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1.專書
胡寶林,《戲劇與行為表現力》,(台北市:遠流,1994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市:書林,2004年)。
張曉華,《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2004年)。
王煥深、柯華葳,《青年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1999年)。
潘淑滿,《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2003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2000年)。
郭為藩,《角色理論在教育學上之意義》,(台北市:師大書苑,1997年)。
張文軍,《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
陳月娥,《105年社會學》,(千華數位文化,2016年)。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2002年),頁10-13。
歐用生,《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院,1995年)。
2.期刊論文
榮淑華,〈教育劇場在國民教育階段實踐之研究〉,國民中小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
榮淑華,〈教育劇場:實踐與進步的哲學〉,《台灣戲專學刊》第九十三卷第一期,2004年,頁127-144。
陳金燕,〈諮商實習中的自我覺察訓練〉,《諮商與輔導》,1997年,134,頁16-22.鄭黛瓊,〈Dorothy Heathcot終生為教與學而創造的戲劇教育家〉,《美育雙月刊》,2012年。
鄭黛瓊,〈為你的戲選擇一個舞台空間,從Brian Way的觀眾參與理論談起〉,專欄市集,頁38-41。
郭為藩,〈角色理論在教育學上之意義〉,《教育研究所期刊》,1,第十三輯,1985年,頁2-29。
陳金燕,〈諮商學習者在「自我覺察」課程之學習歷程與追蹤效果研究〉,中華輔導學報,6期,1998年,頁120。
陳金燕,〈諮商實務工作者對「自我覺察」的主觀詮釋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9期,1996年,頁193-246。陳韻如,〈應用戲劇理論初探〉,The Journal of Drama and Theatre Education in Asia Vol.3, No.1, June 2012,頁7-26。
張秉權,〈戲劇教育〉,廉政公署德育期刊,50期,2007年。
3.學位論文
邱圓惠,〈自我探索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效能及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07年。莊朝淵,〈國中生同儕關係之自我覺察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2005年。曹雅珍,〈視覺隱喻鑑賞教學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覺察之研究-以超現實風格圖畫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陳志明,〈戲劇策略融入國小五年級學童團體輔導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曾瑞華,〈探索、覺察與省思:透過視覺藝術鑑賞課程引導青少年自我覺察之個案研究〉,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甘季碧,〈「教育戲劇」(D-I-E)應用於幼稚園教學之行動探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2007。蔡依伶,〈運用戲劇提升學生自我調整學習之探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許語玹,〈藝術潛能開發活動對國中生自我探索與情意之影響〉,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論文,2012年。洪秋美,〈桃園縣國中戲劇教育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2013年。
石宛樺,〈一人一故事劇場實踐對其劇團成員自我覺察的影響-以南飛.嚼事劇團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4.外文譯著
黃慧真譯,《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台北:桂冠,1994年)。
Howard Gardner著,李乙明、李淑貞、國立編譯館,《多元智能》,(台北:五南,2008年)。
李茂興、余伯泉譯,《社會心理學》,(台北:弘智,1994年)。
Dorothy Heathcote、Gavin Bolton著,鄭黛瓊、鄭黛君譯,《戲劇教學》,(心理出版,2006年)。
張鳳燕 譯,《人格心理學:策略與議題》,(臺北:五南,2002年)。
Robert J. Landy著,張曉華等人譯,《人格面具與表演-角色在戲劇、治療與日常生活的意義》,(心理出版社,2016年)。
Strauss, A. L. & Corbin, J. M.著,徐宗國譯,《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1997年)。
廣梅芳譯,《艾瑞克森 :自我認同的建構者》,(臺北市:張老師,2001年)。
Robert Landy著,張曉華等譯,《人格面具與表演》,(台北市:心理,2016年)。
5.英文部分
Way, Brian, 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 Atlantic Highlands, N.J. : Humanities Press, (1990) , 123-138.
Nolte,J., Catharsis from Aristotle to Moreno. The Handout of 2005 Psychodrama Workshop in Taiwan,(2005).
Moreno, J.L., The Theatre of Spontaneity, New York: Beacon House, (1983), 371-380.
Moreno, J. L. (Ed), The Stoichiometry Reader. New York, NY, US: Free Press, (1960).
6.網站部分
陳志成,〈從戲劇治療觀點論莫立諾的三種認同(生理、社會及心理)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線上檢索時間:2016.3.15,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11.htm。
陳志成,〈從社會學的『角色理論』論戲劇演員的角色觀點〉,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線上檢索時間:2016.3.15,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6/4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