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2004)。智障者兩性交往及婚姻輔導的現況分析。載於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編),成年智障者兩性關係與婚前輔導策略研討會會讀手冊(5-7頁)。台北:編者。
王力威(2012)。完美無瑕的童話結局?台灣偶像劇與女性觀眾愛情觀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王以仁(2010)。婚姻與家庭-配偶及家人間的溝通與調適。台北:心理。
王敏如(2000)。閱聽人與電視劇互動情形之探索:以兒童詮釋連續劇性別刻板印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台北。王慶福(1995)。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王慶福、王郁茗(2003)。性別、性別角色取向與愛情觀及愛情關係的分析研究。中山醫學雜誌,14(1),71-82。王慶福、王郁茗(2007)。大學生知覺其人際依附風格對愛情關係適應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8(4),397-415。王慶福、王郁茗(2000)。當男孩愛上女孩: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愛情關係與關係適應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177-201。
王慶福、林幸台、張德榮(1996)。愛情關係發展與適應之評量工具編製。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227-240。
王慶福、張德榮、林幸台(1995)。愛情關係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3,92-126。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民103年6月21日)。子女親密關係知多少,每日陪伴不可少【新聞群組】。取自http://mental.health.gov.tw/WebForm/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2)。專業服務工作報告。取自http://www.ccf.org.tw/02service/02.htm
史捷(2010)。大學生人格特質、人際溝通能力與愛情態度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色情(無日期)。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
吳昭儀(2004)。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吳素文(2007)。大學生韓劇收視行為對文化認同與愛情價值觀影響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吳勝儒(2007)。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性教育實施現況與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呂貞儀(2010)。大學生愛情態度與愛情衝突的生氣情緒表達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呂靜宜(2007)。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前承諾—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實踐大學,台北。李怡玲(2002)。台北市高中學生愛情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李欣穎(2006)。從浪漫韓劇中,傾聽青少年的愛情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台北。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李偉民(2008)。高中職校學生正向情緒與愛情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高雄。杜正治、辛怡葳(2009)。國中智能障礙學生的性騷擾行為跟15年前有差別嗎?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8,29-25。
沈利君(2002)。台北縣市國中學生愛情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a)。兒少戀愛觀與行為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0/541。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b)。兒少收視行為與兒少節目困境分析。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8/596。
兩小無猜代價知多少?(2012年6月)。台灣公益資訊中心公益新訊【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npo.org.tw/news_detail.asp?id=460A6%E2%B1%A1&pieceLen=50&fld=1&cat=&ukey=1405731365&serial=1&recNo=0&op=f&imgFont=1MessageDetail.aspx?InfoID=dce6221ecad44bf2965a2dc4360a37b6&org.tw/ImagesUploaded/news/13732708542330.pdfType=C1
卓紋君(1998)。當今心理學界對愛情的研究與方向。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3),87-107。卓紋君(2000)。台灣人愛情發展的歷程初探兼論兩性輔導之重點。諮商輔導文粹,5,1-29。
卓紋君(2004)。臺灣人愛情風格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6,71-118。卓紋君、顏欣怡(2013)。台灣人愛情風格量表再修訂-以大學生族群為本。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2013(25), 65−87。林宜旻、陳皎眉(1995)。愛情類型、嫉妒與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8,287-311。林奐名(2007)。你淪陷了嗎?網路色情面面觀:談網路色情內容對青少年的涵化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林純真(2009)。智障青年的戀愛經驗及觀點之探討。台灣性學學刊,15(1),43-66。
林純真(2010)。智能障礙者性議題之百年進展。特殊教育季刊,117,16-25。林惠生(2002)。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之性知識 性態度及危害健康行為與網路之使用。第五屆第二次年度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專題發表之論文,台北榮民總醫院。
林歆婕(2011)。從雜草到敗犬:台灣偶像劇中的性別意識與形象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林瑞端(2000)。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台北。林嘉梅(2006)。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愛情態度、憂鬱情緒與分手因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邱琡雯(2002)。文化想像:日本偶像劇在台灣。載於李天鐸(主編),日本流行文化在臺灣與亞洲(I)(50-67頁)。台北:遠流。
柯淑敏(2007)。兩性關係學。台北:揚智。
柳惠文(2013)。由「零電視家庭」談起,電視收視市場的碎裂與重
整。尼爾森媒體研究月刊,2013(6),2-6。取自http://www.magazine.org.tw/ImagesUploaded/news/13732708542330.pdf.
洪淑姿, 林祐如(2004)。閱讀流行文化文本─偶像劇薔葳之戀:性別與情慾的流動。性別媒體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世新大學。
胡玉珍(2010)。大學生網路交友、自我揭露與愛情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范寶珍(2007)。不同背景及親子互動關係的青少年與愛情態度的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孫慧玲(2006)。淺談夫妻間性別角色之改變。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5。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晏涵文、劉潔心、李思賢、馮嘉玉(2009)。臺灣國小、國中、高中職學校性教育成果調查研究。台灣性學學刊,15(2),65-80。
翁鈴雅(2008)。偶像劇的療癒系功能--本土偶像劇的閱聽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台北。張志成(2004)。高雄市國中資優生的愛情態度與現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張曙笙(2005)。大學生接觸網路色情、性態度及性行為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教育部(2001)。婚前教育手冊(將婚篇)。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婚前教育手冊(交友篇)。台北市:教育部。
許家齊(2012)。屏東地區大學生家庭價值觀與愛情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郭魯萍(2008)。在台播映的日本偶像劇類型與閱聽人解讀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台北。陳怡雯(2006)。國中生接觸色情媒體與異性交往經驗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陳金英、馬祖琳(2002)。臺灣大學生的愛情觀、愛情關係與適應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4,71-88。
陳亮晴(2011)。高雄市大學生愛情態度與失戀歷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高雄。陳姿伶、周燕麗(2005)。韓劇愛情態度、愛情價值觀與符號消費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新竹觀眾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年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陳宥妤(2009)。國小六年級學生收視偶像劇之認知真實與愛情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陳斐娟、王珮真(2012)。青少年對觀看網路色情媒體背後心靈脈絡分析。彰雲嘉大學校院聯盟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彰化:私立大葉大學。
游秀慧(2008)。複製愛情?-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親子互動對青少年愛情態度影響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台北。黃可欣 (2006)。戀愛中大學生之性別角色特質、人格特質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黃秀娥(2007)。成人影片的來源及公眾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高雄。黃明雄(2010)。我不笨,我是他媽媽─一位智能障礙女性的育兒經驗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黃韞臻、林淑惠、林佳筠(2010)。大學生性別角色、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學校衛生,59,105-131。黑鳥麗子(1997)。黑鳥麗子白書:日本偶像劇男生女生配。台北:大塊文化。
楊茜如(2000)。大學生愛情觀、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楊雅雯(1994)。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對青少年個人適應社會適應及異性交往行為影響的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萬俊廷(2012)。愛情態度、生活型態和科技準備度對網路交友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台北。
葉光輝(2000)。家庭共親職互動文化類型之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4),33-76。葉純旭(2012)。大學生親子關係、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董福強(2004)。高職學生愛情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劉焜輝(2012)。愛與被愛。同心園地,140,29-31。
劉雅君(2010)。大學生早期家庭經驗及其愛情關係衝突因應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潘玲娟(2005)。電視暴力相關理論之探討。復興崗學報,84,295-320。蔡文輝(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五南。
蔡函錏(2012)。都會區青少年愛情觀、愛情關係與分手經驗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高雄。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蕭育純(1999)。青少年電視觀看歷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賴育淳(2007)。偶像劇對兒童消費行為之影響---以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賴姿斐(2010)。高中職學生自尊、同儕互動、身體意象與愛情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台南科技大學,台南。顏子為(2010)。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姻關之相關研究--以高雄縣某科技大學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高雄。魏延華(1999)。高中女學生閱讀少女愛情漫畫與愛情態度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台北。羅文輝(2005)。傳統色情媒介與網路色情活動對青少年性態度與性行為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4-2412-H-004-013-SSS),未出版。
羅文輝、吳筱玫、向倩儀、劉蕙苓(2008)。網路色情與互動性活動對青少年性態度與性行為的影響。傳播與社會學刊,5,35-69。蘇淑惠、林昱瑄(2013)。與智障生談性說愛--高職智能障礙女學生性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2,39-47。
貳、西文部分
Haze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11-524.
Hendrick, C., & Hendrick, S. S. (1989). Research on love: Does it measure u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5), 784-794. doi: 10.1037/0022-3514.56.5.784
Hendrick, C., & Hendrick, S. S. (1990). A relationship-specific version of the Love Attitudes Scale.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5(4), 239-254.
Hendrick, C., & Hendrick, S. S. (1986). A theory and method of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92-402.
Hendrick, S. S., Hendrick, C., & Adler, N. L. (1988). Romantic relationships: Love, satisfaction, and staying togeth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6), 980-988. doi: 10.1037/0022-3514.54.6.980
Lee, J. A. (1973). The colors of love: an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of loving. Don Mills, Ont: New Press.
Lee, J. A.(1977). A typology of styles of lov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2), 173-182.
Rubin, Z. (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2), 265-273.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 119-135.
Sternberg, R. J. (1997).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Triangular Love Scal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l 27, 313-335.
Sternberg, R. J., & Grajek, S. (1984). The nature of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 3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