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83)。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期,23-31。王雅倫(2000)。光與電: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角色與實踐(1880-2001),台北:美學書房。
王鼎銘(1997)。科技與寫實描寫。載於張恬君等編。映象藝術。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王鼎銘(1998)。師範院校電腦繪圖課程規劃及教學策略。北市師八十七年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王鼎銘(2000)。資訊時代數位影像對美感價值的衝擊與影響。教學科技與媒體, 51期,2-8。王鼎銘(2002)。數位科技對視覺文化的衝擊與展望。http://www.nioerar.edu.tw/new/1/891025-2.html(查詢時間2006/12/01)
王曉璿(1998)。網路環境與教學應用。教師之友,39期,7-13。王獻樟(1995)。平面設計行業應用電腦繪圖所需知識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古信鳳(2005)。電腦繪圖應用於視覺藝術繪畫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田耐青、洪明洲(1998)。電腦中介溝通與合作學習。台北師院學報,11期,1-22。
江岳琳(2004)。引導發現式電腦輔助學習於數位電路原理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江彩鳳(2003)。數位圖像應用於國小兒童創造力測驗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何至剛(2004)。兒童選擇多元軟體進行電腦藝術創作的初探。數位藝術教育期刊。第六卷。(查詢時間2006/12/08)
何克抗(2001)。網路教學結構與網路教學模式探討。教育技術通訊。http://www.sjsedu.net.cn/xiandai/zhuanjia/hekekang/he5.htm 。(查詢時間2006/12/03)
何榮桂、顏永進(2001)。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期, 71-75。吳望如(2002)。資訊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初探。http://www.aerc.nhctc.edu.tw/。(查詢時間2006/12/02)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http://mec.nhltc.edu.tw/0cooper/webdata/21.htm (查詢時間2006/12/08)
吳淑芬(2001)。問題解決策略在電腦繪圖教學上的應用、檢討與追蹤。屏東師院學報,14期,603-640,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吳鼎武、瓦歷斯(1998)。電腦動畫基礎。台北:松崗。吳婉舒(2001)。影響國小學童於教室情境中繪畫模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長俊 譯 (1982) :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Arnheim,R(1954). Art and vision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李海北(2001)。試論網路教學的特點與模式。教育技術研究。http://www.ahtvu.ah.cn/jxc1/xdjyu/llzb/13.htm。(查詢時間2006/12/05)
李堅萍(1998a)。電腦科技與美術教學的結合—影像處理。教師之友,39卷,42期,4-7。李堅萍(1998b)。電腦影像處理軟體於美術教學之探討。國教之聲,32卷,2期,6-8。李堅萍(1999)。電腦影像處理科技解決美術教學作畫模擬問題之策略探討。八十八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07-324。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林玉山 (1990)。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期,34-49。林書民(2002)。斷電狀態-奧地利科技媒體藝術節。藝術家,第329期。林珮淳(2003)。數位藝術V.S.數位內容-從數位媒材一探數位時代之藝術產物。典藏今藝術,130期,104。林嘉雯(2003)。合作學習在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6期,20-27。洪希勇(2004)。台灣數位落差之相關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6期,http://www.nhu.edu.tw/~society/e-j/36/36-19.htm (查詢時間2006/12/08)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台北:華彩軟體公司。
孫心瑜(1993)。電腦圖像新美學。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士瑛 (2001)。電腦多媒體教學在國中藝術教育上的應用。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全成(1997)。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發展趨勢研究。新竹:妏晟出版。
張全成(1999)。電腦影像處理與繪圖輔助傳統平面美術教學初探。國教世紀,4期,45-48。
張全成(2000)。網路美術教學初探。國教世紀,193期,47-50。張全成(2003)。網路美術學習的重要性與藝術人文教學平台案例分析。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論文集。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全成(2005)。網路繪圖討論版簡介,數位藝術教育期刊,第七卷。(查詢時間2005/12/08)
張恬君(1995)。電腦輔助藝術教學之研究。藝術家,237 期,256-265。張恬君(1997)。電腦藝術。載於張恬君等編。映象藝術。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 41, 16-25 頁。張榮森(1998)。人工智能藝術。尖端科技藝術。台北:台灣省立美術館。
張繼文(1996)。從資訊時代的藝術趨向探討國小美術教育。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張繼文(1998)。影象文化與視覺藝術教育。一九九五國際藝術教育學會-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文化、社會、藝術教育(下)(1043-1057)。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教育部年度施政方針。取自http://www.edu.tw/。(查詢時間2006/12/08)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許允聖(1999)。電腦繪圖美學初探。取自 http://www.eplug-cg.com/4_idea/other_06.htm(查詢時間2006/12/08)
郭文毅(2004)。如何應用網路進行美術教學之策略初探,數位藝術教育期刊,第六卷。(查詢時間2006/12/08)
郭俊賢、陳淑惠(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Campbell, L., Cambpell, B., & Dickinson, D., 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臺北:遠流。
郭詩屏(2001)。面向未來:資訊科技融入國小美勞教學之初探。國教學報,12,117。郭禎祥 (1992):中美兩國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的鑑賞領域實施現況研究。台北:文景。
陳正乾(1998)。發展與學習之間的關係—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幼教天地,15期,185-203。陳怡君(2005)。電腦繪圖課程網路教學現況及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君、張栢烟、林磐聳(2005)。電腦繪圖網路教材現況分析之研究。2005 數位設計研討會論文。
陳怡蓉、蕭炳欽(2003)。全國藝術教育網進階功能之規劃。http://ed.arte.gov.tw/ShowTrust.aspx?Id=22(查詢時間2006/12/08)
陳美秀(2001)。兒童繪畫表現與大眾文化關係之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發性漫畫創作之多重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美鳳(1990)。電腦繪圖學與視覺設計之應用。台北市:長諾資訊。
陳勝利(1993)。兒童電腦繪圖教學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陳德璋(2004)。電腦繪圖運用「卡通漫畫人物」創作的合作學習行動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蓉之(2002)。看媒體城市2002,談藝術與科技媒體。藝術家,331。台北:藝術家雜誌。
曾振富(2001)。利用網路科技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中正河濱公園自然生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健評(2003)。國小學童電腦繪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坪頂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法。台北: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瓊儀(2002)。國小學童運用電腦與傳統媒材進行彩畫的表現形式與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丁文(2002)。科技與藝術:資訊科技的演進對藝術的影響。萬能商學學報,第7 期,2002,頁278~279。楊家興、黃恒、裘友善合著(2003)。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來推動中小學的資訊素養教育。三峽深耕講師講義。10-12。
壽大衛(2000)。資訊網路教學。師大書苑
壽大衛(2003)。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探索。三峽深耕講師講義。38 。
廖珮玲(1998)。電腦繪圖插畫表現於平面設計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翎吟(2003)。國小兒童靜態3D電腦圖像空間深度判斷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台北:揚智文化。
劉豐榮(1997)。 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
盧富美(1992):談合作學習及其教學流程。教師之友,33期,3-8。鮑幼玉(1997)。大學藝術類科系電腦課程之規劃。台北市:教育部。
閵德(1999)。電腦印前作業發展趨勢之分析研究—兼論商業設計相關課程規劃問題。1999 商業設計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129-134)。台中:台中商業技術學院。
謝秀佩(1999)。國小兒童使用電腦和傳統媒材繪畫表現的比較研究:以線性透視的描繪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政達(2002)。國小兒童繪畫遮被表現的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蘇佩芬、李蔡彥與廖玟俐(2002)。網路教學之推動策略— 以政治大學為例。發表於網路教學與圖書資訊學應用研討會論文集。
蘇振明(2000)。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台北:光佑文化。
英文部分
Eisner, E. W. (1972).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 Macmillan
Feldman, D. (1983).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d art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36(2), 19-22 .
Gardner, H. (1982). Art, mind, and brain. New York: Basic Books.
Golomb, C. (1992). Reflections on cultural variables, The child's creation of a pictorial world (pp. 325-33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ohnson, D. W., & Johnson, R.T.(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Boston:Allyn and Bacon.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 (1982).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7thed). New York: Macmillan.
Piaget, J. (1972). Intellectual evolution from adolescence to adult. Human Development, 1(15), 1-12.
Slavin, R.E.(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practice(2nded).Massachusetts:Allyn & Bacon.
Wilson,B. & Wilson, M.(1977). An iconoclastic view of the imagery sources in the drawings of young people. Art Education,30(1).5-11Vygotsky, L.S.(1978). Mind in a society. Cambridge:Bandura, A.(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Hall, Inc.Bruner, J.(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