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丁興祥、賴誠斌(2001)。<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應用:典範與方法>,《應用心理研究》,12,77-106。丁興祥等譯(2006)。Smith,J.A.(2003)原著。《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台北:遠流。
方真真(2004)。《身體的印記:受虐婦女的生命敘說》。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王小山譯(1999)。Gunnell, John G. l(1993)原著。《政治理論:傳統與闡釋》。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Riessman, C. K. (1993)原著《敘說分析》。台北:五南。
王浩威(2001)。《今夜,我們來談文學》,台北:天下遠見。
王敬弘(1980)。《心靈的治癒》。台北:光啟社。
尤卓慧、岑秀成等編著(2005)。《探索�捶うv療實踐》。台北:心理。
何青蓉、趙淑美(2004)。<民眾對社區大學辦學理念與特色的認同:一項調查結果的啟示>,《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4(1),2-38。
朱若柔譯(2000)。Neuman, W.L.,( 1997)原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 。
邱珍琬(2003)。<兩性教育與課程大綱舉隅>,《教育研究月刊》,109:143-154。李文玫、丁興祥(2008)。<剪斷肚臍帶,要做大人樣:一位客家女性生命處境中的「困」與「尋」>,《應用心理研究》第 39 期。台北:五南。
李維倫譯(2004)。Robert Sokolowski (1999)原著。《現象學十四講》台北:
心靈工坊。
李宗燁(1995)。《惦記的世界:回憶童年經驗的現象詮釋》。台北:台灣大學心
理學研究所。
李佳音(2002)。《職業婦女母職實踐與其參與婦女教育課程關係之研究》。高雄師
大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4)。《台灣社區大學導覽》。台北市: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終身學習課程學習專案(2004)。查詢日期:2009年3月31日。取自:http://www.napcu.org.tw/napcuwebsite/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8)。<社區大學的全球視野與在地行動>。《第十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
汪文聖(1999)。<創傷的記憶或遺忘?─一個時間現象學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5:77-100。宋文里譯(2001)。J. Brunner,( 1996)原著。《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的觀點》。台北:遠流。
余德慧(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
余德慧,李宗燁 (2003 ) 。《生命史學》。台北:心靈工坊。
余德慧、陳斐卿(1996)。<人緣:中國人舞台生活的秩序>,《本土心理學研究》,5:2-46。余德慧(2002): <「歷史及社會文化脈絡中個人主體性之建構」評論稿:追索敘說自我的主體>,《應用心理學》,16:214--217。
吳慧貞譯 (2001)。Robert Coles (1990)原著。《故事的呼喚》。台北:遠流。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林香君(1998)。《變的知識建構與建構知識的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周旻君譯(1998)。Ken Wilber (1991)原著。《恩寵與勇氣》。台北:張老師文化。
周慶華(1999)。<思維與寫作科協同教學的方案>。《思維與寫作課程教材教法研討會》。
吳密察、陳板、楊長鎮編(1999),《村史運動的萌芽》,台北:唐山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 Q.(1990)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2 版,21-55。嘉義:南華教社所。
吳芝儀譯(2008)。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TamarZilber(1998)原著。《敍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濤石文化。
易之新譯(2000)。Freedman. J. and Combs, G.(1996)原著。《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台北:張老師文化。
沈清松主編(1980)。《時代心靈之鑰-當代哲學思想家》。台北:正中。
沈清松(1984)。《現代哲學論衡》。臺北:黎明。
沈清松(2000)。《呂格爾》。台北:東大。
金樹人 (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
金星明譯(2000)。Freud, S.(1966)原著。《歇斯底里症研究》。台北:米娜貝爾。
施怡如(2002)。《社區大學發展脈絡、課程規劃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洪文東(1999)。< 典範式思考與敘述式思考>,《屏師科學教育》。 10: 16-30。洪曉菁(2000)。《說故事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殷穎(2005)。<美國的作家班>,《作家雜誌》。10:1-2。
胡幼慧編著(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紹嘉(2002)。《書寫、行動與自我:以九0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作品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孫周興譯(1993)。《走向語言之途》。台北:時報。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5。台北:巨流。
馬一波(2006)。《�捶々葀z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 16:23-69。翁開誠主編(2005)。<生命書寫與心理健康>,《本土心理學研究》,25:37-38。
夏林清(1994)。《社會學的觀點,大團體動力》。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夏林清(2002)。<找尋一個對話的位置:基進教育與社會學習歷程>,《應用心理研究》,16:119-156。夏林清譯 (2004 )。Donald Schon(1983)原著。《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 台北:遠流。
許傳德(1999)。《一位國小校長的生命史》。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士軍 (1996 )。<定性研究在管理研究上的重要性>,《中原學報》,24(2), 1-3。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体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 (4),17-26。黃富順(2004)。<台灣地區社區學習體系的發展、特色與問題>。《成人及終身教育》,4:27-37。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 台北:左岸文化。
黃光雄譯(1998)。Bogdan, R. C. & Biklen, S. K. (2004)原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黃月美(2005)。<敘事研究~一種理解課程與教學的新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0,30-44。黃素菲譯(2005)。Larry Cochran(1997)原著。《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台北:心靈工坊。
范信賢 (2005)。<敘課程實踐的故事~一種敘事性觀看教師經驗的方式>,《教育研究月刊》。130:45-55。張君玫譯(1999)。Denzin, N.K.(1989)原著。《解釋互動論》。台北:弘智文化出版。
張慈莉(1999)。《生命主題的敘說與理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心理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張豊儒(2000)。《女性代課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明貞、陳怡如譯(2005)。Glesne, C. (1999)原著。《質性研究導論》。台北:高等教育。
莊明貞(2002)。〈敘說性探究〉,《教育研究法上課講義》,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莊明貞(2005)。<敘事探究及其在課程研究領域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30:14-29。莊佳珣譯(2006)。沈清松(2001)原著。<從內在超越到界域跨越 – 隱喻、�捶しP存在>,《哲學與文化》,33(10):32-33。楊大和譯(1995)。Judith Lewis Herman (1992)原著。《創傷與恢復》。台北:時報。
楊宇彥(2000)。<女性生涯發展研究之質的取向—敘說研究法>,《測驗與輔導》,163:3429-3431。陳板主編 ( 1998 )。《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社區史操作手冊》。南投縣:省文化處。
陳向明(199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德光(1990)。<大學階段生命教育的內涵,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教育學程中心》,16: 41-56。
陳慧儀、陳婉婷譯(1998)。Carmen Rence Berry and Tamara Traeder(1995)原著。《女人該有女朋友》。台北:平安叢書。
陳燕谷等譯(1991)。Roman Ingarden (1980)原著。《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台北:商鼎文化。
韓良憶譯(2002)。Natalie Goldgerg(1986)原著。《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台北:心靈工坊。
甄曉蘭(1996)。<從典範轉移再思論質研究崛起的意義>,《嘉義師院學報》,頁119-146。鄒理民譯(2005)。Berger, P. L.&Luckman, T. (1966)原著。《知識社會學 - 社會實體的建構》。台北:巨流。
溫明麗譯(1996)。Carr, W.(1995)。《新教育學》。台北:師大書苑。
廖世德譯(2001)。Michael White and David Epston(1990)原著。《故事、知識、權力:�捶うv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
劉大為譯(1998)。Mishler .(1995)原著。《現代內外科護理(第二冊)》。台北:華杏。原著。
劉素鳳(1997)。《婚姻的真實面貌。》。輔仁大學影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 25:17。鄭美里主編(2008)。《遇合》。台北:印刻 。
董崇選(1997)。《文學創作的理論與教學》。台北:書林。
簡媜(2002) 。<天涯海角>,《聯合文學》,頁22。
簡怡人、詹美涓、呂旭亞(2005)。<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239:22-25。簡紅珠(2002)。<教師知識的不同詮釋與研究方法>,《課程與教學季刊》,5(3),1-16。蔡明娟(2001)。《鬆綁之旅 -- 一個中產階級女性透過愛情邁向做自己的歷程》。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M.(2000)原著。《�暑§捶s: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 心理。
蔡錚雲譯(1999)。Moran, D. (2005)原著。《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
薛絢譯 (1999)。《有壓力,更有勁!:化壓力為助力的強韌訓練》。James E. Loehrh(1997)。台北:天下文化。
顧忠華(2004)。<風險社會中的知識解放>,《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知識解放與學習革命論文集》。台北: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頁5-13 。
蘇真以(2004)。《變調的青春憂鬱症青少年之生命�暑﹛n。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讀書人周報(2001年12月22日)。<美國寫傳熱寫作治療開班授徒梳理往事尋得新生>。《聯合報》,41。
二、英文部份
Anonymous.(1996).Merriam-Webster’s Pocket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UK:MerriamWebster.
Becker G.(1997).Disrupted lives: how people creat meaning in a chaotic world. Berk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ttelheim,B.(1979).Surviving.New York:Alfred A. Knopf.
Bruner, J. (1985). Narrative and paradigmatic modes of thought. In Eisner, E. (Ed.),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 ways of knowing. Chicago: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Bruner, J.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ner,J. (1990).Acts of meaning.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ner, J. (2002). Making stories: Law, literature, lif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Carr D.(1986). Narrative and the Real World: An argument for continuity. History and Theory, 33:117.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Cochran, L. (1990). A sense of vocation: A study of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Coleman, N. L. (1997). Step-by-step narrative: Illustrated lessons for telling and writing stories. Wisconsin: Thinking publications
Collins, R. & Cooper, P. J. (1997). The power of story. Scottsdale: Gorsuch scarisbrick, publishers.
Connelly, F. M., & Clandinin, D. J. (1988). Teachers as curriculum planners:Narratives of Experien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nnelly, F. M., & Clandinin, D. J. (1999). Shaping a professional identity: Storie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enzin, N. & Lincoln, Y. (1998). Introduction: Entering the Fiel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Denzin & Y. Lincoln (eds.), 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p. 1-34.
Eisner(1998). The kind of schools we need: Personal essays. Portsmouth: Heinemann.
Gergen,K.J. & Gengen, M. M.(1986) Narrative 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Srabin, T. R.(eds) Narrative Psychology: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NY:Greenwood.
Grugeon, E. & Gardner, P. (2000). The art of storytelling for teachers and pupils.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Howard G.(1989).To Open Minds. New York:Basic Books.
Josselson, R. (1995). Imagining the real: Empathy, narrative, and the dialogic self. Interpreting Experience (The Narrative Study of Live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Vol.3, pp.27-44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1998). Narrative Research :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ive. CA:Sage.v
Linde, C. (1993). Life stories: The creation of coher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hillion, J. (2002). Narrative inquiry in a multicultural landscape: Multicultur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London: Ablex publishing.
Polkinghorne, D. (1995).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in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J.A. Hatch & R. Wisniewski (Eds.),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pp.5-23.
Polkinghorne, D. E.(1988) . Narrative knowing and human sciences. Albang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Ricoeur, P. (1986). Life: A story in search of a narrator. Dordrecht: Martinus Nijhoff.
Riordan R. J. (1996). Scriptotherapy: Therapeutic writing as a counseling adjunc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263-269.
Sarbin, T. R. (1986). 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London: Praeger publishersn.
Savickas, M. L. (2000). From career development to developing self through work and relationships.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in P. J. Hartung (Chair), Innovating Career Development Using Advances in Lifecourse and Lifespan Theory,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Walter R. Fisher (1987).Human Communication as Narration: Toward a Philosophy of Reason, Value, and Action. 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Weldon M.(2001)Writing to Save Your Life. Hazelden Information Education.
Weishaar, M.E. (1993). Aaron T Beck. London:Sage.
Wright, J. & Chung, M. C.(2001),Mastery of mystery? Therapeutic writ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29(3):277-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