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7 06: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巧雯
研究生(外文):Chaio-Wen Lin
論文名稱:運動員生涯轉換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f an Athlete’s Career Transition
指導教授:江界山,高俊雄
指導教授(外文):Jasson Chiang,Chin-Hsung K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教練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競技運動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7
中文關鍵詞:生涯轉換個案研究生命史
外文關鍵詞:career transitioncase studylife st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
  • 點閱點閱:9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以研究者本身對體育及教育界的關懷出發,從自身的求學經驗引發對生涯轉換議題的興趣與好奇,同時也省思到運動員在終止其短暫的運動生命之後,必須面對接下來生涯轉換的課題。在第壹章的緒論中,即對研究背景及本研究之重要性做一初探,體育人除了運動之外,還擁有許多激勵人心、啟發新思維的故事與感動,要深入去解讀與分析,才能體會其中的真意,故而要從文字與敏銳思辨的質性研究來著手,並透過個案的呈現來解讀其深藏的內涵;而「運動員生涯轉換之個案研究」是研究者為這份論文的命題,係以運動員出身並歷經多次生涯轉換的體壇前輩「寒竹」為個案主角,從敍說的角度及生命史取向對他的生命故事進行探究,以詮釋其生涯轉換的生命歷程。第貳章則是相關文獻的介紹與整理,從過去的研究中整理出跟運動員生涯轉換相關之文獻,以供本研究參考或發現其它值得探究之議題。第參章為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與文獻回顧為資料的蒐集來源,透過旅外學者「寒竹」的親自敍說,使我們看到其生涯的轉折與努力過程。第肆章「不停轉動的人生傳奇」則呈現「寒竹」的生命故事,研究者以時間序列串起其生命中重要的人與關鍵事件,並以焦點分斷方式述說其生命歷程與生涯轉換脈絡,而呈現之「資料彙整與詮釋」。第伍章乃「震撼的啟示」,係根據上一章之資料分析、歸納而為「結果與分析」。第陸章「結束與開始」則是研究者整理自己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的自我激盪與檢視,而衍生的「結論與建議」,研究者本身的生命隨著這位體壇老前輩的故事撰寫中得到力量,並建議此份研究能激發出對體育人不同研究方向的關懷,更期盼能得到閱讀者的共嗚。
The study attempted to: 1. understanding the motiv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the career transition; 2. the solutions of the obstacles emerging during the transition; 3. the feedbacks from the transition experiences; 4. the know-how of the career transi-tion; 5. suggestions to the junior athletes; 6. this case’s future perspective and mis-sion.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researcher’s care abou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omain. The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athlete career transition inspired by the researcher’s self-experiences and social reality. The researcher expected to reveal a successful and representative athlete career transition case. The qualitative study method was used in the study mainly conducted by in-depth interviewing and re-ferred to the life story, “research subject”. Literature review provides supportive source for information gathering. The transition and turning point to the life of the athlete was collected by interviewing research subjects’ personal description. Chapter one: the main ideas and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the synthesis and introduction of revelant referencs. Chapter three: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method. Chapter four: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subject” life story. As the main body of this chapter, the researcher interpreted chronologically the significant figures and events of the story. Chapter five: the conclusion from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s. Chapter six is how the researcher sees herself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By going through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has a chance to relate herself to the interviewee in the hope of revitalizing her own life. Last but not least, the researcher expects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other study method from adult educators and all related professionals.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謝誌 iv
目次 v
表次 viii
圖次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四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9
第五節 小結 12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涉入之研究理論 13
第二節 生涯發展相關理論 18
第三節 生涯轉換相關理論 20
第四節 運動員的生涯發展 27
第五節 運動員之生涯轉換 34
第六節 小結 3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研究取向之理論應用 38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5
第五節 資料彙整與分析 58
第六節 質性研究的尺度檢驗 60
第七節 研究倫理 61
第八節 小結 61
第肆章 資料彙整與詮釋 (不停轉動的人生傳奇) 62
第一節 寒竹,何許人也 62
第二節 醞釀,三級跳的人生 64
第三節 我來!我看!我征服! 66
第四節 整頓身心,省思生命 72
第五節 衝擊、火花與智慧 73
第六節 感想、啟發與收穫 79
第七節 重整翅膀、自由翱翔 80
第八節 小結 82
第伍章 結果與分析 (震撼的啟示) 83
第一節 結果 83
第二節 分析 84
第三節 小結 88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結束與開始) 89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1
引用文獻 93
  中文部分 93
  英文部分 97
  網路資料 101
附錄一  寒竹風松~朱熹 103
附錄二  近十年(1998-2008)以生涯轉換為主軸之博碩士論文分類 104
附錄三  近十年(1998-2008)以運動員之發展歷程/生命史為主軸之博碩士論文分類 108
附錄四  研究邀請函(示例) 110
附錄五 「寒竹」給研究者的信 111
附錄六  訪談同意書(示例) 113
附錄七  訪談大綱-寒竹 114
附錄八  訪談大綱-明月 116
附錄九  訪談大綱-江風、進學 117
附錄十  訪談手札(示例) 118
附錄十一 訪談檢核函(示例) 119
附錄十二 訪談逐字稿(示例) 120
附錄十三「寒竹」之簡歷 121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書局。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性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司徒達賢(2002)。學術研究不等於統計。天下雜誌,5月號,天下文化出版。
江文瑜(1996)。口述史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249-269頁。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江界山(2006)。體育的心靈導師-陳景星教授。國民體育季刊,35,3。
金樹人(2004)。聽天由命中的安身立命。學生輔導,95,26-37。
吳迎春(2008)。跨越成長的關卡-為台灣尋找下一個典範的轉移。天下雜誌,400。
吳若權(1999)。活出生命的能量。台北:時報文化。
尚榮安(譯)(2001)。Yin R. K. 著。個案研究。台北:弘智。
卓俊伶(2003)。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及其教育的批判性思考。發表於2003 年運動員生涯規劃輔導人員研習會。嘉義,中正大學。
周文祥(1996):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5卷,3期,60-68。
周宏室(主編)(2002)。運動教育學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宏室(2002)。大專院校優秀運動選手培訓及參賽期間有關課業輔導措施之規劃。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周春塘(2009)。撰寫論文的第一本書。台北:書泉。
邱芳玲(2002)。運動員對生涯規劃應有的認知。學校體育雙月刊,12卷,4期,54-59。
洪聰敏(2003)。運動員的生涯轉換。發表於2003 年運動員生涯規劃輔導人員研習會。嘉義,中正大學。
洪蘭(2002)。成功條件不在聰明,在人格特質。遠見雜誌三月號,第189期。
邱芳玲(2002)。運動員對生涯規劃應有的認知。學校體育,12卷,4期,54-59。
紀俊吉、蘇慧慈(2006)。運動員應有的生涯規劃。大專體育,86期,127-132。
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馬蒂‧迪特瓦(2003)。C型人生:事業、愛情、家庭、娛樂、學習、健康的未來與商機。(陳正芬譯)。台北:商智。(原註出版年:2003)。
張德聰(1999)。運用焦點解決法於成人生涯轉換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傳德(1999)。一個國小校長的生命史。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瀞心(2003)。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大專體育,66期,105-110。
陳向明(1996)。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6期。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如山(1997)。成人的生涯實現與生涯轉換。成人教育雙月刊,40期,10-18。
陳素鳯(2004)。不再下海-老船長的生涯轉折故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景星(2004)。無限的挑戰Unlimited Challenges。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黃月純(2001)。生命史研究在成人教育上的應用。成人教育學刊,第5期,219-248。
黃幸玉(2007)。「向東洋魔女挑戰」一位前女子排球運動員運動生涯之敍說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惠(1989)。我的未來不是夢-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張老師文化。
黃瑞琴(1999)。國民小學領導卓越校長展現學校領導之個案研究。
黃瑞玲(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五南書局。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葉逸欣(2006)。優秀排球選手轉任教練歷程之個案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麗琴(2002)。一位運動員成長經歷與運動員認同的影響。國民體育季刊,31卷,1期,27-32。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廖主民(2003)。運動員生涯與重要他人角色的一些期望與建議。發表於2003年運動員生涯規劃輔導人員研習會,嘉義縣,中正大學。
楊宗文(2002)。質化與量化研究取向之探討。載於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學研究法(1-44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國政(1995)。我國體育人力政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概論。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60-161。高雄:復文書局。
劉照金(1991)。我國體育專業人員證照制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得梭(2006)。「我的球會轉彎」:一位奧運棒球投手生涯轉換敘說。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黎天生、李光武、黃崇儒、陳建利及陳堅錐(2007)。探討協助學生運動員生涯發展的可行方向。北體學報,15期,214-222。
謝雯鈴(2000)。女性生涯團體諮商對技職校院學生生涯相關態度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谷霖(2005)。技職體系學生生涯轉變之決定與歷程研究-一段探索與發現自我的冒險旅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曠文琪(2007)。順境學轉舵。商業周刊,1016期。
譚郭鵬(2005)。未來的道路怎麼走。中國:長安出版社。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Vernon G. Zunder(1996)。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吳芝儀譯)。台北: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

二、英文部分
Airasian, P. W. and Gay, L. R. (2003),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Vol. 7,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Baillie, P. H. & Danish, S. J. (1992). Understanding the career transi-tion of athlet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6, 77-98.
Barley, Stephen R.(1983). Semiotics and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8, 393-413.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Danish, S. J., Owens, S. S., Green, S. L., & Brunelle, J. P. (1997). Building bridges for disengagement: The transition process for individuals and team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9, 154-167.
Danish, S. J., Petitpas, A. J. & Hale, B. D. (1992). A developmental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model of sport psychology. The Sport Psychologist, 6, 403-415.
Denzin, N. K. (1989). Interpretive biography,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Denzin, N. K.& Lincoln, Y. S. (Eds.) (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Eisenhardt, K. 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a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4):532-50.
Glaser, B. & Strauss, A.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hicago: Aldine.
Glesne C. & Peshkin, A. (1992).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White Plains: Longman.
Gottfredson, L. S. (1981).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occupatuonal Aspira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Monograph, 28 (6), 545-579.
Gould, R. L. (1979). Transformations: Growth and change in adult lif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Hammersley, M. & Atkinson, P. (1983). Ethnography: Principle in Practic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Hobson and Welbourne. (1991). Adult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Internationa Journal of Longlife Education, 17(2), 72-86.
Knefelkamp. L.L. & Slepitza, R. (1976). A cognit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career development adaptation of Perry scheme.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6(3),53-57.
Levinson, D. J., Darrow, C., Klein, E., Levinson, M., & Mckee, B. (1978). The seasons of a man's life. New York: Knopf.
Martineau, J. W. (1996). A contextual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 supervisory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Industry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San Diego, CA.
Maxwell, J.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housand Oaks: Sage.
Mayocchi, L. (1999). Transferable skills and the process of skill transfer: The athlete’s experien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risbane, Australia.
Mayocchi, L., & Hanrahan, S. J. (2000). Transferable skills for career change. In D. Lavallee& P. Wylleman (Eds.), Career transitions in sport: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95-110.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lson, E. S. (1983). How the myth of the dumb jock becomes fact: A developmental view for counselors. Counseling and Values, 3, 176-185.
Owens, R. (1982). Methodological Rigor in Naturalistic Inquiry: Some Issues and Answer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Vol. 18, No. 2(Spring 1992), 1-21.
Sarason, S. B. (1977). Working, aging, and social change: Profession-als and the one life-one career imperative. New York: Free Press.
Strauss, A & Corbin, J.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Sage.
Super, D. E. (198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3, 282-298.
Super, D. E. (1992). Toward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career devel-opment. In D. Montross & C. Shinkman (Eds.),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35-64.
Springfield, IL: Thomas. Super, D. E. (1994). A life-span, life-space perspective on convergence. In M. L. Savickas & R. W. Lent (Eds.), Convergence in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ies, 63-76.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Svoboda, B., & Vanek, M. (1982). Retirement from high level compe-tition. In T. Orlick, J. Partington, & J. Salmela (Eds.), Mental training: for coaches and athletes. 166-175. Ottawa: Coaching Association of Canada and Sport in Perepective Inc.
Taylor, S.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New York: Wiley.
Van Maanen, J. (1979). Reclaiming Qualitative methods for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 520-526.
Vitalis, J. K. (1987). The experience of completing a midlife career change: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Microfilm # 8719073.
Webb, W. M., Nasco, S. A., Riley, S. & Headrick, B. (1998). Athlete identity and reactions to retirement from sport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1(3), 338-362.
Yelon, S. (1992). M.A.S.S.: A model for producing transfe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5(2), 13-23.

三、網路資料
中國文化大學(2009,7月18日)。文化大學華岡之校史。資料引自http://www.pccu.edu.tw/intro/intro.asp
中國文化大學(2009,7月26日)。運動教練研究所課程介紹網頁。資料引自http://www2.pccu.edu.tw/CRRMSS/CSSM/index.htm
林琳(2008,8月19日)。美運動心理學家:應幫助運動員生涯轉型。大紀元時報。資料引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8/8/19/n2233504.htm

赵倩君(2008,7月1日)。中国运动员的〝后运动〞生涯。侨报网。資料引自
http://www.usqiaobao.com/observer/2008-07/01/content_120354.htm
張紹康(2008年04月08日)。一月映萬川,萬川映一月。華岡校友網電子報,第13期。資料引自http://140.137.11.122/vj/index.php?id=2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9年07月07日)。方進隆運動與健康網站。資料引自http://140.122.72.11/faculty/fang/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9年07月07日)。開課查詢系統。資料引自http://courseap.itc.ntnu.edu.tw/acadmOpenCourse/acadmOpenCourse.do
黃旭昇(2008,8月22日)。蘇麗文負傷奮戰 蘇父盼政府協助安排就業。Sina全球新聞網。資料引自
http://news.sina.com/oth/cna/000-105-105-110/2008-08-22/06043236747.html
賴繪文(2004年09月20日)。運教所教授陳景星暢談美國北愛荷華大學講學經驗。華夏導報。資料引自http://epaper.pccu.edu.tw/FriendlyPrint.asp?NewsNo=5499
蘇嘉祥(2009年02月25日)。體育司長王俊權:尊榮「體育園丁」。民生@報。資料引自
http://n.yam.com/msnews/mkarticle.php?article=2009022500721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司徒達賢(2002)。學術研究不等於統計。天下雜誌,5月號,天下文化出版。
2. 司徒達賢(2002)。學術研究不等於統計。天下雜誌,5月號,天下文化出版。
3. 江界山(2006)。體育的心靈導師-陳景星教授。國民體育季刊,35,3。
4. 江界山(2006)。體育的心靈導師-陳景星教授。國民體育季刊,35,3。
5. 吳迎春(2008)。跨越成長的關卡-為台灣尋找下一個典範的轉移。天下雜誌,400。
6. 吳迎春(2008)。跨越成長的關卡-為台灣尋找下一個典範的轉移。天下雜誌,400。
7. 周文祥(1996):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5卷,3期,60-68。
8. 周文祥(1996):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5卷,3期,60-68。
9. 邱芳玲(2002)。運動員對生涯規劃應有的認知。學校體育雙月刊,12卷,4期,54-59。
10. 邱芳玲(2002)。運動員對生涯規劃應有的認知。學校體育雙月刊,12卷,4期,54-59。
11. 洪蘭(2002)。成功條件不在聰明,在人格特質。遠見雜誌三月號,第189期。
12. 洪蘭(2002)。成功條件不在聰明,在人格特質。遠見雜誌三月號,第189期。
13. 邱芳玲(2002)。運動員對生涯規劃應有的認知。學校體育,12卷,4期,54-59。
14. 邱芳玲(2002)。運動員對生涯規劃應有的認知。學校體育,12卷,4期,54-59。
15. 紀俊吉、蘇慧慈(2006)。運動員應有的生涯規劃。大專體育,86期,12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