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2 12: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世璿
研究生(外文):Lin,ShihSyuan
論文名稱:結與解──蝴蝶療癒小說的敘事模式與讀者效應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car and Comprehension:The Study of the Narrative Modes and Reader’s Effects in Seba’s Healing Novels
指導教授:唐毓麗唐毓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ang,YuLi
口試委員:賴松輝洪士惠
口試委員(外文):Lai,SongHueiHong,ShihHuei
口試日期:2012-01-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9
中文關鍵詞:療癒
外文關鍵詞:Heal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22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蝴蝶(Seba)是極受歡迎的網路文學作家,她的作品擁有廣大的群眾,部落格上更擁有超多的讀者回應,形成一個值得觀察的文學效應,但學界卻尚未有完整的研究。我們發現她的小說具有類型化與公式化的傾向,擅長在小說中,讓人物以冒險和旅行的方式進行成長,並藉此來豐厚原先單薄的生命故事,讓主角重新看見自己的能力。也藉由「心結」的「鬱結」與「紓解」的書寫策略,讓小說人物從受創、求生、轉生、再生、到最終重生的療癒之旅,帶領讀者進入到新的想像世界,讓不少讀者非常喜愛的她的小說,將她奉為「療癒系」作家。

本文透過梳整與分析讀者在網路或部落格的回應與回饋,觀察她的作品,何以對閱讀群眾產生重要的療癒效果:結論顯示,讀者認為透過閱讀能獲取「讚美」、「認同」、「安撫」、「淨化」、「獨特結果」、「領悟」與「省思」七種情緒反應,或大或小的療癒效果,抒發負面的情感,肯定自己的生命意義。本文將從分析讀者反應以及敘事分析兩個角度,證實她的文學作品具有療癒的功效,也肯定網路作品對於讀者能產生正面且積極的影響。

  本文除了解析網路小說與網路讀者形成的特殊現象,更進一步探究,這些小說如何療癒了網路的讀者,對他們產生認同與凝聚的正面影響。本文從四個方向著手,深入探討蝴蝶小說揭露的「傷痛歷程」與「療癒之道」,闡述她的敘事特色:第一,針對網路讀者群的特定情緒反應,進行定義;第二,從挑選出來的作品當中,定義小說中,從「結」到「解」所呈現的敘事特質;第三,梳整讀者的反映與回饋,第四,觀察作品如何影響讀者。並統合以上四者,藉此來闡釋網路小說新的價值與可能。

  Seba is a writer who is very popular on internet. A lot of readers give their responses to the topics on her blog. The special literary phenomenon has not been discussed.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grow up through different trips, this is the most special narrative of her novels. Readers get some ideas through characters treat themselves. So, the readers consider that there are curative functions in her novels.

  We also analyze the readers how to get the "healing" though the narrative modes and reader’s effects on her blog.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aders get seven emotional effects to the reading process "praise", "identification", "appeasement", "catharsis", "unique outcome", "insight" and "reflection". Readers express negative emotion and establish the meaning of their lives after reading the novels. We will use the responses of readers and the narrative pattern of her novels, proving that there are healing effects in her novels, and also approving that the novels can give the readers some positive emotions.

  We study the special phenomenon between the internet novels and readers, and also study how to make the reader feel the healing. We show the "scars" and "comprehension" of her novel from four parts of study. The first, we observe that the reader effects; secondly, we study the narrative modes; thirdly, we analyze the reader effects; fourthly, we have observed how these novels affect reader’s emotions. Basing on the above, we define the new value of internet novel.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回顧……………………………………………………17
第三節 研究方法…………………………………………………………………25

第二章 「家」的離與返-《荒厄》、《上邪》、《百花殺》………………37
第一節 「離家流浪者」-自我療癒的第一種化身…………………………38
第二節 讀者效應:安撫與淨化的反應產生………………………………46
第三節 返「家」而來-流浪者的療傷敘事…………………………………65

第三章 自我漫遊與回歸-從《甜蜜online》到《曼珠沙華》………81
第一節 「虛擬漫遊者」-自我療癒的第二種化身………………………………82
第二節 讀者效應:獨特結果的反應產生…………………………………………88
第三節 「我」即為家-漫遊者的療傷敘事……………………………………102

第四章、為家而生-《姚夜書》與《禁咒師》…………………………111
第一節 「社會尋道者」-自我療癒的第三種化身…………………………113
第二節 讀者效應:領悟與省思的反應產生………………………………121
第三節 為「家」而存-尋道者的療傷敘事………………………………127

第五章 結 論………………………………………………………143

參考書目………………………………………………………………151

蝴蝶(Seba)專書:

蝴蝶:《禁咒師I》,台北:雅書堂,2007年。
蝴蝶:《禁咒師II》,台北:雅書堂,2007年。
蝴蝶:《禁咒師III》,台北:雅書堂,2007年。
蝴蝶:《禁咒師IV》,台北縣:雅書堂,2007年。
蝴蝶:《禁咒師V》,台北:雅書堂,2007年。
蝴蝶:《上邪之有隻帥哥在我家》,台北:雅書堂,2007年。
蝴蝶:《上邪之我的魔獸老爸》,台北:雅書堂,2007年。
蝴蝶:《禁咒師VI》,台北:雅書堂,2007年。
蝴蝶:《禁咒師VII》,台北:雅書堂,2007年。
蝴蝶:《甜蜜online》,台北:雅書堂,2008年。
蝴蝶:《荒厄》,台北:雅書堂,2009年。
蝴蝶:《荒厄II》,台北:雅書堂,2009年。
蝴蝶:《荒厄III》,台北:雅書堂,2009年。
蝴蝶:《荒厄IV》,台北:雅書堂,2009年。
蝴蝶:《姚夜書》,台北:明日工作室,2009年。
蝴蝶:《百花殺》,台北:雅書堂,2010年。
蝴蝶:《曼珠沙華》,台北:雅書堂,2010年。





讀者反應參考資料來源:

「夜蝴蝶館」當前網址:http://seba.pixnet.net/blog
「夜蝴蝶館」:網路連載小說《百花殺》之讀者留言。
「夜蝴蝶館」:網路連載小說《荒厄》之讀者留言。
「夜蝴蝶館」:網路連載小說《曼珠沙華》之讀者留言。
「夜蝴蝶館」:網路連載小說《Game Over》之讀者留言。
「夜蝴蝶館」:網路連載小說《禁咒師I》之讀者留言。
「夜蝴蝶館」:網路連載小說《禁咒師II》之讀者留言。
「夜蝴蝶館」:網路連載小說《禁咒師III》之讀者留言。
「夜蝴蝶館」:網路連載小說《禁咒師IV》之讀者留言。
「夜蝴蝶館」:網路連載小說《姚夜書》之讀者留言。
最後上網確認時間:2012年02月14日。

「蝴蝶二館」當前網址:http://elegantbooks.pixnet.net/blog
「蝴蝶二館」:網路連載小說《上邪之有隻帥哥在我家》之讀者留言。
「蝴蝶二館」:網路連載小說《上邪之我的魔獸老爸》之讀者留言。
「蝴蝶二館」:網路連載小說《禁咒師~初回版第五部》之讀者留言。
「蝴蝶二館」:網路連載小說《禁咒師~初回版第六部》之讀者留言。
「蝴蝶二館」:網路連載小說《禁咒師~初回版第七部》之讀者留言。
最後上網確認時間:2012年02月14日。




其他專書: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1987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南:大夏,1991年。
漢姆舒拉格(Carl A.Hammerschlag)著;汪芸:譯:《失竊的靈魂:儀式與心
理治療》(The Theft of the Spirit),台北:遠流,1994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台北:日臻,1995年。
茱蒂斯.赫曼(Judith Lewis Heman)著,楊大和譯:《創傷與復原》,台北:
時報,1995年。
陳學明:《文化工業》,台北:揚智,1996年。
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金恩.康姆斯(Gene Combs)著;易之新
譯:《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台北:張老師,2000年。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主編:《e世代心理學》,台北:桂冠,2001年。
亨利.克羅斯(Henry T. Close)著;羅小菁譯:《故事與心理治療》,台北:
張老師,2002年。
須文蔚:《臺灣數位文學論》,台北:二魚,2003年。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2003年。
李欣倫:《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台北:大安,2004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4年。
Irvin D. Yalome著;易之新譯:《存在心理治療(上)(下)》(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台北:張老師,2004年。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
群學,2006年。
Linda Mcdowell著;國立編譯館主譯,徐苔玲、王志弘合譯:《性別、認同與地
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群學,2006年。頁99。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著;廖世德譯: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2007年。
陳靈強:《多維視野下的大眾文化》,杭州:浙江大學,2007年。
范伯群、孔慶東:《大眾文學的十五堂課》,台北:五南,2008年。
翁振盛、葉偉忠:《敘事學.風格學》,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10年。
Froma Walsh編;劉淑瓊譯:《家族治療的靈性療癒(下)──賦能、復原與希望》,
台北:張老師,2011年。

參考期刊:

須文蔚:〈新瓶中舊釀與新醅的纏綿──淺談本土網路文學的現況與隱憂〉,《文訊
雜誌》,1999年04月。頁38-40。
洪雅琴、陳祥美:〈後現代主義敘事治療概論(三之一)〉,《諮商與輔導》,第181
期,2001年01月01日。頁2-7。
洪雅琴、陳祥美:〈後現代主義敘事治療概論(三之二)〉,《諮商與輔導》,第182
期,2001年02月01日。頁20-25。
洪雅琴、陳祥美:〈後現代主義敘事治療概論(三之三)〉,《諮商與輔導》,第183
期,2001年03月01日。頁21-25。
林慎孜:〈奇幻世界中的真假虛實--以Harry Potter系列為例〉,《書府》,第25-26
期,2005年11月。頁82-101。
黃淑珍:〈阿德勒學派中早期回憶的意義與解釋〉,《輔導季刊》,第42卷,2006
年09月。頁49-60。
許嘉雯:〈論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敘事的社會功能〉,《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語文學報》,第十三期,2006年12月。頁165-179。
黃世民:〈網路時代書寫改變〉,《出版界》,第80-81期,2007年08月。頁19-25。
黃錦敦:〈敘事取向遊戲治療在兒童諮商之運用〉,《輔導季刊》,第43卷第4期,2007年12月。
林麗珊:〈邊緣即是中心-金基德電影敘事裡的沉默族群〉,《中央警察大學警察
行政管理學報》第4期,頁133-146。2008年12月。

參考論文:

黃洛晴:《網際空間中虛擬社群的自我組構──以網路小說社群為例》,私立東海
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柯景騰:《網路虛擬自我的集體建構──台灣BBS網路小說社群與其迷文化》,私
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雅鈞:《吉本芭娜娜研究-以療癒為中心》,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唐毓麗:《罪與罰:臺灣戰後小說中的疾病書寫》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
論文,2006年。
廖秋瑜:《台灣當代網路文學現況研究──以藤井樹作品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
學語文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7。
彭信揚:《以敘事治療在網路諮商中陪伴故事主人重寫生命藍圖》,私立中國文化
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倪若嵐:《創傷記憶與敘事治療── 《桑青與桃紅》和《人寰》的離散書寫》,國
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王薇棻:《部落格網路書寫的自我療癒歷程敘說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
諮商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張簡碧芬:《小說閱讀對大學生之情緒療癒效用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
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蕭怡君:《蔡智恆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劉育志:《蔡智恆網路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魏岑玲:《臺灣當代網路小說研究(1996-2009)》,市立臺北教育大學中國語文
學系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葉釗瑋:《九把刀《殺手》系列小說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2010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