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雪娟(2007)。越南籍女性婚姻移民婚姻品質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石佳音(2011)。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少年情緒智能與心理幸福感之
比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
輔導學系,台北市。
利翠珊、陳富美 (2004)。 配偶親職角色的支持與分工對華人夫妻恩
情的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21,49-83。
利翠珊 (1999)。已婚女性家庭系統的交會:親情與角色的兩難。中
華心理衛生學刊, 12,3,1-26。
利翠珊(1997)。婚姻中親密關係的形成與發展。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0:4,101-128。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李良哲(1999)。維繫婚姻關係重要因素的成人期差異初探。教育與心
理研究, 22(上),145-160。
李清茵(2004)。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
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吳文清 (2004)。 配偶家庭角色支持的內涵與測量-以育有青春期子
女的夫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
所,台北市。
吳秀敏 (2004)。 小家庭新婚妻子角色轉換之心路歷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吳淑敏 (2003)。婦女幸福感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
育學刊,20,119-140。
邱馨瑩(2009)。兒童幸福感量表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新竹市。
周玉慧、謝雨生 (2009)。 夫妻間支持授受及其影響。中華心理學刊,
51,215-234。
林志哲 (2014)。 感恩、社會支持及幸福感之研究: 中介效果模式之
驗證。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7, 3,453-482。
林志恭 (2012)。 大專學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 2, 94-103。
柳建興、李慧 (2014)。探究核心自我評價對高校學生壓力和社會支
持的仲介作用。諮商輔導期刊,337, 22-26。
洪念哲 (2014)。 青少年社會支持與暴食症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期
刊,337, 18-21。
柯澍馨、林宛宜(2009)。夫妻依附風格與婚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
臺中市地區為例。發表於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跨文化經驗分享與對
談研討會。新北市:輔仁大學。
苗元江 (2007)。 幸福感概念模型的演化。 贛南師範學院學報, 28,
4, 42-46。
孫若馨 (2010)。 臺北地區夫妻寂寞感、婚姻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高旭繁、陸洛 (2006)。夫妻傳統性/現代性的契合與婚姻適應之關
聯。本土心理學研究, 25,47-100。
許嘉珍(2013)。臺灣社會婚姻趨勢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43, 24-30。
陳惠珍、林清文 (2009)。學習自主動機理論。 教育研究月刊, 181,
120-122。
陳靜宜 (2007)。 新手媳婦入夫家: 夫妻互動關係之對偶資料分析。
中華家政學刊,41,69-84。
陳寬裕、歐典灝、歐人豪(2009)。認真休閒特質與幸福感之
研究: 兼論配偶支持的干擾效果。 觀光休閒學報, 15(2),
113 - 140 。
陳拓環(2006)。性態度與婚前性行為對婚姻品質影響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陳俞靜(2007)。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
女性護理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
究所,臺中市。
陳密桃、陳玲婉(2007)。國小學童母親的人格特質與親職壓力、幸
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0,1-20。
陸洛 (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之探討。 國
家科學委員會研究集刊, 人文及社會科學, 8, 115-137。
黃中興、張少熙、黃國恩(2016)。大學生休閒運動心理需求、生活壓
力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例。 臺大體育學報,30 ,
3,23-32。
張妤玥、陸洛 (2007)。 愛情關係中對方衝突管理方式與自身關係滿
意度之關連。 中華心理學刊, 20,155-178。
彭雁群 (2010)。探討已婚者之關係自我決定、犠牲知覺與婚姻滿意
度及個人幸福感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市。
黃品傑 (2008)。 國小學生快樂活動、快樂感受、快樂條件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曾艷秋(2002)。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
究~以高雄市育有國小子女之已婚婦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楊國樞 (198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 22, 11-24。
楊國樞 (1992)。父子軸家庭與夫妻軸家庭:運作特徵、變遷方向及
適應問題。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主辦「家庭與心理衛生國際研討會」
主題演講。
楊雅棻(2006)。不同家庭生命週期夫妻之婚姻品質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劉白純、陳若琳 (2010)。 新手媽媽的配偶支持、親職效能與親職壓
力之相關研究。幼兒教育學刊, 297, 22-40。
蔡沛婕 (2001)。 初為人媳角色轉換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鄧皓引 (2009)。 工作家庭衝突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 配偶支持的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天主教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新
北市。
賴貞嬌、陳漢瑛(2007)。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
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學校衛生,51,38-52。
二、英文部分
Argyle, M. (1987).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Routedge.
Andrews, F. M.,&Withey, S. B.(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s perception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 Plenum Press
Burley, K. A.(1995). Family variables as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marital adiustment among dual-career men and women.The Jouranl of Social psychology.135(4). 483-497
Bruce, M. L., & Kim, K. M. . ( 1992). Diffe rences in the effect s of divorce on major depression in men and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49, 914-917. .
Blais, M. R., Sabourin, S., Boucher, C.,& Vallerand, R.(1990). Toward a motivational model of couple happi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1021-1031
Caplan, G.(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
Cutrona, C. E. (1996). Social support in couples; Marriage as a resource in times of stress. Thousand Oaks, CA: Sage.
Christoph, J.C.(1999).Situat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xploring the cultural roots of its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7 , 141-152.
Decharms, R.(1968). personal causation: The internal affective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Diener, E.(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eci, E. L.,& Ryan, R. M.(1985). Intrinsic motivatiu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New York: Plenum Press
Heady, B. W.,& Wearing, A. J.(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2(4). 327-349
Hofer, J., Karner, J., Chasiotis, A., Busch, H., &Kiessling, F. (2007). Socio-cultural aspects of identity form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itment and well-being in studentssanples from Cameroon and Germany. Ident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y and Research, 7, 265-288.
King, L. A., Mattimore, L. K., king, D. W.,& Adams, G. A.(1995). Family support inventory for workers: A new measur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from family member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6. 235-258
Knee, C. R., Lonsbary, C., Canevello, A.,& Patrick, H.(2005). Self-Determination and conflict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 997-1009
Patrick, H., Knee, C. R., Canevello. A.,&Lonsbary, C.(2007). The role of need fulfillment in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and well-being: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 434-457
Rempel, J. K., Holmes, J. G.,&Zanna, M. P.(1985). Trus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9, 95-112
Ryan, R. M., & Deci, E. L.(2001).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141-166.
Ryan, R. M.,&Deci, E. L.(2002). Overview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 organismic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In E. L. Deci& R. M. Ryan(Eds.)., Handbook of self-edtermination research. Rochester, New York: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Ryan, R. M.,&Deci, E. L.,(2008).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Psychotherapy: The motivational basis for effective change. Canadian Psychology, 92, 434-457
Ryff,C.D.(1989)Happiness is everything,or is it?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psychological well-be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7,1069-1081.
Siebert, D. C., Mutran, E. J.,&Reitzes, D. C.(1999). Friendship and social support: The importance of role identity to aging adults. Social Work, 44(6). 522-533
Saxton,L.(1990)The Individual,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Welzel, C. and Ingleheart, Ronald, F.,(2010). Agency, values, and well-being: A human aevelopment model.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97(1). 43-63
Waterman, A. S. (2007). Doing well: The relationship of identity status to three conceptions of well-being. Ident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y and Research, 7, 289-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