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5 09: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煒揚
研究生(外文):Wei-Yang Zeng
論文名稱:一位教師於菲律賓中學華語教學專業成長歷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A SECONDARY SCHOOL IN PHILIPPINES
指導教授:蔡喬育蔡喬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Qiao-Yu C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華語文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華語教師菲律賓華語教學華語師資培育華語教學反思華語教學專業成長歷程
外文關鍵詞:TESL in the PhilippinesCSL teacher trainingCSL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CSL teacherreflective teaching in CS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12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了解研究者教師甫經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班專業課程訓練後,第一次赴任菲律賓進行華語教學,從中觀察、反思在當地遇到的教學問題,如何採取改善策略,在理論與實務對話中,描述華語教學專業成長歷程與收穫。
研究者教師以僑委會教育替代役男的身分,赴任菲律賓馬尼拉J華校進行一年的華語教學工作,研究時間為一年,使用的研究方法為敘事研究法。研究期間,主要運用教學反思的技巧,關注研究者教師在這一年的教學歷程中教學問題,敘事、反思之。反思的面向包括華語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輔導、教師敬業精神與態度,透過編碼的方式在四個階段的教學反思當中歸納了三十六個與三個教學反思面向相關題,並且透過四個階段教學反思意義脈絡串連,瞭解研究者教師針對每個問題教學改善情形,讓自己在華語教學專業上更上層樓。
本研究發現從接受華語教學課程的薰陶到初次赴菲律賓擔任華語教師的一年中,教師的華語教學專業成長歷程可分為五個時期:(一)文化衝突期;(二)文化融入期;(三)熱情受阻期;(四)熱情回覆期;(五)成長停滯期,這對研究者教師而言,具有即時性,對華語教學改善起了直接意義。對其他研究者或華語教師而言,本研究結果也許不具有可通則性,但在華語教學反思與敘事研究的精神與途徑仍值得參考。而且,在華語師資培育領域,結合敘事研究法與教學反思仍待更多研究者、華語教師或志同道合者努力投入、發展。
This research aims to delve into the teacher-researcher’s initial experience as a CSL teacher in the Philippines after having undergone post-graduate studies and training in TESL Studies. Through observation of and reflection on the difficulties he had encountered, seeks to propose a strategy to improve upon these, and in the exchange between theory and real life application, he aims to provide a descriptive narrative of his growth and realizations as a CSL teacher.
The teacher-researcher went to the Philippines as an alternative military service teacher to engage in teaching for one year. He subsequently used this time for research, utilizing the descriptive narrative as his research methodology. During his research period, he used teaching reflection as a tool, focusing on the difficulties he encountered in teaching. The coverage of his reflection included Chinese lesson planning and teaching,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and the spirit and conduct of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ism, which he organized chronologically into four stages. Through these he was able to come up with a relationship among thirty-five qusetion areas and three areas, thereby enabling him to establish meaningful connections and formulate corrective strategies, and allowing him to grow in the CSL teaching profession.
The researcher discovered that his journey of growth as a teacher, beginning from his acceptance of his mission until the end of his one-year teaching service in the Philippines ,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periods: (1) cultural conflict, (2) cultural assimilation, (3) hindrance in his enthusiasm, (4) the renewal of his enthusiasm, and (5) stagnation. These factors affected the teacher researcher directly and had a profound effect on his views with regards the need to improve Chinese teaching. On the other hand, this research may not be fully applicable for other researchers or Chinese teachers; however, the reflection and descriptive narrative methodology may be used as reference. In addition, the combined use of narrative descriptive research and reflective teaching as a tool for teache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needs more researchers and Chinese teachers or similarly-inclined persons to participate in and develop.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壹、 研究動機 2
貳、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壹、 華語教學 4
貳、 華語教師 4
參、 華語教學反思 4
肆、 華語教學專業成長 5
伍、 研究者教師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壹、 研究範圍 6
貳、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菲律賓中學華語教師教學現況與問題 7
壹、 菲律賓華語教育現況 7
貳、 菲律賓中學華語教師教學現況與問題 9
參、 小結 12
第二節 華語教師專業成長意涵與相關理論 12
壹、 華語教師專業成長的定義 13
貳、 華語教師專業成長內涵 15
參、 華語教師專業成長的方法 21
肆、 教學反思的意義與目的 21
伍、 教學反思的流程與方法 22
陸、 華語教師專業成長結合教學反思 25
柒、 華語教學反思內涵 26
捌、 小結 29
第三節 華語教師專業成長歷程相關研究與評析 30
壹、 華語教師專業成長歷程相關研究 30
貳、 華語教師專業成長歷程相關研究之評析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敘事研究法 35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詮釋 40
第四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42
壹、 研究者背景 43
貳、 學生華語學習背景 44
參、 學校教學環境與行政制度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華語課程設計與教學反思與收穫 46
壹、 華語課程設計上的反思與收穫 46
貳、 華語課程教學上的反思與收穫 55
參、 華語教學方法上的反思與收穫 61
肆、 聽力教學上的反思與收穫 64
伍、 說話教學上的反思與收穫 67
陸、 閱讀教學上的反思與收穫 71
柒、 寫作(字)教學上的問題 74
第二節  班級經營與輔導的反思與收穫 78
第三節  教師敬業精神與態度的反思與收穫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7
壹、 研究者教師於菲律賓中學教學專業發展歷程 97
貳、 對研究者教師華語教學專業成長的啟示 99
參、 對閱讀本研究之教師與研究者之意義 9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0
壹、 對於教學之建議 100
貳、 對於研究流程與方法改善之建議 102
參、 對於後續研究之建議 103
參考文獻 104
中文文獻 104
英文文獻 107
附錄一 教學講義範例 108
附錄二 考卷範例 111
附錄三 華語教學反思紀錄單 113
附錄四 第一階段華語教學敘事與反思 114
附錄五 第二階段華語教學敘事與反思 119
附錄六 第三階段華語教學敘事與反思 134
附錄七 第四階段華語教學敘事與反思 143

圖目錄
圖2-2-6 專業發展的反思模式 25
圖2-7-1 反思與專業發展循環 27
圖3-2-1 研究架構 38
圖3-2-2 研究流程 39
圖3-3-1 反思資料編碼 41
圖3-3-2 反思內文編碼 42

表目錄
表2-2-1 華語文教師專業知識結構表 18
表2-2-2 華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結構表 19
表2-2-3 對外漢語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質 20
表2-5-1 反思的五個維度 23
表2-7-1 華語教學反思表 27
表3-4-1 研究者教師修畢學分 43
中文文獻
孔令堅(2011)。運用反思教學模式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NDHU5576032)
王妙里(2001)。反思教學中教師內省智慧的探索(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0NTPTC611052)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作者Riessman, Catherine Kohler)。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王恩旭(2012)。對外漢語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以語音課反思性筆記為例。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6,44-48。
何粵東(2002)。眾聲喧嘩與獨白: 敘說學校生活故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0NPTTC576013)
吳佳綺(譯)(2010)。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原作者Graham R.Gibbs)。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原著出版年2007)
吳麗媚(2011)。教師情緒管理與師生關係之敘事研究:一位教師的自我省思(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9NPTT5576079)
宋如瑜(2005)。實踐導向的華語文教育研究。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宋如瑜(2008)。華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個案為基礎的探索。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宋如瑜(2009)。華語文教學實務。臺北縣新店市:正中。
宋如瑜(2011)。華語教師的教學語言研究 ──以師資培育為導向(博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NTNU5612018)
李曉萱(2000)。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探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9NTNU0612002)
李躍文(2013)。自我反思型教學:外語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71-74。
周靜婉(2012)。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談新手華語教師新課題。華文世界,109,98-105。
施宇謙(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自我效能(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NDHU5576003)
張于忻、何佳蓉、陳振豪(2010年10月)。菲律賓華語文教育現況研究。開拓僑民與華語文教育新境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講堂。
張秋華(2009)。菲律賓華校導入新教材之研究:G校個案(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NTPTC611055)
張雅萍(2012)。宜蘭縣國民小學教師閱讀態度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NDHU5576008)
張榮顯(2012)。臺海兩岸對菲律賓華文教育援助之比較研究-以菲華文教中心與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中壢市。
張榮顯(2012年3月)。菲律賓華語教學的困境與出路:一個替代役教師的田野調查。夏誠華(主持人)。第一屆全國「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研究生學術研討會。中原大學。
張衛東、莫芮(2010)。教學反思概論。四川市: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莊明貞等(2010)。敘事探究:課程與教學的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許健將(譯)(2008)。反思教學導論(原作者Kenneth M.Zeichner&Daniel P.Liston)。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6)
郭玉霞(1995)。準教師思考之個案研究。國科會專案(標號:NSC84-2411- H -142-004)。臺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郭睿、劉循、崔永華(2010)。漢語教師發展。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陳聖謨(1998)。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7NKNU0332021)
陳麗華(1990)。反省性師範教育派典的理念與實際。教育研究雙月刊,14,53-61。
陳曦(2013)。反思性教學─新英語教師專業成長之路。成功(教育),1,191-192。
陸建勝(2000)。菲律賓華校的華文教育(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9NCNU0493004)
黃政傑(2002)。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耀東(2006)。淺談菲律賓華文教育。東南亞縱橫,9,43-48。
廖宜瑤、夏誠華、張榮顯(2011)。菲律賓華文學校之現況與展望。中原華語文學報,9,99-119。
趙金銘(200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樂大維(2012)。當兵當到菲律賓:華語教師的菜鳥日記。臺北市:文光。
蔡喬育(2008)。成人教師教學專業知能與教學效能關係模式建構之研究-以華語文教學為例(博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7CCU 05142005)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博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1NCCU0332003)
鄭承軍(2011)。漢語國際教育背景下對外漢語師資核心素質研究。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饒從滿、楊秀玉、鄧濤(2005)。教師專業發展。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CLASS(全美中小學中文教師協會)國家東亞語言資料中心俄亥俄州立大學分部  2001合作專案(2001)。中小學K-12教師標準。取自http://classk12.org/2012/ts.htm
國家漢辦暨孔子學院總部(2012)。《國際漢語教師標準》(2012版)正式發佈。取自http://www.hanban.edu.cn/article/2012-12/12/content_476160.htm
張作錦(2011)。全球缺500萬漢語教師。遠見雜誌,301。取自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8378.html

英文文獻
Calderhead,J.(1989).Reflectiv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5(1),43-51.
Dewey,J.(1933). How We Think.Chicago:Henry Regnery.
Riessman,K.C.(1993).Narrative analysis.London:Sage.
Rossman, G.B., and Rallis, S.F. (2003). Leaqrning in the Field: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p. 31-60.
Russell, T.&Munby, H.(1992). Teachers and Teaching: From Classroom to Reflection. London [etc.] : Falmer.
Schon,D.(1987).Education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Steffy,B.E.(1989).Career Education of classroom teachers.Lancaster,PA:Technomic Pub.
Wallace,M.J.(1991).Tra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reflective approach(p.5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eichner K.M.& Liston D.P.(1987) Teaching student teachers to reflect.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6(1), 23-4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