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16:45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廖俊裕
研究生(外文):
Chun-yu Liao
論文名稱:
章太炎醫學思想與其中西醫匯通模式之研究-以章太炎《傷寒論》論述為文本
論文名稱(外文):
Research on Zhang Taiyan's Medical Thoughts and the Model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as Zhang Taiyan's Discourses of "Shang-Han-Lun" for the Text
指導教授:
陳淼和
、
陳秋媛
指導教授(外文):
Miao-ho Chen
、
Chiu-yuan 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
自然醫學研究所
學門:
生命科學學門
學類:
生物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9
中文關鍵詞:
傷寒論
、
章太炎
、
中西醫匯通
、
醫學思想
、
腸窒扶斯
外文關鍵詞: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
Zhang Taiyan
、
Typhoid Fever
、
Medical Thoughts
、
Shang-Han-Lun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
點閱:1310
評分:
下載:194
書目收藏:2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探索國學大師章太炎(1868-1936)的醫學思想和他匯通中西醫學之模式。細分的研究目的有三:1.補足台灣學者對章太炎醫論研究的缺項。2.深入研究章太炎的《傷寒論》思想,豐富中醫學術的寬度。3.檢討章太炎對匯通中西醫的過程與結論。
太炎先生的醫學思想,特重《傷寒論》,因此本文以其相關《傷寒論》之論述為研究文本。研究方法採用考據學,並參考勞思光先生的「基源問題研究法」而改變的「問題研究法」。考據學部分,其中文字聲韻學部分採用近年發展的研究《傷寒論》的「河洛語十五音」系統。
研究成果上,章太炎的《傷寒論》思想擺脫經脈的考慮,採柯琴的六經分部,呈現仲景學說質樸重療效的醫學思想。其中西醫學思想匯通的模式以《傷寒論》和西方解剖生理學為兩大原則,互相詮釋。本文研究太炎所重視的腸窒扶斯,並以此檢討其匯通中西醫學之缺失。其缺失在於機械式地以發病第幾天就專用某方,忽略了中醫病勢開方的原理。
本文的結論乃為太炎以《傷寒論》和西方解剖生理學為兩大原則的中西醫學匯通方式,以病證為主,而不以病因為主來匯通,在目前看來仍有其價值,只要恰當地分別其界限,如解剖學和中醫經筋學匯通,合則雙美。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great masters Zhang Taiyan’s (1868-1936) medical thoughts that containing the integrat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breakdown of the study has three purposes--making up the Taiwan scholars missing items on the of Zhang Taiyan medical theory, researching Taiyan’s thoughts about “Shang-Han-Lun”,and reviewing the process and conclusions of Taiyan’s integrat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
Zhang Taiya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hang-Han-Lun”, therefore as Zhang Taiyan’s discourses of “Shang-Han-Lun” for the text.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textual criticism and problem research method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Holo 15 tone" system on the study of the “Shang-Han-Lun”.
The Taiyan’s medical thoughts excluded consideration of the meridians. He absorbed Ke Qin Six Classics segment. He presented the Zhongjing doctrine that was simple, and emphasis on the medical effects. Zhang Taiya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ith the thoughts of “Shang-Han-Lun” and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western medicine.
Taiya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yphoid Fever. I study the case and review its lack of integrating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His shortcomings in the first few days that the incidence dedicated a prescription. He neglected to follow the prescriptions of the disease situa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aiya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ith the thoughts of “Shang-Han-Lun” and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western medicine still in the current view of its value.
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 1
1.1.1台灣學者對章太炎研究的缺項 1
1.1.2《傷寒論》在中醫學上的重要 3
1.1.3章太炎的《傷寒論》思想之研究成績有限 3
1.2文獻回顧 4
1.3研究方法 22
1.4研究目的 27
1.5研究大綱 27
第二章 論《傷寒論》為章太炎醫學思想重要元素 30
2.1前言 30
2.2論醫學非章太炎學術之餘緒 30
2.2.1醫學貫串章太炎一生之所好 35
2.2.1.1總論--醫者情懷,不為良相,當為良醫 35
2.2.1.2早年家庭氣氛--世醫之家--的培育 36
2.2.1.3中年訪求醫書,創作醫論 39
2.2.1.4晚年完全與醫學聯繫在一起 40
2.2.1.5好開方臨床治病 40
2.3《傷寒論》為章太炎醫學思想中的重要成份 46
2.3.1章太炎獨尊《傷寒論》 47
2.3.2《傷寒論》是章太炎討論中西醫優劣的利器 50
2.3.3《傷寒論》與解剖生理學是章太炎匯通中西醫的方法 54
第三章 章太炎的《傷寒論》學 58
3.1前言 58
3.2章太炎關於《傷寒論》作者的評論 59
3.2.1張仲景是張羨嗎? 59
3.2.2仲景里籍為南陽 62
3.2.3章太炎對王叔和的評論 64
3.2.3.1章太炎對叔和之考證 64
3.2.3.2章太炎評價叔和整理《傷寒論》的功過 66
3.3章太炎對《傷寒論》作品外緣的評論 71
3.3.1章太炎論研究《傷寒論》的方法 71
3.3.2章太炎《傷寒論》版本流傳考證 75
3.3.3章太炎論《傷寒論》各家注 77
第四章 章太炎的傷寒學 82
4.1前言 82
4.2章太炎論「傷寒不傳經」 83
4.2.1章太炎論經脈 84
4.2.2六經之「經」的名義 89
4.2.3論「傷寒不傳經」 93
4.3論傷寒包含溫病 104
4.3.1不必強分傷寒與溫病 106
4.3.2不通傷寒,不能治溫 107
4.3.3溫熱病十八法十三方 109
第五章 由章太炎《傷寒論》「腸窒扶斯」案例探討其匯通中西醫之可能 112
5.1前言 112
5.2傷寒、溫病與溫疫之別 114
5.3「腸窒扶斯」入華的歷史 120
5.4諸家「腸窒扶斯」討論 130
5.5從版本學看太炎之詮釋 142
5.6太炎由湯證論《傷寒論》分部 154
5.7綜論由腸窒扶斯看中醫西匯通之可能方向 158
第六章 結論 161
6.1前言 161
6.2回顧 161
6.3展望 165
參考文獻: 166
一、專書(依著者姓名筆劃排序) 166
二、期刊或研討會論文(依著者姓名筆劃排序) 170
三、碩博士論文(依著者姓名筆劃排序) 178
四、外文文獻 179
五、網路資訊 179
一、專書(依著者姓名筆劃排序)
P.E.Palmer著(1969)、嚴平譯:《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Roy Porter著、張大慶等譯:《劍橋醫學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Thomas W. Myers著、黃佳琦等編譯:《解剖列車》(台北:愛思唯爾有限公司,2013)
大塚敬節著、吳家鏡譯:《傷寒論解說》(台北:大眾書局,無出版年)
山田慶兒著、廖育群、李建民編譯:《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方有執:《傷寒論條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
王玉芝、呂昌寶:《張仲景對藥集》(長治:晉東南醫學專科學校出版社,1984)
王先謙:《荀子集解上》(北京:中華書局,1988)
王唯工:《氣的樂章》(台北:大塊文化公司,2002)
王綿之:《中醫方劑學十九講》(台北:相映文化公司,2006)
王燾:《王燾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皮國立:《「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 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12)
皮國立:《醫通中西——唐宗海與近代中醫危機》(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6)
任應秋著、朱世增編:《任應秋論傷寒》(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9)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何廉臣:《全國名醫驗案類編》(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2003)
余無言:《傳染病新論第一集:濕溫傷寒病篇》(上海:余擇明診所,1954)
余巖:《醫學革命論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吳又可著、曹東義、杜省乾校注:《溫疫論譯注》(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
李心機:《傷寒論疑難解讀》(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李培生主編:《傷寒論》(台北:知音出版社,1999)
李華安、蔡建前注:《康平傷寒論評注》(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李順保:《傷寒論版本大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汪榮祖:《康章合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
汪榮祖:《章太炎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1991)
和田啟十郎:《醫界之鐵椎》(東京:中國漢方株式會社,昭和四十九年1974)
孟景春、周仲瑛主編:《中醫學概論》(台北:知音出版社,2002)
尚志鈞:《神農本草經校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林柏欣:《痛史--古典中醫的生命論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12)
邵餐芝:《素軒醫語》,收入陸拯主編:《近代中醫珍本集——醫話分冊》(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姚奠中、董國炎:《章太炎先生學術年譜》(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姜玢選編:《革故鼎新的哲理——章太炎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姜義華:《章太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姜義華:《章太炎評傳》,(南昌: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姜義華:《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唐文權、羅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秦之楨:《傷寒大白》(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馬勇編:《章太炎書信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張中行:《負暄瑣話》(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
張玉法:《中國歷代思想家【二十一】‧章炳麟》(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張兵:《章太炎》(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
張昭軍:《儒學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學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章太炎:《訄書》(台北:廣文書局,1978)
章太炎:《國學概論》(台北:五洲出版社,1972)
章太炎:《章太炎先生炳麟自訂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八).醫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章太炎著、伍悅、林霖輯校:《章太炎先生論傷寒》(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章次公:《章次公論外感病》(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9)
章念馳:《我的祖父章太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章念馳:《章太炎生平與思想研究文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章念馳:《章太炎生平與學術》(北京:三聯書店,1988)
章炳麟:《章氏叢書正(續)編‧家書‧年譜》(台北:世界書局,1982)
紹興醫學會編:《濕溫時疫治療法》,收入《中國醫學大成叢書(第十五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許叔微:《許叔微傷寒論著三種.傷寒九十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許壽裳:《章炳麟》(重慶:重慶出版社,1986)
郭應傳:《真俗之境:章太炎佛學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陳永忠:《革命哲人──章太炎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陳淼和:《傷寒卒病論台灣本》(台北:集夢坊出版社,2008)
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第12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2)
陶緒、史革新:《有學問的革命家:章太炎》(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傅傑編校:《章太炎學術史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
善同文教基金會編:《章太炎與近代中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9)
湯本求真著、周子敘譯:《皇漢醫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
湯志鈞:《章太炎傳》(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
程莘農:《中國經絡學》(台北:文光圖書公司,2003)
馮世倫、張長恩編:《解讀張仲景醫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
黃夏年主編:《章太炎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黃煌主編:《黃煌經方沙龍.第1期》(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溫長路:《傷寒百年》(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葉發正:《傷寒學術史》(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葉橘泉藏:《古本康平傷寒論》(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劉世恩、毛紹芳主編:《當代名醫論仲景傷寒》(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劉凌、孔繁榮:《章太炎學術論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劉觀濤:《方證相對:傷寒辨證論治五步》(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錢超塵、溫長路主編:《張仲景研究集成》(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
錢超塵主編、付國英、張金鑫點校:《康治本.康平本傷寒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
謝櫻寧:《章太炎年譜摭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二、期刊或研討會論文(依著者姓名筆劃排序)
方光華:《論章太炎史學思想演變的三個階段》,《哲學與文化》,第227期,1993.4,頁410-419。
王守義:〈斑疹傷寒的診斷和治療(上) 〉,《基層醫學論壇》,2005年第1期,頁70-71。
王守義:〈斑疹傷寒的診斷和治療(下) 〉,《基層醫學論壇》,2005年第2期,頁144。
王汎森:〈清末的歷史記憶與國家建構——以章太炎為例〉,《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年9月,頁1-18。
王育林:〈解讀錢超塵先生〉,《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03年 03期,頁14-16
王育林:〈錢超塵教授中醫文獻學成就述要〉,《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年 05期,頁18-20
王杰:〈十八世紀義理之學的確立與建構——以戴震思想為例的個案分析〉,《中共中央黨校學報》,第6卷第4期,2002.11,頁39-44。
王飛仙:〈章太炎與臺灣〉,《新史學》,第12卷第3期,2001.9,頁105-127。
王焱:〈晚清憲政的先驅——張之洞與中體西用〉,《歷史月刊》,第198期,2004.7,頁128-131。
王煜:〈駁吳虞的反孔議論〉,《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4期,2006.4,頁161-172。
王寧:〈師古而非復古,堅守而不保守--論章炳鱗黃侃國學研究和教育中的使命意識、獨立思想和嚴謹學風〉,《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王樾〈章太炎「齊物論釋」之分析——章氏以佛解莊詮釋理路之探討〉,《淡江史學》,第6期,1994.6,頁201-217。
王樾〈章太炎「齊物論釋」要義分析〉,《淡江史學》,第15期,2004.6,頁223-236。
丘為君:〈批判的漢學與漢學的批判——章太炎對考據學的反省及對戴震漢學的闡釋〉,《清華學報》,第29卷第3期,1999.9
丘為君:〈清代思想史「研究典範」的形成、特質與義涵〉,《清華學報》,24卷第4期(1994年12月)頁451-494。
皮國立:〈民國時期中西醫詮釋疾病的界線與脈絡︰以「傷寒」為例的討論〉,《科技醫療與社會》,第11期,2010.10,頁25-88
石德才:〈弟子為尊師「章瘋子」作傳〉,《全國新書目》,2004.9,頁36。
朱維錚:〈關於晚年章太炎〉,《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5期
朱鋒:〈先秦諸子的主題與莊子的批判精神〉,《古今藝文》,25卷4期(1999年8月),頁34-43。
何緯文:〈〈章太炎軼文〈仲氏世醫記〉〉讀後〉,《江蘇中醫藥》,1987年 8期,頁45-47。
吳佐忻:〈記章太炎手書《金鏡內台方議序》〉,《上海中醫藥雜誌》,1980年第4期,頁46。
吳佐忻:〈章太炎的〈手寫古醫方〉〉,《江蘇中醫雜誌》,1983年第1期,頁48-50 。
吳忠文、吳學珍、聶偉、李永貴:〈《傷寒雜病論》序不為仲景所撰〉,《中醫藥導報》,第18卷第6期,2012.6,頁20-23。
李媛媛:〈近代思想家二三事——馬敘倫與章太炎〉,《北京宣武紅旗業餘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頁66-69。
李朝津:〈論清末學術中經學與史學的交替--章太炎民族史學的形成〉,《思與言》,第36卷第1期,1998.3,頁1-37。
李銘宗:〈章太炎援佛解儒略論稿〉,《東方人文學誌》第3卷第4期,2004.12,頁199-210。
汪榮祖:〈章太炎對現代性的迎拒與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2003.9,頁145-180。
周貽謀:〈章太炎亦精通醫學〉,《祝您健康》,2007.6,頁56。
周霞:〈讀《傷寒論文獻通考》的兩點疑議〉,《中醫文獻雜誌》 2002年 01期,頁42-43。
周霞:〈讀《傷寒論文獻通考》的兩點疑議〉,《中醫文獻雜誌》,2002年 01期 ,頁42-43
孟慶雲:〈章太炎:「我是醫學第一」--章太炎先生的醫學夙緣〉,《江西中醫學院學報》,第16卷第4期,2004.8,頁5-8。
林政憲、蘇奕彰:〈匯通式的轉折一論章太炎醫學思想的轉變〉,《台灣中醫醫學雜誌》,第10卷第3期20 11,頁29-38。
林乾良:〈章太炎先生醫學思想論析〉,《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1986年 05期,頁28-32。
林榮森:〈章太炎白話文學初探〉,《通識教育年刊》,第5期,2003.12,頁41-70。
知行:〈國學大師章太炎與中醫革新〉,《家庭醫學》,1997年第17期,頁35。
邱敏捷:〈楊仁山、章太炎以「唯識」解莊析論--以真心派的唯識之詮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1期,2006.7,頁201-243。
俞寶英:〈章太炎與醫家的傳書二箋〉,《醫古文知識》,1996第3期,頁21。
姚朝暉:〈章太炎軼文〈仲氏世醫記〉〉,《江蘇中醫藥》,1986年 12期,頁29-30。
段曉華、梁吉春、暢洪昇:〈章太炎的《傷寒論》研究思想及其特色〉,《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年 02期,頁88-90。
段曉華、暢洪昇:〈國學大師章太炎醫學思想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8年 05期,頁32-35 。
段曉華、暢洪昇:〈從〈醫術平議〉看章太炎醫學研究思想〉,《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06年 03期,頁12-14。
段曉華、暢洪昇:〈章太炎醫學思想淵源探析〉,《吉林中醫藥》,2009年 06期,頁543-545。
段曉華、暢洪昇:〈章太炎醫學研究歷程簡析〉,《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8年 06期,頁19-22。
段曉華、錢超塵、張其成:〈章太炎中醫考據學思想論略〉,《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6年 02期,頁106-109。
段曉華:〈國學大師章太炎的醫學情懷〉,《中醫藥文化》,2012年1期,頁49-51。
段曉華:〈章太炎在近代中醫史上的地位及成就〉,《中華醫史雜誌》,2006年 01期,頁42-45。
胡一峰:〈尋找中醫立世之極--試論章太炎晚年的醫事活動〉,《中國科技史雜誌》,第29卷第1 期 ,2008,頁 54-61。
胡樾:〈國醫革新導師章太炎〉,《中華醫史雜誌》,第25卷第4期,1995.10,頁238-241。
胡樾:〈餘杭先生國醫革新--論國醫革新導師章太炎〉,《城鄉導報》,2012.5.14,15版。
孫嘉鴻:《晚清章太炎、陳天華、秋瑾革命文學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4年碩士論文。
時逸人:〈關於傷寒與溫病的認識〉,收入錢超塵、溫長路主編:《張仲景研究集成(上冊)》(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頁446-447。
耿鑒庭:〈紀念章太炎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6年 09期,頁572。
高寒:〈探幽鉤沉,繼往開來——記著名醫古文專家錢超塵教授〉,《科技潮》, 1999年 06期,頁82-83。
張小平:〈章太炎看病〉,《社區》,2012年第17期,頁17。
張小平:〈章太炎看病〉,《新長征(黨建版)》,2012年第08期,頁62。
張秀麗:〈揚長避短--章太炎中西醫思想簡析〉,《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9 卷第1 期,2008.3,頁31-33。
張家駿:〈《康平傷寒論》真偽考〉,《上海中醫藥雜誌》,1982第9期,頁40-42。
張家駿:〈《傷寒論》版本探索〉,《上海中醫藥雜誌》,1982第9期,頁40-42。
張家駿:〈論日本《康治本傷寒論》〉,《新中醫》,1984第1期,頁53-54。
張家駿:〈雜談《傷寒卒病論》及其序——暨與劉渡舟先生商榷(1)〉,《中醫藥學刊》,2005年09期,頁1577-1578。
張家駿:〈雜談《傷寒卒病論》及其序——暨與劉渡舟先生商榷(2)〉,《中醫藥學刊》,2005年 10期,頁1777-1778。
張家駿:〈雜談《傷寒卒病論》及其序——暨與劉渡舟先生商榷(3)〉,《中醫藥學刊》,2005年 11期,頁1959-1961。
張家駿:〈雜談《傷寒卒病論》及其序——暨與劉渡舟先生商榷(4)〉,《中醫藥學刊》,2005年 12期,頁2156-2158。
張書寧:〈章太炎看病〉,《環球人物》, 2012年第5期,頁93。
張高評:〈章太炎《春秋左傳讀敘錄》述評--論劉逢祿「《左氏》不傳《春秋》」說〉,《經學研究集刊》,第六期,2009.5,頁1-22。
張灝:〈晚清思想發展試論——幾個基本論點的提出與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期,1978.6,頁475-484。
章念馳:〈章太炎先生研究論著索引初編1〉,《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8期,1989.9,頁162-180。
章念馳:〈章太炎先生研究論著索引初編2〉,《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9期,1990.3,頁123-151。
章念馳:〈章太炎先生研究論著索引初編3〉,《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0期,1990.9,頁194-203。
莊宏誼:〈章太炎的佛學思想〉,《中國佛教》,第29卷第3期,1985.3,頁21-28。
連建偉、武建設:〈太炎先生中醫學術思想初探〉,《中國醫藥學報》,2003年第18卷,頁5-7。
陳其泰:〈公羊家法與清代今文學復興之統緒〉,《齊魯學刊》,2007卷4期,2007.7,頁24 -27。
陳思仁:〈嚴復的政治思想〉,《社會科教育學報》,第6期,2003.7,頁171-178。
陳省身:〈章太炎法相唯識學介紹--真如本體論和萬法唯識論〉,《史化》,第28期,2000.6,頁69-76。
陳淼和、歐陽玉娥:〈仲景序文應係後人託作於孫思邈之後、王冰之前〉,《中醫藥研究論叢》,第13卷第1期,2010.3,頁25 -42
陳淼和:〈研究《傷寒論》應從河洛語與厥陰病著手〉,《中醫藥研究論叢》,第11卷第2期,2008.9,頁6 -21。
陳瑜:〈簡論章太炎對中醫文獻學之貢獻〉,《中醫文獻雜誌》,2005年第3期,頁10-12。
陳實、胡念瑜:〈章太炎與《傷寒論》〉,《江蘇中醫藥》,1983年 5期,頁54-55。
陳福濱:〈清代公羊學與晚清的變革〉,《哲學與文化》,32卷11期,2005.11,頁115 -134。
陳學然:〈章太炎的白話文立場探析〉,《人文中國學報》,第14期,2008.9,頁345-378。
陸寶千:〈章太炎對西方文化的抉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21期,1992.6,頁621-639。
陸寶千:〈章炳麟之道家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19期,1990.6,頁253-278。
陸寶千:〈章炳麟之儒學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17期‧下,1988.12,頁119-139。
麻天祥:〈章太炎的法相唯識哲學〉,《哲學與文化》,第19卷第6期,1992.6,頁549-561。
無作者:〈章太炎看病〉,《新作文:金牌讀寫》,2012年第7期,頁105。
程偉:〈略論章太炎的醫學思想〉,《中醫藥學報》,1984年第3期,頁25-28。
黃兆強、劉家華、黃孝周:〈章炳麟中西醫學匯通思想述評〉,《福建中醫藥》,1991年 5期,頁8-10。
黃兆強、劉家華、黃孝周:〈章炳麟先生的醫學思想〉,《中醫雜誌》,1986年 6期,頁52-54。
黃兆強、劉家華、黃孝周:〈章炳麟和《傷寒論》〉,《浙江中醫學院學報》 1988年 2期,頁32-34。
黃兆強、劉家華、黃孝周:〈章炳麟和祖國醫學〉,《中華醫史雜誌》 1999年 2期,1999.4,頁32-34。
黃兆強、劉家華、黃孝周:〈章炳麟對仲景學說的研究〉,《國醫論壇》,1988年 2期,頁42-44。
黃兆強、劉家華、黃孝周:〈章炳麟醫學見解略評〉,《浙江中醫雜誌》,1999年 1期,頁33-35。
黃兆強、劉家華、黃孝周:〈章炳麟醫學思想述評〉,《江蘇中醫藥》 1983年 6期,頁3-5。
黃兆強:〈〈章太炎軼事〉補遺〉,《中醫文獻雜誌》,1996年 2期,頁28。
黃梓勇:〈論章太炎的今古文經學觀〉,《漢學研究》,第67期, 2011.12,頁221-251。
黃錦鋐:〈章太炎的齊物論釋〉,《國文學報》,第20期,1991.6,頁39-45。
廖俊裕:〈論醫學非章太炎學術之餘緒〉,《藝見學刊》,第4期,2012.10,頁29 -40。
趙體浩:〈淺探仲景著作一分為二之由來〉,《河南中醫》,第20卷第4期,2000.7,頁3-4。
劉紀蕙:〈莊子、畢來德與章太炎的「無」:去政治化的退隱或是政治性的解放?〉,《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7期,2012.9,頁103-135。
劉慶宇:〈張仲景《傷寒論.自序》辨疑〉,《醫古文知識》,2000年第3期,頁23-25
潘文奎、宋光飛:〈略談章太炎〈仲氏世醫記〉之文字校勘〉,《江蘇中醫藥》,1987年 12期,頁46-48。
潘文奎:〈章太炎對《傷寒論》之研究〉,《中醫雜誌》,1988年 7期,頁64。
潘文奎:〈對章太炎從事醫療實踐的考證〉,《上海中醫藥雜誌》,1990年1期,頁44-45。
蔡忠志、林睿珊:〈試論五臟附五行學說-從章太炎「五臟附五行不定說」談起〉,《臺灣中醫醫學雜誌》,第10卷第1期,2011.3,頁29 -35。
蔡惠明:〈章太炎的學佛因緣〉,《內明》,第141期,1983.12,頁30-31。
鄧實:〈古學復興論〉,《國粹學報》,第九期,1905.9,頁1-5。
鄭吉雄:〈乾嘉學者經典詮釋的歷史背景與觀念〉,《台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1.12,頁241-281。
鄭舒倖:〈傷寒及副傷寒〉,《臺灣衛生雙月刊》,第360期,1998.6,頁5-8。
蕭功泰:〈嚴復與近代保守主義變革思潮〉,《中國研究》,第2卷第3期(1996年6月),頁38-44。
錢超塵、溫長路:〈張仲景生平暨《傷寒論》版本流傳考略〉,《河南中醫》,第25卷第1期,2005.1,頁3-7。
錢超塵:〈《章太炎先生論傷寒》釋要〉,收於章太炎著、伍悅、林霖輯校:《章太炎先生論傷寒》(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頁212-317。
錢超塵:〈《傷寒論》六朝傳本考——傷寒大家章太炎(二) 〉,《中醫藥文化》,2010年2期,頁8-10。
錢超塵:〈出身世醫 獨鐘傷寒——章太炎先生論傷寒(一) 〉,《中醫藥文化》 2010年 1期,頁11-14。
錢超塵:〈仲景論廣《伊尹湯液》考(續完)〉,《江西中醫學院學報》,第1 5 卷第3期,2003.9,頁27-32。
錢超塵:〈仲景論廣《伊尹湯液》考〉,《江西中醫學院學報》,第1 5 卷第2期,2003.6,頁26-29。
錢超塵:〈博采眾方 亦善診病——傷寒大家章太炎(三),《中醫藥文化》,2010年 3期,頁8-11。
錢超塵;〈《傷寒論》名實考略〉,《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5年 1期,頁56-58
薛裕民:〈章太炎之尊荀說〉,《東方人文學誌》,第4卷第2期,2005.6,頁213-228。
羅光:〈章炳麟的哲學思想〉,《哲學與文化》,第12卷第3期,1985.3,頁2-17。
蘭泉、鳳森:〈古醫文獻專家錢超塵〉,《中華兒女(海外版) 》,1994年1期,頁1-2。
三、碩博士論文(依著者姓名筆劃排序)
王洪鈞:《章太炎在中國革命報刊地位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王樾:《晚清佛學與近代政治思潮——以《大同書》、《仁學》、《齊物論釋》為核心之析論》,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皮國立:《「氣」與「細菌」的中國醫療史—民國中醫外感熱病學析論》,臺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林雅婷《章太炎中國學術源流論》,台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段曉華:《章太炎醫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孫嘉鴻:《晚清章太炎、陳天華、秋瑾革命文學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張中雲:《整理國故運動之研究:以章太炎、胡適、顧頡剛為例》,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張至淵:《論章太炎對儒學的批評》,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張美華:《《傷寒論》之腹診研究》,嘉義: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梁蕾:《試論章太炎《傷寒論》研究的特點與成就》,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許菁雯:《《傷寒論》之「欲解時」與「日晡潮熱」析辨》,嘉義: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黃建邦:《章太炎《齊物論釋》莊佛會通思想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萬曉剛:《傷寒學術發展史略》,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2001。
趙虎:《早年章太炎與西方自然科學》,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8
蔡惠芳:《析論章太炎的先秦諸子學》,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四、外文文獻
Wang, Y., & Yang, J. (2008). On the Assessment Standardization for TCM Clin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8(3): 233-234.
Yi, Y. D., & Chang, Il-M. (2004). An Overvie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Formulae and a Proposal of a New Code System for Expressing the Formula Titles.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1(2): 125–132.
五、網路資訊
「樸質的中醫漢方」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tcm- yes/article?mid=214&prev=216&next=-1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整理國故運動之研究:以章太炎、胡適、顧頡剛為例
2.
論章太炎對儒學的批判
3.
析論章太炎的先秦諸子學
4.
章太炎《齊物論釋》莊佛會通思想之研究
5.
晚清章太炎、陳天華、秋瑾革命文學之研究
6.
晚清佛學與近代政治思潮-─以《大同書》、《仁學》、《齊物論釋》為核心之析論
7.
章太炎中國學術源流論
8.
「氣」與「細菌」的中國醫療史—民國中醫外感熱病學析論
9.
《傷寒論》之腹診研究
10.
《傷寒論》之「欲解時」與「日晡潮熱」析辨
11.
民國時期中西醫學匯通思想研究-以惲鐵樵為考察的中心
1.
方光華:《論章太炎史學思想演變的三個階段》,《哲學與文化》,第227期,1993.4,頁410-419。
2.
王汎森:〈清末的歷史記憶與國家建構——以章太炎為例〉,《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年9月,頁1-18。
3.
王飛仙:〈章太炎與臺灣〉,《新史學》,第12卷第3期,2001.9,頁105-127。
4.
王焱:〈晚清憲政的先驅——張之洞與中體西用〉,《歷史月刊》,第198期,2004.7,頁128-131。
5.
王煜:〈駁吳虞的反孔議論〉,《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4期,2006.4,頁161-172。
6.
王樾〈章太炎「齊物論釋」之分析——章氏以佛解莊詮釋理路之探討〉,《淡江史學》,第6期,1994.6,頁201-217。
7.
王樾〈章太炎「齊物論釋」要義分析〉,《淡江史學》,第15期,2004.6,頁223-236。
8.
丘為君:〈批判的漢學與漢學的批判——章太炎對考據學的反省及對戴震漢學的闡釋〉,《清華學報》,第29卷第3期,1999.9
9.
丘為君:〈清代思想史「研究典範」的形成、特質與義涵〉,《清華學報》,24卷第4期(1994年12月)頁451-494。
10.
朱鋒:〈先秦諸子的主題與莊子的批判精神〉,《古今藝文》,25卷4期(1999年8月),頁34-43。
11.
李朝津:〈論清末學術中經學與史學的交替--章太炎民族史學的形成〉,《思與言》,第36卷第1期,1998.3,頁1-37。
12.
李銘宗:〈章太炎援佛解儒略論稿〉,《東方人文學誌》第3卷第4期,2004.12,頁199-210。
13.
汪榮祖:〈章太炎對現代性的迎拒與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2003.9,頁145-180。
14.
林榮森:〈章太炎白話文學初探〉,《通識教育年刊》,第5期,2003.12,頁41-70。
15.
邱敏捷:〈楊仁山、章太炎以「唯識」解莊析論--以真心派的唯識之詮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1期,2006.7,頁201-243。
1.
《傷寒論》源於《內經》之說的辨證研究
2.
《傷寒論》之「欲解時」與「日晡潮熱」析辨
3.
《傷寒論》之腹診研究
4.
《道德實踐與歷史性--關於蕺山學的討論》
5.
《傷寒論》煩躁與狂證之研究
6.
民國時期中西醫學匯通思想研究-以惲鐵樵為考察的中心
7.
《傷寒論》中表證研究:在六經脈絡下探究表證內涵
8.
《傷寒雜病論》中「五苓散證」之探討
9.
《老老恒言》之飲食宜忌與養生粥譜研究
10.
唐君毅的真實存在論--《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之研究
11.
易筋經操練之身心靈經驗探究
12.
台灣近五十年中西醫結合之發展:1958-2008
13.
批判與革命:章太炎儒學思想之研究
14.
趙開美本《傷寒論》及其後續版本流傳演變之研究
15.
傷寒論六經病的現代理論探討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