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8 21: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俐彣
研究生(外文):Lin, Li-Wen
論文名稱:我生活中的日常物件 ─ GIF、繪本、偽產品系列創作
論文名稱(外文):The Daily Objects in my Life ─ Series Work of GIFs , Picture Books , and Pseudo-Products
指導教授:賴雯淑賴雯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ai, Wen-Shu
口試委員:許雯婷陳姝里
口試委員(外文):Hsu, Wun-TingChen, Chu-Li
口試日期:2018-06-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應用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9
中文關鍵詞:日常物件GIF繪本偽產品
外文關鍵詞:Daily stuffsGIFPicture bookPseudo- Produc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從筆者童年時期的好奇心出發,加上對周遭物件的想像與人生經驗的堆疊,透過三個系列的創作,針對物件轉化後所產生的微妙關係,來探討畢業創作《我生活中的日常物件》系列作品。
第一章緒論以筆者過往生活經驗與人格特質帶出本次創作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章文獻探討分析大學時期的創作與實驗性的插畫,剖析其中特質與釐清脈絡,並探討相關藝術家的作品所帶來的影響。第三章畢業創作敘述以人性與物性之間的轉化為主題,發展出GIF、繪本、偽產品三個系列創作,進而探討創作理念與過程,將偽產品一詞定義為:「打破其慣性的產品」。第四章為雙人畢業聯展之展覽呈現與討論。第五章結語則為創作的回顧、反思以及未來的發展空間。
The genesis of this thesis is the author’s childhood curiosity; it goes on to address the imaginings of surrounding objects compounded with life experiences. It uses three series of works, as well as the delicate relationships resulting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objects, to explore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he Daily Objects in my Life - Series Work of GIFs , Picture Books , and Pseudo-Product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goals and objectives of this series, as brought about by the author’s life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and analyses creative and experimental illustrations by the author, and analys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xt, in addition to exploring the influences of the works of related artist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topic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characteristics into those of objects, and creates three series of works: GIFs, picture books, and pseudo- products. It then explores the concepts and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works and defines pseudo- products as ‘products that break their inertia’. The fourth chapter describes the presentation of graduation exhibitions; and the concluding fifth chapter presents a review of and reflection on the works, in addition to the areas of future development.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緒論 1
1.1 創作背景與動機 1
1.1.1 自我質疑下的創作經驗 2
1.1.2 逃避型人格 3
1.1.3 風格雛形誕生 3
1.1.4 與物的關係 4
1.2 創作目的與提問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2.1 《嘿~休息一下吧!》 5
2.2 《沒有展覽的販賣部》 6
2.3 《啊,長角了》 8
2.4 厭世風格實驗 10
2.4.1 無奈系列-《動物》 10
2.4.2 無奈系列-《水果》 11
2.4.3 日常物件系列 12
2.5 相關作品的影響 13
2.5.1 超現實主義 13
2.5.2 繪本《いちにちおもちゃ》 15
2.5.3 It’s different from what you expected 16
第三章 畢業創作 我生活中的日常物件 18
3.1 概念起源 18
3.1.1 人性與物性之間的轉化 18
3.1.2 打破認知 18
3.2 形式-動畫、圖文創作、立體裝置 19
3.3 元素與構成 19
3.4 我生活中的日常物件-GIF 22
3.4.1 物件擬人化 22
3.4.2 以角色姿態完成產品功能性 23
3.4.3 人性與物性之間的來回轉化 24
3.4.4 七件GIF動畫 24
3.5 我生活中的日常物件-繪本 28
3.5.1 從物性到人性 28
3.5.2 兩本繪本 28
3.5.3 創作過程 29
3.6 我生活中的日常物件-偽產品 44
3.6.1 打破物的慣性 44
3.6.2 三件偽產品 45
3.6.3 創作過程 47
3.6.4 檢討與改進 51
3.7 周邊商品概念設計 52
3.8 貼圖創作 55
第四章 展覽呈現 57
4.1 《共同體的明確意識》畢業雙個展 57
4.2 《共同體的明確意識》視覺呈現 58
4.3 《共同體的明確意識》空間規劃 60
4.4 《共同體的明確意識》展覽宣傳 62
4.5 《共同體的明確意識》作品呈現 63
4.5.1 GIF動畫 64
4.5.2 繪本 65
4.5.3 偽產品 66
4.6 《60分之26》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聯展 69
第五章 結語 70
5.1 回顧 70
5.2 現在與未來 71
參考文獻 73
附錄一 75
附錄二 83
Donald A Norman(2014)。設計心理學。陳宜秀 譯。台北:遠流出版。
M. Jean Baudrillard (1997)。物體系。林志明 譯。台北:時報。
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 (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陳品秀 譯。台北:臉譜。
Roland Barthes(2008)。物體世界:羅蘭巴特評論集(一)。陳志敏 譯。台北:桂冠。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台北:五南。
吳湘樺 ( 2014)。你好色:玩弄色彩心理學。新北市:大拓文化。
吳湘樺 ( 2014)。你好色:窺看色彩心理學。新北市:大拓文化。
河合隼雄 河合俊雄(2016)。故事裡的不可思議。蘇文淑 譯。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原研哉(2005)。設計中的設計。黃雅雯 譯。台北:磐築創意。
唐.菲力曼(1993)。小熊可可。朱昆槐 譯。台北:上誼文化實業。
唐曉蘭(2000)。觀念藝術的淵源與發展。台北:遠流。
荷尼(1975)。焦慮的現代人。葉頌壽 譯。台北:新潮文庫。。
許皓宜(2018)。情緒陰影。台北:遠流。

李書瑜(2012)。物件包圍的日常-李書瑜創作論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台南。
楊子弘(2014)。《論設計之功能性與既存的設計型式在藝術中的轉化》。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鄒孟君(2010)。會說話的繪本。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

Design for Humanity。上網日期:2018年3月13日。網址:https://medium.com/swlh/the-future-of-design-is-emotional-5789ccde17aa
Retro Jam。上網日期:2018年3月20日。網址:http://www.jamtaiwan.com/whats-risograph
人民網:淺希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人與物之間的關係。上網日期:2017年5月3日。網址: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14-11/11/content_1510818.htm
石田徹也生平。上網日期:2018年4月6日。網址:https://news.gamme.com.tw/1185。
柴田大平個人網站。上網日期:2017年5月3日。網址:https://twitter.com/daiheishibata
智庫百科: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上網日期:2018年3月16日。網址:http://wiki.mbalib.com/zh-tw/%E9%A9%AC%E6%96%AF%E6%B4%9B%E4%BA%BA%E7%B1%BB%E9%9C%80%E6%B1%82%E4%BA%94%E5%B1%82%E6%AC%A1%E7%90%86%E8%AE%BA
漢典:物的字義。上網日期:2017年5月10日。網址:http://www.zdic.net/z/1e/xs/7269.htm
漢語網:下意識的意思。上網日期:2018年4月6日。網址:http://www.chinesewords.org/dict/5201-762.html
談產品中的人性設計。上網日期:2018年3月13日。網址:https://rocket.cafe/talks/72545
繪本的定義。上網日期:2017年5月10日。網址:http://163.20.57.4/moe/9406/940611/theme_1.html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