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4 17: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曜辰
研究生(外文):LEE, YAO-CHEN
論文名稱:不動之動-水墨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Visual Rhythm︰Ptactice-led Research in Ink Painting
指導教授:陳炳宏陳炳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PING-HUNG
口試委員:吳恭瑞何堯智
口試委員(外文):WU, KUNG-JUIHO, YAO-CHIH
口試日期:2018-06-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書畫藝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9
中文關鍵詞:不動當代水墨疏離簡約
外文關鍵詞:staticdynamic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alienatedsimpl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為筆者就讀研究所階段之創作論述,以「不動之動」為主題探討。並非聚焦在創作描寫的對象物或創作類型的表現,而是專注於風格形式與平面繪畫構成元素的視覺官能,以及在觀看背後對視覺動能的理解。並思索「動」與「不動」之間的觀念形成,進而發現媒材表現之外的「外顯」與「內隱」創作語符。
本論文共分五個章節進行論述:第一章緒論:為說明研究初期所構築的立意概念之形成。第二章創作學理探討:為探討主題的立論基礎,分別依據「視覺心理學」和「造形原理」說明「外顯」的視覺呈現;另以中西哲學內「動」之思想學說連結「內隱」的觀念意涵,最終與創作觀念進行連動。第三章創作思維與表現:為說明自我的創作觀念與想法,並對「疏離的視角」、「低調的淡」、「簡約的概念」及「邊角化的取景」之視覺形式表現與創作媒材技法進行記錄梳理。第四章作品解析:為創作的系列說明,分別對二十一件代表作品進行創作意涵與內容形式的詳細解析。第五章結論:在消化整個研究歷程後,探討研究的回顧與心得省思,並提出對未來的發展期許。

The topic of this study involves the discourse on artistic creation under the theme of “dynamic visual effect” proposed by the author while studying in a graduate program. Instead of focusing on the objects depicted in creations or the rendering of genr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style representation and the visual sensations afforded by components in paintings, as well as viewers’ perception of the visual dynamics behind such art works. By considering the in-between construc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concepts, the author discovers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creative signs outside of media rendering.
The structure of this study comprises five sections.First, the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s how art works are conceptualized initially. 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rtistic creation, in which visual psychology and principles of formation are introduced to illustrate the “explicitly” in visual renditions. Furthermore, the “dynamic” philosophies i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connotations and implications of “implicity.” Then,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elements are connected with creative conceptions. In the third section, concep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e creations are presented. To expound on the author’s conception and ideas regarding artistic creation, the author presents compiled records of the forms of creations, and the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The fourth section provides detailed analysis of a series of 21 representative works on their artistic undertones, forms, and contexts. Finally, conclusion is provided in the fifth section; following a thorough organization of the creation process, the author reviews and reflects on the whole process to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creations.

摘要................I
Abstarct ..............II
目次................III
圖目次...............V
表目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5
第四節 研究方法...........6

第二章 創作學理探討.........7
第一節 動與動能視覺觀念之探討....7
第二節 時間變動的觀念表述......17
第三節 中國繪畫中「動」之意識....23

第三章 創作思維與表現........31
第一節 不動之動創作觀念的形成....31
第二節 視覺的形式表現........33
第三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41

第四章 作品解析...........47
第一節 「半形」系列.........47
第二節 「異數漠漠」系列.......62
第三節 「囚體」系列.........104

第五章 結論.............115

參考文獻 ..............117

一、專書: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1。
•呂清夫,《造形原理》,臺北:雄獅圖書,1995。
•林崇宏,《設計基礎原理:平面造形與構成》,臺北:全華圖書,2016。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
•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孫武彥,《人類行為與社會活動―社會心理與行為研究》,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2007。
•倪再沁,《水墨畫講―文人美學與當代水墨的世紀之辯》,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5。
•〔漢〕高誘,《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78。
•張乾元,《象外之意:周易意象學與中國書畫美學》,北京:中國書店,2006。
•郭建勳 注釋,《新譯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6。
•梁小鴻,《繪畫構圖概論》,臺南:友寧出版,1973。
•傅慧敏,《中國古代繪畫理論解讀》,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傅錫壬 注釋,《新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7。
•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喬念祖,《石濤畫語錄與現代繪畫藝術研究》,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董欣賓、鄭奇,《中國繪畫本體學》,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葉朗,《美在意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楊清田,《造形設計的理論基礎 造形原理導論》,臺北:藝風堂出版社,1996。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劉其偉,《現代繪畫理論》,臺北:雄獅圖書,1975。
•蔣勳,《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臺北:雄獅圖書,2003。

二、西文專書:
•Albert J. Rutledge 著,李素馨 譯,《行為觀察與公園設計》,臺北:田園城市文化,1995。
•Erwin Panofsky 著,李元春 譯,《造型藝術的意義》,臺北:遠流出版,1996。
•François Jullien 著,卓立 譯,《淡之頌:中國思想與美學》,新北:桂冠圖書,2006。
•Herschel B. Chipp 著,余珊珊 譯,《現代藝術理論》,臺北:遠流出版,2004。
•Robert L. Solso 著,梁耘瑭 譯,《視覺藝術認知》,臺北:全華圖書,2006。
•Rudolf Arnheim 著,李長俊 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雄獅圖書,1982。
•Wassily Kandinsky 著,吳瑪悧 譯,《點線面》,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5。

三、日文專書:
•村山久美子,《視覚芸術の心理學》,東京:誠信書房,1988。

四、期刊論文:
•李敬,〈淺談“三遠”之審美意境〉,《文理導航(中旬刊)》,2010年第8期(呼和浩特:中國外語學習學研究會,2010),頁 23 - 25。
•鄭芳,〈再論中國山水畫的空間意識〉,《藝術教育》,2006年第1期(北京:中國文化傳媒集團,2006),頁 31,77。
•鄭芳,〈中國山水畫的空間意識〉,《美與時代》,2004年第2期(鄭州:河南美學學會、鄭大美學研究所,2004),頁 16 - 17。
•劉疏影、吳建民,〈“應目會心”之理論內涵、經學淵源及影響―宗炳繪畫美學命題探微〉,《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29卷第167期(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2013),頁 109 - 112。
•劉繼潮,〈建構古典山水畫空間理論的話語體系―釋“以大觀小”的思維智慧〉,《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5),頁 50 - 56。

五、圖版出處:
•圖2-1-1咖瑪運動實驗,Rudolf Arnheim 著,李長俊 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雄獅圖書,1982),頁41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