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文科 (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苑。
王政凱 (2005),《台灣公立美術館教育活動推展現況與受企業贊助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王嵩山 (2003),《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台北:稻香。
王翔慧 (2003),《鄉鎮企業與中國大陸經濟現代化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石瑞仁 (1998),〈當化藝術展覽的觀念與策略〉,《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文集》,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頁:74 - 81。
司徒達賢 (1999),《非營利組織管理》,臺北:天下出版社。
朱紀蓉(2004),〈博物館與創意產業:台灣的迷思〉,《藝術家》,12月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何慶基 (2005),〈策展人常問的問題〉,《全球風潮下的展覽策劃與城市行銷》,台北市:典藏。
呂清夫(2000),〈假如美術館像公園〉,「博物館學季刊」,1月號,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4(1): 頁5 - 10。Babbie, Earl著,李美華等譯 (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時英。
李瑋禎(2003年10月),「臺北市立美術館觀眾研究分析(91年度)」,110,《現代美術》,頁56-78。余育芬(1996),《消費者對百貨公司之市場區隔與形象定位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國淳(2005),《理解與註釋:觀眾與博物館學習研究》,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吳鴻慶(2003),《超博物館》,台北市:揚智。
林育立 (2002),〈他山之石:博物館經營‧世界大不同-英德日俄‧特性各異〉,《典藏-古美術》114,台北市:典藏雜誌社。
林政弘(2005),《台灣地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策略》,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林曼麗(89年7月),〈讓美術館成為市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現代美術》,90期,頁3。
林慧嫻 (2003),臺灣博物館與媒體合作的新介面: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特展的舉辦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7(1): 頁71~85。林潔盈譯(2004),《如何開發藝術市場》,台北市:五觀,頁183。
招穎思 (2005),劉依琦譯,〈定義與分歧:談今日亞洲的策展〉,《全球風潮下的展覽策劃與城市行銷》,台北市:典藏。
周功鑫 (2001),〈博物館展覽策劃與觀眾學習〉,《博物館季刊》,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5(4):頁37-47。
長谷川佑子 (2005),陳嘉怡譯,〈21世紀美術館應扮演的角色〉,《全球風潮下的展覽策劃與城市行銷》,台北市:典藏。
翁志維(2005),《博物館形象與觀眾參觀意願之相關性研究 – 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馬崇明 (2003),《中國現代化進程》,北京:經濟科學。
秦裕傑 (2003) ,〈博物館「行政法人」化之商榷〉,《博物館學季刊》,1 7(2):頁107-110。桂雅文譯 (2002),《獨立策展人》,台北市:五觀藝術事業有限公司。
Ambrose, Timothy著,桂雅文譯(2001),新博物館管理,台北市:五觀。
符惠敏(2005),《台灣公立博物館委外策展問題探討》,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郭瑞坤 (2006,7月),《博物館及其人的分類:以超級特展現象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0,3,頁44。Kaplan, Robert S./ Norton, David P.著,陳正平譯 (2004),《策略地圖》,台北:臉譜。
陳玉秋(2004),《博物館觀眾之視覺經驗研究 – 以美術展覽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盈芊譯(1997),〈展示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2:頁41-44。
陳媛(2000),〈博物館的展覽呈現-以「三星堆傳奇特展」與荷蘭自然使博物館展覽團隊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4)2:頁47-55。陳國寧(2003),《博物館學》,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許博超(1994),《博物館觀眾的評鑑類型與原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連俐俐 (2000),〈美術館強人之處-從紐約現代美術館兼併P.S.1和古根漢美術館跨國連鎖的經營策略談起〉,《Art China新朝藝術雜誌》,20,台北市:時周多媒體傳播。
曾信傑 (1999,7月),《博物館行銷時代的來臨》,博物館學季刊,3期,Vol(13),頁3-9。曹致軒 (2003),《我國博物館行銷之研究-以故宮博物院與歷史博物館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光男(1991),《美術館行政》,臺北市:藝術家。
_____(1998),《美術館廣角鏡》,臺北市:藝術家。
_____(2003),《博物館能量》,臺北市:藝術家。
黃光男等 (2002),《新世紀的博物館營運》,國立歷史博物館印行,台北市。
Kim, W. Chan & Mauborgne, Renee著,黃秀媛譯 (2005),《藍海策略》,台北市:天下文化。
張晴文(2006 12月),〈南條史生談台北雙年展〉,《藝術家雜誌》,台北市:藝術家,頁206。。
張振明(1991),《美術館之展覽及其功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台北:典藏。
張婉真 (2000),〈博物館實施公辦民營的現狀分析與未來展望-國外案例〉,《博物館簡訊》,14,台北市: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印行。
張瑜倩(2003),《以博物館行銷觀點探討博物館形象建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譽騰(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台北:南天書局。
_____(2003),《博物館大勢觀察》,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_____ (2003),〈博物館觀眾研究文獻的回顧與分析〉,《2003年博士觀眾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頁1-12。
_____ (2005),〈從文化創意產業角度看博物館經營〉,《兩岸博物館經營管理與文化產業發展》,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 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頁7 – 12。
Burcaw, G. Ellis著,張譽騰等譯(2000),《博物館這一行》,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葉貴玉譯 (1990),〈館內合作:以製作群籌備展示〉,《博物館季刊》,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7(3):頁27-30。
葉武東 (2004),〈非營利組織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博物館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游浩乙 (2003),《台灣私立博物館行銷策略--以奇美博物館及朱鉻美術館為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游崴(2006.12),(關於限制級瑜珈(一個普遍級描述):2006台北雙年展現場),《今藝術》,171期,台北:典藏。
楊東震、羅玨瑜 (2003),〈非營利組織顧客滿意之研究— 以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例〉,《管理學刊》,創刊號,5月,頁1-26。
蔡昭儀 (2004),《全球古根漢效應》,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粱光余(2003),〈公立博物館的行銷〉,《博物館學季刊》,17(3):頁139--41。
劉偉傑(2004),台灣公立博物館績效管理制度研究 – 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惠媛 (1999),〈與藝術界的CEO對談-專訪美國大都會美術館館長菲力普‧德‧蒙地貝羅〉,《Art China新朝藝術雜誌》,台北市:時周多媒體傳播。
鄭慧華(2003),〈一場對「觀看」的觀看─2002台北雙年展「世界劇場」〉,《典藏今藝術》,台北:典藏。鄭麗萍 (2000),《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行銷之研究-一個全球/地方化觀點》,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樊婉珍 (2006, 12月),〈「思前走後」,與2006台北雙年展策展團隊對話〉,《藝術家雜誌》,台北市:藝術家,頁207 - 15。
蕭翔鴻譯(2006),《展覽複合體:博物館展覽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藝術家。
英文部分
Alexander, Edward P (1979). “Museums in Mo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functions of Museum,” Nashvill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Black, Cyril E(1966), “The 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Brucaw, G.Ellis. (1979).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Nashvill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Dean, David (1994). “Museums Exhib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 Eilean (1994), ”A new communication model for museums”, The Education Role of the Museum, London: Routledge, pp17 – 26.
Huang, Kuang-Nan & Lai, Ying-Ying(2006),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and Taiwan Experience – an analysis of three successful cases.” New Roles and Missions of Museums, INTERCOM 2006 Annual Meeting & Conference.
Kotler, Philip & Levy, Sindey J.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9th ed., N J: Prentice-Hall.
Kotler, N. & Kotler, P. (1998), “Museum Strategy and Marketing: Designing Missions, Building Audiences, Generating Revenues and Resour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Lewis, P. (1991), “The Role of Marketing : Its Fundamental Planning Function; Devising a Strategy,” in T. Ambrose and S. Runyard (eds.) Forward Planning: A Handbook of Business, Corporate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Museums and Galleries. London: Museums and Galleries Commission and Routledge, pp.26-29.
Loomis, Ross J. (1987), “Museum Visitor Evaluation: New Tool for Management,” Nashville T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p.160.
Loomis, Ross J. (1993), “Planning for the Visitor: The Challenge of Visitor Studies.” In S. Bickenll & G. Farmelo (Eds.). Museum Visitor Studies in the 90s, London: Science Museum, pp. 13 – 23.
Lord, B. & Lord, D. G. (1997), The Manual of Museum Management.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1—12.
Maslow, Abraham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cLean, F. C. (Dec., 1993), “Marketing in Museums: A contextual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pp.11-27.
McLean, K. (1993), “Planning for People in Museum Exhibitions”,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Centers.
Rothschild, Michael L. (Spring, 1979),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n Nonbusiness Situations or Why It’s So Hard to Sell Brotherhood Like Soap,”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43, pp.11-20.
Tayor S. 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2nd ed.),”London: Wilsy.
Tilden, Freeman(1976),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Waltl, Christian (2006), “Museums for Visitors:Audience Development – A Crucial Role for Success Museum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TERCOM 2006 Annual Meeting & Conference, pp73 - 79.
Weil, S. (1989), “The Proper Business of the Museum: Ideas or Things?”, Muse, 7(1), pp. 28-38.
Walter, G. C. (1978), “Consumer Behavior: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New York: Richard D. Irwin, Inc.
網站部分
Mesuem of Modern Art, Exhibition Information, http://www.moma.org/exhibitions/index.html.(2006年12月11日)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Taipei Biennial, www.taipeibiennial.org.(2006年12月11日)
台北市政府(2006年1月9日),榮譽榜民間獎項,http://www.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5a35e4d。(2007年2月11日)
凌美雪(2006年12月21日),《藝術家雜誌票選十大視覺藝術新聞暨公辦好展覽》,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dec/21/today-show16.htm。(2007年2月20日)
Thea, Carolee (1999 Jul), Sculpture July/August1999 Vol.18 No. 6, http://www.sculpture.org/documents/scmag99/july99/martinez/martinez.shtml。(2007年2月20日)
張芳薇 (2006年5月1日 ),《誰怕當代藝術?》,文化快遞專題文章,http://express.culture.gov.tw/。(2007年2月27日)
台北市文化局 (2006年3月26日),《北美館館長黃才郎轉任文建會一處處長》,文化新聞,http://www.culture.gov.tw/culture_news/view.php?vid=306。(2002年8月19日)
周美惠(2007年3月27日),《北美館長黃才郎 轉任文建會處長》,聯合新聞網,http://www.udn.com/2007/3/27/NEWS/READING/REA8/3777982.shtml。(2007年3月30日)
周美惠 (2007年4月15日),《北美館難產 李永萍擴大徵才》,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3803383.shtml。(2007年4月17日)
鄭學庸 (2006年6月30日) ,《東門學童訪北美館 寓教於藝》,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jun/30/today-taipei3.htm。(2007年4月17日)
吳金桃(2006年7月7日),〈亞洲雙年展的回顧與前瞻〉,《今藝術》,台北,http://www.artouch.com/story.aspx?id=2006070710984。(2007年5月2日)
範迪安(2007年3月15日),〈展覽結構與文化表徵 – 關於《美國藝術三百年》展覽策劃的評論〉,《中華讀書報》,http://www.gmw.cn/content/2007-03/15/content_568211.htm。(2007年5月2日)
黃篤&林書民&盧緩 (2006年8月14日),〈與2006上海雙年展策展人團隊對話〉,《藝術世界》,NO.4,http://artlist.365ccm.com/GrpTopicView_tid_ff8080810cb41e4e010d0aaafb040146.aspx?login=no。(2007年5月3日)
KIKA(1998年6月20日),〈1998台北雙年展〉,《破報》,復刊第14期,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CoverStory/1998/06/20/OldData304/。(2007年5月15日)
徐金德(1998年7月6日),〈台北國際雙年展 - 也要讓在地觀眾思考〉,《【海棠】藝術新聞》,網址http://www.arts.com.tw/news/9807/980706-1.htm。(2007年5月15日)
陳嘉恩(2007年4月13日),〈參觀博物館 PDA導覽〉,《聯合報》,網址http://enews.npm.gov.tw/enews/npmpaper/NPM00001/PID00105/html/news-05.html。(2007年5月22日)
吳牧青 (2006年12月),〈學當代藝術最好課堂 專家談上海雙年展〉,《破報》,第437期。網址http://pots.tw/node/185。(2007年5月19日)
作者不詳(2006年08月14日),〈學當代藝術最好課堂 專家談上海雙年展〉,《上海證券報》,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6-08/14/content_4958096.htm。(2007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