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Bonnewitz, P. 著、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
Connell, R.W. 著、柳莉等譯(2003)《男性气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Connell, R.W. 著、劉泗翰譯(2004)《性/別》。台北:書林。(原書Connell, RW. (2002). 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Goffman, E. 著、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原書Goffman, E.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Goffman, E. 著、曾凡慈譯(2010)《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台北:群學。(原書Goffman, E. 1963.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Inc.)
Good Guy編輯室(2011)〈熊霸一方──關於熊熊你不可不知道的事〉,《熱愛雜誌》,42:46-47。台北:熱愛。
Grogan, S. 著、黎士鳴譯(1999)《身體意象》。台北:弘智。
Harding, J. 著、林秀麗、黃麗珍譯(2008)《性的扮演:陰/陽特質的實踐》(Sex Acts: Practices of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新北:韋伯文化國際。
Holmes, M. 著、謝明珊譯(2012)《性別社會學導讀》(What is Gender? : Sociological Approaches)。新北:韋伯文化國際。
Johnson, A. G. 著、成令方等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
Kenryuch(2008年8月15日)〈我算熊嗎?〉(回覆文),2010.09.01取自:http://ns2.topfong.com/viewthread.php?tid=197597,網頁已移除。
Miller, J. B. 著、鄭至慧譯(1999)〈支配與附庸〉,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98-104。台北:女書文化。
Pope, H. G., Philips, K. A., & Olivardia, R. 著、但堂謨譯(2000)《猛男情結》(The Adonis Complex)。台北:性林。
Silverstein, C. & Picano, F. 著、許佑生譯(2005)《男同志性愛聖經》(The Joy of Gay Sex),36-39。台北:性林。
Turner, B. S. 著、謝明珊譯(2010)《身體與社會理論》。新北:韋伯文化國際。
丁乃非、劉人鵬(2010)〈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丁乃非、劉人鵬、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王右君(2009)〈重訪網路上的身體展演:以同志論壇MOTSS為分析對象〉,《新聞學研究》,99:47-77。王家豪(2002)《娘娘腔的男同性戀者的社會處境及其自我認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雅玄、陳亮君(2010)〈肥胖污名認同的形成與受壓迫經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33(2):61-87。
王墨林(2009)《台灣身體論,王墨林評論集1979-2009(第一卷)》。台北:左耳文化。
卡維波(2004)〈「減肥瘦身」的女性主義標準答案錯在哪裡?〉,甯應斌編著《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141-195。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行政院衛生署(2002)〈衛生署新聞:國人肥胖定義及處理原則出爐〉,2002.4.15,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25&now_fod_list_no=3942&level_no=2&doc_no=32。
吳宜霏(2011)《籃球運動中女同志的T味身體操演》。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雨潔(2011)《T認同在女同志關係下的多元性實踐》。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05)《認識同志手冊2005》。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我們之間等(2000)《認識同志手冊2000》。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阿密獅、MS(2011)〈羞恥的命運交響曲〉,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性權小組編《12P情慾相談室》,25-44。台北:基本書坊。
阮慶岳(1998)《出櫃空間》。台北:元尊文化。
邱士芬(2006)《化妝保養的身體實踐與「新男人味」的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二版)。台北:桂冠。
林春蘭、劉淑蕙、段愛娟(2012)〈顛覆的身體行為〉,劉開鈴、游素玲編《Judith Butler的性別操演理論導論》。台北:五南。
林純德(2009年7月25日)〈「科技、消費與同志政略」專題導論〉,《文化研究月報》,94,取自http://csat.org.tw/journal/Content.asp?Period=94&JC_ID=34。
林純德(2009)〈成為一隻熊:台灣男同志「熊族」的認同形塑與性/性別/身體展演〉,酷兒新聲編委會編《酷兒新聲》,121-180。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周華山(1995)《同志論》。上環:香港同志。
胡幼慧(2008)〈焦點團體法〉,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185-196。台北:巨流。
胡幼慧(2008)〈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223-236。台北:巨流。
郝天行(2011)〈年輕胖男性的肥胖經驗初探-從PTT「胖板」中男性的參與經驗談起〉,《性學研究》,2(2):23-49。
袁支翔(2007)《男色時代:男性時尚雜誌所建構的時尚男性氣質與消費文化》。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時尚型男(2010)〈如何變身一頭熊 熊族必看之時尚攻略〉,《熱愛雜誌》,37:82-83。
孫郁文(2009)《時尚雜誌中的男性身體意象與男子氣概再現研究》。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生智。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
畢恆達(2000)〈走入歧途的男性氣概養成過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44-50。財團法人紅絲帶基金會(2009)《認識同志手冊2009》。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韋臻(2010)〈小心!鬼妖粉姬重出江湖!-「娘娘鎗末日大團結」的娘兒們與手鎗〉,《破報》,復刊639期,取自:http://pots.tw/node/6886。
陳震齊(2006)《娘同志在異性戀霸權下的自處與在霸權式陽剛下的認同選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甘霖(2007)〈醫師、醫療行銷,與污名動員:台灣減重病人的打造〉,成功大學社會、科技、醫學研究中心網頁,http://teach.med.ncku.edu.tw/stmcenter/TGIF%20Home.htm。
陳玫霖(2008)〈污名身分與自我表演:都市原住民的經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張盈堃(2010)〈澳洲男孩教育的啟示與校園弱勢社群的關懷〉,《教育資料集刊》,46:119-136。
張盈堃、根秀欽(2012)〈原住民娘娘腔男同志其陽剛氣質的規訓與抵抗〉,台灣女性學學會、張盈堃、吳嘉麗編,《陽剛氣質 國外論述與台灣經驗》,139-178。台北:巨流。
張錦華(2004)〈體型歧視違反多元文化〉,甯應斌編著(2004)《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27-29。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黃宗慧(2000)〈主流性感標準與片面身體解放〉,甯應斌編著(2004)《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11-13。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黃詠梅(2004)〈塑身運動、厭食症到胖妹驕傲的思考 一個女性主體與女性身體的提問〉,甯應斌編著《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111-140。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黃淑玲(2007)〈男子性與男子氣概〉,黃淑玲、游美惠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267-292。台北:巨流。
葉永文(1998)《排除理論Exclusion Theory》。台北:揚智文化。
馮玉兒(2011)《彩虹國度─男同志愛戀健美體魄與健身文化支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楊芳枝(2007)〈流行文化裡的性別〉,黃淑玲、游美惠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91-110。台北:巨流。
楊嘉宏(2007)《國中「娘娘腔」學生的性別展演》。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安真(2001)《「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蔡孟哲(2007)《哥弟麻煩(Ge-Di Trouble)?台灣男同志情慾類型學初探》。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文宜(2009)《衣櫃裡的親密關係:台灣同志伴侶關係研究》。台北:心靈工坊。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羣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簡佳欣(1997)《喚出女同志:9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毓嘉(2009年7月25日)〈當我們「變」MAN:Abercrombie & Fitch ,陽剛氣質,與台北男同志〉,《文化研究月報》,94,取自http://csat.org.tw/journal/Content.asp?Period=94&JC_ID=32。
羅毓嘉(2010)《男柯一夢夢紅樓:西門紅樓南廣場的「同志市民空間」》。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蘇淑冠(2005)《愉悅/逾越的身體:從社會階級觀點來看西門T、婆的情慾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lvarez, E. (2008). Muscle Boys: gay gym culture. New York: Haworth Press.
Bell, Kirsten, & Darlene McNaughton. (2007). Feminism and the invisible fat man, Body & Society, 13(1): 107-131.
Bordo, S. (1993). Unbearable Weight: Feminism,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Bod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unzl, M. (2005). Chasers. In Kulick, D. & Meneley, A. (Eds.) Fat (pp. 199-210). New York: Penguin Group.
Connell, R. W. (1995). Masculinitie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Connell, R. W. (1996). Teaching the boys: new research on masculinity, and gender strategies for school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8(2): 206-235.
Connell, R. W. (2002). Studying men and masculinity. Resources for Feminist Research, 29(1-2): 43-56.
Connell, R. W. (2003). Masculinities, change and conflict in global society: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of men's studies. Journal of Men's Studies, 11(3): 249-266.
Donahue, B. & Stoner, J. (1996). The Natural Bears Classification System. (V1.10). http://resourcesforbears.com/NBCS/.
Gross, L. (1989). Out of the Mainstream. In Seiter, E., Borchers, H., Kreutzner, G. & Warth, E. (Eds.), Remote Control: Television, Audiences, and Cultural Power. (pp. 130-149). London: Routledge.
Kulick, D. & Meneley, A. (Eds.), (2005). Fat. New York: Penguin.
McQuail, D. (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3rded. London: Sage.
Morse, J. M. (1991). Approaches to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Methodological Triangulation. Nursing Research. 40 (1): 120-123.
Robert B. Marks Ridinger. (1997). Bearaphernalia: An Exercise in Social Definition. In Les K. Wright (Eds.), The Bear Book: Reading in the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a Gay Male Subculture (pp. 83-88). New York: Harrionton Park Press.
Sheldon, W. (1940). The varieties of human physique: An introduction to constitutional psychology. Darien, CN. : Hafner.
Shilling, C. (1993). 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 London: Sage.
Stinson, K. (2001). Women and dieting culture: Inside a commercial weight loss group.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Wright, Les K. (1997). Introduction: Theoretical Bear. In Wright, Les K. (Eds.), The Bear Book: Reading in the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a Gay Male Subculture (pp.1-20). New York: Harrionton Park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