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5 01: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戴源宏
研究生(外文):TAI, YUAN-HUNG
論文名稱:當代器樂之劇場性展演研究:從《國王的人馬》、《籠─生存遊戲》談起
論文名稱(外文):The Theatrical Performance of 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Music: Case Studies on “All The King’s Man” and “Cage-Survival Game”
指導教授:陳慧珊陳慧珊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HUI-SHAN
口試委員:耿一偉李其昌
口試委員(外文):KENG, YI-WEILI, CHYI-CHANG
口試日期:2019-06-1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器樂劇場性劇場性展演音樂劇場創作劇場《國王的人馬》《籠—生存遊戲》
外文關鍵詞:Instrumental MusicTheatricalityTheatrical PerformanceMusic TheatreComposed TheatreAll The King’s ManCage-Survival Gam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9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器樂在臺灣發展相當蓬勃,從個人獨奏會、室內樂到交響樂團等,演出的方式、型態與場域皆不斷推陳出新。其中,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器樂與劇場的結合,此種演出方式呈現出音樂不僅可以聆聽,同時也能透過觀看──成為一種結合視覺與聽覺的表演藝術。
這樣的表現方式目前還處在實驗階段,各類團體分別運用自我認同的方式來創作這類型的表演,有時將創作出來的作品用一種新興名詞來稱呼,如:新音樂劇場、擊樂劇場、東方器樂劇場、類電玩音樂劇場⋯⋯等等。然而,即使有這麼多的表現形式,但其共通點皆是以劇場的形式表現,並搭配肢體、動作、表情、服裝等元素,對器樂有嶄新的詮釋。試問:這些與器樂相關的劇場表演,與傳統的器樂演奏,在形式或本質上有什麼差別?器樂表演者在劇場中如何呈現?本文選擇《國王的人馬》與《籠—生存遊戲》個案進行研究,兩者都透過器樂的方式進行表現,但他們與劇場元素結合後,演出方式與以往的純器樂演奏有很大改變。
本文從國內外歷史性文獻的爬梳做起,從歷時性的角度,釐清過去以來器樂與劇場至今的發展,並根據所謂「創作劇場」理念及相關文獻進行器樂之劇場性展演類型的分類與分析,再透過個案的觀察與對象的訪談,了解其創作手法與表現理念,進而探討器樂劇場性展演之特色、未來發展之可行性與期許。



The development of instrumental music in Taiwan is flourishing, from recital, chamber music, to orchestra, etc., the types and venues of the performance are various. Among them, the combination of instrumental music and theater is impressive which brings a new way of appreciation that including listening and watching; this is a type of performing arts that combines visual and aural art.
Although still at an experimental stage, this type of performance has been emerged from the specific groups’ own ideas to create their works, and termed with different new names such as New Music Theatre, Percussion Music Theatre, Eastern Instrumental Music Theater, and Video Game- Inspired Music Theater, etc.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numerous kinds of performances, with different elements of action, movement, expression, costume and so on, the commonality which these types of performance all share is that they are presented in a theatrical form and they have new interpretations about the instrument music. So here’s the question: is there any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strument-related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and the pure instrumental music performance? How instrumentalist plays differently in the theatrical form? The two case studies of this research, All The King’s Man and Cage-Survival Game, are both presented by instrumentalists, and it i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that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observation of these two works, to reveal how the instrumentalists combine the theatrical elements in their performance and deliver a fresh way of performance.
This research starts from collecting relevant academic and general literature, and then continues by clarify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instrumental music and theatrical from, and then classifying and analyzing the definitions and description of the performing typ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o-called “composed theatre”. Furthermore, through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artist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ir methods and innovative ideas, and discusses the pattern, styles and meanings of the theatrical performance of 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music. And finally, this research offers possibilities and suggestions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atrical performance of instrumental music in the future.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次 vi
圖次 vii
譜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基礎、方法與範圍 4

第二章 文脈分析:器樂、劇場、劇場化 11
第一節 音樂的劇場化發展──從十九、二十世紀談起 11
第二節 當今器樂與劇場現況 19
第三節 小結 33

第三章 文獻探討 37
第一節 名詞釋義:器樂、劇場性、劇場性展演 37
第二節 器樂與劇場之相關論述 46
第三節 小結 61

第四章 個案研究 65
第一節 《國王的人馬》製作與展演分析 65
第二節 《籠─生存遊戲》製作與展演分析 80

第五章 結論 95
參考資料 98
附錄 受訪者同意書 103


中文書目
上田昭、春永裕子。1998。《樂理理論與應用》,林勝儀譯。臺北:美樂。
王美珠。2001。《音樂‧文化‧人生:系統音樂學的跨學科研究議題與論文》。臺北:美樂。
方晛燿。2005。《認識交響樂團的樂器》。臺北:美樂。
巴爾梅(Christopher Blame)。2010。《劍橋劇場研究入門》,耿一偉譯。臺北:書林。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1988。《音樂七講》,許常惠譯。臺北:樂韻。
林宏璋。2004。《界線在外:跨領域藝術在台灣》。臺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林其蔚。2012。《超越聲音的藝術》。臺北:藝術家。
帕維斯(Patrice Paris)。2014。《戲劇藝術辭典》,宮寶榮、傅秋敏譯。上海:上海。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2012。《詩學》,劉效鵬譯註。臺北:五南。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2018。《音樂社會學導論》,梁豔萍、馬衛星、曹俊峰譯。北京:中央。
音樂之友社編。2008。《新編音樂辭典》,林勝儀編譯。臺北:美樂。
洪力行。2017。〈十九世紀法語文學華格納風潮的開始──以《羅恩格林》〈前奏曲〉之討論為例〉。《華格納研究:神話、詩文、樂譜、舞台2013年臺北華格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信實。
耿一偉主編。2008。《劇場關鍵字》。臺南:臺南人劇團。
耿一偉。2009。《羅伯・威爾森──光的無限力量》。臺北:三陽。
耿一偉。2013。《未來藝術的革命》。臺北:黑眼睛。
孫惠柱。2006。《戲劇的結構與解構敘事性結構和劇場性結構》。臺北:書林。
梅樂亙(Jürgen Maehder)。2000。〈卡葛的實驗音樂劇場與前衛音樂之音樂基材理念〉,羅基敏譯。《彈音論樂:「音樂演出與音樂研究」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高談文化。
陳慧珊。2016。《傾聽弦外之音──音樂藝術跨界展演研究》。臺北:漢世紀。
陳慧珊。2012。《現代音樂美學新論》。臺北:美樂。
康謳。1981。《大陸音樂辭典》。臺北:全音。
葉至誠、葉立誠。201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
楊小濱。2001。《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與文化批評》。臺北:麥田。
楊茲(Tobias Janz)。2017。〈從《黎恩濟》到《羅恩格林》──華格納德勒斯登時期的聲響與管弦樂法〉,蔡永凱譯。《華格納研究:神話、詩文、樂譜、舞台2013年臺北華格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信實。
鍾明德。2018。《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書林。
羅基敏。2005。《古今相生音樂夢:書寫潘皇龍》。臺北:時報。

外文書目
Davis, T. C., & Postlewait, T. 2003. Theatrica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ebbels, H., & Collins, J. Eds. 2015. Aesthetics of absence:texts on theatre. D. Roesner & C. M. Lagao. Trans. London: Routledge.
Rebstock, M., & Roesner, D. 2012. Composed Theatre Aesthetics, Practices, Processes. Bristol: Intellect.

中文期刊
古名伸、陳建北。2002。〈跨界創作的尊重與堅持〉。《表演藝術》,第109期,頁 17-21。
李秋玫、趙靜瑜。2018。〈《代孕城市》作曲家暨導演 郭貝爾-我希望以作品與觀眾眼神交換〉。《PAR表演藝術雜誌》,第307期,頁82-85。
林芳宜。2010。〈郭貝爾──隨興揮灑的精確美感〉。《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11期,頁84-85。
林芳宜。2010。〈郭貝爾:音樂,帶給人自由〉。《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11期,頁86-87。
耿一偉。2007。〈獨家專訪羅伯・威爾森〉。《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69期,頁22-23。
陳元棠。2018。〈迷樣的空間 缺席的美學 難以定義的創作者──郭貝爾〉。《PAR表演藝術雜誌》,第307期,頁70-72。
陳元棠。2018。〈郭貝爾的音樂劇場作品選介──熟悉又奇異的事物 微妙又震撼的風景〉。《PAR表演藝術雜誌》,第307期,頁73-79。
陳元棠。2018。〈等待,物件的生命與無意之間的驚奇 郭貝爾創作方法與教學〉。《PAR表演藝術雜誌》,第311期,頁144-146。
陳慧珊。2007。〈跨文化美學的音樂詮釋──以台灣當代作曲家藝術官為例〉。《藝術學報》,第2期,頁211-225。
陳慧珊。2008。〈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論「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在當代音樂中的邂逅與發酵〉。《關渡學刊》,第8期,頁17-32。
陳慧珊。2014。〈反思「跨界音樂」:從音樂多元本體觀論當代音樂之跨界〉。《音樂研究》,第21期,頁23-51。
陳慧珊。2016。〈後現代聆聽的挑戰與方向:聆聽慣習、生態途徑、音樂詮釋〉。《藝術學報》,第98期,頁315-336。
陳泓易。2015。〈原創,自主性,與否定性的迷思──前衛藝術運動中的幾個主軸概念及其轉化〉。《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第29期,頁1-21。
陳樹熙。2012。〈面對改變 只能跨界?〉。《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36期,頁100-102。
陳俊明。2010。〈跨與不跨:時代氛圍下的藝術多元連結新關係〉。《現代美術》,頁151。
楊凱仁。2005。〈Xenakis與隨機音樂(Stochastic Music)〉。《議藝份子》,第7期,頁171-205。
劉秀春。2002。〈新音響的探索者──史托克豪森〉。《議藝份子》,第4期,頁197-213。
廖俊逞。2009。〈由外而內的低限表演〉。《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93期,頁60-63。

外文期刊
Hornbostel, E. M. V., & Sachs, C. 1961. Classifica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 A. Baines & K. P. Wachmann. Trans. Galpin Society Journal, 14, 3-29.

學位論文
吳思珊。2008。《劇場元素在擊樂作品中的運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
柯瓔芷。1997。《音樂劇場阿貝爾吉斯《聲音的偵察者》之研究探討》。東吳大學音樂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煒婷。2018。《從《木蘭》、《埃及豔后與凱薩》與《老師,謝謝您》論當代打擊樂跨界展演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瑋婕。2016。《表演者身體訓練之研究──以身聲劇場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佳琪。2004。《音樂結合劇場元素——音樂劇場《浮光掠影》——之創作理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練雯琳。2018。《從互動行為論當代「預置鋼琴」之運用——以《凱吉一歲》《兩男關係》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樂譜
自由擊。2018。《籠—生存遊戲》樂譜。未出版。自由擊提供作為學術研究。

影音資料
他拉喇叭團。2018。《國王的人馬》影音資料。未出版。他拉喇叭團提供作為學術研究。
自由擊。2018。《籠—生存遊戲》影音資料。未出版。自由擊提供作為學術研究。

網路資料
朱宗慶打擊樂團。2019年3月28日。〈朱宗慶打擊樂團〉。《朱宗慶打擊樂團》。http://www.jpg.org.tw
身聲劇場。2019年3月29日。〈關於身聲劇場〉。《身聲劇場》。https://www.sunsontheatre.com/38364260443652332882.html
Gindt, A. 2019, March 18. Georges Aperghis. IRCAM Cntre Pompidou. http://brahms.ircam.fr/composers/composer/126/.
Laskewicz, Z. 2019, March 2. The New Music-Theatre of Mauricio Kagel. Contempoary Music Research Project. http://www.nachtschimmen.eu/zachar/writer/9204_KAG.htm.
Plouvier, J. 2019, March 12. Biographies. Le site de Georges Aperghis. http://www.aperghis.com/biographies.html.
Silence, C. 2019, February 26. LIGHT The Seven Days Of The Week. The Unofficial Karlheinz Stockhausen Page.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35937/http://stockhausen.hostingsiteforfree.com/licht.html.
Zurakhinsky, M. 2019, March 8. John Cage Artworks & Famous Art. The Art Story. https://www.theartstory.org/artist-cage-john-artworks.htm.

節目冊
他拉喇叭團。2018。《國王的人馬》節目冊。
自由擊。2018。《籠—生存遊戲》節目冊。

訪談紀錄
他拉喇叭團。2019 年 5 月 22 日。〈他拉喇叭團接受戴源宏訪問關於作品《國王的人馬》相關問題〉。
自由擊。2019 年 5 月 8 日。〈自由擊接受戴源宏訪問關於作品《籠—生存遊戲》相關問題〉。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