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資料
(一)書籍
丁開杰。2004年。《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大衛•麥克羅夫(David Macarov)。官有垣譯。民國94年。《社會福利:結構與實施》。台北:雙葉書朗有限公司。
王東進。2001年。《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與發展》。北京:法律出版社。
王順民、郭登聰、蔡宏昭。民國88年。《超越福利國家:社會福利的另類選擇》。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學亞洲管理研究中心。2004年。《中國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社會。
Anthony Giddens著。田禾譯。2000年。《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2003年。《中國社會福利與社會進步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卡特琳•米爾茲(Catherine Mills)。2003年。《社會保障經濟學》。北京:法律出版社。
Karl Marx。1995年。《馬克斯恩格斯選集(一)》。北京:人民出版社。
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孫智綺譯。2002年。《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台北;麥田出版。.
汝信、陶學芝、李培林。200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Anthony Giddens著。李惠斌、楊雪冬譯。2000年。《超越左派右派》。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吳老德。民國90年。《正義與福利國家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里斯本小組。張世鵬譯。《競爭的極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何清漣。1997年。《中國的陷阱》。香港:明鏡出版社。
宋曉梧。2001年。《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沈驥如。1997年。《關鍵時刻-當前中國亟待解決的27個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Vic George、Paul Wilding。林萬億、周淑美譯。2004年。《全球化與人類福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萬億。民國83年。《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嘉。2002年。《社會保障法的理念、實踐與創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岳頌東。1997年。《呼喚新的社會保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花菊香。2002年。《社會政策與法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胡幼慧。民國85年。《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胡繩。1991年。《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唐文慧、王宏仁。民國82年。《社會福利理論—流派與爭議》。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John B. Williamson、Fred C. Pampel著。馬勝杰、劉豔紅、趙陵譯。2002年。《養老保險比較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
徐震、李明政、莊秀美。民國89年。《社會問題》。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吉源、韓俊。1996年。《人口大國的農業增長》。上海:遠東出版社。
許欣欣。2000年。《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與流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Jeremy Rifkin著。莊宗欽譯。1995年。《工作終結者》。台北:太雅發行。
陳佳貴、王延中。2004年。《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陳紅霞。2002年。《社會福利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國家統計局編。2005年。中國統計年鑑2005。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馮更新。2001年。《21世紀中國城市社會保障體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黃黎若蓮。2001年。《邊緣化與中國的社會福利》。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光司。
詹火生、楊瑩、張菁芬。民國82年。《中國大陸社會安全制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孝濚。民國76年。《社會福利與福利社會》。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鄒根寶。2001年。《社會保障制度—歐盟國家的經驗與改革》。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鄭功成。2000年。《社會保障學-理念、制度、實踐與思辨》。北京:商務印書館。
Ramesh Mishra著。鄭秉文譯。2003年。《資本主義社會的福利國家》。北京:法律出版社。
鄭秉文、和春雷。2001年。《社會保障分析導論》。北京:法律出版社。
蔡宏昭。民國79年。《社會福利政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93年。《社會福利經濟分析》。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漢賢、李明政。民國93年。《社會福利新論》。台北:松慧有限公司。
劉燕生。2001年。《社會保障的起源、發展和道路選擇》。北京:法律出版社。
Richard C. Longworth著。應小端譯。2002年。《全球經濟自由化的危機》北京:三聯書店。
蘇曉雲。1998年。《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二)論文
Williamson, John B.、Ce Shen著。張松、林義譯。2004年。〈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從FDC層次向NDC層次轉換〉。《經濟社會體制比較》。3期。頁71-77。
王展豐、王磊。2002年。〈全球化背景下重構中國的社會福利體系〉。《雲南財貿學院學報》。18卷3期。頁74-78。
王達昌。民國89年。〈中共實施社會保障概況〉。《中共研究》。34卷6期。頁58-65。李和。民國93年。〈中國大陸的改革路徑與意涵〉。《中國大陸研究》。47卷4期。頁1-24。李易駿。民國90年。〈全球化對社會政策的挑戰:兼論台灣個案初探〉。《台灣社會福利學刊》。2期。頁119-154。
呂建德。民國90年。〈從福利國家到競爭式國家?:全球化與福利國家的危機〉。《台灣社會學刊》。2期。 頁263-313。
周弘。2002年。〈社會保障制度能否全球化〉。《世界經濟》。8期。頁3-9。
官有垣。民國85年。〈揚棄福利的大鍋飯:論中共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7卷1期。頁1-27。汪澤英。2004年。〈論經濟轉軌過程中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經濟體制改革》。5期。頁10-14。
林志鴻、呂建德。民國90年。〈全球化下的社會福利政策〉。收錄於顧忠華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頁193-242。
邱振淼。民國93年。〈大陸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與投資〉。《中共研究》。38卷9期。頁32-47。陳玉榮。2004年。〈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分析〉。《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4期。頁16-19。
張淑卿。民國94年。〈改革中的大陸社會保障制度〉。《展望與探索》。3卷6期。頁71-80。黃德北。民國93年。〈新自由主義與中國大陸退休養老制度改革〉。《中國大陸研究》。47卷4期。頁53-74。趙宇峰、趙亮亮。2004年。〈中國加入WTO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江漢論壇》。3期。頁129-133。
鄭秉文。2004年。〈OECD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及其比較〉。《經濟社會體制比較》。5期。頁111-123。
───。2004年。〈建立社保基金投資管理體系的戰略思考〉。《公共管理學報》。1卷4期。頁4-21。
賴松岡。民國92年。〈中共「勞動和社會保障狀況」白皮書內容介紹與研析〉。《立法院院聞》。31卷2期。頁78-87。(三)未出版論文
馬扶風。民國92年。《中國大陸提供失業與下崗勞工社會保障制度之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許勝凱。民國91年。《中國勞動保險制度改革之分析---兼論台灣相關制度之比較》。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劉維琪。民國91年。《大陸社會保障體制改革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
(四)報紙報導及專文
張文范。〈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態勢〉。光明日報。2005年3月12日。
(五)網路資料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
吳進喜,〈全球化與在地化〉http://gis.tcgs.tc.edu.tw/research/advenceed/12.%20Globalization%20and%20Localization(word).pdf
林於國。〈中國進入第三次失業高峰,情勢較過去嚴峻〉。http://www.epochtimes.com/b5/6/3/23/n1264012.htm,2006年4月1日。
《兩岸經濟統計月報》。http://www.mac.gov.tw/big5/statistic/em/index.htm。
耿曙。〈中國大陸城鄉差距問題〉。http://www.mac.gov.tw/big5/risk/4-12.pdf。
許志嘉。〈逐年增加的示威抗議案件〉。http://www.mac.gov.tw/big5/risk/4-9.pdf。
健康報。http://www.laoling.com/。
葉靜漪。〈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保障-監督制度與公民參與〉。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2005/May/869359.htm。
龍翼飛。〈社會保障與法制建設〉。http://www.cnlawschool.com/minshangfa/readnews.asp?newsid=227。
簡淑綺。〈中國大陸失業問題與「十一五」規劃〉。http://www.mac.gov.tw/big5/statistic/em/162/sp.pdf。
二、英文資料
(一)書籍
Chen, Sheying. Social Policy of the Economic State and Community Care in Chinese Culture. England: Avebury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1997.
Dixon, John E., and Shik Kim, ed. Social Welfare in Asia. London: Croom Helm, 1985.
Esping-Andersen, G., Social Foundations of Postindustrial Econom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Esping-Andersen, G.,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0.
Gordon, White. The East Asian Welfare Model: Welfare Orientalism and the state.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1998.
Mishra, R., Globalization and the Welfare State.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1999.
Pierson, Paul, ed. The New Politics of the Welfare Stat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Held , David, Anthony McGrew, David Goldblatt, and Jonathan Perraton, Global Transformations-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9.
Wood A., North-South Trade, Employment and Inequality: Changing Fortunes in a Skill-Driven World. Oxford: Clarendon, 1994.
(二)論文
Esping-Andersen, G., “After the Golden Age? Welfare State Dilemmas in a Global Economy” in Gosta Esping-Andersen ed.,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 National Adaptation in Global Economics. London: Sage, 1996, 1-30.
Kapstein, Ethan B., “Winner sand Losers in Glob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4, no.2, 2001, 359-384.
Pierson, P., “Irresistible forces, immovable objects: Post-industrial welfare states confront permanent austerity,”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5, no. 4, 1998, 539-560.
Schwartz, H., “Round Up the Usual Suspects! Globalization, Domestic Politics, and the Welfare State”, In: The New Politics of the Welfare State, ed P. Piers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