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2 19: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育昌
研究生(外文):HSU. YU-CHANG
論文名稱:使用投影殼模型對質量數A~80偶偶核超形變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Even Mass Superdeformed Nuclei at A~80 Region in the Frame of the Projected Shell Model
指導教授:郭榮升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物理學系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物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1
中文關鍵詞:質子數SrZr實驗值慣量矩動力學中子數
外文關鍵詞:dynamicsuperdeforme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介紹原子核超形變的現象,利用投影殼模型的原理,將計算所得所得的動力學慣量矩和能譜圖與實驗值作比較,並從數據中探討其中的物理意義。我們研究的範圍是質量數A~80的幾個偶偶核,包括80Sr,82Sr、84Zr和86Zr。許多理論預測在中子數N~44,而質子數Z~38-40 附近,存在大的能隙,而我們研究的幾個原子核,其核子數恰好位在此能隙附近,所以文中也針對此變形位障所預測的幻數加以討論。
In this thesis,we introduce superdeformed phenomenon,and the principle of PSM.We compare the calculated dynamic moment of inertia and energy leve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range we study is in the nuclei at the A~80 mass region,including even-even nuclei 80Sr,82Sr,84Zr,and 86Zr.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of large energy gap exists near the neutron number~44 and proton number~38-40 are also compared and discussed.
致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總目錄 I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原子核的發展 1
第二節 原子核超形變理論的發展 2
第三節 本文簡介 3
第二章 超形變與投影球殼模型原理 4
第一節 原子核超形變現象 4
第二節 Nilsson 能階 6
第三節 原子核中的BCS理論 8
第四節 投射殼模型的建立 9
第五節 Hamiltonian 的選擇 12
第六節 轉動慣量(Moment of Inertia ) 15
第七節 轉動能帶-自旋關係圖的分析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9
第一節 投影殼模型程式的介紹 19
第二節 參數的調整 20
壹‧形變度 的選取 21
貳‧殼層的選取 22
參‧ 、 的選取 23
肆‧ 的調整 24
伍‧ 的調整 25
陸‧自旋方式選擇LSF 26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27
第一節 80Sr的研究結果 27
壹‧80Sr(1)的結果與分析 27
(一) - 關係圖 28
(二) - 關係圖 29
(三)band diagram 關係圖 30
貳‧80Sr(2)的結果與分析 31
(一) - 關係圖 31
(二) - 關係圖 33
(三)band diagram 關係圖 34
參‧80Sr(3)的結果與分析 35
(一) - 關係圖 35
(二) - 關係圖 36
(三)band diagram 關係圖 38
肆‧80Sr(4)的結果與分析 40
(一) - 關係圖 40
(二) - 關係圖 41
(三)band diagram 關係圖 42
伍‧綜合比較 43
(一)80Sr(1)與80Sr(4)的比較 43
第二節 82Sr的研究結果 45
壹‧82Sr的結果與分析 45
(一) - 關係圖 45
(二) - 關係圖 46
(三)band diagram 關係圖 47
第三節 84Zr的研究結果 49
壹‧84Zr的結果與分析 49
(一) - 關係圖 49
(二) - 關係圖 50
(三)band diagram 關係圖 51
第四節 86Zr的研究結果 52
壹‧86Zr(1)的結果與分析 52
(一) - 關係圖 53
(二) - 關係圖 54
(三) -I關係圖 54
(四)band diagram 關係圖 56
貳‧86Zr(2)、86Zr(4)的結果與分析 56
(一) - 關係圖 57
(二) - 關係圖 58
(三)band diagram 關係圖 61
參‧86Zr(3)的結果與分析 62
(一) - 關係圖 62
(二) - 關係圖 63
(三)band diagram 關係圖 64
第五章 結論 66
附錄A 69
參考文獻 71
【1】A.Bohr and B.R.Mottelson,Nuclear Structure,vol.Ι.
【2】A.Johnson,H.Ryde and J.Sztarkier,Phys.Lett.B34,(1971)605.
【3】A.Arima and F.Iachello,Phys.Rev.Lett.35,1069(1975)
【4】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s E,Vol.4,637-645
(December,1995)
【5】K.Hara and S.Iwasaki,Nucl.Phys.A332,61(1979)
【6】S.Iwasaki and K.Hara,Prog.Theor.Phys.68,1782(1982)
【7】K.Hara and S.Iwasaki,Nucl.Phys.A430,175(1984)
【8】K.Hara and S.Iwasaki,Nucl.Phys.A529,445(1991)
【9】K.Hara and S.Iwasaki,Nucl.Phys.A531,221(1991)
【10】K.Hara and S.Iwasaki,Nucl.Phys.A537,77(1992)
【11】S.M.Polikanov et al.,*3TΦ42(1962)1464;Soviet Physics JETP15(1962)1016
【12】高崇壽,曾謹言,原子核物理學.
【13】A.Bohr and B.R.Mottelson,Nuclear Structure,vol.2,592(1975)
【14】Nuclear Data Sheets 97,241~592(2002)
【15】Jing-ye Zhang, N. Xu, D. B. Fossan, Y. Liang, R. Ma and E.S. Paul,Phys. Rev, C39, 714 (1989)
【16】K.Hara and S.Iwasaki,Nucl.Phys.A332,61(1979)
【17】Y.Sun.and K.Hara.,Computer Phys.Comu.104(1997)24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