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立宏(2013)。國民小學教師領導與教師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台中市。
王亦旻(2016)。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之健康概念、工作壓力、工作態度與工作表現關係之研究-以組織支持為干擾變項。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基隆市。
王素貞(2014)。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教師工作投入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王婉玲(2006)。國中輔導人員角色壓力,輔導自我效能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學位論文,頁1-181。
王智杰(2013)。臺東縣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師情緒勞務負荷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台東縣。
王翠萍(2017)。臺南市公立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工作滿意度及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中市。田秀蘭、郭乃文(2002)。成人生涯認知量表」之發展及其效度研究。測驗年刊,49(1),頁19-38。田宜文(2005)。員工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連鎖加盟體系房屋仲介人員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嘉義縣。
朱勝欽(2013)。知覺組織支持對國中教師工作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嘉義縣市公立國中教師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江文慈、孫志麟(1998)。情緒智力量表之編製。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江艾穎(2014)。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自我照顧、輔導自我效能與受督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江冠儀(201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池進通、李鴻文、陳俊霖(2009)。公務人員工作壓力知覺程度對其工作投入之影響。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6),頁21-30。余婉禎(2015)。新北市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教師兼任主任的心理資本、工作壓力與留任意願的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吳玉琦(2016)。國民小學課後照顧教師組織支持對工作投入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台北市。
吳宗立、林保豊(200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教學報,(15),頁193-225。吳宛亭(2016)。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焦點解決學派訓練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市。
吳明鋗(2013)。大學教師工作投入、工作壓力、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以ESI核心競爭學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台北市。
吳珀霖(2016)。臺中市私立高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及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市。
吳美枝(2014)。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策略與教師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9),頁1-26。吳清山、林天祐(2001)。學校效能。
吳錦松(2005)。壓力、人格特質、社會支援、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的關係:黃埔學報。吳靜吉(1986)。揭開應用心理學的面紗—我的成長歷程,張老師月刊。呂采縈(2013)。高雄市國中體育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工作投入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巫博瀚、賴英娟(2007)。人類動力的基礎—自我效能兼論自我效能對學習者自我調整學習行為與成就表現之影響。教育與發展,第24卷,頁49-56。
巫雅婷(2014)。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李佳勳(2017)。少子化現象教師班級經營、工作投入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李佳穎(2014)。臺北市鑑定種子教師工作投入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李明厚(2015)。雲林縣國小教師知覺少子化、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李姿儀(2016)。教師面對ADHD學童之工作壓力、情緒管理與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李惠婷(2016)。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龍華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桃園縣。李新鄉(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工作投入及其相關變項之研究。台北市:心理。
李鴻文、池進通、陳俊霖(2009)。公務人員工作壓力知覺程度對其工作投入之影響。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第6期,頁21-30。李馥宇(2015)。桃園市國民中學國文教師自我效能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沈怡青(2015)。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關係以心理資本為調節變項。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新竹市。周信裕(2016)。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資訊教師資訊認知,學校資訊技能與資訊工作滿意度之調查研究。
周奕良(2013)。以代理理論探討代理問題、組織承諾與工作投入的關係。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台南市。周筱雯(2016)。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希望感關係之研究-以特教教師為例。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研究所,台北市。
林于茜(2015)。高職餐飲科專業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投入、工作倦怠對留職意願關聯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市。
林女滿(2016)。彰化縣學前教師工作壓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嘉義縣。
林佳臻(2014)。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領導與教師自我效能相關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台中市。
林冠州(2010)。嘉義縣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之關聯性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學系,桃園縣。
林恒莉(2013)。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投入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花蓮縣。
林昭儀(2016)。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及因應策略之研究。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碩士班,新北市。林倚萱(2012)。中學實習教師自我調整學習歷程及其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縣。
林淑娥(2012)。臺中市國民小學課後照顧服務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林瑞陽(2012)。高雄市國小教師零體罰知覺、工作投入、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邱思穎(2013)。國中教師參與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自我效能、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邱國峰(2012)。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以臺中市國中體育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邱懷萱(2012)。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感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台中市。姚宛柔(2015)。國小代理教師自我效能、專業認同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台北市。
施孟君(2015)。教師工作投入與奉獻對大學生學習投入之影響─以教師風格為調節變項。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施筱芸(2014)。台灣南部地區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輔導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施錦蓉(2013)。家庭休閒活動對國中小學生的家庭功能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柯永河(1986)。心理衛生學。大洋。
洪麗敏(2014)。國中代理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教學自我效能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孫志麟(2001)。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實徵取向的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
孫愛盈(2016)。以IS持續使用模式探討國小教師持續採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意圖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教師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嘉義縣。
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實務部分。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耿英蕊(2013)。教師之休閒調適、工作情緒及自我效能之關聯研究-以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系,高雄市。
袁慧姍(2014)。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的組織認同、工作投入與工作幸福感之關係。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馬瑞卿(2015)。新北市國中特教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對職業倦怠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
張原誠(2015)。學生美感經驗、創意自我效能與創造力之研究:教師創造力教學的多層次調節式中介效果。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博士班,台南市。張晏蓉、葉婉榆、陳春萬、陳秋蓉、石東生、鄭雅文(2007)。台灣受僱者疲勞狀況的分布狀況與相關因素。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6(1),頁75-87。
張淑芬(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與工作投入之關係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台中市。
張淑萍(2012)。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自我復原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張雅瑄(2015)。流浪教師的旅程--國小代理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的敘說探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張嘉茹(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教育部(2015)。師資培育統計年報。
莊佩真(2015)。探討臺北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專業承諾及工作壓力。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臺北市。莊朝勝(2012)。學校兼行政教師對工作投入、工作壓力、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莊鎧溫、王怡婷(2011)。嘉義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第14期,頁215-226。許文祺(2013)。屏東縣已婚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壓力與教學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屏東縣。郭生玉(1990)。工作壓力與專業態度對教師工作心厭高低之區別功能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3),頁71-97。郭怡慧(2012)。臺南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聯之研究—教師復原力與學校支持之調節效果。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台南市。陳子蓁(2012)。高雄市國中教師專業認同、自我效能感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世昌(2014)。國中兼任行政教師之工作壓力、角色衝突、工作投入與工作效能之關係。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陳永儀(2006)。壓力--是敵人,還是朋友?。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mpany。
陳玉玲(2015)。高雄市楠梓區加昌國民小學教師正向心理特質及工作壓力對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陳伊菱(2015)。線上專業社群社會支持與教師創意教學自我效能之研究:以溫老師備課PARTY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陳怡平(2012)。臺南市公立國小校長組織公民行為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關係—以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工作壓力為中介變項。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台南市。陳怡芬(2014)。諮商與社工專業的合作處遇對諮商社工人工作效能之初探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縣。
陳明宏(2015)。臺北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陳叙均(2016)。台南市國中教師工作態度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博士班,台南市。陳政杰(2015)。融合教育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以台中市高中職教師為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台中市。
陳秋如(2015)。國小流浪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之個案研究。康寧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陳美雯(2016)。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睡眠品質與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陳家諼(2016)。特教學校教師角色衝突、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陳淑娟(2016)。幼兒園主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市。
陳淑嬌(198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教師工作投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惠智(2014)。國小教師對學校人力資源管理滿意度、工作投入與工作績效之關係。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陳雅昕(2015)。國小教師同儕壓力、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陳鈺淳(2015)。不同工作壓力源與角色內、外工作表現之關係-自我效能的角色。修平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碩士班,台中市。陳鳳敏(2014)。教師認知彈性、正向思考、工作投入、工作壓力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班,台北市。陳瑾(2011)。國中小教師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幽默風格為調節變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陳麗真(2014)。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對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教師為例。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陳麗密(2016)。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情緒勞務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彰化縣。
傅玉潔(2016)。臺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對身心健康之關係。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運動休閒管理碩(假日),台東縣。
彭秋錦(2015)。私立高中職餐飲管理科教師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感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高雄市。
彭郁芬(2002)。組織政治行為對成員工作投入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曾昭輝(2015)。學校文化、校長領導、家長參與對教師工作士氣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曾家嬿(2015)。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幸福感的城鄉差異之研究~以高雄市和雲林縣教師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班,嘉義縣。曾庾梅(2015)。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人格特質與自我效能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華梵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新北市。曾慧萍、鄭雅文(2002.)。「負荷控制支持」與「付出回饋失衡」工作壓力模型之探討與其中文版量表信效度之檢驗:以電子產業員工為研究對象。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1(6),頁420-432。
游千慧(2016)。臺灣地區幼兒教師與教保員社會地位與階級認同之特性。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花蓮縣。
馮綉雯(2010)。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
黃文樹(2011)。幼稚園教育實習輔導。
黃如儀(2015)。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黃秋蓉(2014)。組織文化、工作投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路竹區國小教師為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黃啟郎(2014)。教師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感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太平區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黃毓琪(2012)。臺中市國民中學組織健康、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態度相關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台中市。
黃靜美(2015)。高雄市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政策認知與自我效能、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黃薏蒨(2013)。老師,你幸福嗎?-國民小學教師幸福感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台中市。
黃馨儀(2013)。國小教師組織支持、心理資本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楊玉嬋(2016)。國中流浪教師工作壓力風險評估。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台中市。
楊智馨(2013)。特教學校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士氣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葉奇浚(2016)。新北市國中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學業成就、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家庭支持對幸福感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彰化縣。葉亭麟(2013)。私立高職教師休閒活動參與、情緒智力和教師自我效能之關聯性研究。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南市。
葉婉榆、鄭雅文、陳美如、邱文祥(2008)。職場疲勞量表的編製與信效度分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7(5),頁349-364。
詹敏慈(2015)。私立科技大學教師工作壓力、自我效能、正向思考、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詹媛菱(2016)。臺北市國民中學輔導教師自我效能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彰化縣。
詹雅惠(2015)。國民小學組長知覺主任轉型領導、領導者-部屬交換關係對於工作投入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詹董水(2012)。國民小學校長對教師賦權增能與教師工作壓力之關係-以互惠關係為調節變項。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台南市。廖金雲(2015)。幼兒園教師電腦自我效能、資訊素養與資訊融入關注階層於教學效能之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嘉義縣。
廖奕瑜(2015)。探討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之工作壓力及休閒活動參與。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廖梅茹(2015)。運用藝術治療提升國中高關懷學生幸福感與自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縣。
廖詩瑜(2016)。國小初任教師知覺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劉依佳(2013)。高雄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自我效能與工作投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高雄市。
劉欣怡(2016)。師資多元化後國民小學教師對工作承諾、教師效能與專業發展之研究。中華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劉奕禎(2013)。國中、高中(職)體育教師心理資本對工作壓力與創意教學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嘉義市。
劉琮閔(2013)。高中職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參與專業發展態度關係之研究-以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及教師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縣。
劉貴妃(2016)。台中市嚴謹性的教師會有較高的工作投入嗎?以工作壓力為調節變項。修平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碩士班,台中市。潘淑珍(2009)。幼兒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蔡正凡(2012)。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投入、學校公共關係與近三年學生人數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台東縣。
蔡志敏(2014)。資訊科技教育政策接受模式之建立-以教師e化教學自我效能及教師使用新科技之態度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台北市。
蔡佳臻(2015)。工作投入與休閒參與之關係-以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專任教師為例。亞洲大學心理學系,台中市。
蔡孟真(2016)。新北市國小特教教師人格特質、情緒智能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以板橋區周邊區域國小身障班特教教師為例。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新竹市。
蔡憶茹(2014)。音樂補習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屏東縣。鄭美治(2004)。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因應趨避與身心健康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幼兒教育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鄭國良(2013)。國小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台東縣。
鄭惠棣(2016)。高雄市國中教師組織認同感與心理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盧思玲(2012)。臺南市國小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參與意願相關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教育領導與評鑑研究所,台南市。
賴盈方(2013)。心理契約量表與工作投入之關係-以高職教師與行政人員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閻佩君(2014)。代課代理教師工作投入、教師信念、工作滿足對生涯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薛杏秋(2017)。教師自主支持對國民中學學生自我效能、學習情緒及學習投入影響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謝佳懿(2013)。高中教師自我效能、工作壓力、教師學習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謝函融(2005)。工作投入對工作價值觀與離職傾向間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謝宛廷(2013)。國中代理代課教師壓力、生涯韌性、工作滿意度、工作投入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縣。
鍾文宜(2015)。比較已婚、未婚教師工作壓力、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臺北市國小教師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簡文君(2017)。教師自我效能對八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就的影響–以五個國家/地區的TIMSS資料庫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南投縣。
顏佩如(2015)。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努力與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彰化縣。羅芙瀅(2012)。國中教師之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度、工作投入及幸福感之關聯:以自我效能與主動性人格為調節變項。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竹市。蘇聿岐(2015)。新北市特教組長工作壓力與工作效能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北市。
蘇偉齊(2013)。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退休態度之關聯性研究—以復原力與教師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蘇麗華(2012)。學前巡迴輔導教師的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高雄市。
龔如珊(2015)。新北市指導國小客家歌謠比賽音樂教師自我效能及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台北市。
西文部份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 Psychological review , 84(2) , pp 191 .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 American psychologist , 37(2) , pp 122 .
Blau, G. J.、Boal, K. B. (1987) .Conceptualizing how job involv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ffect turnover and absenteeism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pp 288-300 .
Brown, S. P.、Leigh, T. W. (1996) .A new look at psychological climat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job involvement, effort, and performance .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 81(4) , pp 358 .
Cassar, V.、Debono, E. (2000) . Influences of Empowerment Dimensions in an Educational Contex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mongst Maltese Teachers . 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 5(1) , pp 177-189 .
Chen, X. F. A. M. (2000) . Employee demography,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 Human Relationship , 35(6) , pp 869-870. .
Cheng Y C. C. (2012) . Modifying effects of gender, age and enterprise size on the associations of workplace justice and health .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doi: 10.1007/s00420-012-0831-z
Cheng Y, C. I., Chen CJ, Burr H, Hasselhorn HM (2013) .The influence of ag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elf-rated health, burnout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psychosocial work conditions .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 74 , pp 213-220 .
Cheng Y, H. H., Li PR, Hsu JH (2011) . Employment insecurity, workplace justice and employees’ burnout in Taiwanese employees: a validation study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 18(4) , pp 391-401 .
Cheng Y*, L. W., Guo YL (2003)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 (C-JCQ) in Taiwanese Worker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 10(1) , pp 15-30 .
Gibson, S.、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76(4) , pp 569 .
Gist, M. E.、Mitchell, T. R. (1992) .Self-efficacy: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ts determinants and malleability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7(2) , pp 183-211 .
Kanungo, R. N. (1982) .Measurement of job and work involvement .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 67(3) , pp 341 .
Kay-Cheng, S. (1987) .Teacher stress as a correlate of attitudes towards responsibility and change . Singapore Journal of Education , 8(1) , pp 89-91 .
Robbins, L. B.、Pender, N. J.、Conn, V. S.、Frenn, M. D.、Neuberger, G. B.、Nies, M. A. (2001) .Physical activity research in nursing .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 33(4) , pp 315-321 .
Tschannen-Moran, M.、Hoy, A. W.、Hoy, W. K. (1998) .Teacher efficacy: Its meaning and measure .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68(2) , pp 202-248 .
Yeh WY, C. Y., Chen C-J, Hu P-Y, Kristensen TS (2007)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 among employees in two companies in Taiwa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 14(3) , pp 126-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