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4 14: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鳴峯
研究生(外文):Ming-Fong Hong
論文名稱:手眼協調行動應用程式訓練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動作技能表現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Training of Eye-Hand Coordination Mobile Application on Movement Skills among The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n Industrial
指導教授:陳志軒陳志軒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進修部暑期特教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1
中文關鍵詞:手眼協調行動應用程式輕度智能障礙動作技能表現Movement ABC-2
外文關鍵詞:Hand-Eye Coordination Mobile Application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Movement SkillsMovement ABC-2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動作技能表現對於高職智能障礙學生的課程及未來就業十分重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手眼協調行動應用程式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動作技能表現影響之研究。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新北市立某校綜合職能科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與對照組各十位學生,共計二十名,使用手眼協調行動應用程式進行每周三次30分鐘的介入訓練,共計七周20次。在實驗介入前與七周的介入訓練後分別使用兒童動作 ABC 評量表第二版 (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2,Movement ABC-2)工具進行動作技能表現的前後測。
研究者根據前後測結果,利用統計分析進行比較以探究其成效,本研究之結論如下:在手部操作靈活度層面,實驗組在螺絲螺帽三角板組合與畫徑兩個項目有進步。動靜態平衡層面,實驗組在直線倒退走路項目有進步。
此研究使用手眼協調行動應用程式介入訓練後,有效提升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動作技能的表現。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次 iv
圖  次 vii
表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壹、 動作技能對於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重要性 1
貳、 行動應用程式的普及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問題與假設 3
壹、 研究目的 3
貳、 研究問題 4
參、 研究假設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智能障礙者動作技能表現 7
壹、 智能障礙定義與分類 7
貳、 智能障礙者的動作技能發展與限制 9
參、 動作技能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者的重要性 10
第二節 手眼協調行動應用程式 12
壹、 手眼協調能力相關研究 12
貳、 手眼協調行動應用程式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動作技能表現測驗工具 20
壹、 動作技能表現測驗工具相關研究 20
貳、 兒童動作 ABC 評量表第二版相關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1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設計 31
壹、 研究流程 31
貳、 研究架構 32
參、 研究設計 33
肆、 時間與地點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1
壹、 介入工具 41
貳、 評估工具 42
參、 觀察紀錄工具 43
第四節 介入訓練內容規劃 43
壹、 時間規劃 44
貳、 訓練內容規劃 4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6
壹、 資料蒐集方式 46
貳、 資料分析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研究結果 49
壹、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兒童動作 ABC 評量表第二版前測分數比較 49
貳、 兒童動作 ABC 評量表第二版各項測驗前後測分數比較 52
第二節 綜合討論 56
壹、 手部操作靈活度動作技能表現 56
貳、 瞄準抓取球類動作技能表現 58
參、 動靜態平衡動作技能表現 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1
第一節 結論 61
壹、 手眼協調行動應用程式訓練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手部操作靈活度動作技能表現之影響 61
貳、 手眼協調行動應用程式訓練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瞄準抓取球類動作技能表現之影響 61
參、 手眼協調行動應用程式訓練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動靜態平衡動作技能表現之影響 61
第二節 建議 62
壹、 對學校行政人員的建議 62
貳、 對教師教學的建議 62
參、 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62
肆、 研究限制 63
參考文獻 64
壹、中文部分 64
貳、外文部分 68
附錄一 實驗組家長同意書 70
附錄二 對照組家長同意書 71
附錄三 手機行動應用程式運行畫面 72
附錄四 施測與介入時照片 76
壹、中文部分
Google(2016)。台灣數位消費者研究報告與消費者洞察報告。臺北市:Google。
王心頤(2013)。電腦遊戲結合特殊開關對腦性麻痺兒童慣用手動作表現影響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王瑋等(譯)(1988)。人類發展學 : 人生過程整體探討(原作者:Schuster & Ashburn)。臺北市:華杏。
王瑞英(2015)。互動體感遊戲介入方案對促進肢體障礙兒童上肢動作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何素華(1994)。啟智教育教師工作手冊課程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何華國(1999)。特殊兒童親職教育。臺北市:五南。
何華國(201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吳昇光、蔡佳良(2006)。發展協調障礙。臺北市:易立圖書。
吳慧君(1999)。運動能力的生理學評定。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鐵雄(1988)。電腦軟體遊戲帶來的影響。臺北市:第三波。
李招名(2008)。電腦遊戲練習對3至6年級學童手眼協調能力、選擇反應能力與簡單反應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李招名、張淑玲 (2012)。 電腦遊戲練習對九至十二歲學童手眼協調能力、選擇反應能力之影響。中原體育學報(1), 177-188。 doi: 10.6646/CYPEJ.2012.1.177
李源昇(2001)。視知覺動作訓練對運動拙劣學童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李曜全(2006)。台灣兒童動作評估測驗之信效度分析與常模建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臺中市。
汪姿伶(2013)。舞蹈活動教學介入對智能障礙學生肢體動作及情緒行為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卓俊伶、陳新燕 (1996)。 動作失能者心理特質與教育教學策略因應策略。國民體育雙月刊, 25(2), 34-37。
林建豪、陳全壽 (2005)。 9至15歲學童手眼協調選擇反應能力之研究。中原學報, 33(4), 753-760。
林風南(1989)。兒童身體調整力研究。臺南市:工學出版社。
林風南(2002)。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北市:五南。
林珮如(2014)。基本職業能力工作樣本編製及其融入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珮如、謝佳男、朱尹安、林幸台 (2012)。 建構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職能評估內涵與運作模式初探。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 257-280。
林益瑞(2013)。羽球教學對發展協調障礙學童身體動作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緯志(2004)。七至十二歲動作協調能力測驗組合之初探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豐姿(2011)。投籃訓練對發展協調障礙學童動作協調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邱進興(2007)。合作學習策略對唐氏症與智能障礙學生動作技能及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侯宗賢(2007)。電腦遊戲對於智能障礙學童手眼協調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施美夙(2014)。富蘭克協調訓練對國小智能障礙兒童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科技報橘(2017)。 【2017 APP 市場重要趨勢】App Annie:全球 App 使用時間達 9000 億小時。取自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7/01/18/2017-app-annie/
徐政 (1997)。 兒童動作協調能力測量方法及指標體系的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14, 16-21。
紐文英 (2010)。 美國智能和發展障礙協會 2010 年定義的內容和意涵。國小特殊教育, 49, 21-32。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6)。105 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報告。臺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
張文燕(2014)。電腦遊戲對於復健治療中兒童平衡訓練之臨床可行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張志仲(2017)。電腦輔助教學對亞斯伯格動作能力提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鳳儀(1999)。澎湖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基本運動能力與學科學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張繼方(2016)。「挑食」──行動應用程式概念介面模擬設計創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教育部(2013a)。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輔導及服務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b)。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盛曉蕾(2014)。有氧舞蹈對ADHD國中生體適能、動作協調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莊美玲、林曼蕙(1998)。適應體育導論。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許雅怡(2005)。兒童動作評量測驗工具與第二版粗動作發展測驗之信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郭靜晃 (1993)。 電動玩具之教育功能。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報, 2, 121-130。
陳上迪(2012)。運用體感遊戲於養護機構高齡者之注意力、反應與手眼協調之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文農(2014)。體感互動遊戲對幼兒動作技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全壽 (1997)。 由性差、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陳全壽 (1998)。 由性差別、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第二年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陳志偉(2011)。跳繩活動對高年級學童動作協調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
陳欣琳(2015)。輕觸覺對疑似發展協調障礙兒童姿勢晃動及視覺任務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陳姵伶(2009)。國小學童手眼協調能力與反應時間之比較研究~以台北縣崇德國小運動團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建全(2012)。桌球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與手眼協調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素勤、尚憶薇、蔡育佑(譯)(2001)。適應體育(原作者:Sherrill, C.)。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1997)。
陳榮華(1992)。智能不足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院。
陸莉、黃玉枝、林秀錦、朱慧娟(2000)。智能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臺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曾煜程(2007)。三階段知動平衡教學應用在啟智班平衡問題學生之成效與評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士安(2014)。科技下的孤寂者:以行動應用軟體使用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志豪(2005)。電腦遊戲作為發展遲緩兒童運動治療輔具之探討以手眼協調與平衡能力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黃偉綸(2015)。不同體感式電玩對青少年的協調性與握力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瑞祥(2006)。國小學童動作協調能力與體型研究-以台南市東區復興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瓊瑱(2010)。體操運動訓練對發展協調障礙之青少年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楊彥甫(2012)。消費者使用遊戲類行動應用程式(App)之行為研究─影響因素、購買機率、市場佔有率、以及預估App Store 與Google Play 之市場相互掠奪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經濟部工業局(2015)。行動應用 App 基本資安規範。臺北市:經濟部。
廖佳芳(2012)。互動式電腦遊戲訓練對於腦性麻痺兒童之臨床可行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趙詠捷(2013)。手眼協調之遊戲機台設計研究-以PeeKaBoo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怡妙(2016)。體感科技融入高職身障學生適應體育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劉強(2001)。有無運動訓練經歷學童手眼協調能力與辨識能力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蔡政玲(2016)。三至六歲Movement ABC-2測驗工具信孝度檢驗與常模建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衛生福利部(2015)。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2017)。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鄧安捷(2016)。體感互動遊戲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童手眼協調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婷鶴(2016)。體感互動遊戲於發展遲緩幼兒手眼協調能力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蕭松霖(1993)。智障學童的體育。臺北市:商鼎。
賴保亨(2011)。打地鼠遊戲運用於手眼協調復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桃園市。
簡昀彬(2013)。應用多滑鼠合作技術與電腦遊戲提升腦性麻痺學生上肢動作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羅鈞令、許婷惠(譯)(2011)。兒童職能治療參考架構(原作者:P Kramer & J Hinojosa)。臺北市:合記。(原著出版年:2010)。
蘇芳槿(2009)。視知覺評估工具應用於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之效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鐘柏硯(2016)。適應體育教學方案對國中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移動性動作技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貳、外文部分
Alobiedat, A. (2012). Faculty and student perception towards the appropriate and inappropriate use of mobile phones in the classroom at the university of Gran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39(1), 5-16.
Case-smith, J., Pehoski, C., & Henderson, A. (1998). Development of hand skills in the child. St. Louis: Mosby.
Chen, H. M., & Chang, J. J. (1999). The skill components of a therapeutic chopsticks task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hand function tests. Kaohsiung Journal Medical Science, 15, 704-709.
Crawford, J. D., Medendrop, W. P., & Marotta, J. J. (2004). Spatial transformations for eye–hand coordination.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92(1), 10-19.
Fait, H. F. (1978).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Adapted, Corrective, Developmental. Philadelphia: Saunders.
Gamberini, L., Barresi, G., Maier, A., & Scarpetta, H. (2008). A gam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A short review of computer games in mental healthcare. Journal of CyberTherapy, 1, 127-145.
Griffith, J. L., Voloschin, P., Gibb, G. D., & Bailey, J. R. (1983). Differences in eye-hand motor coordination of video game users and non-user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57, 155–158.
Kjeldskov, J., & Graham, C. (2003). A Review of Mobile HCI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Parkvill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Victoria, Australia.
Law, M., Baum, C., & Dunn, W. (2005). Measuring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2nd ed.). Thorofare,NJ: Slack.
Pitetti, K. H., Yarmer, D. A., & Fernhall, B. (2001). Cardiovascular Fitness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Youth with and without Mental Retardatio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8, 127-141.
Rosser, J. C., Lynch, P. J., Cuddihy, L., Gentile, D. A., Klonsky, J. K., & Merrell, R. (2007). The impact of video games on training surgeons in the 21st century. Archives of Surgery, 142(2), 181-186.
Sanghavi, R., & Kelkar, R. (2005).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and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 Indian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37, 33-35.
Schalock, R. L., Borthwick-Duffy, S. A., Bradley, V. J., Buntinx, W. H. E., Coulter, D. L., Craig, E. M., . . . Yeager, M. H. (2010). Intellectual disability: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ystems of support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 - mental Disabilities.
Smits-Engelsman B., Fiers M. J., Henderson S., & Henderson L. (2008). 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the 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Physical Therapy, 88(2), 286-294.
Tan, S. K., Parker, H. E., & D., L. (2001). Concurrent Validity of Motor Tests Used to Identify to Children With Motor Impairment.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8(168-182).
Whitcomb, G. R. (1990). Computer games for elderly. SIGCAS Computers and Society, 20(3), 112-11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