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1 19: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朱建霖
研究生(外文):Chu,Chien-Lin
論文名稱:有價證劵信託市場宣告效果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nouncement Effect of Securities Trust
指導教授:葉春岑葉春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h,Chun-Tsen
口試委員:羅進水廖永熙
口試委員(外文):Lo,Chin-ShuiLiau, Yung-Shi
口試日期:2015-06-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長榮大學
系所名稱:經營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7
中文關鍵詞:有價證劵信託持股轉讓股價報酬
外文關鍵詞:Valuable Securities TrustOwnership transferStock retur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利用事件研究法,探討我國上市、櫃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首次進行「有價證券信託」其市場反應。此策略是否傳遞公司正向訊息?亦或經理人運用該方式達成節稅或資產移轉?
經實證分析,「有價證券信託」能達成節稅效果,董事長或總經理首次進行「有價證券信託」傳遞公司長期的正面訊號,惟其股價短期績效並無顯著的正向累積異常報酬。「有價證券信託」的公司在長期績效上表現顯著較佳,且宣告比例愈大,其宣告效果愈大。

Through an event-study analysi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market reactions to CEOs and presidents of listed and over-the-counter firms issuing initial securities trust in Taiwan for the first time. The objective i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is strategy is adopted to transmit positive firm information, reduce taxes, or enable the transfer of assets.
Empirical results reveal that issuing a securities trust reduces taxes and enables CEOs and presidents to convey posit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their firm. However, the short-term performance of stock prices does not indicate remarkable cumulative abnormal returns. Firms issuing securities trust exhibit substantially higher long-term performance compared with nonissuing firms. In addition, the more frequent an announcement is issued, the stronger is the effect of the announcement.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目的 4
第三節研究流程 7
第二章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有價證劵信託介紹 10
第二節 內部關係人定義與相關法律條文 19
第三節 內部人士持股轉讓相關文獻 21
一、內部關係人持股轉讓類型、方式與相關規定 21
二、公開市場持股轉讓相關文獻 22
三、贈與方式持股轉讓相關文獻 28
四、信託方式持股轉讓相關文獻 30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設計 31
第一節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研究假說 32
第三節研究設計 36
一、事件研究法 36
二、樣本選取 39
三、迴歸分析 41
第四章實證結果 46
第一節敘述性統計 46
第二節有價證劵信託宣告效果 48
第三節有價證劵信託之長期績效分析迴歸分析 54
第四節迴歸分析 55
第五章結論 62
第六章參考文獻 64
表目錄
表1信託商品一覽表 18
表2有效樣本年度分布情形 47
表3經理人首次有價證劵信託宣告平均異常報酬率AR 49
表4有價證劵信託各事件窗口累積異常報酬 53
表5經理人有價證券信託之長期績效分析 54
表6迴歸變數敘述統計 56
表7迴歸係數(事件窗口累積報酬CAR) 59
表8長期績效表現年報酬差額迴歸分析 61
圖目錄
圖1有價證劵信託規模 2
圖2研究流程圖 7
圖3信託架構圖 10
圖4研究架構圖 31
圖5經理人有價證券信託之平均異常報酬率 AR 51
圖6經理人有價證券信託之平均累積異常報酬率CAR 51

一、中文部份
1、王全祿(1991) 。上市公司內部關係人之申報轉讓持股與市場效率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台北市。
2、中華民國信託業商業同業公會,2014年年報,2015年。
3、台灣經濟新報文化事業公司,TEJ資料庫。
4、左舜文(1995) 。「內部關係人持股轉讓資訊內涵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雲林縣。
5、江哲旻(2000)。「內部人交易與公司長期績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嘉義縣。
6、李蜀娟(2000)。「經理人員盈餘預測揭露前內部關係人股權異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台北市。
7、李琇瓊(2000)。「台灣上市公司內部關係人持股變動與異常報酬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中市。
8、李致榮(2000)。「內部關係人申報持股轉讓對股價與交易量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管理研究所,新北市。
9、李念蓁(2009)。運用金錢信託、有價證券信託及公益信託管理個人財產之成效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組。新竹市。
10、沈中華、李建然(2000)。「事件研究法-財務與會計實證研究必備」。台北市:華泰書局。
11、林芳妃(1998)。「管理當局自願性財務預測與內部關係人股權異動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台北市。
12、林章德(2000)。上市公司重大投資宣告對股價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管理研究所, 台中市。
13、周賓凰,蔡坤芳(1996),「台灣股市日資料特性與事件研究法」,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9卷第3期,P1-28。
14、信託法(1996公布1999修正)
15、信託業法(2000公布2015修正)
16、信託業法施行細則(2002公布2008修正)
17、許秀治(2014) 實質課稅原則在稅法上之應用-以藉信託之名行贈與之實之法院判決案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碩士。桃園縣。
18、張企惠(1992)。「台灣股市內部人轉讓持股及公司後續消息之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台北市。
19、黃荃(2000)。「資訊內涵市場過度反應假設之研究-以董監事及關係人持股異動為例」,東吳經濟商學學報,第28期,P61-P107。
20、陳惠嬌(2002)。公告財務預測公司內部關係人申報持股轉讓之資訊傳遞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台中市。
21、楊基旺(2001)。「內部關係人申報轉讓持股資訊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台中市。
22、葉銀華、陳樹、黃國慶(2008)。大股東有價證券信託與股價報酬。輔仁管理評論,第16卷第1期,P69-90。
23、賴薈群(1998)。投資大眾對於內部關係人申報持股轉讓事件反應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台北市。
24、劉弟勇、鄒淑慧(2001)。「台灣股票市場內部人持股轉讓宣告之資訊效果探討(上)」,證券櫃檯。第59期,P14-18。
25、邵允平(2007)。內部人申報持股轉讓對公司股價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系碩博士班,台南市。
26、謝榮駿(2009)。內部人持股轉讓宣告效應之研究以初次上櫃掛牌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台北市。
27、陳佳靜(2009)。股票異常報酬與內部關係人持股轉讓事件宣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金融資訊研究所。高雄市。
28、陳永嚴(2010)。內部人持股轉讓之長期財富效果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桃園市。
29、楊寶蓮(2013)。我國信託課稅-以股票信託孳息他益來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台中市。
30、遺贈稅法(1973公布2009修正)
31、蔡宜霖(2014)。以內部人申報持股轉讓事件建立投資策略-台灣電子股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事業經營系。高雄市
32、蕭子誼(2013)。「商業會計法」。台北市:智勝出版社
33、證券交易法(1968公布2015修正)
二、英文部份
1.Barnea, A.,Haugen, R. & Senbet, L. (1985),"Agency Problems and Financial Contracting", Englewood Cliff NJ: Pretice Hall.
2.Brown, S.J. and J.B. Warner (1985), “Using daily stock return: The case ofevent studi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14, pp.3-31.
3.Crutchley, C.E. and R.S. Hansen (1989), “A Test of the Agency Theory ofManagerial Ownership, Corporate Leverage and Corporate Dividends,”Financial Management, Vol.18, pp.36-46.
4.Chen. C.R. and T.L. Steiner (1999), “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agencyconflicts: A nonlinear simultaneous equation analysis of managerialownership, risk taking, debt policy, and dividend policy,” Financial Review,Vol.34, pp.119-136.
5.Fama, E.F. (1970),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 Journal of Finance 25, 1970, pp.383-417.
6.Finnerty, Joseph E . (1976) "Insiders and Market Efficiency",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ume 31, Issue 4, pages 1141–1148.
7.Givoly, D. and Palmon, D.(1985)“Insider Trading and The Exploitation ofInsider Information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Business,Sep.pp.69-87.
8.Hertzel, M. and R.L. Smith(1974), “Market Discounts and Shareholder Gainsfor Placing Equity Privately”, Journal of Finance 48, pp459-485, 1993.13. Jaffe, J. ”Special information and insider trading”, Journal of Business47, pp410-428.
9.Ikenberry D., T. Vermaelen and J. Lakonishok (1995), “Market underreactionto open market share repurchas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39,pp.181-208.
10.Jaffe, J.F.(1974),“Special information and insider trading,” Journal of Business, Vol.47, pp.410–428.
11.Jensen, M.C. (1986),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6, pp.323-329.
12.Kang, J.K. and R.M. Stulz(1996), ”How Different is Japanese CorporateFinance?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New SecurityIssue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9, pp109-139.
13.Lakonishok, J. and I. Lee (2001), “Are insider trades informativ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Vol.14, pp.79–111
14.Leland ,H.E. & D.H. Pyle(1977), "Informational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32,pp.371-387.
15.Paul M. Healy & Krishna G. Palepu(1993),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1,pp.405-440.
16.Robert E. Verrecchia(1983),"Discretionary Disclos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5., , pp.179-194.
17.Rozeff, M. (1982), “Growth, beta and agency cost as determinants ofdividend payout ratios,”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Vol.5, pp.249-259
18.Rozeff, M.S. and M.A. Zaman (1988), “Market Efficiency and Insider Trading” New Evidence,” Journal of business, Vol.61, pp.25-44.
19.Upda S.(1996)“Insider Trading and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Earnings”,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October, pp.1069-1096.
20.Vermaelen, T. (1981)Common stock repurchases and market signall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9 (June): 139-18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