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之香蕉萎縮病毒(BBTV),依病徵表現可分為強烈型(S)、中間型(I)、 輕微型(M)及潛伏型(L)四種病毒系統。強烈型系統引起嚴重之典型病徵, 包括植株萎縮、葉片細小萎黃、葉片叢集於株頂、葉脈透化,葉柄出現綠 條紋。中間型系統引起輕度矮化及葉片萎縮,葉脈透化清楚。輕微型系統 感染蕉株不呈現顯著病徵,惟有引起輕微之斷續狀葉脈透化。潛伏型系統 不引起任何病徵,外觀與健株相似。田間病株往往受不同病毒系統之複合 感染(strain complex),經蕉蚜(Pentalonia nigronervosa)媒介,可由複 合感染株分離為單純系統分離株(isolate)。單元抗體2H6與此四系統均可 反應,但不
能區分系統間之差異。利用三對引子對系列(C1-CR、S-CR、SR-CR)進行聚 合酵素鏈鎖反應(PCR),可將四種病毒系統分離株鑑別分為六種基因型( PCR genotype)。國外強烈型系統之基因型,多半與台灣之強烈型分離株 S-3相同,均屬於基因型Ⅱ,對三對引子對增幅反應為+/+/-。惟有來自馬來 西亞之分離株S-My-3不與2H6單元抗體之反應,PCR增幅型為-/+/-,獨立成 為基因型Ⅲ。台灣之強烈型分離株,其聚合酵素鏈鎖反應之基因型, Ⅰ(+/+/+)與Ⅱ各佔一半。蕉園附近之非蕉屬蕉蚜寄主(野薑花,美人蕉及 月桃)可以酵素連結抗體法及聚合酵素鏈鎖反應測得病毒存在,並可以蕉蚜 為媒介,將病毒在
香蕉與非蕉屬寄主間互相傳染。無論是在蕉株或中間寄主,病毒於病株不 同部位之分佈不均勻,都以靠近心葉之幼葉序中病毒量較高,尤其以葉柄及 中肋中含量最高。接種植物株高(株齡)會影響發病潛伏期之長短,接種植 物愈高,潛伏期愈長,組織培養苗株高在10至50公分,潛伏期在1至5個月之 間,株高超過70公分以上,往往潛伏期長達一個世代, 至吸芽始出現病徵。 強烈型系統之蕉蚜傳播率高達100%,中間型、輕微型只佔40~44%。
田間蕉株受香蕉萎縮病毒與香蕉嵌紋病毒(CMV)複合感染率頗高。二病毒 在同一蕉株中之交互作用,影響病毒複製及病徵表現,香蕉萎縮病毒略佔優 勢,有抑制嵌紋病毒表現病徵之現象。香蕉萎縮病毒與香蕉條紋病毒( banana streak badnavirus)同時接種於同一蕉株,條紋病徵會先出現,但 各病毒複製彼此間並不會互相抑制,兩者病徵相繼出現,到後萎縮病徵佔優 勢。若香蕉萎縮病罹病株接種條紋病毒,條紋病毒不會在蕉株中增殖感染 。若條紋病罹病株接種萎縮病毒,萎縮病毒能侵入感染複製,於接種後二個 月內會使條紋病罹病株之葉片併發萎縮病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