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王新衡,「台灣傳統磚砌建築灰縫材料特性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所碩士論文〉,2003。[2]李泓銘,「傳統灰漿材料之作用與配比最佳化」,〈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3]李德河、張舜孔、吳建宏,「傳統灰漿可逆性之初步研究」,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十五期,頁63-76,2011。
[4]張海清,「古建築灰漿」,古建園林技術,第2期,頁13,1984。
[5]吳健榮,「台灣傳統建築灰泥作技術衍化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6]薛琴,「傳統灰作施工方法」,第六次古蹟修復技術研討會專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7]王貞富、陳淮之、邱上嘉,「傳統磚砌建築磚牆灰縫以CO2養護後之材料性質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56期,頁27-49,2006。
[8]徐銘亨,「傳統石灰砂漿之配比與強度性質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9]莊敏信,「傳統灰作基本操作與應用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10]馮佳福,「台灣傳統屋面灰漿基本性質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11]KrzysztofKudłacz,“Phase transitions within the lime cycleimplications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Granada) , 2013.
[12]趙熙初,「略論燒結廠石灰的生產及使用效果」,馬鋼一燒,第三期,1985。
[13]葉世文、薛琴,「古蹟修復技術-灰作材料性質與修復工法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2003。
[14]黎亮,「國產化消石灰生產裝置特點和主要設備選型」,硫磷設計與粉體工程,第二期,2007。
[15]張嘉祥,「傳統灰作:壁體抹灰紀錄與分析」,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4。
[16]Giuseppe Mascolo , Maria Cristina Mascolo , AlessandroVitale ,
OttavioMarino,“Microstructureevolution oflime putty upon aging ” (Journal ofCrystalGrowth) , Vol. 312, pp. 2363-2368. 2010.
[17]陳冠宇、林瑛璽、林智揚、黃偉慶,「以CFB 副產石灰活化爐石粉應用於混凝土之成效研究」,鋪面工程,第十一卷第二期,頁17-24,2007。
[18]王韡蒨 、 劉志堅 、 李釗 、 許書王,「爐碴作為混凝土粒料的問題及策略」,技師期刊,62期,頁21-31,2013。
[19]李育成、楊金成、蔡立文、俞明塗,「轉爐渣改質技術在中鋼之應用與突破」,礦冶季刊,第58卷第4期,頁23-32,2014。
[20]劉獻民、楊莘,「水泥熟料中游離石灰存在形式及水化產物的特徵」,水泥,第一期,1991。
[21]畢文彥 、 管學茂 、 邢鋒 、 劉小星、王歡,「水泥礦物游離氧化鈣含量測定方法的評價及探討」,混凝土,12期,頁21-23,2008。
[22]羅聖全,「科學基礎研究之重要利器—掃瞄式電子顯微鏡(SEM) 」,科學研習,第52卷第5期,頁2-4,2013。
[23]陳定萱,「傳統灰漿與近現代灰漿之配比分析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24]孫逸民、陳玉舜、趙敏勳、謝明學、劉興鑑,「儀器分析」,全威圖書,1998。
[25]Maria Cristina Mascolo, Valeria Daniele, Giuseppe Mascolo “An approach for a rapid determination of the aging time of lime putty ” (Thermochimica Acta) , Vol. 648, pp. 75-78. 2017.
[26]傅朝卿,「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2。
[27]張中,「乙二醇一氧化鈣體系的反應動力學研究」,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學報,第二卷,第三期,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