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ald A Norman(2014)。設計心理學。陳宜秀 譯。台北:遠流出版。
M. Jean Baudrillard (1997)。物體系。林志明 譯。台北:時報。
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 (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陳品秀 譯。台北:臉譜。
Roland Barthes(2008)。物體世界:羅蘭巴特評論集(一)。陳志敏 譯。台北:桂冠。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台北:五南。
吳湘樺 ( 2014)。你好色:玩弄色彩心理學。新北市:大拓文化。
吳湘樺 ( 2014)。你好色:窺看色彩心理學。新北市:大拓文化。
河合隼雄 河合俊雄(2016)。故事裡的不可思議。蘇文淑 譯。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原研哉(2005)。設計中的設計。黃雅雯 譯。台北:磐築創意。
唐.菲力曼(1993)。小熊可可。朱昆槐 譯。台北:上誼文化實業。
唐曉蘭(2000)。觀念藝術的淵源與發展。台北:遠流。
荷尼(1975)。焦慮的現代人。葉頌壽 譯。台北:新潮文庫。。
許皓宜(2018)。情緒陰影。台北:遠流。
李書瑜(2012)。物件包圍的日常-李書瑜創作論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台南。楊子弘(2014)。《論設計之功能性與既存的設計型式在藝術中的轉化》。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鄒孟君(2010)。會說話的繪本。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
Design for Humanity。上網日期:2018年3月13日。網址:https://medium.com/swlh/the-future-of-design-is-emotional-5789ccde17aa
Retro Jam。上網日期:2018年3月20日。網址:http://www.jamtaiwan.com/whats-risograph
人民網:淺希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人與物之間的關係。上網日期:2017年5月3日。網址: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14-11/11/content_1510818.htm
石田徹也生平。上網日期:2018年4月6日。網址:https://news.gamme.com.tw/1185。
柴田大平個人網站。上網日期:2017年5月3日。網址:https://twitter.com/daiheishibata
智庫百科: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上網日期:2018年3月16日。網址:http://wiki.mbalib.com/zh-tw/%E9%A9%AC%E6%96%AF%E6%B4%9B%E4%BA%BA%E7%B1%BB%E9%9C%80%E6%B1%82%E4%BA%94%E5%B1%82%E6%AC%A1%E7%90%86%E8%AE%BA
漢典:物的字義。上網日期:2017年5月10日。網址:http://www.zdic.net/z/1e/xs/7269.htm
漢語網:下意識的意思。上網日期:2018年4月6日。網址:http://www.chinesewords.org/dict/5201-762.html
談產品中的人性設計。上網日期:2018年3月13日。網址:https://rocket.cafe/talks/72545
繪本的定義。上網日期:2017年5月10日。網址:http://163.20.57.4/moe/9406/940611/theme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