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9 03: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德明
研究生(外文):Der-MingTsai
論文名稱:政府採購法之拒絕往來廠商機制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barred Mechanism of Tendering in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ct
指導教授:許登科許登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eng-Ko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政府採購法拒絕往來廠商採購機關政府採購公報採購契約契約責任刊登通知停止參與投標
外文關鍵詞:Government Procurement ActDebarred SupplierProcuring EntityGovernment Procurement GazetteProcurement ContactContractual ObligationsPublished NotificationProhibited from Participating in Tender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15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5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政府採購法之拒絕往來廠商機制,係針對廠商有投標或履約之違法、違約行為,為避免該廠商再危害其他機關及公共利益,將廠商違法、違約之情形刊登於政府採購公報,全國之採購機關應拒絕該廠商於一定期間內參加公共工程之投標。其相關規定,明文於政府採購法第八章附則第lO1條至第lO3條。此機制施行以來,因法律的備置功能不足,引發許多制度面及執行上的爭議,目前以契約責任之事由認定爭議最多,尤其是「情節重大」與「因可歸責於廠商之事由」之涵攝。一旦廠商被刊登於採購公報上,經救濟途徑最終獲得違法之行政處分撤銷,但廠商所受損失難以計算及回復,這個問題非常嚴重,值得探討。適逢2012年版政府採購協定之修訂,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提出拒絕往來廠商機制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本文就其內容是否可解決目前之爭議,及是否有其他修法之空間,進行評析與提出建議。
目前履約爭議用私法解決,有時會有判斷上的困難,推論依據亦不完備,應回歸以行政法上契約之法理為基礎,即行政機關所為無論是公法契約或私法契約,受憲法、行政法之拘束和指引形成,乃行政法之基本原則:依法行政,才能根本性地解決問題。文中先介紹行政法上契約之法理,再以行政法之法理原則解析政府採購法,說明政府採購之契約行為所植基之法制理論。然後就拒絕往來廠商機制之目前相關法律規定,刊登政府採購公報之事由、其執行程序,以及救濟程序做介紹,並從中探討拒絕往來廠商機制之法律性質,包括機關通知、停權效力等。
本文整理近年來行政法院有關政府採購法第101條之部分判決,包括因終止契約、逾履約期限、不履行保固責任及非契約責任等爭議,有廠商勝訴案例,亦有敗訴案例,將從中探討其原因及拒絕往來廠商機制的問題,以行政法上契約之法理、工程實務經驗及契約當事人雙方之立場進行評析。再者,救濟途徑以及法院之判準,對廠商的影響甚鉅,亦是本文欲探討的範圍。
冀望藉由本文之討論與建議,能拋磚引玉,提供主管機關、採購機關、廠商與司法實務參考,在維護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廠商之權益亦必須獲得保障,使拒絕往來廠商機制更加完善。
The Debarred Mechanism of Tendering
in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ct
Author’s Name:Tsai, Der-Ming
Advisor’s Name:Hsu, Teng-Ko
Department & College:Department of Law,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

SUMMARY

Where a procuring entity finds that a supplier has committed serious offenses or has significant deficiencies in performance of any substantive requirement or obligation under a contract, the procuring entity shall notify the supplier of the facts and reasons, and indicate with a note in the notification that it will be published on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Gazette according to Article 101. A supplier whose name has been published on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Gazette pursuant to the circumstances in Article 103 is prohibited from participating in tendering in one year or three years. If a supplier has any objection, the rules of dispute settlements are mentioned in Article 102.
The purpose of the mechanism is in order to avoid further harm to other procuring entities and protect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thesis is named the debarred mechanism of tendering because the noun of the debarred supplier appears on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Gazette and the legislative reasons in Article 103 paragraph 2.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mechanism, a lot of disputes have been arising due to the lack and shortage of the law, in particular on the identified standards for the facts and circumstances. The disputes are mostly the subject of contractual obligations currently. Once a supplier is published on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Gazette, the loss of profit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debarred participation in tendering is very difficult to calculate and return. So the related problems are worth to discuss and resolve. The Agreement on Government Procurement has been updated on March 2012, and it includes the new article is related to the conditions prohibited from participating in tendering. In order to connect this new article, the Procurement and Public Construction Commission completed the revised draft articles for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ct on September 2012.
The thesis discusses and comments the lack and shortage of the law according to the appealed cases in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s and the revised draft articles. Then the thesis makes the suggestions on the revised articles and the executed procedure of the debarred mechanism of tendering to the procuring entities, the supplier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ct, Debarred Supplier, Procuring Entity, Government Procurement Gazette, Procurement Contact, Contractual Obligations, Published Notification, Prohibited from Participating in Tendering

INTRODUCTION

The thesis firstly introduces the legal principle of contract on administrative laws,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quirements in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ct as the legal principle on administrative law. The legal principle of contract on administrative law is a main theory to discuss any problems in the thesis. To resolve the core of disputes should use the principle of contract on administrative laws because the theory of the civil law can not resolve all the procuring problems.
The procedure of the debarred mechanism of tendering is introduced, including several stages, to identify for the facts and circumstances, to publish notification, to sue appeals, to prohibit from participating in tendering and so on. The relevant legal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nd commented.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thesis refers to the journal articles, the master's degree studies, the academic books of administrative laws, the information of the Procurement and Public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judgments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s and so on. The thesis collects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then organizes, summarizes, discusses them. Finally the thesis makes a conclusion and some suggestions.

CONCLUSION

The procurement contact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acts on the civil law.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ct is one of administrative laws. So the contractual behaviors of procuring entities and suppliers should be obeyed and explained under the structure of administrative laws. The Constitution and administrative laws have a priority to be applicable.
In addition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debarred mechanism of tendering shall be upgrading to make clearer, the identified standards for the facts and circumstances should be set. A procuring entity considers whether it is a serious circumst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s including the proportion of the amount of the contract, causing the damage to the public interest, whether the man whom subjective intent, whether the viola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integrity, adverse effects on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the public works, and the impact on the fulfillment of contractual purposes, etc. As for the responsibility attributable to a supplier, it should be an attributable responsibility to a supplier more than an attributable responsibility to a procuring entity or a design unit. Administrative acts shall be performed the one with the least harm to the rights and interest of the supplier shall be adopted. The principle should also be applicable to identify for the facts and circumstances, to publish notification in the debarred mechanism. An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shall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all circumstances advantageous and disadvantageous to the supplier to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in its charge. In this way, the profits of a supplier can be protected indeed.
If a supplier who deems that the notification made by a procuring entity according to the preceding Article is in breach of this Act or untrue may file a written protest to the procuring entity. A supplier does not abandon to claim the right to stop the execution of prohibition from participating in tendering because the loss of profits is very difficult to calculate and return.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 should strictly examine whether the loss of profits is very difficult to calculate and return. Once a published notification is illegal after the judg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 the loss of profits to a supplier should be claimed from the country.
The debarred mechanism of tendering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avoid further harm to other procuring entities and protect the public interest. By discussions and suggestions herein, I hope that the mechanism is more perfect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概念說明與研究動機 1
第一項 概念說明 1
第二項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問題提出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方法與範圍 10
第一項 研究目的 10
第二項 研究方法 10
第三項 研究範圍 11
第四節 文獻回顧 12
第五節 架構安排 16
第二章 政府採購法之法制與法理基礎 18
第一節 政府採購法之法制 19
第一項 政府採購法之介紹 19
第二項 政府採購之法律性質 21
第二節 政府採購法之法理基礎 23
第一項 行政法上契約法理之概念 23
第二項 政府採購行為之行政法解析 26
第一款 法律行政行為形式 26
第二款 法律備置功能 26
第三款 法律關係 27
第四款 法律優位與法律保留 30
第三節 小結 31
第三章 拒絕往來廠商機制之法規與運作 34
第一節 拒絕往來廠商機制之相關規定 34
第一項 立法緣由 34
第二項 相關法令規定 36
第二節 刊登事由 37
第一項 事由之分類 37
第二項 事由之認定 38
第一款 影響採購程序之事由 38
第二款 因行政不法之事由 39
第三款 因契約責任之事由 40
第四款 其他事由 45
第三節 通知刊登 45
第一項 政府採購公報之介紹 45
第二項 拒絕往來廠商之登載 47
第三項 通知刊登之法律問題 48
第一款 通知之法律性質 48
第二款 行政處分作為政府採購管制機制的正當性 50
第三款 法律效果是否為行政罰 52
第四款 時效問題 57
第五款 有無比例原則之適用 60
第四節 停權效力 63
第一項 受影響之對象 63
第二項 停權期間之計算 64
第三項 註銷公告 66
第四項 因特殊需要之不適用情形 66
第五節 救濟途徑 67
第一項 異議及申訴 67
第一款 異議程序 67
第二款 申訴程序 70
第二項 提起行政訴訟 71
第一款 撤銷訴訟 71
第二款 聲請停止執行 72
第三款 請求賠償 74
第三項 民事或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間之效力影響 78
第六節 小結 79
第四章 拒絕往來廠商機制之常見爭議與判決評析 81
第一節 契約責任事由之爭議與判決評析 81
第一項 終止契約 81
第一款 聯外道路莫拉克颱風災害復建工程案 82
第二款 舊河道銜接應急工程案 90
第二項 逾期履約 93
第一款 衛生下水道管線人孔及框蓋維護標案 93
第二款 圖書館自修室增建及隔間裝修工程案 96
第三項 不履行保固責任 98
第一款 中央分隔島及植栽綠美化工程案 98
第二款 職業訓練中心宿舍整修工程案 101
第四項 查驗或驗收不合格 102
第一款 擴散機匣及心軸採購案 102
第二款 作業底盤車採購案 104
第三款 老人長期照護中心統包新建工程採購案 108
第二節 非契約責任事由之爭議與判決評析 110
第一項 垂直山壁降低危險性處理工程採購案 110
第二項 後續艇建造採購案 113
第三節 聲請停止執行之爭議與判決評析 116
第一項 大型鋼鐵人工魚礁工程委託規劃案 116
第二項 太平間OT案前置作業委託規劃案 118
第四節 小結 123
第五章 拒絕往來廠商機制之修法與建議 128
第一節 政府採購協定之介紹 128
第一項 政府採購協定的形成 128
第二項 我國政府採購法與政府採購協定之關係 129
第三項 2012年版政府採購協定之介紹 130
第一款 修訂及生效程序 130
第二款 主要修正的內容 131
第二節 拒絕往來廠商機制之修法內容 132
第一項 主要修正的內容 132
第二項 修法內容評析 137
第一款 已納入修法內容之探討 137
第二款 建議納入修訂內容部分 139
第三節 小結 13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結論 147
第二節 建議 151
參考文獻 156
附錄 162
壹、專書著作
1.王澤鑑,民法總則,三民書局,2009年6月修訂版。
2.台北市政府採購申訴審議判斷書彙編,台北市政府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2005年12月。
3.台灣行政法學會,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90年8月初版二刷。
4.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97年9月增訂十版三刷。
5.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冊),輔仁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2008年8月增訂一版三刷。
6.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冊),輔仁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2008年8月增訂一版三刷。
7.政府採購爭議處理事件案源及問題類型分析,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93年9月一版二刷。
8.政府採購法令彙編,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100年6月。
9.翁岳生,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月二版第1刷。
10.翁岳生編,行政法(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0月三版第1刷。
11.陳敏,行政法總論,新學林出版有限公司,中華民國100年9月七版。
12.陳建宇、駱忠誠,政府採購異議、申訴、調解實務,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98年4月二版。
13.許忠信,ECFA東西向貿易對台灣之衝擊,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8月一版一刷。
14.湯德宗、劉淑範主編,2005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專書,95年12月。
15.潘秀菊,政府採購法,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一版一刷。
16.寰瀛法律事務所,工程法律實務研析(一),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二版第一刷。
17.寰瀛法律事務所,工程法律實務研析(四),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9月初版第一刷。
18.謝哲勝、李金松,工程契約理論與實務(上),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2月增訂二版。
19.謝哲勝、李金松,工程契約理論與實務(下),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2月增訂二版。
20.謝定亞,你所不知的工程訴訟-工程司法判決研析(I),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3月初版第1刷。
貳、期刊文章及研究報告
1.王澤鑑,損害賠償法的體系、請求權基礎、歸責原則及發展趨勢,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2005年4月。
2.王憲勳,查驗或驗收不合格,情節重大之判準-兼論政府採購法公告停權制度之檢討,憲政時代季刊,第37卷第3期,2012年1月。
3.江嘉琪,行政契約關係與行政處分之容許性,律師雜誌,第303期,2004年12月。
4.江嘉琪,行政行為(一):行政行為導論,月旦法學教室雜誌,第37期,2005年11月。
5.江嘉琪,裁量標準與裁量處分,月旦法學教室雜誌,第38期,2005年12月。
6.江嘉琪,行政契約:第一講-行政契約的概念,月旦法學教室雜誌,第52期,2007年2月。
7.江嘉琪,通知廠商刊登政府採購公報之時效,月旦法學教室雜誌,第110期,2011年12月。
8.李旭銘,政府採購法中不良廠商公告制度之檢討(上),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9期,2005年9月。
9.李旭銘,政府採購法中不良廠商公告制度之檢討(下),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10期,2005年10月。
10.李旭明,政府採購法上之不良廠商認定的停止執行,月旦法學雜誌,第114期,2004年11月。
11.李建良,行政罰法中「裁罰性之不利處分」的概念意涵及法適用上之若干基本問題-「制裁性不利處分」概念之提出,月旦法學雜誌,第181期,2010年6月。
12.李震山,論行政罰法「具裁罰性之不利處分」及「特別法優先適用原則」,法學叢刊,第207期,2007年7月。
13.林素鳳,不良廠商之通知與刊登政府採購公報,台灣法學雜誌,第187期,2011年11月1日。
14.林三欽,國家賠償法:第一講國家賠償請求權基礎之一-「執行職務型」之國賠請求權,月旦法學教室雜誌,第53期,2007年3月。
15.林石猛、徐肇謙,政府採購法上不良廠商停權制度相關爭議,月旦裁判時報,第22期,2013年8月。
16.許宗力,基本權利對國庫行為之限制,輔仁法學,第七期,1988年1月。
17.許宗力,基本權利的保障與限制(上),月旦法學教室雜誌,第11期,2003年9月。
18.許宗力,基本權利的保障與限制(下),月旦法學教室雜誌,第14期,2003年12月。
19.許登科,「民閒參與」之法制解析-以評論高雄高等行政法院92年度訴字第569號、最高行政法院94年度判字第1177號裁判為中心,法學叢刊,第204期,2006年10月。
20.許登科,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中投資契約法制之研究─以行政法上契約法理為基礎作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100-2410-006-001,2011年12月13日。
21.許登科,「公私合作與法律治理」研討會會議綜述,月旦法學雜誌,第224期,2014年1月。
22.陳淑芳,行政訴訟合併國家賠償之訴,月旦法學教室雜誌,第117期,2012年7月。
23.陳偉仁,政府採購法通知刊政府採購公報有無時效適用-兼評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6月份第一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暨相關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230期,2013年8月15日。
24.陳愛娥,公法上請求權消滅時效的制度意義、適用範圍與其起算,法學叢刊,第231期,2013年7月。
25.陳錦芳,談政府採購法不良廠商停權制度之妥適性-我看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裁字第634號裁定,技師報No.841,102年1月19日。
26.陳錦芳,「如何判斷廠商擅自省工料情節重大」-我看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364號判決,技師報No.897,103年2月15日。
27.張永明,政府採購公報上之不良廠商,月旦法學教室,第91期,2010年4月。
28.張南薰、黃立,政府採購法止認定不良廠商及追繳押標金之時效及其起算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223期,2013年12月。
29.詹鎮榮,「裁罰性」不利處分之概念及其範圍界定-兼論菸防害制法第23條「戒菸教育」之法律性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3期,2007年4月。
30.劉宗德,行政裁量之司法審查-試以日本行政裁量理論評釋我國行政法院判決,輔仁法學,第7期。
31.劉彥青,WTO 政府採購協定對我國政府採購法之影響,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96年8月16日。
32.駱忠誠,政府採購法上遭拒絕往來廠商救濟制度評析(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3期,2004年10月。
33.駱忠誠,政府採購法上遭拒絕往來廠商救濟制度評析(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4期,2004年11月。
34.蕭文生,行政處分之停止執-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九年裁宇第九七二號裁定,第六期,2010年12月。
35.蘇宏杰,政府採購法第101條規定通知刊政府採購公報之時效問題-從100年度高等行政法院法律座談會提案第3號談起,萬國法律,第180期,2011年12月。
參、學位論文
1.王昭明,政府採購程序與機關裁量之限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法律專業組碩士論文,2009年1月。
2.李旭銘,政府採購法不良廠商爭議問題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3.林瑞東,公共工程採購爭議與處理機制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科技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4.洪宗暉,政府採購法因契約責任所導致停權處分之研究-以爭議之多重解決機制間之適用關係為中心,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5.許登科,《德國擔保國家理論為基礎之公私協力(ÖPP)法制─對我國促參法之啟示》,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6月。
6.許玫瑛,論行政契約與私法契約之區別-以ETC案及臺北小巨蛋為中心,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7.梁雅惠,政府採購法爭議處理制度之研究-兼論美國相關爭議處理規範,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月。
8.趙偉宏,政府採購法中拒絕往來制度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肆、網頁資料
1.公共工程委員會網頁,http://www.pcc.gov.tw。
2.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Law.aspx。
3.新北市政府網頁publish.tpc.gov.tw/Book/laborbook/no.23/a2326.pdf。
4.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cgi/lglaw。
5.司法院法學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FJUD。
6.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頁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5460&CtNode=3668&mp=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王澤鑑,損害賠償法的體系、請求權基礎、歸責原則及發展趨勢,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2005年4月。
2. 2.王憲勳,查驗或驗收不合格,情節重大之判準-兼論政府採購法公告停權制度之檢討,憲政時代季刊,第37卷第3期,2012年1月。
3. 3.江嘉琪,行政契約關係與行政處分之容許性,律師雜誌,第303期,2004年12月。
4. 4.江嘉琪,行政行為(一):行政行為導論,月旦法學教室雜誌,第37期,2005年11月。
5. 5.江嘉琪,裁量標準與裁量處分,月旦法學教室雜誌,第38期,2005年12月。
6. 6.江嘉琪,行政契約:第一講-行政契約的概念,月旦法學教室雜誌,第52期,2007年2月。
7. 8.李旭銘,政府採購法中不良廠商公告制度之檢討(上),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9期,2005年9月。
8. 9.李旭銘,政府採購法中不良廠商公告制度之檢討(下),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10期,2005年10月。
9. 11.李建良,行政罰法中「裁罰性之不利處分」的概念意涵及法適用上之若干基本問題-「制裁性不利處分」概念之提出,月旦法學雜誌,第181期,2010年6月。
10. 12.李震山,論行政罰法「具裁罰性之不利處分」及「特別法優先適用原則」,法學叢刊,第207期,2007年7月。
11. 14.林三欽,國家賠償法:第一講國家賠償請求權基礎之一-「執行職務型」之國賠請求權,月旦法學教室雜誌,第53期,2007年3月。
12. 15.林石猛、徐肇謙,政府採購法上不良廠商停權制度相關爭議,月旦裁判時報,第22期,2013年8月。
13. 16.許宗力,基本權利對國庫行為之限制,輔仁法學,第七期,1988年1月。
14. 17.許宗力,基本權利的保障與限制(上),月旦法學教室雜誌,第11期,2003年9月。
15. 18.許宗力,基本權利的保障與限制(下),月旦法學教室雜誌,第14期,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