政部警政署(2009)。98年基層佐警實務常訓教材。台北:內政部警政署。
內政部警政署(2011)。警察實用法令。台北:內政部警政署。
王維菁(1999)。著作權與台灣影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史慶璞(2009)。法院組織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百度詞典(2011)。類型,2011年11月14日取自百度詞典,網址:http://baike.baidu.com/view/738155.htm。
何明洲(2007)。犯罪偵查原理與實務。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李政賢譯(2006)。C. Marshall & G. B. Rossman著。質性硏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Patton, Michanel Quin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嘉義:濤石文化事業公司。
吳宗漢、陳朝光(2006)。智慧財產權。台北:普林斯頓出版社。
吳芳富(2001)。高雄地區搶奪犯罪成因與犯罪模式之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吳佳容(2007)。著作權的本質與保護範圍演變之探討。私立世新大學法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
吳佳龍(2009)。從國際私法之觀點論網路著作財產權之侵害。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吳景欽(2008)。對經濟不法行為的刑事制裁手段之檢討:以BT傳輸侵害著作財產權之例為說明。真理財經法學,1:139-176。
汪漢卿、曾啟謀(2009),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赴中國四川成都參加2009年中國大陸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國際研討會考察報告,司法院暨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台北市,司法院。
林山田(2001)。刑事程序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廷機(2007)。網路侵權問題及具體因應策略與執行措施之研究。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委託研究報告,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論。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惠雅(2011)。我們面對與詮釋了什麼問題。應用心理研究。12:10-12。
林璨璋(2000)。犯罪模式、犯罪手法及簽名特徵在犯罪偵查上的分析比較。警學叢刊,31(2) :105-117。
卓冠齊(2003)。台灣著作權衝突的三個階段分析(1960-2002)。國立政治大學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周伯翰(2012)。網路平台業者是否應對其會員利用其網站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負責之考量因素: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刑智上更(一)字第16號刑事判決評析。月旦法學,202:244-262。
周煙平(2012)。著作權侵害之認定及相關案例研討。發表於著作權侵害之認定及相關案例研討會,司法院、最高法院與臺灣本土法學雜誌聯合主辦,台北(2012年2月7日)。
周曉琪譯(2008)。John Ggantz and Jack B. Rochester著。數字時代,盜版無罪?。北京:法律出版社。
幸秋妙(2010)。數位時代下關於著作權法第48條圖書館合理使用規定之檢討。智慧財產權。143:31-72。
洪誠政譯(2005)。Jerome M. Segal.著。優雅儉樸的生活。台北:探索文化事業。
胡立宗(2011)。台未列301 網購仿冒品被批,2011年11月14日取自財經新聞 ,網址:http://www.taiwannews.com.tw/etn/news_content.php?id=1586949。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龍騰、潘道中譯(2011)Ranjit Kumar. 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夏保成、張平吾(2010)。公共安全管理概論。桃園:台灣警察學術研究學會。
許春金(1992)。強暴犯罪型態與加害者人格特性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市: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許春金(2007)。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高希均、林祖嘉、李誠、周行一(2002)。經濟學的新世界。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孫義雄(2002),深度訪談法與犯罪成因之探索。通識教育教學及研究方法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21-232。
孫遠釗(2010)。相關國家防止著作權濫用之研究。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委託研究報告,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張平吾(1994)。暴力型犯罪加害者特性與犯罪防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山學術與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張旭東(2009)。侵害智慧財產權案件犯罪之研究:以盜版電視遊樂器(TV GAME)遊戲光碟實體通路業者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張育達(2005)。我國智慧財產權犯罪類型之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張喻閔(2010)。論數位著作保護對合理使用之衝擊。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1-108。
張懿云(2011)。視聽著作權利保護之研究。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委託研究報告,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黃志成(2010)。我國保護智慧財產權體系與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黃東熊(1999)。刑事訴訟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2012)。犯罪學新論。桃園:台灣警察學術研究學會。
黃朝義(2004)。犯罪偵查論。台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
莊耿忠(2003)。台中市汽車竊盜偵防策略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家駿(2006)。從網路電子交易評我國首宗P2P著作權重製與傳輸之ezPeer案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30:50-65。
陳欽錫(2007)。網路犯罪與偵防對策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陳櫻琴、葉玟妤(2005)。智慧財產權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章忠信(2010)。臺灣地區1949年後著作權法制之發展變遷。發表於中國著作權法律百年國際論壇,中國法學會、中國版權協會、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北京(2010年10月14日)。
馮達發(2004)。淺論著作權侵害要件。萬國法學雜誌,136:45-52。
馮震宇(2012)。數位環境下著作權侵害之認定及相關案例研討。發表於著作權侵害之認定及相關案例研討會,司法院、最高法院與臺灣本土法學雜誌聯合主辦,台北(2012年2月7日)。
楊士隆(2004)。暴力犯罪原因、類型與對策。台北:五南出版社。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0)。98年度貫徹保護智慧財產權行動計畫執行成果報告,2011年12月4日取自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網址:http://www.tipo.gov.tw/ch/Download_PrintPage.aspx?path=2497&Language=1&UID=5&ClsID=6&ClsTwoID=7&ClsThreeID=8&SortDep=0&KeyWord=&Page=。
資策會(2012)。台灣經常上網人口去年突破千萬,2012年4月9日取自聯合新聞網,網址: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381607。
廖訓誠(2010)。警察詢問過程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陌生人間性侵害案件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桃園。
廖高江(2005)。我國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執行之研究:以專責警察大隊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公共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維基百科(2011)。著作權,2011年11月13日取自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1%97%E4%BD%9C%E6%AC%8A。
趙嘉文(2010)。ECFA之海峽兩岸智慧財產保護合作大躍進。智慧財產權雙月刊,99(8):1-4。
劉東發(2003)。保安警察第二總隊專責警力查緝盜版光碟工作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劉博文(2007)。智慧財產之保護與管理。台北:揚智出版社。
劉耀仁(2008)。台灣音樂著作盜版防制政策工具之系統動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新竹。
蔡田木(2003)。個人犯罪被害特性及其成因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桃園。
蔡惠如(2007)。著作權之未來展望-論合理使用之價值創新,台北:元照出版社。
蔡蒼柏(2006)。經濟犯罪偵查實務。台北: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蔡德輝、楊士隆(2009)。犯罪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鄭中人(2005)。智慧財產權導讀。台北:五南出版社。
盧文祥(2006)。我國智慧財產法院之理想與實現。政大智慧財產評論,4(1):1-26。
盧彥如(2012)。電腦科技與著作權侵害問題之探討。發表於著作權侵害之認定及相關案例研討會,司法院、最高法院與臺灣本土法學雜誌聯合主辦,台北(2012年2月7日)。
賴文智(2009)。網路公開傳輸利用與著作權及體管理。智慧財產權,131:31-52。
賴文智(2011)。著作權合理使用之研究。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委託研究報告,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謝銘洋(2002)。智慧財產權之概念與意義。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111-113。
謝銘洋(2005)。著作權法解讀。台北:元照出版社。
謝銘洋(2008)。智慧財產權法。台北:元照出版社。
顏世杰(2009)。警察勤務作為策略之研擬:以犯罪危機感受及衝擊程度觀點。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屏東。
羅明通(2002)。著作權法論。台北:台英國際法律事務所。
嚴裕欽(2002)。台灣法制之回顧與前瞻-著作權法。律師雜誌,273,頁69-83。
二、西文部分
Boyle, James (2009). The Public Domain: Enclosing The Commons of TheMind.Yale University Press.
Denzin, N. K. (1989). The research act :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3r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Feather, F. (1980). The Book Trade in Politics: The Making of the Copyright Act of 1710, Publishing History, 19(8), 39.
Hoffmann, G. M. (2001). Copyright in Cyberspace.New York: Neal-Schuman Publishers.
Holmes, R.M., & Holmes, S.T.(1998). Serial Murder (2nd Ed.).Thousand Oaks, CA: Sage.
James A.D.White.(1997). Misue or Fair Use Doctrine. Berkeley Law Joural, 12(2), 252-288.
Jeffery, C.Ray.(1960).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riminology. Hermann Mannheim edited:Pioneers in Criminology.
Leaffer, M. (1989). Understand Copyright Law. New York: Matthewbender.
Litman, Jessica (2001). Digital Copyright : Protec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n the Internet, Amherst,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