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著作
王明珂 ( 1997 )。《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台北:允晨。巴蘇亞‧博伊哲努 ( 2002 )。《 思考原住民 》。台北:前衛出版社。
王甫昌 ( 2003 )。《 當代社會的族群想像 》。台北:群學。
瓦歷斯‧尤幹 ( 1997 )。《 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變遷。載於郭靜晃等編
著:社會問題與適應 》。台北:揚智。
田哲益 ( 2010 )。《 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 》。台北:台灣書房。
施正鋒 ( 1998 )。《 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 》。台北:前
衛。
施正鋒 ( 2001 )。《 族群與民族主義 》。台北:前衛。
施正鋒、張學謙 ( 2003 )。《 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 》。
台北:前衛。
胡幼慧 ( 2009 )。《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
北:巨流。
孫大川 ( 2010 )。《 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
治 》。台北:聯合文學。
郭洪紀 ( 1997 )。《 文化民族主義 = Cultural Nationalism 》。台
北:揚智。
陳枝烈 ( 2008 )。《 台灣原住民民族教育 》。台北:師大書苑。
湯廷池 ( 1981 )。《 語言學與語文教學 》。台北 : 臺灣學生書局。黃光國 ( 1990 )。《 自我實現的人生 》。台北:桂冠。
黃森泉 ( 2000 )。《 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 》。台北:揚智。
黃宣範 ( 2008 )。《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 》。
台北:文鶴。
譚光鼎 ( 1998 )。《 原住民教育研究 》。台北:五南。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 ( 2001 )。《 多元文化教育 》。台北:空大。
二、翻譯書籍
Banks, J. A. 著,李苹綺譯 ( 1998 )。《 多元文化教育概述 》,台
北:心理。譯自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 Pearson, Allyn &; Bacon.1994.
Castells, M. 著,夏鑄九、黃麗玲等譯 ( 2002 )。《 認同的力量 》,
台北:唐山。譯自The Power of Identity. Oxford:
Blackwell’s. 1997.
Foucault, M. 著,王德威譯 ( 1993 )。《 知識的考掘 》,台北:麥
田。譯自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1985.
Gellner, E. 著,李金梅、黃俊龍譯 ( 2001 )。《 國族與國族主義 》,
台北:聯經。譯自Nations and Nationalis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Kottak, C. P. 著,徐雨村譯 ( 2009 )。《 文化人類學 》,台北:巨
流。譯自Cultural Anthropology. Boston: McGraw-Hill. 2008.
Olson, M. 著,董安琪譯 ( 1989 )。《 集體行動的邏輯 》,台北:遠
流。譯自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Tabors O. P. 著,吳信鳳、沈紅玫譯 ( 2002 )。《 一個孩子,兩種語
言—幼兒雙語教學手冊 》,台北:心理。譯自One child, two
languages : a guide for preschool educators of children
learn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Baltimore:
Brookes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Turner, S. B. 著,謝明珊譯 ( 2010 )。《 身體與社會理論 》,新北:
韋伯。譯自The Body and Society: Explorations in Social
Theory.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8.
三、專書論文
高新建 ( 2000 )。〈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 〉,歐用生、莊梅枝 ( 編 ),《 邁向課程新紀元(二) 》,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
學會,頁18-44。
許木柱 ( 1990 )。〈 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
步探討 〉,徐正光、宋文理 ( 編 ),《 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
動 》,台北:巨流,頁127-156。
劉蔚之 ( 1993 )。〈 多元文化教育思想之研究 〉,中國教育學會 (
編 ),《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頁71-100。
劉清約 ( 1999 )。〈 台灣原住民的生活適應與原住民社會教育 〉,洪泉
湖、吳學燕 ( 編 ),《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頁91-
110。
譚光鼎、湯仁燕 ( 1993 )。〈 台灣原住民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關係
之探討 〉,中華民國教育學會( 編 ),《 多元文化教育 》,台北:台
灣書店,頁459-500。
四、博碩士論文
王慧豐 ( 2002 )。《生涯覺察教育方案對國小都市原住民學童生涯覺察能力
與生涯抱負影響》,花蓮: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巴唐志強 ( 2010 )。《 臺灣原住民東魯凱族的狩獵文化與認同探究 》,桃
園: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碩士論文。
何致中 ( 2002 )。《 地方與認同─宜蘭地區地方特質與認同政治間的關聯 》,台北: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立民 ( 2006 )。《 原住民回鄉的家經驗、情感與詮釋─以台東地區25-35
歲大專青年為例 》,台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瑾 ( 2007 )。《 部落集體認同的重新形塑:從拉勞蘭傳統青年會所振興
歷程詮釋 》,台北: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光明 ( 2010 )。《 台灣原住民族語政策實施之研究─以原住民地區重點國
民中學為例 》,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宋國用 ( 2011 )。《 原住民部落營造與再生策略─以復興鄉溪口台部落為
例 》,新北: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枝 ( 2011 )。《 語言使用與客家認同關係之研究─以三義鯉魚潭村為
例 》,苗栗: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光 ( 2003 )。《 族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個排灣族族語兼課教師為
例 》,台東: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依斯坦達‧霍松安‧珂悠瓦 ( 2007 )。《 原住民學校實行部落本位教育的
研究─以台東縣紅葉國小為例 》,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碩士論文。
林秀燕 ( 2008 )。《 花蓮縣原住民學童傳統舞蹈活動與族群認同之研
究 》,花蓮: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光義 ( 2010 )。《 原住民觀光與傳統文化的交錯:以臺東阿美族刺桐部
落為例 》,台東: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明義 ( 2003 )。《 原住民高中學生的文化認同與學校適應─以花蓮高中「原之社」的學生為例 》,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論文。
洪志彰 ( 2006 )。《 國小原住民鄉土語言教學之探究─以卑南族語為
例 》,台東: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雅雪 ( 2000 )。《 族群認同與生命的交織─四位原住民青年族群認同之生
命經驗與民族誌電影 》,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
文。
徐君臨 ( 2008 )。《 族群、認同與地方─以台灣原住民青少年為例 》,台
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豔紅 ( 1997 )。《台灣原住民青年生涯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分析研究
─以四位新竹泰雅族男性青年的生命故事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忠 ( 1998 )。《 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 》,台北:台
北市立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勝榮 ( 2002 )。《 原住民族語言教學成效與推展模式之相關研究─以烏來
鄉泰雅語教學為例 》,台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陳正祥 ( 2005 )。《 原住民國中生文化資本、族群認同與學業成就之相關
研究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樑 ( 2006 )。《 都市原住民高中學生學業成就相關因素之探討─以桃園
縣朝陽高中為例 》,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少平 ( 2009 )。《 原住民族青少年之族群接觸與族群認同─以南投縣仁愛
鄉、埔里鎮國中生為例 》,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
系碩士論文。
黃志偉 ( 2002 )。《 文化傳承的種子─原住民學童學習母語歷程之研
究 》,台東: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振彰 ( 2006 )。《 六堆地區青少年族群認同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 》,
屏東: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功明 ( 2011 )。《 「一人尋根,全族尋根」-論偕萬來與噶瑪蘭族文化復
振 》,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劉秋雲 ( 2003 )。《 台灣地區原住民母語教育政策之探討:以布農族為
例 》,台北: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慧君 ( 2005 )。《 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台東縣原漢
學童學習適應之影響 》,台東: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春蘭 ( 2005 )。《 都市原住民後代的族群認同─以十二位都市原住民後代
為例 》,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秀梅 ( 2009 )。《 原住民中學生對升學優待與族語認證之知覺研究─以屏
東縣為例 》,屏東: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慶安 ( 2001 )。《 雙語教學對兒童族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影響─以屏東縣
一所排灣族國小為例 》,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鍾芳廉 ( 2008 )。《 客語生活學校實施現況與成效分析—以屏東縣內埔國小為例 》,屏東: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博剛 ( 2011 )。《 「玩」作為一種族群認同生成的策略:四個
Pangcah/Amis ( 阿美族 ) 豐年祭的比較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人
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秀如 ( 2004 )。《 阿美族學童族語學習之研究─以靜心國小六位學童為
例 》,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研討會論文與研究計畫
陳嘉甄 ( 2004 )。〈 都市地區客籍學童之客家語教學與族群認同之相關因
素探究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台北:行
政院客家委員會。
歐用生 ( 1999 )。〈 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 〉,《 「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六、期刊論文
江建昌 ( 2005 )。〈 台灣的多元文化教育 〉,載於《 教育趨勢導報 》,第13期,頁90-97。
朱惠琴 ( 2010 )。〈 原住民語言與知識之關聯性 〉,載於《 台灣原住民
研究論叢 》,第7期,頁115-137。
李瑛 ( 2000 )。〈 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族教育─教育決策倫理之探討 〉,載於《 哲學與文化 》,第27卷第4期,頁349-361。
吳天泰 ( 2002 )。〈 評譚光鼎 1998『原住民族教育研究』 〉,載於《原住民教育季刊》,第27期,頁139-141。
洪煌佳、王宗吉 ( 2007 )。〈 台灣原住民鄒族戰祭的身體教化意涵 〉,載於《 教育部國民體育季刊 》,第4卷第155期,頁11。
孫大川 ( 1992 )。〈 有關原住民母語問題的若干思考 〉,載於《 島嶼邊
緣 》,第5期,頁32-43。
徐君臨 ( 2008 )。〈 台灣原住民青少年母語傳承環境與使用能力分析 〉,載於《 華岡地理學報 》,第21期,頁19-51。
張耐、魏春枝 ( 1999 )。〈 發現與協助─都市原住民對青少年子女的期盼 〉,載於《 師友 》,第389期,頁54-56。
陳美如 ( 2001 )。〈 多元文化課程的現在與未來:一個學校的觀察 〉,載於《 人文及社會科學 》,第11卷第1期,頁66-80。
陳清河 ( 2004 )。〈 科技、政治與弱勢傳播─以台灣原住民族之廣電媒體近
用為例 〉,載於《 台灣民主季刊 》,第1卷第4期,頁109-138。
許育典、周敬凡 ( 2006 )。〈 從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頭巾判決」論學校的
宗教中立 〉,載於《 台大法學論叢 》,第35卷第6期,頁117-167。
張培倫 ( 2007 )。〈 原住民族教育優惠待遇探討 〉,載於《 台灣原住民
研究論叢 》,第2期,頁47-63。
陳枝烈、歐秀梅 ( 2010 )。〈 屏東縣原住民族中學生對現行升學優待政策
支持之研究 〉,載於《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 》,第34期,頁283-318。
黃士招 ( 1999 )。〈 原住民母語流失問題探討 〉,載於《 原住民教育季刊 》,第14期,頁65 -74。
童春發 ( 2005 )。〈 語言政策國際性與主體性平衡 〉,載於《 國家政策季刊 》,第4卷第3期,頁29-48。
黃文定 ( 2008 )。〈 文化差異與文化認同:以兩所阿美族學校學生的語言認同建構為例 〉,載於《 課程與教學季刊 》,第11卷第4期,頁51-
73。
開一心 ( 2008 )。〈 空間、呼名、語言與身份/認同的情境性-論《水之
色》〉,載於《 興大人文學報 》,第40期,頁277-299。
葉嘉楠 ( 2005 )。〈 原住民語言文化保存政策之評估:以語言認證及語言學習證明為例 〉,載於《 中華行政學報 》,第2期,頁7-22。
楊深坑 ( 2008 )。〈 社會公義、差異政治與教育機會均等的新視野 〉,載於《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 》,第16卷第4期,頁1-37。
趙剛 ( 2006 )。〈“多元文化”的修辭、政治和理論”〉,載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2期,頁147-189。
蔡明昌 ( 1997 )。〈 國小應屆畢業生教育抱負之相關因素探討 〉,載於《 教育研究資訊 》,第5卷第5期,頁99-113。
劉貞蘭、許添明 ( 1999 )。〈 原住民學校與社區溝通之困境 〉,載於《花蓮師院學報 》,第9期,頁285-306。
蔡淑鈴 ( 2000 )。〈 語言使用與職業階層化的關係:比較台灣男性的族群差異 〉,載於《 台灣社會學 》,第1期,頁65-111。
蔡淑鈴 ( 2001 )。〈 語言使用與職業階層化的關係:比較台灣男性的族群差異 〉,載於《台灣社會學》, 第1期,頁65-111。
劉美慧 ( 2001 )。〈 文化回應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 〉,載於《 課程與
教學季刊 》,第4卷第4期,頁143-151 。
劉若蘭、黃玉 ( 2005 )。〈 大專原住民學生校園經驗與族群認同、心理社
會發展之關係─以北部某多元族群技術學院為例 〉,載於《 新竹教育大
學學報 》,第21期,頁1-33。
蕭新煌 ( 2005 )。〈 多元文化社會的族群傳播:剖析一個新典範 〉,載於《 中華傳播學刊 》,第7期,頁3-8。
鍾鎮城、黃湘玲 ( 2009 )。〈 客籍新移民女性之語言使用與自我移民認同形塑 〉,載於《 高雄師大學報 》,第26期,頁49-64。
顏國樑 ( 2004 )。〈 原住民教育現況、問題及發展趨向 〉,載於《 臺灣教育 》,第626期,頁17-24。
羅康隆 ( 1994 )。〈 論母語與民族文化關係 〉,載於《 廣西大學學
報 》,第3期,頁25-28。
譚光鼎 ( 1997 )。〈 原住民教育的理念 〉,載於《 原住民教育季刊 》,第6期,頁36-44。
七、報刊文章
陳玉珊 ( 2005 )。〈 原住民考試加分,擬先測母語 〉,國語日報,4月18
日,第 2 版。
八、網路資訊
內政部戶政司,〈 現住原住民人口數按性別及族別分 ( 中華民國101年5月
底 ) 〉,內政部戶政司網頁,http://www.ris.gov.tw/346。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00年度推展原住民族語言
學習實施計畫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網頁,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
CID=7865157C0BF39AD6&;DID=
0C3331F0EBD318C22840EE4C7B431C1B。
娃丹、仙米希法,〈 加分認證原住民內部意見不一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
化事業基金會網頁,
http://web.pts.org.tw/php/news/abori/view_abori.php?
HTENO=149&;HBENO=469&;DETAIL=1&;TB=ABORI_DEPTNEWS。
浦忠勇,〈 升學母語條款二度剝削原住民學生 〉,智邦生活館網頁,
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south/241.shtml/。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著作
Baptiste, H. P., M. L. Baptiste &; D. M. Gollnick ( 1980 ).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Preparing educator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equity. Washington D. C.:
Commission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Banks, J. A. (1994). An instr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A: Allyn &; Bacon Need-ham Heights.
Gollnick, D. M., &; P. C. Chinn ( 1990 ).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New York : Merrill.
Kymlicka, W. ( 2001 ). Politics in Vernacular: 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ttak, C. P., and K. A. Kozaitis ( 2008 ), On Being
Different: Diversity and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North
American Mainstream, 3rd ed. Boston: McGraw-Hill.
Fraser, N. ( 1997 ). Justice interruptus: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Postsocialist” condition. London:
Routledge.
Robertson, I. ( 1987 ). Sociology.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Riggins, S. H. ( 1992 ). Ethnic minority media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Ramsey, P. G., L. Williams, &; E. B. Vold ( 2003 ).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 source book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Semali, L. &; J. Kincheloe, ( 1999 ). What is indigenous
knowledge? Voices from the academ . New York: Falmer
Press.
Sleeter, C. &; C. Grant (2007).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s: Five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5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Timm, J. A. ( 1996 ). Four perspectives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York: Wadsworth.
Thomas, L., and S. Wareing,eds. ( 2004 ). Language, Society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Weber, E. ( 1976 ). Peasants into Frenchmen: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France 1870-191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eaver, J. ( 2001 ). Other Words—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 Law and Culture. Oklaho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Young, I. M. ( 1990 ).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二、專書論文
Banks, J. A. ( 2007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form”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6th ed.), Eds. J. A. Banks &; C. A.
Bank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Emmons, C. L., J. P. Comer &; N. M. Haynes (
1996 ). “Transla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Comer's
theory of school reform” In Rallying the whole
village:The Comer process for reforming education,
Eds. J. P. Comer, N. R. Haynes, E. T. Joyner, &; M. Ben-
Avie.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age.
Giles, H., R.Y. Bourhis &; D. M. Taylor ( 1977 ). “Towards
a Theory of Language in Ethnic Group Relations.” In
Language, Ethnic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Ed. H.
Giles. London: Academic.
Gal, S. ( 1989 ). “Language and Political Econom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Hechter, M. (
1986 ).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The Study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Theories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Eds. J. Rex, and D. Mas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rmela L. ( 1999 ). “ Social Psychology”, In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Ethnic Identity, Ed. Fishm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rkin, J. M. ( 1995 ). “Curriculum themes and issues in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In
Developing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a,
Eds. J. M. Larkin &; C. E. Sleeter.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hinney, J. S., &; M. J. Rotheram (1987).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Themes and implications” In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Eds. M. J. Rotheram &;
J. S. Phinney. London:Sage.
Patten, A. ( 2000 ). “Equality of Recognition and the
Liberal Theory of Citizenship” In The Demands of
Citizenship, Eds. C. McKinnon &; I. Hampsher-Monk.
London: Continuum.
Tajfel, H. ( 1972 ). “Social Categorization (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a categorization sociale' )” In
Introduction a la psychologie sociale, Ed. S.
Moscovici. Paris: Larousse.
Young, I. M. ( 1995 ). “Polity and group difference” In
Theorizing citizenship, Eds. Ronald Beiner.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三、博碩士論文
Khoury, J. A. ( 1980 ). A design for the implication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s process within
preservice/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assachusetts.
Thorne, G. B. ( 1993 ) Parent involvement in the schools: A
new paradigm foe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education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Connecticut.
四、期刊論文
Briggs, J. &; J. Sharp ( 2004 ). “Indigenous knowledges and
development: a postcolonial caution.” Third World
Quarterly 25(4): 661-676.
Bleakley, Hoyt &; A. Chin ( 2008 ).“What Holds Back the
Second Generati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Language Human Capital Among Immigrants.”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43(2): 267-98.
Chiswick, Barry, Lee Y. &; P. Miller ( 2005 ).“Parents and
Children Talk: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Within
Immigrant Families.”Review of the Economics of the
Household 3(3): 243-68.
Phinney, J. S. (1990). “Ethnic identity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of resr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
(3): 499-514.
Richardson, C., &; N. Blanchet-Cohen (
2000 ).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programs for
Aboriginal peoples: Achievements and issues.” Canadian
Journal of Native Education 24:169-184.
Wievorka, M. ( 1998 ).“Is Multiculturalism the
Solution?”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1(5): 881-910.
五、網路資訊
UNESCO Ad Hoc Expert Group on Endangered
Languages, “Language Vitality and Endangerment”, The
Website of UNESCO,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doc/src/00120-E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