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研究文本(以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王文華。《再見,大橋再見》。臺北:九歌。2001年。
王文華。《南昌大街》。臺北:九歌。2000年。
毛威麟。《藍天鴿笭》。臺北:九歌。2004年。
李 潼。《少年龍船隊》。臺北:天衛。2002年。
呂紹澄。《創意神豬》。臺北:九歌。2003年。
馬筱鳳。《泰雅少年巴隆》。臺北:九歌。2003年。
陳素宜。《秀巒山上的金交椅》。臺北:九歌。1997年。
陳瑞璧。《阿公放蛇》。臺北:九歌。1999年。
張淑美。《老蕃王與小頭目》。臺北:九歌。1995年。
鄭宗弦。《姑姑家的夏令營》。臺北:九歌。1999年。
鄭宗弦。《第一百面金牌》。臺北:九歌。1999年。
鄭宗弦。《媽祖回娘家》。臺北:九歌。2001年。
鄭宗弦。《又見寒煙壺》。臺北:九歌。2001年。
劉台痕。《鳳凰山傳奇》。臺北:九歌。1999年。
蘇 善。《阿樂拜師》。臺北:九歌。2004年。
二.專書書目(以筆劃順序排列)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原住民族覺醒與複振》。台北市:前衛。2002年。
王德威編。《典律的生成》。台北市:爾雅。2001年8月。
天下編輯。《發現臺灣》上冊。臺北縣:天下雜誌。1992年。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企劃編輯。《台灣少年小說作家作品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
田哲益。《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武陵。2002年。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市:揚智。 2002年。
辛旗。《百年的沈思-回顧二十世紀主導人類發展的文化觀念》。臺北市:生智。2002年。
施正鋒主編。《人文社會》。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臺灣心會。2004。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8年。
李喬。《文化.臺灣文化.新國家》。臺北市:春暉。2001年。
李喬。《臺灣文化造型》。臺北市:前衛。1992年。
李喬。《臺灣文學造型-李喬文學評論》。臺北市:派色。1992年。
李甯遠,黃韶顔編。《飲食文化》。臺北市:華香園。2003年。
沈清松。《臺灣精神與文化發展》。臺北市:臺灣商務。2001年。
周慶華。《台灣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市:揚智。1996年。
林文寶主編。《少兒文學天地寬-臺灣少年小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九歌。2002年。
林道生編。《原住民神話與文化賞析》。臺北市:漢藝色研。2003年。
林鎮山。《臺灣小說與敍事學》。臺北市:前衛。2002年。
馬欣來,胡友鳴合著。《臺灣文化》。臺北市:洪葉。2001年。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北市:聯合文學。2000年。
莊錫昌,顧曉鳴,顧雲深著。《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臺北市:淑馨。1991年。
莊萬壽。《臺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臺北市:玉山社。2003年。
張子樟。《回顧中的省思-少年小說論述及其它》。馬公市:澎湖縣文化局。2002年。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啓蒙與成長的探索》。臺北市:天衛。1999年。
張子樟主編。《沖天炮VS.彈子王:兒童文學小說選集1988-1998》。台北:幼獅。2000年。
張清榮。《少年小說研究》。臺北市:萬卷樓。2002年。
陳奇祿。《民族與文化》。臺北市:黎明。1981年。
梅家玲、郝譽翔主編。《小說讀本》上冊。台北市:二魚。2002年。
馮久玲。《文化是好生意》。臺北市:城邦。2002年。
傅佩榮。《文化的視野》。臺北縣:立緒。1997年。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市:正中。2000年。
黃美英。《文化的抗爭與儀式》。臺北市:前衛。1995年。
黃俊傑,何寄澎主編。《臺灣文化發展的軌迹-世紀之交的省思》。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1999年。
華正書局編輯部。《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市:華正。1986年。
畢恒達。《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市:心靈工坊。2001年。
葉啓政。《社會學和本土化》。臺北市:巨流。2001年。
彭瑞金。《臺灣文學探索》。臺北市:前衛。1995年。
劉其偉編譯。《文化人類學》。臺北市:藝術家。1994年。
魏飴。《小說入門鑒賞》。臺北市:萬卷樓。1999年。
三.譯著書目
Malinowski﹐Bronislaw(馬淩諾斯基)著,費孝通譯。《文化論》(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北京:華夏。2001年。
Jenks﹐Chris著,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譯。《文化》(Culture)。臺北市:巨流。1998年
W.Said﹐Edward(薩伊德)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臺北縣:立緒。2001年。
W.Said﹐Edward&Barsamian﹐David(薩伊德、巴薩米安)著,梁永安譯。《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臺北縣:立緒。2004年。
Forster﹐E.M.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市:志文。2002年
Durkheim﹐Emile(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顧曉鳴校閱。《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臺北市:桂冠。1992年。
Halbwachs,M. (莫里斯.哈布瓦赫)【法】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On Collective Memory)。上海:上海人民。2002年。
Storey﹐John(約翰.史都瑞)著,李根芳、周素鳳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臺北市:巨流。2003年。
Campbell﹐Joseph(喬瑟夫‧坎伯)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臺北市:立緒。1997年。
Brooker﹐Peter(彼得‧布魯克)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辭彙》(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臺北市:巨流。2003年。
Keesing﹐R.(基辛)著,陳其南校訂,張恭啓、於嘉雲譯。《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台北市:巨流。2000年。
Benedict﹐R.(潘乃德)著,黃道琳譯。《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臺北市:巨流。1976年。
Eagleton﹐Terry(泰瑞‧伊格頓)著,林志忠譯。《文化的理念》(The Idea of Culture)。臺北市:巨流。2002年。
Hell﹐Victor(維克多‧赫爾)著,翁德明譯。《文化理念》(Lidee de Culfure)。臺北市:遠流。1990年。
Wrong﹐Dennis H,(丹尼斯.朗)著,高湘澤、高全餘譯。《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Power:Its Forms,Bases, and Uses)。臺北市:桂冠。1994年。
Sardar﹐Ziauddin著,吳潛誠校訂,陳貽寶譯。《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臺北縣:立緒。1998年。
四.學術論文(以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吳文薰。《女性成長之孤獨、希望與自我覺醒—從凱瑟琳.帕特森三本作品談起》。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施佩君。《臺灣少年小說中的少女形象—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爲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徐曉放。《90年代少年小說中的臺灣家庭問題—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得獎作品爲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8月。陳素琳。《集體記憶、尋根與認同-以臺灣兒童文學的歷史小說爲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楊寶山。《臺灣少年小說人物刻畫技巧之研究—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得獎作品爲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五.單篇論述(以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月刊》:第91期。1993年11月。頁6-19。王昇群。〈文化衝突下掙扎的鮮活意象—探究《老番王與小頭目》的人物描寫〉。《兒童文學學刊》。1998年3月。頁159-177。
邱各容。〈開花結果滿園香-一九九0年以來,臺灣兒童文學的發展(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1年10月。頁8-14。邱各容。〈開花結果滿園香-一九九0年以來,臺灣兒童文學的發展(下)〉。《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1年12月。頁5-12。邱埱雯。〈文化相對主義的代價〉。《當代月刊》:第175期。 2002年3月。頁106-117。
姚人多。〈傅柯的工具箱-權力篇〉。《當代月刊》:第175期。2002年3月。頁70-83。浦忠成。〈文化詮釋的弔詭〉。《山海評論》:2000年8月。頁118-123。
許建崑。〈刻骨銘心的記憶-有關九二一題材的四本少年小說〉。《師友月刊》:2001年11月。頁10-13。張子樟。〈從「閱讀」到「文本研究」--淺述文學理論與批評的應用〉。《臺灣兒童文學學術研究方向研討會》。2004年4月。頁124-134。
張聖誦。〈當代台灣文學與文化場域的變遷〉。《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1995年10月。頁128-132。
黃武忠。〈洪醒夫與洪醒夫的小說人物〉。《聯合文學》:237期。 2004年7月。頁44-50。
黃秋芳。〈從意識型態看臺灣少年小說的原住民形象〉。《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原住民教育研討會》。 2003年10月。頁 25-31。
傅林統。〈職業小說-《第一百面金牌》〉。《書評雙月刊》:54期。頁10-13。
葉海煙。〈臺灣文化發展的哲學意義考察〉。《哲學雜誌》:第三十八期。頁70-78。六.參考網站(以筆劃順序排列)
李喬。〈臺灣文化批判〉。http://taup.yam.org.tw/announce/9911/docs/ 22.html。2004/09/10 am10:10。
原靜敏文字整理。〈2004年少年小說關懷成長座談會〉。http://ms2.pcps.tpc.edu.tw/–child/1107.htm。2005/02/24 am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