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19: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文廣
研究生(外文):Wen-kuang Chen
論文名稱:非凡電視台整合行銷傳播策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Unique Satellite Televisio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strategy research
指導教授:劉新白劉新白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新聞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新聞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8
中文關鍵詞:整合行銷傳播頻道定位頻道區隔行銷策略4Cs4Ps
外文關鍵詞: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Channel SegmentationMarketing Strategy4Ps4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7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有線電視的媒體生態急劇變化,使得在行銷領域方面,傳統的的4Ps---產品(product)、通路(place)、價格(price)及推廣宣傳(promotion)等組合行銷手法,也轉為4Cs (consu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s),也就是以「了解消費者需要與欲求所需付出的成本」、「與消費者進行溝通」以及「思考消費者購買的方便性」等以受眾為焦點運作。而這種整合行銷傳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或IMC)的概念,已經漸漸地運用在國內媒體的行銷策略上;但在國內針對財經類頻道的研究卻非常的少,本研究將針對財經類頻道使用整合行銷傳播的概念作介紹及分析。而且在有線電視市場完全競爭的角力之下,有線電視台的運作必須建立符合分眾的概念,經由專業經理人的媒介組織管理,作垂直整合多元化發展,維持節目品質和掌握觀眾收視行為。因此,如何以清楚的頻道區隔定位、提升節目內容品質,已成為頻道業者掌握觀眾、力求生存的重要因素,財經類頻道如何區隔定位提升品質也正是本研究欲探討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在面對眾多境內外頻道強勢競爭的媒介市場,台灣本土財經類頻道業者,如何運用行銷策略站穩本土市場、成為具有影響力的電視媒體,亦成為本研究探詢的焦點。
The cable TV media has been rapidly changed, therefore, the marketing strategy turned from the integrated ways, the traditional 4Ps--product, place, price and promotion to 4Cs (consumer, cost, convenience, communications), that is, taking the audience as the operational focal by ‘understanding consumers’ demand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pay’,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consumer’ as well as ‘pondering the convenience for consumer to purchase.’ This kind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concept has already gradually utilized in the domestic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However, domestically, this kind of strategy research is rarely used in finance channel. This research will aim at the use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concept for finance channel, and analyze it. Moreover, under the competition of the cable TV market, cable television must establish conforms segment concept, by the way of the professionals’ medium management and vertical development to maintain program quality and control audience’s receiving behaviors.
Therefore, channel segmentation and the content’s quality have been the important way to attract the audience, and become the way to survive. How the finance channel separates the localization to enhance the quality is also precisely one of reasons which this research wants to discuss.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marketplace where both foreign and domestic channels are under fierce, the way that Taiwan’s domestic finance channel to use the marketing strategy to stay alive and to make any impact, is also the focal point of this research.
目錄
壹、 緒 論 8
一、 研究背景 8
(一) 財經類電視頻道的現況及內容 10
(二) 財經類節目觀眾的特質分析 11
二、 研究動機 16
三、 研究目的與問題 18
(一) 非凡電視台的經營策略為何? 18
(二) 非凡電視台區隔定位為何? 18
(三) 非凡電視台在整合行銷傳播概念下的節目及形象為何? 18
貳、 文獻探討 19
一、 行銷的基本概念 19
(一) 行銷的定義及趨勢 19
(二) 行銷的組合方式 23
二、 巿場區隔理論與策略 24
(一) 巿場區隔的概念與目的 24
(二) 市場區隔的基礎觀念 29
(三) 定位的基本觀念 32
三、 整合行銷傳播理論 38
(一) 行銷傳播的目的及策略 38
(二) 整合行銷傳播緣起 41
(三) 整合行銷傳播的定義 43
四、 整合行銷傳播的層次、企劃模式與執行 47
(一) 整合行銷傳播的層次 47
(二) 整合行銷傳播的企劃模式與策略架構 50
(三) 整合行銷傳播的執行與障礙 59
五、 電子媒體經營管理 65
六、 媒體的行銷策略 70
(一) 產品的生命週期 70
(二) 雙元市場的概念 72
(三) 閱聽人促銷 73
(四) 頻道行銷傳播與廣告主促銷 75
參、 研究方法 77
一、 個案研究法 77
(一) 個案背景介紹 78
(二) 個案的研究價值 80
二、 深度訪談法 83
三、 研究架構 85
肆、 個案實證與資料分析 87
一、 個案簡介 87
(一) 個案公司成立及沿革 87
(二) 個案公司的部門編制 88
(三) 個案頻道屬性 89
(四) 個案公司經營理念及未來方向 92
(五) 非凡電視台節目經營策略 92
(六) 非凡電視台SWOT 分析 96
二、 個案區隔定位策略資料分析 99
(一) 個案頻道非凡電視台觀眾族群分析(2005年8~10月) 99
(二) 區隔定位策略理論特質分析 108
三、 個案非凡電視台的IMC策略運用之探討 110
(一) 在形象行銷上的運用—以新聞台「產業科技通」為例 110
(二) 在節目行銷上的運用—以商業台「當代理財王」為例 113
(三) 在業務行銷上的運用—非凡電視台業務行銷及推展計畫 116
(四) 行銷策略分析 117
(五) 小結 121
伍、 結論與建議 122
一、 研究結論 122
(一) 非凡電視台的經營策略 122
(二) 組織內部主管對於整合行銷傳播的認知 123
(三) 非凡電視台定位區隔策略 124
(四) 非凡電視台的整合行銷傳播策略 125
(五) 非凡運用IMC 策略在行銷上的做法 126
(六) IMC 策略資料庫運用狀況 128
(七) 面臨的威脅 128
二、 研究建議 128
(一) 善用網路行銷管道 128
(二) 建立完整的觀眾資料庫推動整合行銷 129
(三) 與目標對象建立良好關係 129
三、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方向 129
(一) 研究限制 129
(二) 後續研究建議 130
表目錄
表 貳-1 五種主要的溝通/促銷工具型態 24
表 貳-2 傳統行銷與整合行銷的差異點 40
表 貳-3 整合行銷傳播定義重點及概念 47
表 貳-4 推行整合行銷傳播潛在的障礙 65
表 貳-5 閱聽眾促銷的方法 75
表 貳-6 有線電視頻道之廣告傳播分析 76
表 貳-7 銷售促銷方式 76
表 肆-1 非凡新聞台:節目收視分析與他台比較 93
表 肆-2 非凡商業台:節目收視分析與他台比較 95


圖目錄
圖 壹-1 各年齡層常看財經節目的比例 12
圖 壹-2 各年齡層男女常看財經節目的比例 13
圖 壹-3 財經節目族月收入分佈 14
圖 壹-4 常看財經/股市/產業頻道的職業別分佈 15
圖 壹-5 常看財經/股市/產業節目的學歷分佈 15
圖 貳-1 有線電視行銷圖解 21
圖 貳-2 行銷的演進方式 23
圖 貳-3 目標行銷步驟圖 27
圖 貳-4 人們/情況 區隔 31
圖 貳-5 市場區隔五大步驟 31
圖 貳-6 定位策略的步驟 34
圖 貳-7 產品定位地圖 37
圖 貳-8 行銷計畫與行銷組合 39
圖 貳-9 行銷傳播模式比較 41
圖 貳-10 整合行銷傳播的實施層級 48
圖 貳-11 Shultz, Tannenbaum 以及Lauterbom 整合行銷企劃模式 51
圖 貳-12 余逸玫整合行銷傳播模式 52
圖 貳-13 Yarbrough 整合行銷模式 53
圖 貳-14 Percy整合行銷傳播的策略性規劃流程 54
圖 貳-15 John Burnett 和Sandra Moriarty 整合行銷傳播模式行銷組合元素 57
圖 貳-16 徐啟智(2003)之整合行銷傳播模式 58
圖 貳-17 整合傳播架構 60
圖 貳-18 消費者資料庫內容架構 61
圖 貳-19 整合行銷傳播創意執行的管理 62
圖 貳-20 整合行銷傳播概念模式 64
圖 貳-21 過程學派 66
圖 貳-22 系統的基本資訊流程 66
圖 貳-23 電子媒體經營管理的模型 67
圖 貳-24 策略管理模式 68
圖 貳-25 策略規劃的步驟 69
圖 貳-26 行銷傳播在產品生命週期間強調重點 71
圖 貳-27 廣告螺旋圖 72
圖 貳-28 媒介雙元市場 73
圖 參-1 2005財團法人廣電基金網路調查結果 82
圖 參-2 本研究研究架構圖 86
圖 肆-1 非凡新聞台節目收視與他台比較 94
圖 肆-2 非凡商業台:節目收視分析與他台比較 95
圖 肆-3 行銷環境分析與公司競爭能力分析結果之整合 97
圖 肆-4 非凡商業台收視族群工作狀況 100
圖 肆-5 非凡商業台收視族群家庭收入 101
圖 肆-6 非凡商業台收視族群教育程度 101
圖 肆-7 非凡商業台收視地區分布 102
圖 肆-8 非凡商業台收視地域分佈 102
圖 肆-9 非凡商業台收視年齡層 103
圖 肆-10 非凡商業台收視性別 103
圖 肆-11 非凡新聞台收視族群工作狀況 104
圖 肆-12 非凡新聞台收視族群家庭收入 105
圖 肆-13 非凡新聞台收視教族群育程度 105
圖 肆-14 非凡新聞台收視教族群地區分布 106
圖 肆-15 非凡新聞台收視教族群地域分佈 106
圖 肆-16 非凡新聞台收視教族群年齡層: 107
圖 肆-17 非凡新聞台收視教族群性別 107
圖 肆-18 節目策略系統圖 109
中文部份
丁惠民、陳曉開、卓怡君譯/Grossnickle, Joshua & Raskin, Oliver 著(2002)。線上行銷研究實用手冊。台北:麥格羅•希爾。(原著作出版年:2000)
于卓民著(2000):國際行銷學。台北:智勝文化。
方世榮( 2001),「從關係管理的觀點探討整合行銷傳播」,管理評論,第二十卷,第四期,第29-64 頁。
方世榮譯/Philip Kolter 著(1998)。行銷管理學(三版)。台北:東華書局。
王鏑,洪敏莉譯,Larry Percy ( 2000)著,整合行銷傳播策略—從企劃、廣告、促銷、通路到媒體整合,台北:遠流。(原著作出版年:1997)
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朱俊樺(1994):《有線電視頻道業者策略形態、行銷作為與績效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柔若譯/Neuman, W. L.著 (2000) 。社會研究方法— 質化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
朱詣璋( 2000),「IMC 時代的媒體策略」,動腦雜誌,第二八六期,第40-42頁。
何玉婷(2000):《公共電視台的整合行銷傳播應用研究》,師範大學大傳所碩士論文。
余逸玫(1995):《整合行銷傳播規劃模式之研究— 以消費性產品為例》,政大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克振譯/Kevin Lane Keller 著(2000)。品牌管理。台北:華泰文化。(原著作出板年:1997)
吳宜蓁、李素卿譯,Thorson E. & Moore J.編輯(1999),「整合行銷傳播」(Integratedcommunication: Synergy of persuasive voices),台北:五南。(原書發行於1996)。
吳宜臻,李素卿譯,Duncan 等著( 1999),整合行銷傳播,五南書局。
吳怡國、錢大慧、林建宏譯/Don E. S., Stanley I. T., & Robert F. L 著 (2000) 。 整合行銷傳播— 21世紀企業決勝關鍵。台北:滾石文化。(原著作出版年:1996)
李天任 、藍莘譯/Wimmer & Dominick著(1995)。大眾媒體研究─導論。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1)。
李秀珠(1996):衛星電視的節目規劃:從文化接近性談起。廣播與電視,第二卷第三期,
李奇樺( 2003),「休閒農業形象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宜蘭縣休閒農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系。
李美華譯/Earl Babbie 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沈顯家(2001):《綜合性週刊消費行為與行銷策略之研究— 以時報週刊為例》,台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碩士論文。
周文賢、李宏達(1992):市場調查與行銷策略研擬。台北:華泰書局。
周岳曇(2002):《台灣有線電視頻道外國節目之經營策略與現況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周庭萱(1997):《衛星電視本土西片頻道之行銷策略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宇良( 2000),「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關係管理方法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煌(2000),行銷管理,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市,頁400。
邱怡佳(1998):《整合行銷傳播實施之初探性研究— 以國內信用卡產品為例》,輔大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映慈( 2000),「整合行銷傳播在選舉行銷上之應用—以1998 台北市長選舉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淑宜(1996):《整合行銷傳播在媒體行銷上的應用— 以台北之音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筱華( 2001),「從整合行銷傳播觀點看高科技企業在網際網路上的運用—以趨勢科技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啟智(2003):《有線電視頻道區隔定位與整合行銷傳播運用之研究-以三立電視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祝鳳岡(1996):整合行銷傳播之應用:觀念與問題。傳播研究簡訊,第六期: 頁6-8。
財團法人廣電基金會(2005) 。蕃薯藤新聞網電視收視調查,【網頁】http://news.yam.com/event/2005/tvvote/vote_list.php
張佩傑譯/A, Rise & J, Trout 著(1992)。定位行銷策略:進入消費者心靈的最佳方法。台北:遠流出版社。
張紹勳( 2003),研究方法,滄海書局。
張紹勳(1998):社會科學個案研究、調查研究、及實驗研究法的比較。民意研究季刊,205: 頁1-14。
曹偉玲(1999):《整合行銷傳播(IMC)在有線電視頻道之應用研究》,政大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克仁(1996)。《廣播節目企劃與製作》。台北:五南。
許文宜(2002)。<廣播節目型態>,陳東園、陳清河、許文宜(編)《廣播節目概論》,頁93-112。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許安琪(2001):整合行銷傳播引論:全球化與在地化行銷大趨勢。台北:學富文化。
許長田(1997):策略性市場行銷學— 競爭、策略、個案。台北:生智出版社。
許瓊芳( 2002),「以關係管理及資料庫行銷來探討對IMC 績效之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本宗(2000)。《廣播電台競爭優勢與策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振遠、陳振田譯(1992):行銷管理--分析、規劃與控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琇玲譯/Tom Brannan著(2000)。完全搞懂整合行銷傳播。台北:麥格羅•希爾。(原著作出版年:1998)
陳慶華( 2002),「整合行銷傳播的應用實證研究—以中華電信伍佰ㄟ寬頻方案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嬿伊、別蓮蒂 ( 2003),「整合行銷傳播之理論探討—以Metatheory 方法檢視其理論發展」,第十一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
黃俊英(1993),「選戰贏家-選舉行銷理念與實戰智慧」,台北:管理科學學會。
黃新生(1995):電視媒介管理。台北:廣電基金。
黃新生、關尚仁、劉幼琍、吳奇為(1987)。《廣播與電視》。台北:空中大學。
黃筱娟(1999),「整合行銷傳播組織調適方式之研究:以實施高層級整合行銷傳播之企業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欲奇(1998):《影視節目國際行銷策略及活動之研究— 以國內無線電視台為例》,政大廣電所碩士論文。
廖宜怡譯/Tom Duncan & Sandra Moriarty著(1999)。品牌至尊— 利用整合行銷創造終極價值。台北:麥格羅•希爾。(原著作出版年:1997)
劉幼俐(1994):好節目的認定及電視時段分配的研究報告。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劉幼琍(1997):多頻道電視與觀眾。台北:時英出版社。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73)。台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
蔡伸章譯/Toffler Alvin? (1994)。未來的衝擊。台北:時報文化。(原著作出版年:1970)
蔡美瑛,陳慧芬(1998):整合行銷傳播在高科技產業行銷上之應用— 以Computer Taipei 96’ Intel公司參展個案為例。民意研究季刊,頁46-62。
蔡美瑛譯 (1997)。《廣播電視媒介銷售:理論與實務》,台北:亞太圖書。(原書Warner, C. & Buchman, J. 〔1993〕. Broadcasting and Cable Selling. Belmont: Wadsworth.)
蔡琰(1995)。<生態系統與控制理論在傳播研究之應用>,《新聞學研究》,第51期1995-07,頁163-185。
鄭自隆(2002),廣告與臺灣社會:戰後50 年的變遷,傳媒觀察。(http://www.chuanmei.net)
鄭自隆(2003),「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台北:揚智出版社。
鄭自隆、黃深勳、郭良文、陳尚永(2001):廣告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鄭凱元(2001):《境外衛星電視頻道國際行銷本土化策略研究》,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東明(1993),競選文宣的媒體選擇與運用,選戰贏家─選舉行銷理念與實戰智慧,台北:管理科學學會。
謝文雀譯/Philip Kolter,Siew Meng Leong,Swee Hoon Ang,Chin Tiong Tan著(1998)。行銷管理-亞洲實例。台北市:華泰書局出版。
關尚仁(1992):節目策略研究初探。廣播與電視,創刊號。國立政治大學。
關尚仁、鄭如雯(1998)。<公共電視社會行銷初探研究>,《廣播與電視》,第三卷第四期,頁45-69。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台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
顧萱萱、郭建志譯/Leon G. Schiffman 著 (2001) 。消費者行為。台北:學富文化。


英文部分
Alan B. Albarran (1997).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media. Belmont CA: Wadsworth.
Biel, A.(1992), “ How brand image drives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32, pp6-12.
Boone, L. E., & Kurtz, D. L. (1982). Contemporary business (3rd ed.). NY: The Dryden Press.
Burnett, J., & Moriarty, S (1998.). Introduction to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Christopher, H., Philip, K.(1998), “ IMC; a consumer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Vol.16, p229.
Cook, J. A., & Fonow, M. M. (Eds.). (1990). Knowledge and women’s interests: Issues of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in feminist sociological research, In J. M. Nielsen Feminist Research method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Dan Padgett, Doulas Allen(1997), “ Communication experiences: A narrative
approach to creating service barnd image”,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Vol.26, pp49-63.
Dilenschneider, Robert L. (1991).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n the post-advertising era.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7, 227-236.
Dobni, D.(1990), “ In search of brand image: A foundation analysi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17, pp110-119.
Duncan, T. (1993). “To fathom integrated marketing, dive!” Advertising Age, Vol: 64, Oct. 11.
Duncan, T. and Caywood, C.( 1996), The Concept, Process, &Evolution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n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Synergy of Persuasive Voices, Mahwah N. J.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uncan, T. and Moriarty, S.( 1998), “A Communication-Based Marketing Model for Manag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 Vol.62, pp.1-13.
Engel James F., Roger D. Blackwell., & Paul W. Miniard. (1995). Consumer behavior. (8th Ed.). Dryden Press.
Engel, J. F., Warshaw, M. R., & Kinnear, T. C. (1983). Promotional s trategy. (5th ed.). Homewood,Illinois: Richard D. Irwin,Inc.
Eagle, L. and Kitchen, J.( 2000), “Integrated Marketing Studies Statistical analysis Advertising Brands Corporate culture”,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34, No.5, pp.66-83.
Ewing, M. T., & De Bussy, N. M. (2000). Perceived agency politics and conflicts of interest as potential barriers to IMC ori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6(2), 107-119.
Foster, James (1990). “Working together: How companies are integrating corporate comes”, Public Relation Journal.
Gilbert A., Churchill, Jr., & J. Paul Peter. (1988). Marketing: Creating Value for Customer. (2nd Ed.). Burr Ridge, IL: Irwin/McGraw-Hill.
Graeff, Timothy R.(1997), “ Consumption situations and the effects of brand image on consumers’ brand evaluations”, Psychology & Marketing, Vol.14, pp49-71.
Griffin, W. G. and Pasadeos, Y.( 1998), “ The Impact of IMC on Advertising and Public Relations Education”,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Vol.3, No.2, pp.4-18.
Hutton, J. G.( 1996), “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Marketing Thought”,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37, pp155-162.
James B Faircloth, Louis M Cappella, and Bruce L Alford(2001), “The effect of brand attitude and brand image of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Vol.9, pp61-76.
John F. Yarbrough. (1996). Implementing IMC with ease, Marketing, 148(9), 68-77.
Joep, P. C.(2001), ” Teleological Reasoning and Knowledge Generation in
Marketing Theory: Observ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Series.
Kotta, C.P. (1990). Primetime society-a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television and culture. Belmont, CA: Wadsworth.
Langellier, K. M., & Hall, D. L. (1989). Interviewing women: 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o feminist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K. Carter & C. Spitzack (Eds.), Doing research on women’s communication. Norwood, NJ: Ablex.
Lynne, E., Philip J. and Kitchen(2000), “ IMC, brand communication, and corporate culture/advertising agency coordination and cohesion”, Europe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34, p667.
Margaret Reid(1997), “Impact analysis: The experience of IMC”, Training & Management Development Methods, Vol.11, pp309-330.
MacCarthy, E. J. (1981). Basic marketing:A managerial approach (7th ed.). Homewood,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Inc.
Moriarty, S. E. (1997). IMC needs PR’s stakeholder focus. Marketing News, 31(11), Date: May 26.
Moriarty, S.( 2001), “PR and IMC: The Benefits of Integration”, Public
Relations Quarterly, Fall, pp.38-44.
Novelli, W. (1989-1990). One Stop Shopping: Some Thought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Public Relation Quarterly, 34(4), 7-3.
Nowak, G. J., & Joseph P. (1994). Conceptualizing the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Phenomenon: An examination of its impact on advertising practic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dvertising research.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17, 49-66.
Ozimek, J. (1991). Marketing Guide 20: Database Marketing. Marketing, May, 21-24.
Pesman, S. (1993). Kotler foresees integrated future-database will be cornerstones of a new approach to marketing. Business Marketing (IMR), 78, 85.
Peter R. Dickson. (1982). Person-situation: Segmentation’s missing link. Journal and Marketing 46, Publish by th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Peter, J. Paul., & Olson, Jerry C. (2002), 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strategy (6th ed.). Boston, MA: Irwin/McGraw-Hill.
Petrison, L. A., & Wang, P. (1996).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Examining planning and executional considerations. In Integrated in Communication: synergy of persuasive voices. Thorson, E. & Moore, J., (Eds.). Mahwah N. 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icard, R. G. (1989). Media economics-concept and issu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Pringle , P.K. et al. (1991). Electronic Media Management. Boston : Focal Press. Richard D. Irwin. (1994). Marketing strategy-a customer-driven approach. New York McGraw-Hill.
Ries, A., & Trout, J. (1986a). Positioning: The battle for your mind (Rev. ed.). New York: McGraw-Hill.
Ries, A., & Trout, J. (1986b). Marketing warfare. New York: McGraw-Hill.
Runyon, K. (1980). Consumer behavior and the practice of marketing (2nd ed.). Columbus, OH: Merrill.
Sally, D., & Lyndon, S. (1996). The market segmentation workbook. London: Routledge.
Schultz, D. E. (1998). New century needs new marcom methods. Marketing News, 2(2), 12-13.
Schultz, D. E., Tannenbaum, S.I., & Lauterborn, R.F. (1993).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pulling it together & making it work. Lincolnwood, IL: NTC Publishing Group.
Schultz, D.E (1993). How to overcome the barriers to integration. Marketing News, Jul/19, pp11-12.
Schultz, D.E (1996). Be careful picking data base for IMC effects. Marketing News, March,11. 14.
Sherman, B. L. (1995).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Broadcasting/Cable and New Technologies.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Straubhaar, J.D. (1997) “Global or regional? Cultural and language markers for television.”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lm, Television and Video “Media Globalization in Asia-Pacific Region” May 20-22, 1997, Taipei, Taiwan.
Terence, A. Shimp. (1997) Advertising, promotion, and supplemental aspects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4th ed.). The Dryden Press.
Theodore Levitt (1965). Exploit the product life cycl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Dec, 1965), 81-94.
Wendell R. Smith. (1956). Product different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as alternative market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Market, 12, 3-8.
Willis, J., & Willis, Diane B. (1993). Media Manage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Wind, Yoram. (1978). Issues and advertising in segmenta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1.XV, August.
Yarbrough, J. F. (1996). Putting the Pieces Together. Marketing News, 148(9), 68-7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