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12: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真悌
研究生(外文):LIN, CHEN-TI
論文名稱:學前多重障礙學生溝通教學現況與困難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Present Matters and Deficits of Teaching Multi-disabled Preschool Students Communication Skills
指導教授:錡寶香錡寶香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6
中文關鍵詞:學前教育口語有限多重障礙溝通教學學前教師
外文關鍵詞:preschool educationlimited speech abilitymultiple disabilitiesthe teaching of commuinication skillspreschool teach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0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前教師針對口語有限多重障礙學生進行溝通教學的現況。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安置有口語有限多重障礙學生之幼教園所的教師,研究工具為研究者所自編之「溝通教學現況問卷」;內容除調查受訪教師之背景變項外,同時以「教育服務」、「專業服務」、「合作互動」、「資源服務與行政安排」等四向度調查受訪教師實施溝通教學之現況。此外,在研究中亦使用開放性問題,調查受訪教師對溝通教學現況之補充意見。
研究者針對96名教師施測,所得資料回收後,分別以描述統計方式,如平均數、標準差等瞭解受訪教師在溝通教學現況各題項之回答情形,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瞭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受訪教師,在溝通教學實施現況之差異,最後以內容分析方法,分析受訪教師對於溝通教學現況之補充意見。研究結果如下:
一、針對溝通教學現況方面:
(一)整體平均數最高的是「我會利用觀察、評量、訪談照顧者等方式評估學生溝通發展的狀況」,最低為「學校將溝通教學安排固定的課程時數」。
(二)目前進行溝通教學執行度最佳的是教育服務,再來是專業服務、合作互動,極待改善的便是資源服務與行政安排。
(三)多數教師具備觀察評估學生的溝通能力、亦能在IEP中確實描述學生溝通能力與教學目標。另外教師尚能靈活運用各種生活素材於教學當中。然而在輔具與溝通評量工具的使用與知識上面仍有加強改善的空間。
(四)教師認同語言治療師的專業知能,但在專業合作上面仍有改善空間。
(五)教師間在學生事務合作方面是很頻繁且來往密切的。而教師間非學生事務的交流較少。
(六)目前教學資輔助資源十分缺乏;人力資源如義工、語言治療師都極待擴充。
二、影響溝通教學的相關因素
(一)任教班別、任教縣市、是否具溝通教學相關知能,會影響到整體溝通教學現況的表現。
(二)學生障礙程度,對於整體溝通教學的得分情形較無影響。
三、關於溝通教學的困境
(一)就整體溝通教學的困境而言,學前教師提到最多困難點的便是資源服務與行政安排的問題。
(二)學前教師進行溝通教學時,最感困擾的是「多重障礙學生本身障礙的限制」,其次為「家長配合度低」,然後是「語言治療師不足」、「人力不足」、「教學輔助資源不足」的問題。
(三)溝通教學現況不理想的事項有「缺乏教學輔助資源」、「缺乏人力」、「語言治療師的服務時數不夠」。
最終,研究者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及實務工作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multiple disabilities regarding the teaching of commuinication skills.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preschool teachers of children with multiple disabilities recruited from Taipei City, Taipei County and Taoyuan County. A questionnaire of “perspectives of the teaching of commuinication skills to children with multiple disabilities” were developed and used for gathering data. The contents of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subscales of “Educational Service,” “Professional Service,” “Cooperative Dynamics/Interactions,” “Resource Service and Administration’s Arrangement” . In addition, an open-ended questions were also designed to ask the teachers to express their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difficulties they felt in developing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children with multiple disabilities.
Overall, the results found in this study could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Most of the teachers were confident in using observation, assessment and interviewing parents to decide their students’ communication skills.
Most of the teachers indicated that their school did not arrange independent class hours to help preschool children to develop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terms of teaching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teachers felt that educational service were carried out the best, and resource service and administration’s arrangement needed to be improved.
Most teachers acquired the ability to observe and evaluate their students’ communicative skills; they could also document specifically the teaching goal for their students in an IEP portfolio. They were innovative in using all sorts of materials in their teaching.
Preschool teachers of children with multiple disabilities thought that lack of resource and administration supports were the major problems they encountered in helping children to develop communication skill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多重障礙學生的特質 9
第二節 多重障礙學生的溝通教學 21
第三節 溝通教學的實施與影響因素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3
第四節 研究程序 61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溝通教學的現況 63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溝通教學現況得分的差異情形 80
第三節 溝通教學的困難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7
附錄一 正式問卷發放學校與樣本數 121
附錄二 教師對口語有限多重障礙學生的溝通教學問卷(專家效度) 122
附錄三 內容效度之專家名單 129
附錄四 學前教師對口語有限多重障礙學生的溝通教學問卷(預試) 130
附錄五 學前教師對口語有限多重障礙學生的溝通教學問卷(正式) 135
中文部分
方炳林(1979)。教學原理。臺北市:教育文物。
王亦榮(2000)。多重障礙兒童心理與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心理。
王芳琪(1998)。以溝通為基礎的行為處理策略對極重度智能障礙學生不尋常說話行為之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南梅(1999)。特殊學童的溝通障礙問題探討-特教專業團隊中聽語治療師服務模式。八十七學年度特殊教育教師鑑定安置專業知能研習手冊。臺灣省政府教育廳,51-62。
朱則剛(1992)。教育工學的發展與派典演化。臺北市:師大書苑。
江煒堃(2003)。特殊教育專業團隊運作現況及需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麗莉(2003)。幼稚園教師間的合作關係。國教世紀,206,49-56。
吳武典、林寶貴(1993)。特殊兒童綜合輔導手冊 : 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結果之應用。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吳南真(2008)。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無口語多重障礙學童認知溝通線畫圖卡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郁萱(2006)。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階段多重障礙學生輔助科技需求與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宋貞姬(2003)。語言治療在學校系統之服務品質研究:一個語言治療師的經驗與反省。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佩玫(2007)。ADHD兒童的教師對其語言溝通行為的看法。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昆霖(2001)。環境安排對增進重度障礙兒童溝通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旻青(2005)。替代性溝通訓練在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童購物技能學習之成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周俊良、李新民、安蘭桂(2005)。南部地區早期療育機構人員提供輔具服務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1,55-78。
林玉芳(2005)。自然環境教學對增進中度自閉症學生自發性語言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宏熾(1998)。多重障礙學生情境語言教學策略。特教園丁,14(2),12-21。
林宏熾(2000)。多重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林秀珍(2003)。無口語幼兒之溝通訓練。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宜瑩(2006)。功能性溝通訓練對重度障礙學童干擾行為之成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
林淑莉(2006)。由家長執行之改良式環境安排策略搭配自然環境教學的介入方案對重/多障兒童之家庭互動及溝通行為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4-2413-H-003-019)
林麗英(1994)。雞同鴨講。臺北:信誼。
林寶貴、張正芬、黃玉枝(1992)。臺灣區智能不足學童語言障礙之調查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邱上真(1993)。臺灣地區特殊教育實施狀況調查報告。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邱彩惠(1999)。早期療育單位之語言介入方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2版)。臺北市:五南。
邱曦萱(2007)。學前教師教學之心路歷程-以融合班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施孜姿(2004)。臺中市國民小學身心障礙學生對專業團隊服務滿意度及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唐紀絮、林惠芬、龔仁棉、簡言軒(2004)。唐氏症幼兒圖片兌換溝通系統教學成效。身心障礙研究,12(4),240-256。
張春興(1989)。張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倉凱(2003)。功能溝通訓練對改善國小自閉症兒童自傷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1976)。中華民國特殊兒童普查報告。臺北市:教育部特殊兒童普查小組。
教育部(1992)。語言障礙、身體病弱、性格異常、行為異常、學習障礙暨多重障礙兒童鑑定標準及就學輔導原則要點。教育部臺(八一)社字第○九○五七號函。
教育部(1999)。身心障礙學生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教育部臺(八八)特教字第八八○二一四四四號函。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學生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教育部臺參字第 0950141561C。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民98年3月20日)。特殊教育資料。臺北市:教育部。民98年4月11日,取自:http://www.set.edu.tw
莊妙芬(1996)。擴大溝通系統與替代性溝通。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頁412-431)。臺北市:心理。
莊妙芬(2002)。自然環境教學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自發性與類化能力之成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0-2413-H-024-008)
莊妙芬、黃志雄(2002):重度障礙兒童類化與維續之教學策略。特教園丁,4,8-14。
莊素貞(2002)。臺灣視覺多重障礙教育教師教學溝通行為方式之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0,183-197。
許耀分(2003)。圖片兌換溝通系統教學對增進自閉症兒童自發性使用圖片溝通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慧仙(2006)。功能性溝通訓練對促進國小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之成效。國立臺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明聰(2000)。父母參與。載於林寶貴(策劃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頁515-555)。臺北市:五南。
陳采緹(2004)。貫專業團隊模式介入重度障礙兒童個別化教育計畫擬定與執行之成效-以啟智學校為例。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雯君(2008)。特幼班家長對其子女溝通能力和療育服務之看法。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碧霞(2004)。國小交通安全教育教學滿意度之分析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薇方(2003)。輔助溝通法在啟智學校之應用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麗華(2006)。圖片兌換溝通系訓練對國中無口語自閉症學生溝通行為之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怡惇(2002)。語言治療師及特教教師對無口語兒童溝通策略模式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4,171-196。
曾怡惇(2005)。國小初任特教教師採用「情境教學策略」教導智能障礙學生溝通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柏源(2007)。運用輔助溝通系統教導輪替策略對增進普瑞德威利症候群學童溝通行為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美娟(2003)。臺北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參與專業團隊運作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臺北市。
游文彬(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普通教師在融合教育中特殊教育專業成長需求之調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游宜珍(2006)。學前特教班重度溝通障礙幼童接受AAC服務模式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志雄(2002a)。自然環境教學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的影響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0,71-102。
黃志雄(2002b)。自然環境教學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的影響及其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志雄(2002c)。情境教學對重度障礙兒童溝通能力的影響-個案研究報告。國小特殊教育,33,65-74。
黃志雄(2007)。重度及多重障礙學生個別化課程擬定與執行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志雄、陳明聰(2008)。阿明的電腦夢:重度障礙學生輔助溝通介入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7,129-156。
黃啟榮(2005)。國民小學聽覺障礙融合教育教師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未出版,彰化。
黃雅芳(2004)。自然環境教學法對發展遲緩幼兒功能性語言之影響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瑞珍(2004a)。多重障礙溝通訓練。未出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多重障礙溝溝通訓練的課程講義。
黃瑞珍(2004b)。語言病理與治療技術。未出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語言病理與治療技術的課程講義。
楊俊威(2003)。特殊學校專業團隊服務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葉瓊華(2006)。多重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市:五南。
廖芳碧(2002)。圖形溝通訓練對低功能自閉症者溝通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廖宥蓁(2008)。多重障礙學生語言治經驗分享-綜合溝通法。呂淑美(主持人),溝通教學。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第二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暨溝通教學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宥蓁、曾進興(2008)。失語症患者功能性溝通的需求與表現。臺灣復健醫學雜誌,36(2),75-87。
劉玉蓮(2003)。社會福利機構中提供早期療育服務之師資知能、需求與問題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江裕(2005)。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融合教育教師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教育行政碩士班,未出版,彰化。
歐陽教(1992)。德育原理。臺北市:文景。
蔡昌原(2001)。國小啟仁班實施專業團隊服務模式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春美、林貴美、劉鴻香、蔡克容、呂翠華、吳麗君(1990)。學前階段特殊教育問題研究。臺北市: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蔡崇建(1994)。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知能發展的需求評估。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103-117。
蔡惠芬(2007)。提升國小普通班輕度自閉症兒童社會取向訓練之行動研究-劇本訓練導向。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君璧(2005)。運用「圖片交換溝通系統」改善自閉症學童溝通能力的經驗分享。2008年12月28日,取自http://resources.hkedcity.net/downloadResource.php?rid=979848492。
賴碧美(2002)。功能性溝通訓練介入多重障礙生自傷行為成效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錡寶香(2002)。重度障礙兒童的溝通需求與療育。國小特殊教育,34,13-20。
錡寶香(2007a)。重度障礙兒童的溝通介入模式。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97學年暑假溝通障礙進修學分班多重障礙兒童溝通療育與實習的上課講義。
錡寶香(2007b)。美國學校系統中的語言治療服務。國小特殊教育,44,1-15。
錡寶香(2007c)。臺灣特殊教育教師對專業團隊語言治療服務之看法:初探研究。2007年國際手語暨溝通障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85-29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薛婷方(2003)。學前階段特殊教育班師資現況及其相關問題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謝嬌娥(2004)。國中小啟智班教師運用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秀雯(2001)。以教師為個案管理員的專業團隊運作--以一個國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汀琳(2003)。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對中度自閉症兒童溝通行為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振輝(2002)。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行為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鐘梅菁(2000)。學前教師實施融合教育之專業知能與困擾問題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英文部分
ASHA(n.d ).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AAC). Retrieved May 20, 2009, from http://www.asha.org/public/speech/disorders/AAC.htm
Bernstein, D. K. (2008). 兒童語言語溝通障礙(王大延等譯)。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2)
Bondy, A. S., & Forst, L. A. (2002).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ining manual. NJ: Cherry Hill.
Brimer, R. W. (1990).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 Los Angles, CA: Mayfield.
Bryan, K. (2004).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prevalence of speech and language difficulties in young offend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39, 391-400.
Carr, E. G., & Durand, V. M. (1985).Reducing behavior problem through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8, 111-126.
Carr, E. G., McConnachie, G,. Carlson, J. I., Kemp, D. C., & Smith, C. E. (1994). Communication-based intervention for problem behavior: Auser’s guide for producing positive change.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Chen, D., Klein, M. D., & Haney, M. (2007). Promoting interactions with infants who have comlex mutiple disabilities: Development and field-testing of the PLAI curriculum.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20(2), 149-162.
Cook, A. M., & Hussey, S. M. (2007). 輔助科技原則與實行(楊熾康總校閱)。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2)
Downing, J. E. (2002). 教導重度障礙學生溝通技能(曾進興譯)。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Durand (1993). Functiom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using assistive devices: Effects on challenging behavior and affect.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9, 168-176.
Ellis, E. S., Rountree, B. S., & Larkin, M. J. (1993). Evaluation of multiple ability (K-6) beginning teacher competencies for class B certifica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mild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2 494)
Hall, B. J., Oyer, H. J., & Haas, W. H. (2001).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disorders: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Heward,W. L. & Orlansky, M. D. (1992). Exceptional children: An introductory survey of special 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Kaiser, A. P., Yoder, P. J., & Keetz, A. (1992). Evaluation milieu teaching. In S. F. Warren & J. Reichle (Eds.), Causes and effects in communication language intervention (pp. 9-47).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Kathleen, C. T., Joseph, P. M., & Carolyn, M. (2007). Use of Autism-Related Services by Families and Children.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7(5), 818-829.
Kennedy, C. H., Horner, R. H., Newton, J. S., & Kanda, E.(1990). Measuring the activity patterns of adul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using the residential lifestyle inventory. Th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 with severe handicaps, 15, 79-85.
Locke, P. A., & Mirenda, P. ( 1988 ). A Computer-Supported Communication Approach for a Child with Severe Communication, Visual,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s: A Case Study.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4, 15-22.
Mann, P.H., Drummond, V., & McClung, R,M.(1980). Responding to variability among exceptional children.Volume Ⅱ: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education. A guide for teacher corps’ exceptional child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15 495)
McCathren, R. B. (2000). Teacher-implemented pre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 Focus on Autism &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5(1), 21-29.
Miller, L. (1989). Classroom-based language intervention.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20, 153-169.
Mirenda, P., Iacono, T., & Williams, R. (1990). Communication options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and profound disabilities: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Handicaps, 15(1), 3-21.
National Dissemination Center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n.d. ). Severe and/or Multiple Disabilities. Retrieved May 5, 2009, from http://www.nichcy.org/Pages/Home.aspx
Orelove, F. P. & Sobsey, D. (1996). Educating children with multiple disabilities : a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Baltimore : Paul H. Brookes.
Parette, H. P., & Angelo, D. H. (1996).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impact on families: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0(1), 77-98.
Reichle, J., & Sigafoos, J. (1991). Establishing spontaneity and generalization . In J. Reichle, J. York, & J. Sigafoos (Eds.), Implementing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 learner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pp. 157-171).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Reichle, J., & Wacker, D. P. (1993). Communication alternatives to challenging behavior: Integrating functional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Salmon, M.D. (2005). Script training with storybooks and puppets: a social skills intervention package across setting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their typically developing pe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Soto, G.(1997).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attitude toward AAC: Preliminary survey.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13, 186-197.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n. d. ).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Retrieved May 5, 2009, from http://www.asha.org/public/speech/disorders/AAC.htm
Stephenson, J. R., & Dowrick, M. (2000). Parent priorities in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 for young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5(1), 25-35.
Sternberg, L. (1994). Individuals with profound disabilities: Instruction and assistive strategies (3rd ed.). Austin, TX: PRO-ED.
Stough, L. M., & Palmer, D. J. (2003). Special Thinking in Special Settings: A Qualitative Study of Expert Special Educator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6(4), 206-222.
Turnbull, A. P., Turnbull, H. R., & Shank, M. (1995). Exceptional live-special education in today’s schools.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Warren, S. F. & Kaiser, A. P. (1988). Research in Early Language intervention. In S. L. Odom & M. B. Karnes (Eds.), Early intervention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handicaps: An empirical base (89-108).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Westling, D. L., & Fox, L. (2000).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Worsdell, A. S., Iwata, B. A., Hanley, G. P., Thompson, R. H., & Kahng S. W. (2000). Effects of 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 for problem behabior during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3(2), 167-17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江麗莉(2003)。幼稚園教師間的合作關係。國教世紀,206,49-56。
2. 江麗莉(2003)。幼稚園教師間的合作關係。國教世紀,206,49-56。
3. 周俊良、李新民、安蘭桂(2005)。南部地區早期療育機構人員提供輔具服務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1,55-78。
4. 周俊良、李新民、安蘭桂(2005)。南部地區早期療育機構人員提供輔具服務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1,55-78。
5. 林宏熾(1998)。多重障礙學生情境語言教學策略。特教園丁,14(2),12-21。
6. 林宏熾(1998)。多重障礙學生情境語言教學策略。特教園丁,14(2),12-21。
7. 唐紀絮、林惠芬、龔仁棉、簡言軒(2004)。唐氏症幼兒圖片兌換溝通系統教學成效。身心障礙研究,12(4),240-256。
8. 唐紀絮、林惠芬、龔仁棉、簡言軒(2004)。唐氏症幼兒圖片兌換溝通系統教學成效。身心障礙研究,12(4),240-256。
9. 莊妙芬、黃志雄(2002):重度障礙兒童類化與維續之教學策略。特教園丁,4,8-14。
10. 莊妙芬、黃志雄(2002):重度障礙兒童類化與維續之教學策略。特教園丁,4,8-14。
11. 莊素貞(2002)。臺灣視覺多重障礙教育教師教學溝通行為方式之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0,183-197。
12. 莊素貞(2002)。臺灣視覺多重障礙教育教師教學溝通行為方式之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0,183-197。
13. 曾怡惇(2002)。語言治療師及特教教師對無口語兒童溝通策略模式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4,171-196。
14. 曾怡惇(2002)。語言治療師及特教教師對無口語兒童溝通策略模式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4,171-196。
15. 黃志雄(2002a)。自然環境教學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的影響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0,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