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今宏(2016)。差異化教學對高中生英文聽力學習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王金國(2014)。提升學習成效,從培養動機與建立自信著手。台灣教育評論月刊,3(9),46-47。
王財印(1992)。國民中學導師背景變項、期望水準、管教態度對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石中英(2006)。哲學視野中的學習成就。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0。
朱庭萱(2016)。國小英語教師實踐差異化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江英勉(2016)。情境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和英語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何宜璇(2017)。差異化教學融入國中英語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余昭儀(2016)。探討應用電子白板於英語差異化教學對學習動機與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吳怡樺(2015)。英語歌曲教學提升國小學童英語字彙能力與英語學習態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吳清山(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38&content_no=1011
吳清山、林天祐 (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詠翎(2017)。運用差異化教學於國中八年級生英語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吳雲美(2004)。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提昇國小學生英語學習態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吳應祥(2017)。國小高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影響因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宋曜廷(2018)。北市小六生英語檢測逾半數文法未達標。中央廣播電台新聞網。取自: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411937
李佩珊(2017)。桌上遊戲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李幸紋譯(1997)。七田真著。全腦時代。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李雅婷(2014)。少子化下的積極性差別待遇—談差異化課程與教學。台灣教育評論月刊,3(5),81-86。
李慧如(2017)。桌上遊戲融入差異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單字識字量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杜姿儀(2018)。英語歌曲融入教學提升七年級低成就生的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成就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沈菀琳(2017)。國小學童的英語學習態度及英語學習動機對其英語閱讀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桃園市大園區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辛怡璇(2018)。澎湖縣九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焦慮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周毓貞(2014)。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社會資本、 英語自我效能與英語學習態度之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林于珊(2017)。運用差異化教學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林生傳(1985)。國中學生學習式態之相關因素及其與學校教育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6,41-93。
林芊吟(2017)。國小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佩璇、李俊湖、詹惠雪(2018)。差異化教學。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欣慧(2017)。臺北市「國中小創新英語課程」兩班三組實驗計畫對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自我效能之影響-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林國源(2014)。教育部舉辦12年國教差異化教學研習。更生日報。取自: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0529156
林琬玉譯(2013)。Gerald Huther & Uli Hauser著。天賦不是奇蹟:德國腦神經專家倡導六大潛能,發掘孩子的優勢與才華。台北市:大好書屋。
林曉玲(2015)。任務型教法對國小三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林瓊娃(2015)。同儕互動對話練習對國小學童英語口語能力與英語學習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邱加佳(2017)。繪本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姜智、華國棟(2004)。「差異教學」實質芻議。中國教育學刊,2004(4),52-55。
洪郁雰(2018)。國中學生英語補習經驗、英語學習態度及英語學習成就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洪珮英(2017)。新北市國小英語教師差異化教學信念與實踐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洪蘭譯(2009)。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原作者:John Medina)。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5,129-172。
翁惠婷(2015)。運用差異化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馬鈺真(2018)。以杜威經驗教育思想探討特色學校之實施—以台南一所生態小學為例。台灣教育評論月刊,7(6),191-196。
高千涵(2018)。繪本差異化教學對屏東縣七年級學生英語閱讀表現及人際關係議題之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9423,c1180-1.php?Lang=zh-tw
張芳全(2009)。家長教育程度與科學成就之關係:文化資本、補習時間與學習興趣為中介的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39-77。
張映芬(2015)。國小學童英語科學習興趣模式建構與教學效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 東華。
張新仁(1980)。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張輝誠(2014)。學思達翻轉教學法-我的十五年教學生涯之後的全新改革。翻轉教室@台灣。取自:www.fliptw.org/sharestar1
張錫勳(2016)。差異化教學的桃花源:國中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差異化教學設計
與實踐。中等教育,67(4),85-111。
張靜嚳(1996)。傳統教學有何不妥?建構與教學,4(1)。取自:http://scied.ncue.edu.tw/ct/v4-1.htm
教育部(2013)。差異化教學-補充資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取自:http://www-12.mtjh.tn.edu.tw/mtjh26/PExiang/03_publish/0712/補充%EF%BC%8D差異化教學的定義與原則01.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12cur.naer.edu.tw/upload/files/96d4d3040b01f58da73f0a79755ce8c1.pdf
許哲耀(2013)。動力還是壓力? 國中生教育期望、學業自信對學習表現與身心壓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許秩維(2019/6/10)。國中會考寫作6級分人數創新低 3成考生英語待加強。中央通訊社電子報。取自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6100063.aspx
許雅鈞(2016)。以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EFL小學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許繼德(2002)。網路輔助教學對不同認知風格的國小學童在英語學習動機與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中和:精華出版社。
陳玉美 (1998)。淺談英文作文教學的設計原則及作文發表的方式,英語教學,23(1),19-36。
陳怡靜(2017)。國小六年級英語課程實施差異化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陳珈誼(2016)。差異化教學與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提升英語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以桃園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陳美芳、洪儷瑜(2012)。差異化教學設計要領(2012國中種子教師工作坊)。台北市:教育部。
陳雅蕙(2015)。合作學習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彭雅彗(2017)。桃園市國小五年級學生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曾莉鈞(2017)。差異化教學融入國小英語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黃月純、楊德清(2011)。國小低年級弱勢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信心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113-145。
黃淑娟(2003)。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惠如(2015)。高職生校內外英語學習態度與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楊宜芳(2009)。新住民學童家庭因素對其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的影響---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楊憲明(2006)。認知能力、認知歷程與學習成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73,25-40。
鄒純菁(2016)。使用iPad實施差異化教學探究國中學生的英語口語朗讀流暢度與學習反應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廖彩妤(2018)。運用差異化教學於國小四年級學生英語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管珮吟(2017)。運用差異化教學於國小四年級英語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劉世雄(2018)。差異化教學的同質性分組協同學習模式之探究。教師專業研究期刊,16,25-52。
厲飛飛、周一樨(2011)。初中生的成就動機其及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教育測量與評價,6,44-47。
蔡孟愷(2017)。107學年度落實多元選修,108學年度新課綱穩健實施。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D0F033700D0680CC
燕國材 (2001)。教育心理十題。北京:中國建材出版社。
蕭羽茹(2017) 。差異化教學融入國小英語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賴俊安 (2016)。任務型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及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賴秋如(2017)。運用同儕學習輔導對國小學生英語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謝玉芬(2016)。運用數位化故事教學於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謝雨倩(2017)。課程本位讀者劇場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及口語閱讀流暢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謝碧娟(2016)。國中七年級英語助動詞差異化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6。
魏秀妤(2016)。運用差異化教學對提升國小六年級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二、西文部分
Airasian, P. W. (1996). The Impact of the Taxonomy on Testing and Evaluation, Bloom’s Taxonomy: A Forty-year retrospective.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36(1), 82-102.
Anderson, J. R. (2005).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Macmillan.
Brown, A. L., Campione, J.C., & Day, J. D.(1981). Learning to Learn: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0, 14-21.
Brown, D. H.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 teaching. (4th ed.). New York: Longman.
Burke, B, W., Swassing, R. H., & Milone, M. N.(1979). Teaching through modality strengths: concepts practices. Columbus, Ohio: Zaner-Bloser.
Cox, S.G. (2008).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The Education Digest, 73(9), 52-54.
Cumming, J. J., & Maxwell, G. S.(1999). Contextualising authentic assessment.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6(2), 177-194.
Dunn, R. S., & Dunn, K. J. (1999). 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learning styles inservice system. Allyn & Bacon.
Fleming, N. D. (2001).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 VARK strategies. IGI Global.
Freeman, D. L., & Long, M. H.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New York: Longman Inc.
Gagne,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Gagné, R. M. (1965). Conditions of learning.
Gardner, H. (199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ger, S., & Guild, P. (1984). Learning Styles: The Crucial Differences. Curriculum Review, 23(1), 9-12.
Grant, J. (2003). Differentiating for Diversity. Principal, 82(3), 48-51.
Hattie, J., & Anderman, E. (2013). International guide to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 Routledge.
Hawes, G. R., & Hawes, L. S. (1982). The Concise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A Hudson Group Boo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Inc., 135 West 50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20.
Hidi, S., Renninger, K. A., & Krapp, A. (1992). The present state of interest research.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433-446.
Horwitz, E. K., Horwitz, M., & Cope, J. (1986).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0, 125-132.
Kolb,D. A.(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Vol.1).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rashen, S. 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New York:Longman.
MacIntyre, P. D., & Gardner, R. C. (1994). The subtle effects of language anxiety on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 Language learning, 44(2), 283-305.
Mantle-Bromley, C. (1995). Positive attitudes and realistic beliefs: Links to proficiency.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9 (3), 372−386.
Marjoribans, K. (1991). Adolescents’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aspirations: Ethnic, gender, and social-status group difference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2, 823-830.
Marzano, R. J. (1992). A different kind of classroom:Teaching with dimensions of learning. 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iller, P. (2001). Learning styles: The multimedia of the mind. Research Report.
Moll, L. C., & Whitmore, K. F. (1999). Vygotsky in classroom practice. Learning relationships in the classroom, 131-155.
Oxford, R., & Shearin, J. (1994).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1) , 12-28.
Palincsar, A. S., Brown, A. L., & Campione, J. C. (1993). First-grade dialogues for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use. Contexts for learning: Sociocultural dynamics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 43-57.
Roberts, J. L. & Inman, T. F. (2007). Strategies for de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Best practices for the classroom. Waco, TX: Prufrock Press.
Rosenberg, M., (1979). Convincing the self. Malabar, FL: Krieger.
Ross, A., & Olsen, K. (1993). The way we were... the way we can be: A vision for the middle school through integrated thematic instruction. Books for Educators, Covington Square, 17051 SE 272nd Street, Suite 18, Kent, WA 98042.
Tanah, L. (2009). Definition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lantaitanah.blogspot.tw/2009/10/definition-of-learning-achievement.html
Tharp, R. & Gallimore, R. (1988). Rousing minds to life: teaching, learning, and schooling in social context.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ieso, C. (2005). The effects of grouping practices and curricular adjustments on achievement.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29(1), 60-89.
Tobin, R., & McInnes, A.(2008). Accommodating differences: Variations in differentiated literacy instruction in grade 2/3 classrooms. Literacy, 42(1), 3-9.
Tomlinson, C. A. (1999). Mapping a route toward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7, 12-17.
Tomlinson, C. A. (2001). 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ability classrooms(2nd).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A. (2003). Deciding to teach them all.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2), 6-11.
Tomlinson, C. A., & Moon, T. R. (2013). Differentiation and classroom assessment. SAGE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lassroom assessment, 415-430.
Tomlinson, C. A., Brighton, C., Hertberg, H., Callahan, C. M., Moon, T. R., Brimijoin, K., Conover, L. A., & Reynolds, T. (2003).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in Response to Student Readiness, Interest, and Learning Profile in Academically Diverse Classrooms: A Review of Literature.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27, 119-145.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ntzel, K.R., & Wigfield, A. (1998). Academic and social motivation influences on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Education Psychology Review, 10, 155-174.
Wiggins, G.(1989). A true test: Toward more authentic and equitable assessment. Phi Delta Kappan, 71, 703-713.
Wiliam, D.(2011). Embedded formative assessment. Indianapolis, IN:Solution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