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7 06:19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葉小慧
研究生(外文):
Shiao-Hui Yeh
論文名稱:
台南市小吃之地方感詮釋與地理實察路線設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The Interpretation of Place Sense and Research on Geographical Observation Route Design
指導教授:
陳文尚
指導教授(外文):
Wen-shang 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地理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台南市小吃
、
感官經驗
、
地方感
、
鄉土教育
、
地理實察
外文關鍵詞:
snacks in Tainan City
、
sense experience
、
sense of place
、
home village education
、
geographical observation
相關次數:
被引用:
68
點閱:4790
評分:
下載:1064
書目收藏:17
本研究的主旨有三:其一是試圖以從未有人嘗試過的「感官經驗」為主要切入面向來詮釋台南市的主要小吃之內涵,如以台南小吃意象之問卷調查結果來分析空間利用的感官知覺與小吃分佈間之關係、以視覺來理解「小吃鄉愁」的經驗、嗅覺來理解「度小月擔仔麵」、味覺來理解台南肉圓、以及分析安平地區小吃的共感覺,充分詮釋人們的感官經驗與生活所在的地方之間的關係,並進一步分析其中所內涵的台南市人對其鄉土的情感,也就是台南市人之共同的地方感的呈現;其二是以目前高中生的知識程度為基礎做考量,企圖設計出一條以「台南市的小吃」為主題的地理實察路線,在實察過程中希冀藉由與身體相關的感官經驗之體會,使台南市的高中學生能由地理實察活動的過程中,了解人與地的關係,及時空間對環境與人群的影響,並進一步認識自己所生活的鄉土環境,以培養出對鄉土的情感;其三是希望藉由這樣的研究過程讓台南市人對自己的鄉土有進一步的省思,並能發揮共同為鄉土的未來發展而努力的精神。
由於本文所提的地理實察活動是藉由感官經驗的體驗做為學生接觸生活環境的關鍵,因此首先試圖針對感官經驗與人們所生活的地方空間之間的關係做一論述,並從中說明由人們的感官經驗如何建立對生活世界之地方感。並依此分析結果為基礎,進行對台南市各項主要小吃的感官經驗的分析,包括感官知覺對在地居民的地方空間運用之影響,以及在地人的視、嗅、味、聽等感官知覺所呈現於小吃的表徵,並進一步詮釋台南市小吃之感官經驗與其環境之交互作用的過程與結果,以歸納出台南市人於小吃中所呈現對鄉土地方的情感,並進一步突顯出台南市的區域特色。
為使上述的研究結果能實際運用於教學過程之中,本文則在說明了地理實察對中學地理教育重要性之後,將台南市在地人對當地小吃所獨有的感官經驗與地方感融合於地理實察活動中,並依此提出適合中學生在地理課程中,可實際進行的實察路線之設計,同時配合實察後的討論活動之進行,來鼓勵學生思索生活中的各種感官經驗之體會過程,希冀能培養出學生對生活的鄉土空間有一份更深的認同與情感。
本文中也嘗試對目前台南市未來發展之盲點,及鄉土教育於高中課程中的必要性做一番分析,並提出建議與方向藉供參考。
There are three gist of this research: 1) to interpret the essence of the snack culture in Tainan City by means of the sense experience, which nobody has tried before. For example, using the questionnaires of the snack phenomenon in Tainan City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sensory consciousness and the snack distribution, comprehending the ‘snack nostalgia’ with vision, and analyzing the common feeling of the snacks in An-pying area…etc. These not only fully interpre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s’ sense experience and the place they live, but also further analyze the feelings of the Tainan people have for their home village, which is the presentation of Tianan people’s mutual sense of place. 2) to design a geographical observation route of ‘Tainan City’s Snack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degree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students get to know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place, what space does to the environment and people, and furthermore, to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 of our home village. 3) to let Tainan people inspect their home village and make joint efforts toward it.
Due to the geographical observation referred i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sense experience, which is the key to the students’ contact with the environment, the exposition is in view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ense experience and people’s living area, and to understand how people construct the place feeling of the world by way of humans’ sense experience. Moreover, to proceed the analysis of the sense experience of the main snacks in Tainan Cit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 including what sensory consciousness do to the native inhabitants’ place utilization, the feature of the snacks presented in the local people’s vision, smell, taste and listening,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nse experience and environment. When it comes to snacks, these all contribute to Tainan people’s emotion toward their home village, the so-called sense of place, and have stood ou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ainan City.
In order to practice the above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the research also merges the sense experience and place feeling that Tainan people have for their local snacks with the geographical observation activities, after explai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geographical observation to the geography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Meanwhile, the research designs a doable observation route,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cooperate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discussion after observation, it also develops students’ deeper identity and emotion to their home village in the process of experiencing all sorts of sense experiences.
This research also tries to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blind spot of Tainan City’s future development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home village education of the senior high educatio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與架構 -------8
第二章 台南市小吃之地方感的詮釋 ------15
第一節 地方感之意涵 -------------------15
第二節 小吃的詮釋 ---------------------23
第三節 台南市小吃之詮釋 ---------------28
第三章 小吃實察路線之設計 ------------62
第一節 地理實察在鄉土教學中的內涵 -----62
第二節 地理實察路線的規劃與設計 -------65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80
第一節 結論 ---------------------------80
第二節 建議 ---------------------------89
《圖表次》
圖1-1 研究架構與流程圖 ------------------14
圖2-1 感官知覺範圍 ----------------------17
圖2-2 台南市主要小吃分佈圖 --------------29
圖2-3 視覺矩陣 --------------------------39
圖2-4 嗅覺矩陣 --------------------------43
圖2-5 味覺矩陣 --------------------------49
圖2-6 聽覺矩陣 --------------------------57
圖3-1 台南市小吃地理實察路線圖 ----------68
表1-1 知覺系統 --------------------------11
表2-1 台南市古蹟分級 --------------------33
表2-2 重要古蹟觀光人數統計表 ------------35
表5-1 台南市八十九年各觀光遊憩區人數統計--90
< 參 考 書 目 >
1. 石萬壽,台南府城的行郊特產點心,台灣文獻31卷第4期。
2. 李銘(1988),台灣鄉土小吃,千華出版公司。
3. 李春方(1996),生命力的延伸-小吃‧飲食文化的基石,聯合文學,7月。
4. 沈淑敏等(1999),建立地理教育新形象-英國地理界的努力與啟示,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第九卷第六期,p.p.58~71。
5. 吳連賞(1996),台灣南部地區鄉土地理教育資料蒐集與教材編撰架構。
6. 林明德(1994),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美食鳥瞰,財團法人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p.p.254~263。
7. 林雪美(1996),台灣西部海岸地形野外實察要點與路線,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第六卷第六期,p.p.30~43。
8. 施添福(1989),中學地理教學理論與實際,國立台灣師大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印行。
9. 胡金印、曹治中(1995),高中地理科野外調查教學活動設計-以雄中校門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第五卷第六期。
10. 胡金印(1996),高中地理課程野外實察的教學資源建議-以高屏二生活圈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第六卷第六期,p.p.67~83。
11.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圖書公司。
12. 洪光住(1996),從土地裡來-中國飲食文化的地理與歷史背景,聯合文學,第十二卷第9期。
13. 唐魯孫(1983),中國小吃,漢光文化公司。
14. 韋煙灶(1995),鄉土地理教學之運用-新竹市隆恩圳調查之個案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第五卷第六期,p.p.21~29。
15. 徐明福(1995),傳統城鎮現代化見證-日據時期的台南市,建築師,241期。
16. 曹治中(1994),鄉土地理教學的內涵與教育價值,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第四卷第六期。
17. 許淑娟(1996),高雄地區人文地理實察-由行政中心轉移看區域發展,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第六卷第六期。
18. 陳文尚(1999),大厝宅年節祭儀中的環境嗅覺經驗,環境與世界,第3期,P.P.35~54。
19. 梁佳美(1997),從社會結構變遷與文化型式涵構探討台南府城的都市空間特色,成大建築研究所碩論。
20. 梁晉榮(1999),近代台南市街道命名之研究,成大建築研究所碩論。
21. 黃典權(1994),清代台灣南部的開發,歷史月刊,4月,p.p.108~114。
22. 黃崑山(1995),修復古蹟消滅古城-府城欲往何處去,建築師,241期。
23. 黃光國(1999),台灣當前的文化危機與科技創新,歷史月刊,8月。
24. 黃朝恩(2000),教改聲中談地理能力的養成,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第十卷第六期。
25. 傅朝卿(1995),古都??台南蛻變中的府城歷史性環境,建築師,241期。
26. 張明雄,盛清時期台灣傳統農商社會的形成及其社會結構的特徵,台灣文獻,第41卷第4期。
27. 童世璋(1986),小吃的藝術與文化,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8. 鄭道聰(1995),從民俗信仰看漢人社會的建立-以台南市為例,歷史月刊,5月。
29. 楊素鳳(1998),都市核心空間之行化與建構-以台南市為例,成大建築研究所碩論。
30. 潘朝陽(1988),地理學與人文關懷,中等教育39卷,p.p.81-88。
31. 潘英(1993),台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32. 潘桂成(1995),地理教育之人文精神,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第五卷第六期。
33. 潘桂成(2000),文化地理教育,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第十卷第六期。
34. 蔣曉梅(2000),都市意象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成大建築所博論。
35. 鄧景衡(1995),台灣小吃的時空大挪移,空間雜誌,6月,p.p.117~126。
36. 鄧景衡(1995),鄉土小吃與空間,空間雜誌,12月,p.p.65~74。
37. 鄧景衡(1996),飲食加速度-社會的時空張力與飲食文化的意義的產製,聯合文學,7月。
38. 台南市志卷四經濟志水利林業水產篇(1983),台南市政府編印。
39. 台南市志卷四下冊經濟志農林金融工商篇(1983),台南市政府編印。
40. 續修台南市志卷二人民志氏族篇(1996),台南市政府編印。
41. 續修台南市志卷二人民志宗教篇(1996),台南市政府編印。
42. 續修台南市志卷一土地志氣候篇(1996),台南市政府編印。
43. 續修台南市志卷四經濟志農林水利篇(1996),台南市政府編印。
44. 黛安.艾克曼 著、莊安祺 譯(1993),感官之旅,時報出版社。
45. 段義孚 著、潘桂成 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國立編譯館。
46. 蔡繼光、李振昌、霍達文譯(2000),了解全球化,聯經出版社。
47. Doreen, Massey., and Pat, Jess.(1995),<A Place In The World?Place,Culture and Globalization>,The Open University。
48. Paul,Rodaway.(1994),<SENSUOUS GEOGRAPHIES>,Lo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49. Paul Ricoeur.(1967),<Fallible Man :Philosophy of the Will>,Chicago :Henry Regnery Co.。
50. Michael Oakeshott.(1933) ,< Experience and Its Modes>,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電子全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地理知識與鄉土認同態度之研究
2.
都市核心空間之形化與建構--以台南市為例
3.
台南小吃意象之研究
4.
高雄市左營區聚落景觀的形塑與居民地方感之研究
5.
台南市小吃文化研究
6.
從社會結構變遷與文化形式涵構探討臺南府城的都市空間特色
7.
三重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環境認知與鄉土認同態度研究
8.
高中地理實察教學實踐之研究--以高一地理為例
9.
雲林縣古坑鄉華山社區發展與地方感之研究
10.
近代台南市街道命名之研究
11.
從紅毛港遷村爭議論居民地方感建構之研究
12.
台中縣梧棲漁港地理實察課程設計與其評估之研究
13.
應用社區資源進行高中地理實察之行動研究
14.
地方小吃對遊客意象、用心體驗與地方依戀之影響-以台南市為例
1.
21. 黃典權(1994),清代台灣南部的開發,歷史月刊,4月,p.p.108~114。
2.
18. 陳文尚(1999),大厝宅年節祭儀中的環境嗅覺經驗,環境與世界,第3期,P.P.35~54。
3.
12. 洪光住(1996),從土地裡來-中國飲食文化的地理與歷史背景,聯合文學,第十二卷第9期。
4.
3. 李春方(1996),生命力的延伸-小吃‧飲食文化的基石,聯合文學,7月。
5.
23. 黃光國(1999),台灣當前的文化危機與科技創新,歷史月刊,8月。
6.
28. 鄭道聰(1995),從民俗信仰看漢人社會的建立-以台南市為例,歷史月刊,5月。
7.
35. 鄧景衡(1995),台灣小吃的時空大挪移,空間雜誌,6月,p.p.117~126。
8.
37. 鄧景衡(1996),飲食加速度-社會的時空張力與飲食文化的意義的產製,聯合文學,7月。
1.
台南市小吃文化研究
2.
台南小吃魅力的變與不變
3.
台南小吃意象之研究
4.
清代台南府城之商業
5.
韌性的文化資產─以臺南地方小吃為例
6.
探討大學生對台灣小吃觀感之主成分分析
7.
《台南文化》與戰後台南「府城」集體記憶的建構(1951-2001)
8.
臺南城內地區空間結構之變遷(1625-1929)
9.
台南小吃家族企業發展之個案研究-以楊哥楊嫂肉粽為例
10.
從歷史傳承論府城飲食觀光環境-以安平古堡及赤崁文化園區為例
11.
國小中年級學生鄉土小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不同教學法為例
12.
不同世代對年節飲食文化之知識與態度比較研究–以台南市為例
13.
台南市地方傳統美食傳承與經營問題之探討
14.
台灣米酒入菜的社會脈絡觀察─食譜文本探析
15.
台南市光明燈信仰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