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7 19: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得煜
研究生(外文):DE-YU, YANG
論文名稱:朱熹《大學》中「豁然貫通」問題研究 ── 一個工夫歷程之考察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f “Huoran Guantong” In Zhu Xi's Da Xue---An Enquiry Concerning Process Of Gongfu
指導教授:蔡家和蔡家和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陳佳銘沈享民
口試日期:2012-01-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豁然貫通格物致知真知道德工夫朱熹
外文關鍵詞:Huoran GuantongGongfuZhu X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3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牟先生認為宋明理學家有兩個問題:第一,心性問題,此是道德實踐所以可能之客觀根據;第二,工夫問題,為道德實踐之所以可能之主觀根據。 (如何落實下來)本論文的焦點便放在第二個問題上。然而,本論文工作的重點所在,並非要做朱子是否合於孔孟原意的工作, 即,不是要分判朱子是否為「別子為宗」或是真實的繼承先秦孔孟。而吾人所關心的重點在於,如同上述所言,朱熹作為一個哲學家、思想家,他是如何看待關於「人」的若干問題,他為何要提出「格物致知」與「豁然貫通」的看法,其背後的所代表的意義是如何?順著上段所言,本論文對於「豁然貫通」意義為何?所採取的立場是:豁然貫通並非是悟道之經驗;也並非是異質異層的轉換。豁然貫通所蘊含的意義,即是吾人能做到應然之道與實然之事相符應。筆者論文是在唐君毅先生的觀點上立言,唐先生認為豁然貫通是,吾人不僅可以知道普遍抽象之原則之道;又可知其當所止具體特殊事物之道,亦可說吾人可將超越而非現成內在於吾人心知之中之具體特殊之道,透過思慮而有所得於吾人心知之中。筆者在唐先生的觀點上,更進一步的說明,在這個意義下的豁然貫通,已經隱含著一種「實踐」之意義。進一步說,豁然貫通即是:「吾人已經可以將抽象概念之善道給實踐出來,將其成為一特殊具體之德行。」例如,吾人不僅僅是知道為人子對於父母要冬溫夏凊之善道;並且同時在吾人所處的實際環境之中,也可以具體的「實踐」出來此一之德行。換言之,唐先生所言「此善道透過思慮而內在於吾人心知之中」,此善道不僅僅是「內在」意義而已,同時也包含著吾人已經具體「實踐」出來的意義。那麼順此,筆者再進一步細分豁然與貫通之意義。「貫通」意義即:吾人之實然具體行為表現能夠合於應然之道。貫通在說明,一個應然之道與實然之道之相符應的情況。「豁然」意義,筆者以為,當吾人實踐成就一件具有德性之行為之時,並沒有一個時間的概念在其中,不是在說明有一個特定的時間可以達到貫通境界。換言之,格物致知工夫不是說,當吾人某年某月某時,可以預期知道那時可以表現某種出有德之行為。這樣的說法有點奇怪。然而,實踐有德之行為是從「應機」、「當下即是」、「自然而然」這三種意義上來說的,例如,吾人遇到相應的情境之後,此時此此刻,可以「應機」、「當下」、「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一個為相應的德行。故筆者以為朱子言「豁然」之意義,應蘊含著這三種意義在其中。於此進一步說,「豁然」意義即:「吾人當下應機,便自然而然的呈現出貫通的狀態。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問題意識形成、研究方法 1
(一)、研究動機 1
(二)、問題意識形成 3
(三)、研究方法 4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6
(一)、牟宗三先生 7
(二)、唐君毅先生 9
(三)、陳來教授 11
(四)、楊儒賓教授 13
(五)、小結 15
第三節 本文預期成果與意義 15
(一) 預期成果 15
(二) 成果意義 17
第二章「豁然貫通」之衡議 18
第一節 工夫歷程之意義 20
第二節 「盡心知性」與「物格知至」之關係 22
第三節 「抽象普遍之善道」與「具體特殊之善道」之意涵 25
第四節 「表裏」與「精粗」之討論 27
第五節 「豁然貫通」與「道德」之關係 34
第六節 結論 41
第三章 「豁然貫通如何可能?」一問題之審查 44
第一節 類推與積累區分 45
第二節 類推概念意義 47
(一) 類推概念分析 47
(二) 「類推論述」可能有問題之處 52
第三節 積習與積累之討論 54
(一) 「積習」與「積累」 54
(二) 「積」之概念意義 55
第四節 「眾物之物格」與「一物之物格」 58
第五節 對於「務博支離」與「徑約狂妄」的批評 60
第六節 結論 65
第四章 「豁然貫通是否為真知?」一問題之審查 67
第一節 「真知」與「概念之知」 67
第三節 「真知是否為豁然貫通?」 75
第四節 結論 78
第五章 結論 80
參考文獻 84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朱熹撰:《周易本義》,收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一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四書或問》,收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六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朱熹著:《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胡廣撰:《大學章句大全》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5冊,台灣,台灣商
務,1983年。
陳俊明校編,《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羅整菴:《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陳淳:《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北溪大全集》,卷四十,收入於《文淵閣四庫全書》(中國基本古籍庫),
合肥市,黃山書社,2009年。
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胡宏:《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二)專書
牟宗三:《理則學》收於《牟宗三先生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學生書局,2004年。
───:《心體與性體》,第三冊,台北,學生書局,2006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允晨文化,2010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1995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第一冊,收於《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8年。
L. Kohlberg著,單文經譯:《道德的發展哲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三)期刊論文
楊祖漢:〈從朱子的敬論來看朱子思想型態的歸屬〉,收於《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
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72-86。
楊儒賓:〈格物與豁然貫通──朱子格物補傳的詮釋問題〉,收入於鐘彩鈞主編:
《朱子學的展開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2年,頁219-244。
───〈論「觀喜怒哀樂未發前之氣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五卷,第
三期(2005年9月),頁33-74。
───:〈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二卷,
第二期(2009年10月),頁201-245。
黃瑩暖:〈唐君毅先生論朱子格物致知工夫〉,《國文學報》第48期(2010年12
月),頁65-91。
黃文宏:〈海德格的「共屬」與天台宗的「即」──試論詭譎之說法〉《中國文哲
研究集刊》第16期(2000年3月),頁467-486。
陳榮灼:〈「即」之分析--簡別佛教「同一性」哲學諸形態〉,《國際佛學研究》,
1991年12月, 頁1-22。
蔡耀明:〈迎向專業的佛教研究〉,《哲學雜誌》第三十二期(2000年5月),頁
114-126。
戴君仁:〈朱子陽明的格物致知說和他們整個思想的關係〉,收入於《宋明理學研
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1989年。
鄧克銘,〈明中葉羅欽順格物說之特色及其效果〉,《鵝湖學誌》第26期(2001
年6月)。

(四)電子資料庫
《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REP Onlin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