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22: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詹婉寧
研究生(外文):Chan, Wan-Ning
論文名稱:多元智能藝術課程實施之探究 -以國小中年級美感經驗學習活動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rt Teaching:Using Learning Activite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sin Elememtary School Level as Example
指導教授:高震峰高震峰引用關係林兆藏
指導教授(外文):Kao, Cheng-FengLin, Jaw-Tsang
口試委員:吳美慧
口試委員(外文):Wu, Mei-Huei
口試日期:2013-12-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教學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9
中文關鍵詞:多元智能美感經驗課程統整
外文關鍵詞: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aesthetic experience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5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探討多元智能理論運用於美感經驗學習活動課程的實施歷程與結果。研究對象為國小三年級學童,共進行九週的課程,以Gardner所提出的八項智能為切入點,設計五個教學方案,以期透過五個主題的課程活動教學,培養學童多元的美感經驗。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方法,探究教師是否能透過多元智能教學來啟發及提昇學童的美感素養,讓學童有實際體驗生活及培養美感的機會。研究過程中進行理論與實務統整、教學活動實行與檢討及建議。
本研究歷程顯示:透過教學行動研究,有助於教師自我專業的成長與教學效能的提升;多元智能美感教學課程,提供學童多元的藝術學習機會,並有效提升學童的學習興趣;多元評量顯示,學童在多元智能及美感經驗的感受敏銳度有明顯的提升。
一、研究目的
(一)探討及分析多元智能理論與美感經驗文獻,設計美感經驗學習課程。
(二)進行多元智能美感經驗課程的教學活動。
(三)檢視多元智能美感經驗教學活動之歷程與解決策略。
(四)歸納整理並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二、結論
(一)多元智能美感經驗的教學,提升多數學童之多元智能與美感素養。
三、建議
(一)教師增加採用多元評量。
(二)在美感體驗相關課程研究方面,期待更多的研究者投入相關研究。
(三)發展多元智能美感經驗應用於國小藝術教育課程之可行方式。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practiced in the course and results of the aesthetic sensory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he subjects were third grad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7-weeks course based on the eight intelligences proposed by Gardner, and designed into 5 teaching programs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divers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he children through the curriculum.
This study used action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the teachers inspiring and enhancing students liv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eaching. To increase the opportunities that students hav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cultivate the sense of beauty in life,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integrate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activities,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Contributing to teachers’ self-professional growth and enhancement, this research show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through the action research.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esthetic curriculum provided students diverse art-learning opportunities, enhanced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ffectively. In conclusion, the children have shown obvious improvement through the multi-evaluation on their sensitivit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I. Research Purposes
(A) Exploring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the curriculum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B) Conducting the educational multiple intelligences curriculum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C) Reviewing the progress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courses and the problems-solving scheme in the teaching activity.
II. Conclusion
(A) The teaching program can inspire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interest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the competence of beauty through learning activities.
III. Suggestion
(A)Teachers may step up to adopt Multiple Assessment.
(B) In the course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researchers are encouraged to take part in the related researches.
(C) Children can be leaded into developing their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by feasible means.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圖次 IV
表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多元智能 7
第二節 美感經驗 12
第三節 多元智能與美感經驗之教學研究 20
第四節 多元智能美感經驗統整課程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6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6
第二節 課程設計 60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省思 72
第一節 教學歷程與省思 72
第二節 學習成效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6
第一節 結論 126
第二節 建議 128
引用文獻 131
附錄 143


圖次
圖2-1.1 智力研究的四個世代 8
圖2-2.1 美感經驗活動的歷程 13
圖2-3.1 學生認知發展與多元表徵思考歷程模式圖 30
圖2-3.2 經驗學習法 34
圖2-3.3 學習金字塔 35
圖3-1.1 研究架構圖 48
圖3-1.2 校園一角 50
圖3-1.3 多元智能美感經驗初始概念之試教課程 61
圖3-2.1 課程架構圖 64
圖3-2.2 多元智能美感教學關係圖 64
圖3-2.3 教學設計流程 65
圖3-2.4 多元智能教學策略 70
圖3-2.5 多元智能美感體驗教學策略 70
圖4-1.1 美感課程與多元智能面向關係圖 73
圖4-2.1 多元智能前後測走勢圖 103
圖4-2.2 多元智能前後測雷達圖 104


表次
表2-1.1八大智能基本意涵與核心能力 9
表2-2.1 迦納美感知覺發階段 14
表2-2.2審美發展的概約化歷程 16
表2-3.1 多元智能之相關研究摘要 21
表2-3.2美感經驗之相關研究摘要 23
表2-3.3多元教學法簡述 26
表2-3.4多元智能的七種切入點與方法舉例 28
表2-3.5美的多重感官經驗描述 30
表2-4.1九年一貫課程和多元智能比較表 41
表2-4.2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第二階段課程目標與學生能力指標 42
表2-4.3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與學生能力指標 43
表2-4.4 課程統整方式 45
表3-1.1 多元智能美感體驗之學習進度 49
表3-1.2 研究對象之別名性別與年齡表 50
表3-1.3 研究對象基本背景資料 52
表3-1.4 CPM-P之百分等級範圍與解釋 53
表3-1.5 文件紀錄資料說明5
表3-1.6 教師自我反省檢核表 56
表3-1.7 美感體驗教學目標達成情形 56
表3-1.8 教師自我反省日誌 57
表3-1.9 教學進度表 57
表3-1.10 原始資料編碼意義表 59
表3-2.1 教學設計主要內涵 66
表3-2.2 八種智能融入教學清單 66
表3-2.3多元智能美感課程設計簡表 67
表4-1.1 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 74
表4-1.2 教學歷程記錄 75
表4-2.1 多元智能成對變數差異 103
表4-2.2 學生之智能轉化分析 110
表4-2.3 多元智能美感體驗美感問卷前後測信度分析摘要表 112
表4-2.4多元智能美感體驗美感問卷分項前後測平均及T檢定表 113
表4-2.5美感教學課程規劃與教學實施回饋意見歸納表 117
表4-2.6 多元智能美感體驗教學目標達成情形 119
表4-2.7 學習活動學生學習滿意度統計 122

中文部分
丁振豐(1993)。國內瑞文氏圖形推理測驗修訂、使用、研究的問題。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20,2454~2456。
王文伶(2010)。多元智能模式的資優課程設計:從本土實證研究角度探析。資優教育, 115,25-31。
王為國(1999a)。九年一貫制課程與多元智慧理論。國教輔導,39(2),3-7。
王為國(1999b)。國民小學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歷程分析與評估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為國 (2001)。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教育之應用-以光譜計畫為例。台灣教育,606,10-20。
王為國(2002a)。多元智能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5(1),1-20。
王為國(2002b)。多元智能取向之教學評量。國教天地,148,94-104。
王為國(2006)。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田耐青(譯)(2002)。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把每位學生帶上來。Harvey F. Silver, Richard W. Strong and Matthew J. Perini著。臺北市:遠流。
江欣穎(2008)。科學課程美感經驗之探究-遊戲與想像的觀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平(譯)(2003)。Armstrong T.著。經營多元智慧(增訂版)(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 2nd ed.)。臺北市:遠流。
李堅萍 (2001)。Simpson、Harrow與Goldberger技能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之比較
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675-710。
李雅婷(2002)。課程美學探究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之研究-以國小藝術統整課程之教育批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雅婷(2011)。建構美感教育課程發展模式之質性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5(2),1-28。
李靜芳(2001)。邁向更具效益的藝術教育。教育部人文社會學科學術強化創新計畫「教育美學經典研讀會」年度成果總報告。臺北市,教育部。110-117。
呂燕卿(2003)。「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367-399。台北縣:桂冠。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35-54。
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臺北市:揚智。
吳武典(1999)。多元智能的理念與研究。資優教育季刊,73,1-9。
吳武典(2003)。多元智能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10,20-40。
吳武典(2007)。多元智能量表乙式(CMIDAS-B)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林心茹(譯)(2005)。Mindy Kornhaber, Edward Fierros&Shirley Veenema著。活用多元智慧:哈佛零方案MI研究成果:41所學校的成功經驗與最佳課程範例。臺北市:遠流。
林玉山(1993)。葛德納兒童繪畫發展研究與認知發展之探討。國教月刊,39(7/8),60-68。
林明德(2008)。深耕美感教學於生活中深耕美感教學於生活中。教師天地,153
,47-50。
林佩璇等(合譯)(2006)。J. A. Beane著。課程統整。臺北市:學富文化。
林素卿(2009)。美感經驗對課程美學建構之啟示。東海教育評論,3,43-70。
林逢祺(1999)。美學與教育。教育哲學,121-143。高雄:麗文。
林逢祺(2010a)。教學的「遊戲」結構。「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論文。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逢祺(2010b)。Maxine Greene<釋放想像力>思想及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論文。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逢祺(2011)。知覺優先論:教學裡的「覺得」和「懂得」。「美感經驗的探索與建構-教育與美學的對話」學術論壇。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寶山、康春枝(合譯)(1990)。Dewey, J.(1995)&Engels, Frederick.(1975)著。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合訂本。臺北市:五南。
周淑卿(2005)。課程的美學探究範疇之建構-當前的問題與未來的方向。課程與教學季刊,8(2),1-14。
周淑卿(2008)。課堂美感經驗的形成與教師的課程決定。第十屆兩岸三地課程理論研討會論文。香港中文大學,11-12。
周淑卿(2011)。學習歷程中美感經驗的性質-藝術與科學課堂的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4(1),19-40。
周淑卿(2012)。課程美學研究在台灣:議題與問題。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40(1-2),31–44。
周麗容(2005)。觸感意象引導國小學生視覺藝術表現的教學行動研究-以台中市文心國小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美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武珊珊(譯)(2003)。Jacques, M.著。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臺北市:雄獅美術。
封四維(2000)。多元智慧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子晴(2004)。討論法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高年級藝術批評課程之教學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詠善(2005)。以美感經驗轉化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8(2),25-40。
洪詠善(2008)。美感經驗觀點的教學再概念化。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詠善(2010)。教學的美感經驗如何可能?中等教育,61(4),130-141。
洪詠善(2012a)。跨域SAS(社會/藝術/科學)美感教育的課程發展。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1),55-60。
洪詠善(2012b)。參加哈佛大學「零計畫」2011年「今日與明日教育」會議報告。計畫名稱:哈佛大學與美國測驗機構考察,C10004055,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洪蘭(譯)(2003)。Seligman, M.E.P.(2002)。真實的快樂。臺北市:遠流。
洪蘭(譯)(2006)。Jeff Hawkins&Sandra Blakeslee(2004)。創智慧:理解人腦運作,打造智慧機器。臺北市:遠流。
胡郁珮(2010)。視覺藝術教師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為課程核心與創造性教學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姜文閔(譯)(1992)。Dewey, J.著。經驗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高廣孚(譯)(1991)。杜威教育思想。臺北市:水牛。
高建平(譯)(2007)。Dewey, J. 著。藝術即經驗。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袁汝儀(2010)。哈佛魔法。臺北市:遠流。
郭俊賢、陳淑慧譯(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市:遠流。
郭禎祥(譯)(1998)。Eisner, E. W. 著。視覺藝術的教育。臺北市:文景。
郭靜晃(1992)。兒童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
凌繼堯(2007)。美學的十五堂課。臺北市:五南。
莊安祺(譯)(1993)。Ackerman, D.著 (1990)。感官之旅。臺北市:時報。
許良榮(2004)。從科學遊戲到科學教學。國教輔導,44(2),6-11。
許淑萍(2008)。不同性別與年級之國小學童人物畫寫實能力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木金(1997)。從教師美育教學談情意教育。「師資培育與情意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天主教輔仁大學教育學程中心,41-54。
陳木金(1999)。美感教育的理念與詮釋之研究。「全人教育與美感教育詮釋與對話研討會」學術研討會論文。臺灣藝術學院教育,36-51。
陳木金(2002)。從共同演化觀點看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學術研」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程中心,33-47。
陳利銘、吳璧如(2007)。論智慧與智力。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1(2),69-82。
陳易芬(1997)。我國國民小學測測驗使用現況調查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1, 113-136。
陳美如、陳錫祿(2007)。透過藝術體驗教學建構學生生活能力內涵之研究:國小生活課程之教學實驗。課程與教學季刊,10(1),131-152。
陳玲璋 (2013)。全觀性美感體驗對學校教學意涵之探究。藝術教育研究,25,109-135。
陳閔翔、洪仁進(2007)。追尋教學的藝術--從J.Dewey思想衍繹教師角色與教學的美感特質。教育研究集刊,53(1),87-118。
陳慧玲(2009)。孩子的十二堂美學課。臺北市:長霈。
陳築萱。(2007)圖畫書欣賞對幼兒美感發展的意義。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學習網,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9,1-18。
陳瓊花、賴美鈴、張中煖、林玫君等(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編撰之研究期末報告。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計畫案。
陳麗光(2010)。「生活美學」成人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研究—以正修科技大學推廣教育為例。文藻外語學院創意藝術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美女 (2003)。「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的教學設計。國教之聲,35(1),2-10。
郭美女(2004)。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所衍生問題之探究:以「藝術與人文」實施現況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1),97-126。
張中煖(2008)。透過舞蹈的美感教育。教師天地,153,16-21。
張盈堃(2011)。課程美學的創造與體現:以汐止夢想社區的民眾劇場為例。「美感經驗的探索與建構-教育與美學的對話」學術論壇。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美惠(譯)(1999)。Etcoff, N.著。美之為物—美的科學。臺北市:時報文化。
張美惠(譯)(2003)。Jeffrey M. Schwartz、Sharon Begley著。重塑大腦(The Mind and the Brain)。臺北市:時報。
張稚美(2000)。學校實踐多元智慧論的方針和挑戰,教師天地,106,14-21。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生活課程。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領域。臺北市:
教育部,臺國字第092006026號。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台國字第970082874C號。
教育部(2010)。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之「構築百年新教育發展藍圖」。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大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年至107年) 臺灣‧好美 美感從幼起、美力終身學。臺北市:教育部。
符碧真(2012)。設計一堂精采的課程:善用教學曲線安排教學流程。2012年3月1日,取自http://ctld.ntu.edu.tw/_epaper/?post_type=epaper&p=1515。
游家政(2000)。學校課程的統整及其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3(1),19-38。
黃壬來(主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上、下冊。臺北縣:桂冠。
黃道遠(2011)。Maxine Greene《教師即陌生人》之理念/實踐於教科書的轉化。研習資訊,28(3),61-71
黃道遠 (2011)。從教學的藝術性談教科書的歷史圖像應用。教科書研究,4(2),61-85。
曾惠青(2006)。一起發現藝術-新式多元智能藝術教學法。臺北市:藝術家。
楊忠斌(2009)。美感經驗理論對教師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8,49-68。
楊忠斌、李靜芳(計畫主持)(2010)。教育部人文社會學科學術強化創新計畫「教育美學經典研讀會」年度成果總報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裕仁(2009)。實用主義在學校課程與教學之應用。城市發展,7,117-136。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臺北市:聯經。
劉千美(2001)。論人的美感向度。應用心理研究,9,167-187。
劉文潭(1996)。藝術即經驗-詳介杜威的美學。藝術學報,57,103-117。
劉育忠(譯)(2007)。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Howard A. Ozmon、Samuel M. Craver著。教育哲學。臺北市:五南。
劉婉珍(2002)。從普遍到特殊:人類的審美發展。美育,130,87-91。
劉豐榮(1991)。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臺北市:水牛。
鄭博真(2000)。多元智能論在補救教學的應用與實施模式之探討。補救教學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129-146。
鄭博真(2000)。多元智能統整課程與教學。高雄市:復文。
鄭博真(2003)。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在課程、教學與評量革新之應用。初等教育學報,16,111-142。
鄭博真(2006)。幼兒教師多元智能與多元智能教育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0(1),99-123。
鄭勝華(2011)。分析的藝術認識論:以古德曼美學為例。現代美術學報 ,22,37-66。
蔡純姿(2001)。多元智慧創意教學實務探討。「九年一貫綜合活動領域」課程與教學研討會手冊,23-50。
蔡崇建、高翠霞(2005)。智力與創造力:人類心智析論與強化,教育資料集,30,75-96。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譯)(2004)。Makernan J.著。課程行動研究:反思實務工作者的方法與資源手冊。高雄市:麗文。
蔡清田(2007)。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之道。課程與教學季刊,10(3),75-90。
黎玲、張小元、張晶燕、李紅梅(2002)。藝術心理學。臺北市:新文京。
蔣勳(1998)。美的沈思。臺北市:雄師美術。
蔣勳(2006)。美的覺醒:蔣勳和你眼、耳、鼻、舌、身。臺北市:遠流。
賴品儒(2005)。Maxine Greene之美育思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政達(2002)。藝術與人文領域統合課程的探索:以多感官學習的統合為例。國教新知,48(4),61-70。
顏雪花(2008)。美感教育與生活美學。文建會全國視覺藝術論壇。2011年10月7日取自顏雪花的部落格http://ex-ibmer.ning.com/profiles/blogs/mei-gan-jiao-yu-yu-sheng-huo
楊深坑(1987)。柏拉圖美育思想研究。臺北市:水牛。
劉千美(2001)。人的美感向度。應用心理研究,9,169-170。
歐用生(2006)。課程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學富。
蕭新煌、劉維公(2001)。迎接美感社會的來臨:現代社會生活與美感。臺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羅吉台、席行蕙(譯)(2001)。Thomas Armstrong著。多元智慧豐富人生。台北市:遠流。
羅美蘭(2009)。視覺藝術教育的理論建構與實踐:審美關懷教學行動研究。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英文部分
Armstrong, T. (2000).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A.
Campbell, L., Campbell, B., & Dickenson, D. (1999).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2n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Dave Alick(1999). Integrating Multimedia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o Ensure Quality Learning in a High School Biology Classroom. 2012年01月08日,取自http://www.angelfire.com/de2/dalick/researchMI.htm#Checkley
Kolb, D.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Dewey , J. (1958).Experience and nature.(original print in 1929).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Dewey , J. (1980). Art as Experience.(original print in 1934).New York: Capricorn
Books.
Dewey, J., D. Micah Hester, Robert B. Talisse. (2007). Essays in Experimental Logic. (original print in 1916).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 Press.
Eaton, M. M., & Moore, R. (2002). Aesthetic experience: Its revival and its relevance to aesthetic education.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6(2), 9-23.
Eisner, E. (1982). Cognition and Curriculum: A Basis for Deciding What to Teach.New York: Longman.
Eisner, E. (2002). What can education learn from art.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18(1), 4-16.
Eisner, E. (2006). Does arts-based research have a future? .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8(1), 9-18.
Fowler, C. (1994). Strong Arts, Strong School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2(3), p.4.
Gardner, H. (1981).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works of art: A developmental portrait. O’Hare (ed). Psychology and the art. New Jersey: Humanit Press.
Gardner, H. (1982). Art, mind, and brain.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86).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long haul.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20 (4), 53-56.
Gardner, H. (1988). Toward More Effective Arts Education.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22(1), 157-167.
Gardner, H. (1989). Zero-based arts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Arts PROPEL.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A Journal of Issues and Research, 30 (2), 71-83.
Gardner, H. (1991). More Effective Arts Education. Smith, Ralph A., Simpson, Alan (ed). Aesthetics and Arts Educatio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5).Reflections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yths and Messages.Phi
Delta Kappan ,77(3),200-209.
Gardner, H. (1999a).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9b). The disciplined mind: What all students should understan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Gardner, H. (2004). Changing mind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hanging our own and other people’s mind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Gardner, H. (2011). Truth, beauty, and goodness reframed: Educating for the virtu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New York Basic Books.
Greene, M. (1971). Teaching for aesthetic experience. Toward an aesthetic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
Greene, M. (1973).Teachers as Stranger: E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rn Age.Belmont, Calif : Wadsworth Publishing.
Greene, M. (1978).Landscapes of learning.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reene, M. (2000).Imagine future: The public school and possibility.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2(2), 267-287
Jean Mcniff, Jack Whitehead. (2006).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ction research.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
Johnston, J. S. (2002). John Dewey and the role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in aesthetic experience,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21(1), 1-15.
Mayesky, M. (2011). Creative activities for young children: What’s New in Early Childhood Stamford: Cengage Learning.
Rachel Hopkins. (1993). New Hampshire Dept of Education, I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4(3), 184-5.
Silverman, J. (1997),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learning: Sketching new boundaries,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46(2), 73-95.
Silver, H. F., Strong, R. W. & Perini, M. J. (2001). So each may learn: Integrating learning style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Alexandria, VA.
Smith, Ralph A., Simpson, Alan (ed). (1991). Aesthetics and Arts Education.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Tolstoy, L. (1996). What Is Art. (original print in 1896).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
Tyler, R. (1949). Basic pri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Pinar, W. (1995). Curriculum as the aesthethic text. In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New York: Perter Lan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文伶(2010)。多元智能模式的資優課程設計:從本土實證研究角度探析。資優教育, 115,25-31。
2. 王文伶(2010)。多元智能模式的資優課程設計:從本土實證研究角度探析。資優教育, 115,25-31。
3. 王為國(1999a)。九年一貫制課程與多元智慧理論。國教輔導,39(2),3-7。
4. 王為國(1999a)。九年一貫制課程與多元智慧理論。國教輔導,39(2),3-7。
5. 王為國(2002a)。多元智能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5(1),1-20。
6. 王為國(2002a)。多元智能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5(1),1-20。
7. 王為國(2002b)。多元智能取向之教學評量。國教天地,148,94-104。
8. 王為國(2002b)。多元智能取向之教學評量。國教天地,148,94-104。
9. 李雅婷(2011)。建構美感教育課程發展模式之質性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5(2),1-28。
10. 李雅婷(2011)。建構美感教育課程發展模式之質性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5(2),1-28。
11. 吳武典(2003)。多元智能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10,20-40。
12. 吳武典(2003)。多元智能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10,20-40。
13. 林玉山(1993)。葛德納兒童繪畫發展研究與認知發展之探討。國教月刊,39(7/8),60-68。
14. 林玉山(1993)。葛德納兒童繪畫發展研究與認知發展之探討。國教月刊,39(7/8),60-68。
15. 林明德(2008)。深耕美感教學於生活中深耕美感教學於生活中。教師天地,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