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全清(1997)。從開放教育談「兒童遊戲」之規劃與應用。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情意教學(上)。 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江麗莉譯(1997)。Frost, J.L.著。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臺北市:五南書局。
伍建學(2004)。網路遊戲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科技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李俊億(2006)。探究高中學生以e-Learning的教學策略學習基礎生物之效益分析—以「生命世界中的交互作用」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畢業論文。李詠吟(1996)。模擬與網路遊戲教學策略。載於黃政傑主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琴娟(2003)。遊戲化直笛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生直笛學習興趣、直笛成就及音樂成就之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吳昭容(1990)。遊戲治療之理論及其應用。載於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主編:當代教育論叢。臺北市:五南書局。
吳清山(1988)。教育思想專題研究。高雄市:復文書局。
於正雯(2006)。角色扮演於電腦教學遊戲之研究-以五上社會科臺灣的自然環境單元為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
林子誠(2006)。設計或使用物理電腦遊戲對國中生學習與學習動機之比較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系碩士畢業論文。林佳慧(1993)。教室中的社會戲劇遊戲。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6,109-137。林玫君(1998)。遊戲課程在幼教師資培育機構中的地位分析。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究會論文集第四輯,1445-1463。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林風南(1990)。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姿君、史明全(2001)。線上遊戲對少年的影響研究─以桃園地區網咖線上遊戲使用者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學士論文企劃書。
林政毅、廖旋宇(2001)。即時戰略遊戲角色與種族之市場性研究。國立藝術學院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未發表論文。
林書暉(2006)。電腦多媒體遊戲輔助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計畫執行之研究-以教育部健康醫學網夥伴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洪文華(2003)。軍訓教育之研究-兼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軍訓教育制度。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畢業論文。洪英伸(2002)。一個將小學加減法與網路遊戲結合的CAL環境。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徐長安(1997)。人間有情—開放教育「寓教於戲」的成功策略。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情意教學(上)。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涂維妮(2003)互動式電腦教學遊戲之設計與教學應用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孫聖和(2000)。遊戲理論及幽默感應用於設計教育之可行性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陳梅生(1971)。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研習資料。臺灣省:臺灣省國民小學教師研習會。
陳淑敏(1999)。幼兒遊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郭為藩(1983)。教育的理念。臺北市:文景書局。
郭靜晃譯(1992)。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 Yawkey, T. D.著。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
喻麗華(1990)。從遊戲中學習—社會科模擬遊戲活動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國教之友,41(4),45-48。曾繁碩(2006)。電腦遊戲融入國小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楊順傑(2004)。多媒體電腦線上遊戲補救教學之應用、以基督教兒童主日學耶穌的謙卑故事為例。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畢業論文。楊蘊哲(2005)。網路遊戲產業人才培育政策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潘怡吟(2002)。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歐莓芋(2004)。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環境教育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薛靜婷(1999)。環境教育遊戲化活動中兒童參與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二)西文部份
Bazan, E. J. (1976).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gam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8(2), 41-51.
Coble, C. R., & Brady, G. A. (1977). Fun+ games= learning. Science and Children, 15(2), 15-16.
Eckman, T. (1974). Environmental games and simulations.US Department Education & Welfar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reeman, C. (1995). The changing nature of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 The shrinking realm of outdoor pla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14(3), 259-280.
G.H. Mead (1962), Mind, self,&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U Chiago P, 152-64.
Groos, K. (1914). The play of man. New York: Appleton century.
Kemp, W.,& Schwaller, A. (1988). Introducation to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In W. Kemp & A. Schwaller (eds.),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The 37th yearbook of Council on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ion. Mission Hill, CA: Glencoe.
Patricia, H. (1997). Games in instruction leading to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8(3), 35-37.
Piaget, J. (1964).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Karplus, R. et al.(Eds.), Science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ing. U. of California, Berkeley.
Smilansky, S. (1968). The effects of sociodramatic play on disadvantaged preschool children. New York: Wiley.
(三)網路資料
行政院研考會。95年「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資料引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17729&ctNode=6015
郭皇妤(民90)。線上遊戲,不景氣中的獲利金字招牌?!。電子商務時報。2001年7月2日。資料引自:Http://www.ectimes.org.tw。
經濟部數位內容學院。數位內容產業定義與分類。資料引自:http://www.dci.org.tw/portal/index.jsp