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雅君(1998)。讀書治療對兒童同理心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天主教善牧基金會(1998)。傾聽的藝術。台北:天主教善牧基金會。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總諮議報告書。2005年4月25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江麗莉、詹文娟與鍾梅菁(1999)。三個臭皮匠的努力:反省策略在師院教師改進教學的應用。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主辦。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6-125)。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台北:五南。
呂素幸(1995)。知人、知面也知心─談幼兒的同理心。國教之聲,29(1),8-14。李侶萩(1994)。同理心訓練對國中人際疏離學生之自我觀念、情緒穩定、社會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春田(2001)。低年級學童在故事教學中的讀者反應。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吳英長(1979)。怎麼跟小朋友講故事。國教之聲,13(2),1-5。吳英長(1986)。兒童故事基架的分析。台東師專學報,14,195-213。
吳鼎(1980)。兒童文學研究。台北:遠流。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1996)。兒童文學。台北:五南。
林芳寧(2002)。同理心成長團體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林孟平(1990)。輔導與心理治療。台北:五南。
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台北:遠流。
林清湫(1998)。性別、年級、道德推理、同理心與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岡田正章等監修(1999)。幼稚園繪本與童話教學設計。台北:武陵。
金瑞芝(1990)。親子共讀圖畫書的歷程:三歲與五歲組的比較。台北市立師院學報,31,193-207。
周菊美(2000)。以學校為本位的「生命教育」課程實施之案例紀實。北縣教育,33,64-68。柯華葳和幸曼玲(1996)。討論過程的互動-年齡與推理能力的影響。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會議手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中心。
洪銀杏(2000)。「教師及研究者」之行動研究:故事教學在低年級教室之實施。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洪曉菁(2000)。說故事研究。 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 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洪儷瑜(1985)。輔導員的同理心、心理需求與輔導關係、當事人的自我探索及情緒改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1-274。
郭明堂(1992)。從人本心理學談兒童情意教學。高市文教,46,頁22-24。郭宜男(1977)。兒童教育中故事教學之研究。實踐家政學報,8,101-125。夏林清等譯(1997)。Altrichter,Posch and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孫幸慈、連廷嘉、黃俊傑(1999)。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3(5),137-156。教育部八十九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2000)。2005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primary/business/2-1-2-1.html。
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許玉英(2003)。一位幼教教師故事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許永芳(2002)。國小學童同理心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三興(1988)。同理心訓練對親子關係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明珠(1998)。道德與同理心之實驗研究。公民訓育學報,7,375-393。陳伯璋(1988a)。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伶艷(2000)。花蓮縣國小校長多元文化教育認知與實際辦學情形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取向-從九年一貫課程談起。取自http://www.naer.edu.tw/announce/9teach/28.htm。95年4月15日。
陳瑞成(1999)。同理心的初探。輔導通訊,58,55-60。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雲輝(1979)。推動國校講故事活動的意義及其方法運用,教育輔導月刊,92(7),9-10。
黃瑞琴(1994)。幼兒的語文經驗。台此:五南。
黃迺毓、李坤珊、王碧華(1995)。童書非童書。台北:宇宙光。
黃孟嬌譯(1998)。蘇珊‧恩傑(Susan Engel)著。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故事。台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子芬(1990)。幼兒故事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文斌(2000)。道德與健康之統整教學。2005年4月2日。取自http://www.rges.tpc.edu.tw/excellent/essay/06.htm。
張京媛等譯(1994)。Frank Centricchiaw、Thoomas McCaughlin編著。文學批評術語。香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張美惠譯(1996)。Daniel Goleman著。EQ。台北:時報。
張春興(1988)。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湘君(1996)。台北市立圖畫書館「林老師說故事」活動調查研究。台北師院學報,9,129-17。
張湘君(1998)。讓孩子與書牽手。師友,370,4-8。
張湘君、葛琦霞編(2000)。童書創意教學--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三之三。
張曉玲(2004)。運用故事繪本於國小中年級學童同理心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盧美貴、張湘君等人(2000)。與生命有約——幼兒生命教育統整教學。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張瑞菊(1992)。情意導向兒童閱讀教學活動設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齊隆鯤(1999)。同理心技術之探討。興大人文社會學報,8,299-311。
詹志禹(1986)。年級、性別、角色、人情取向與同理心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鄔時雯(2002)。以故事教學增進兒童同儕友誼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彭桂香著(2000)。說故事人與說故事活動研究-以東師實小故事媽媽團長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楊茂秀(1995)。討論手冊。臺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鄭小萍(1991)。國小五年級兒童『同理心訓練方案』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明長(2000)。關懷的教育內涵與實施策略。輔導文摘,67,86-95。
鄭芬蘭(2004)。學前兒童關懷行為心理歷程暨生命關懷活動方案之實驗研究。高雄師大大學報,16,161-179。
鄭瑞菁(2005)。幼兒文學第二版。台北:心理。
鄭蕤(1973)。故事教學漫談。國教輔導,13(3),3-4。蔡子瑜(2000)。故事討論對幼兒道德推理的影響之研究--以「分享」的故事主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玉蓉(2002)。從聽說故事提升國小低年級班級閱讀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蔡宜容譯(2001)。Chambers.A著。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台北:天衛。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淑媖著(2001)。從聽故事到閱讀。台北:富春。
鍾家瑄著(1992)。說故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廖品蘭著(1999)。戲劇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兒童故事理解回憶與學習動機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趙淑雲著(2003)。運用說故事活動推動兒童閱讀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鄒美華(2003)。閱讀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自我效能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羅瑞玉(1996)。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蘇育瑠著(1990)。幼兒故事回憶與理解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美慧(1999)。「多元文化社會科課程方案」對小學生多元文化觀與文化概念影響之實驗研究。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類第41篇。屏東師範學院圖書館光碟資料。
劉美慧(民88)。多元文化取向的社會科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劉美慧、陳麗華(2000)。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院學報,10,101-126。劉藹華(1975)。怎樣講故事。中國圖書出版學會會報,27,頁40-42。
謝華馨(2003)。應用創作性戲劇說故事教學活動之研究---以安和國小一年級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譚光鼎(2000)。多元文化教育的批判和問題—兼論台灣多元文化教育的檢討。載於第四屆教育社會學論壇—「多元文化、身分認同與教育」學術研討會,(453-470)。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蕭靜芳(2004)。多元文化興起背景、基本理念與教育目標。教育社會學通訊,53,3-8。二、西文部份
Ackerly,R.(1993).St Paul’s:a school for the community.Multicultural Education.1(2) , 20-24.
Baker, A. (1987). Storytelling: Art and technique. Littleton. Colo.: Libraries Unlimited, Inc.
Barrett-Lennard, G. T. (1981) The empathy cycle: refinement of a nuclear concep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2, 91-100.
Bruner, J. S.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lara, E. Hill.(1996). The current state of empathy resear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3, 261-274.
Carkhuff, R. R. (1969). Helping and Human Relations, Vols.Ⅰand.Ⅱ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Duan, C., & Hill, C. E. (1996) The current state of empathy resear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3, 3, 261-274.
Egan, G. (1976). Interpersonal living. Moterey, CA:Brooks/Cole.
Elliott, J. (1998). 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ocial change. Buckinghum: Open University Press.
Westen, D.(1991). Clinical assessment of object relations using the TA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6, 56-74
Gladstein, F. A. (1977). Empathy and counseling outcome: an empirical and conceptual review.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6(4), 70-77.
Gottman, J. & Declaire, J.(1997). The heart of parenting: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4(4), 575-578.
Gollnick, D. M. (1980)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Viewpoint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56:1-17.
Greener, H. S (2000). Peer assessment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9(1),48-58.
Hoffman, M. L. (1977) Sex differences in empathy and related behavior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 4), 712-722.
Hoffman,M.L.(1982).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motivation:Empathy and guilt . In N.Eisenberg(Eds.),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pp.218-131).New York:Academic Press.
Hoffman, M. L.(1984). Interaction of affect and cognition in empathy . In C. zard, J. Kagan, & R. Zajonc(Eds.), Emotions, cognition, and behavior(pp.103-13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ffman, M. L. (1993) Empathy, social cogni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n A. Garrod(Eds), Approaches to moral development: New research and emerging them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Kwon, J. Y. (2000). Principles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children’s pretend pl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32(1), 9-13.
Kalliopuska, M, (1992). Holistic empathy education among preschool and school childre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Comenius’Heritage and the Education of Man(Prague, Czechoslovakia, March 23-27)
Mayeroff, M.(1971). On caring.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Nerdrum, P. (1997) Maitenance of the effect of training in communication skills: A controlled follow-up study of level communicated empath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7, 705-722.
Richardson, R. C. (1999). Doing good Because good is good to do: facilitating character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 Show of 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54th, San Francision. CA, March 6-8).
Rogers, C. R. (1980). A way of being. Boston: Houghton Miffin.
Robert, W. & Strayer, J.(1996) Empathy, emotional expressivenes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67, 449-470.
Saarni, C.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competenc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Trepanier, M. L.& Romatowski, J. A.(1982). Classroom use of selected children’s books to facilitate prosocial behavior in young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21, 36-42.
Williams, L. K.(1996).Caring and capable kids: An Activity Guide for Teaching kindness, Tolerance, Self-control and Responsibilit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5 697)
Woodbury, O. J. (1975). Toward a theory of empathy:A developmental hierarchy applied to response to filmed literatur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24(2), 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