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1 04: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維銘
論文名稱:一個身體的旅程
論文名稱(外文):The journey of a dancing body
指導教授:羅曼菲羅曼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舞蹈表演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舞蹈訓練身體觀獨舞展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 摘要
舞蹈的學習,不是只有身體與技術的訓練,對於身體認知與訓練方式的提昇是更為重要。如此,身體能力與技術精準,只是舞蹈學習的開始,因為學習的過程只是一個手段或形式,而學習真正的目地是透過舞蹈,進而了解自己的不足與不斷的修正。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學什麼?想要學什麼?都該可以嘗試敞開心胸的學習。因為,了解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結果以及學習的影響,才是可以改變與豐富自己的途徑。
舞蹈學習的過程,也是個人的身體,不斷的在人生不同階段中,經驗學習、品嚐瓶頸與嘗試改變的旅程。經驗的起點也是學習的開始,瓶頸的處境也是人生的困惑,而改變的努力同時也是生命的轉折。因此,這個身體的旅程是不該有終點的,因為人生的路很漫長,學習更無止境。
本研討說明中,將針對個人24年的舞蹈學習過程,透過獨舞展的呈現,在檢視、省思、分析、研討後,歸納出筆者的身體觀。說明範圍分為二個部份;第一個部份是針對畢業獨舞發所表演的作品,將其發展的過程與特色,以及如何準備與呈現演出,做一個連貫性的介紹與說明。第二個部份是筆者個人學習舞蹈的歷程,並檢視與說明這個階段的學習歷程與影響。
個人未來的學習旅程中,身體觀會是什麼?會變成什麼樣子?個人並未在這裡太多著墨。因為個人明白,未來的方向是要取決於現在堅持多少學習、對過去的堅持又可以放下多少,而舞蹈學習的歷程只是面對人生的方式之一。
關鍵字:舞蹈訓練、身體觀、獨舞展
目 錄
■ 摘要
■ 前言
■ 目錄
第壹章 緒論………………………………………………………..P04
第一節.研究目地………………………………………………….……….P04
第二節.研究範圍………………………………………………………....P04
第貳章 舞作的風格與相關訓練…………………………………..P06
第參章 學習階段的訓練與改變…………………………………..P13
第肆章 演出作品研討……………………………………………..P20
第一節.《不眠夜》之獨舞選粹1996…………………………………….P20
第二節.《焚松》中的〈頑石〉1999…………………………….………P22
第三節.《獨角戲》2004………………………………………………….P24
第四節.《我不想》2000………………………………………………….P26
第六節.《一個獨舞》2003……………………………………………….P28
第六節.《一個獨舞2》2004……………………………………………..P30
■ 結語
■ 附錄
1. 演出資料
2. 演出報導與評論
3. 演出紀錄(DVD)
■ 作者簡介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
 
1. 謝金青(1994)。國民小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衝突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7,361-390。
2. 謝文英、胡悅倫(1994)。教師壓力之探討。竹縣文教,8,62-78。
3. 蔡素琴(1999)。培養兒童積極、正向的休閒態度-從父母與教師的影響談起。學生輔導,60,46-57。
4. 蔡培村(1992)。教師休閒生活的價值和規劃。教育實習輔導通訊,3,16-24。
5. 黃德祥(1996)。休閒教育與休閒輔導。輔導通訊,46,4-6。
6. 許義雄(1980)。休閒的意義、內容及其方法。體育學報,2,27-40。
7. 陳鏡清、陳金樹(1993)。台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台北市政府一級機關為例。體育學報,15,61-84。
8. 陳彰儀(1985)。台北市已婚職業婦女之休閒興趣參與情形與生活適應。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8,191-209。
9. 陳思倫(1993)。休閒遊憩參與阻礙區隔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6(3),25-52。
10. 陳克宗(1998)。大學體育課程的休閒性。國民體育季刊,27(3),38-42。
11. 張志銘、蘇榮立、呂崇銘(1999)。大葉大學學生課後參與運動休閒動機之研究。大專體育,45,118-124。
12. 張孝銘、高俊雄(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間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實證。體育學報,30,143-152。
13. 張宏文、謝鎮偉、王建畯(2001)。大學進修部職員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進修部為例。藝術學報,68,121-134。
14.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15. 周佳慧(2001)。休閒活動與休閒阻礙。中華體育,15(3),1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